防疫应急物资供应投标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 项目概述与需求理解

第一节 防疫物资市场分析

一、项目背景

2019年底爆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新冠病毒疫情,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审视全球疫情防控现状,中国的防控措施凭借其制度优势,成功地抑制了疫情在国内的大规模扩散。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人权保障与制度执行方面遇到的困境导致其疫情管控效果相对较弱。经过超过一年的艰苦抗疫,全社会深刻理解了防疫物资在紧急情况下的关键性,并揭示出物资管理中潜在的问题。鉴于疫情的持续性,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将危机视为转机,通过优化物资管理,提升效能与生产力,从而实现疫情期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创造有利于全社会福祉的整体效益。

1.防疫物资管理概述

鉴于疫情的公共卫生特性,防疫物资本质上属于公共资源范畴。我国法律体系针对此类物资的使用和管理设有明确准则,涵盖了目标群体和相关机构。然而,防疫物资的特殊性质导致立法中的具体规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条件限制,同时,地域间防疫机构的权限划分、南北工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共同导致了防疫物资管理实践中的挑战和滞后。尽管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和相关政策逐步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在微观层面,防疫物资管理单位在建立严谨且完备的内部管控机制上仍有待提升。

整个防疫物资采购与使用的产业链条上,依然存在若干待解决的问题。

2.疫情时期防疫物资管理问题分析

(1)应急采供打破规范管理

疫情时期防疫物资管理实践中,由于疫情的突发性、防疫物资管理的特殊性,共同造成了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应急采供非常规管理。具体而言,为了有效控制快速扩大的疫情蔓延之势,响应“应急第一”的号召,增强了防疫物资在应急条件下的采供,弱化了原有的规范管理。比如,2019年末武汉疫情扩大后,各地防控单位首先响应“应急第一”号召,纷纷按照各自的采供链条,开始非常规的进行防疫物资采购、运输、调度、分配、供应,即属此类。虽然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应急之需,但是却由此扩大了疫情防疫物资管理风险。

(2)物资采购与使用量扩大

由于疫情属于突发事件,而疫情的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为了有效应急,一些单位趁此机会,发生了“搭便车”现象。一方面,在防疫物资采购方面,并不按需进行采购,而是以“占有物资”为先,随意性的扩增了其采购量。另一方面,却在处理物资采购量的过程中,又相应的扩大了其防疫物资使用范围。既导致了对防疫物资的滥采滥用,也形成了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3)物资供应与分配不合理

疫情爆发以来,遵循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防疫物资的使用序列被有序设定,优先考虑医务人员的需求,随后才保障患者权益,目标在于确保公共卫生系统的高效运作和患者救治的即时性。然而,疫情应对过程中,尤其是在物资供应、调度、分发和利用环节,显现出了物资供应延迟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并促使相关监管机构强化了对防疫物资的监督力度。

3.疫情时期防疫物资管理对策分析

(1)简化审批流程

疫情期间,遵循防疫物资管理的实战需求,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依据各层级单位的审批权限指引,由业务所属部门或归口管理部门协同推进审批流程的简化。针对涉及重大事项的决策,须遵循相应的集体审议程序。在实际操作中,需兼顾疫情的严峻形势与本地疫情规模,以提升效率、减小风险为核心目标,通过组建临时工作团队,迅速推进审批流程的精简。此举旨在优化应急响应结束后防疫物资的管理体系,同时避免因非规范化管理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2)调整业务

面对疫情各个阶段的防控需求,各地防疫物资管理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业务调整。主要策略聚焦于业务优化,采取内外并举的策略执行。在对外业务改革上,借助信息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与防疫物资生产供应商及下游使用单位的协同效率。在内部运营改进上,着重强化了信息化管理,引入'电子扫码',实现了物资流程的全程电子化管理,涵盖了订单处理、采购、物流、入库、存储、出库、分配、使用和废弃物回收等环节,并实施了物资追踪的二维码系统。因此,总体业务转型的核心目标在于转向电子化业务模式。

(3)增强内控

为有效防控防疫物资管理风险,各组织强化了内部管控机制,实施了涵盖‘统一采购、运输、储存、分配、使用’的全面防疫物资管理体系。此举旨在消除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采购现象,防止过度采购导致的资源浪费,从而提升防疫物资供需的平衡性。尤其依赖于结构控制、管理控制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了系统的内部控制架构,实现了对资金、物资及管理费用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疫情时期的防疫物资举足轻重,扮演着"生命线"的角色。科学的物资管理能提升采购、运输、储存、调度和分配的效率,促使社会资源与需求更有效地协同,从而缓解社会矛盾。深入剖析,我们发现防疫物资管理的问题主要聚焦于内部防疫物资管理制度的动态调整、采购和使用量的变动,以及供应与分配策略的相应变化。鉴于这些条件在疫情下有所变化,应适应形势,简化审批流程,调整相关业务支持,同时借助数据分析,强化制度建设和信息化手段,以优化防疫物资管理措施。

二、防疫物资的关键作用

自2019年以来的这场艰巨的疫情防控战役,凸显了“中国速度”的非凡成就。尽管我国展现出了一定的医疗物资应急响应能力,但必须承认,我们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关键医疗资源的储备方面尚存显著不足,反映了现实中的挑战与改进空间。

经历SARS疫情后,我国深刻认识到了构建防疫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的必要性,并着手优化相关制度以预备未来的公共卫生应急。然而,成本高昂与专业人才匮乏等现实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切实推进和实施成效。

新冠疫情的最新一轮冲击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各地医疗设施建设呈现出显著高潮,‘小汤山’模式成为多地的标准配备;同时,各级政府已将提升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的完备性视为医药卫生领域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然而,这也引发了新的挑战。实际上,疫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得益于诸如‘封城’等强有力的防控手段,疫情的集中爆发主要局限于某些特定区域,而其他地区病例相对稀少。尽管提前扩充医疗设施的建设具有前瞻性,但无差别、无针对性的建设和储备事实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针对各地如何在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的同时,妥善应对突发医疗需求,医疗物资储备的关键实际上在于平衡储存成本与快速反应能力。为此,我们应实施系统化的医疗资源储备策略,通过科学的规划提升储备效率。

首先,我们应当考虑需要储备什么样的物资。

我国在口罩、防护服等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和完整产业链上具有显著优势,生产周期短,库存管理相对容易。通过预存半成品或基础原料,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库存成本,同时维持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从而快速响应需求。例如,与汽车制造业开展协作,在必要时能够协同增产口罩,以提升响应速度。

但对于像ECMO、有创呼吸机这样的高端医疗装备,国内企业无法生产,供给严重不足,这是我们的短板和弱项。对我国现阶段的医疗储备来说,这类技术含量高、无法快速独立生产的医疗资源,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关键医疗资源。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和最终途径必然是加强关键技术和元部件的研发,实现独立生产。在还未实现独立生产的过渡阶段,核心元器件的采购和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还可以在沿海地区或者物流中转地区建立加工厂,以便在海外采购完元器件之后能尽快投入生产加工。

接下来,我们应研究最优化的医疗物资储存方案。

国家级应急物资管理采取多元策略,主要包括实物持有、合同签订与生产能力储备。在医疗物资储备体系中,中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保障,地方医药储备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执行实物储备任务。展望未来,我国应适时融合物资存量与动态生产能力,有效利用合同储备与生产潜力,以增强应急响应能力。

实际上,我国在合同储备与生产储备方面展现出显著的制度优势。国有企业的广泛存在,以及私营企业对国家政策的高度配合,使得政府部门能够便捷地与具备应急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签署协议,优先租赁或调动他们在紧急状况下的库存物资。例如,华润湖北医药有限公司和湖北九州通医药集团在疫情初期即体现了这种合同储备的功能。我国轻工业发达,人力成本相对低廉,且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完整的医疗资源供应链,这使得生产储备成为我国应对紧急情况的有效策略。政府部门应强化与具有研发、生产和转产医疗物资能力的企业合作,将应急生产周期纳入决策考量,以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迅速扩充应急物资供应。相比之下,美国在原材料短缺和供应链外移的现实下,难以实现类似的战略储备。

同时,我们将规划适宜的医疗资源储存场所并优化分配策略。

鉴于疫情时空分布的异质性,分散各地大规模购置关键医疗物资并不具备高效性,因此,在各市、县设立大型储备中心并非最优策略。然而,疫情数据表明其爆发模式倾向于呈现尾部效应,各区域间的关联性实则增强,过度集中存储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规模效益。因此,从全局视角出发,由省级行政区划统一管理关键医疗资源被证明更为合理。  在策略制定中,政府应当兼顾人力配置、物流成本以及地理位置等要素,以期有效降低关键医疗物资的维护成本,同时确保在紧急状况下能迅速响应,提供及时支援。

医疗资源配置策略强调分层管理:省级层面,省级行政部门主导建立省内医疗物资分配体系,确保关键资源的合理配给。国家级层面,关键医疗物资的跨省转移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全国协调机制,以优化整体资源布局。我国的‘集中力量’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如疫情时展现出优势,区别于美国的联邦制,各州独立行动可能导致市场混乱,例如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的分散竞争。这表明,美国的市场机制在紧急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效率尚显不足。

总结当前状况,中国的医疗物资储备与调配体系有待提升:可通过预置原材料和半成品库存策略,以减少仓储维护成本;强化对医疗设备核心元器件的采购重视,并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针对医疗资源生产的特性,灵活运用各类储备策略;实施分级储备,尤其是对于关键医疗资源,省级和中央层面应进行集中调配。唯有不断优化医疗物资储备与调度机制,方可从容应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减小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冲击。

三、医疗机构的功能与定位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医院作为生命卫护的核心堡垒,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理念,担当起抗疫战役的主要力量。医疗物资的有效储备则是医院正常运作的基石。如何在疫情突发情况下,实现防疫物资的规范化、有序化和高效化保障,成为医院防控工作的核心挑战与关键任务。

2019年末,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了由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该疫情迅速波及全球,演变成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议题。面对这一挑战,医疗机构需坚定政治导向,践行科学防控原则,勇担救治与防控行动的核心职责。作为指定的市级救治机构,某医院在疫情初始阶段即洞察到防疫物资保障的难题,凭借其精细的物资管理体系,果断实施应急响应机制,组建了专门的防疫物资保障团队。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多元供应途径,迅速创新了物资保障模式。同时,该医院实施了动态物资监控体系,组织了一系列培训和演练活动。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某医院成功保障了院内医护人员以及对外援助人员的防疫物资需求,其卓有成效的举措备受瞩目。

1.医院物资精细化管理现状分析

在2016年,该医疗机构顺应'互联网+'智能信息化潮流,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精心规划了医院物资管理的总体策略和配套实施方案。自那时起,一项旨在构建全面的医院物资精细化管理体系的项目正式启动,该体系在2018年底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  医院实施了涵盖供应链全链条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从集中运输到医院中心仓库的收货、存储,再到点对点配送至临床科室,全程采用信息化追踪,形成了一个封闭且透明的信息管理流程。这一流程延伸至源头生产商和院外供应商的资质认证、授权等关键信息,同时无缝对接医院内部物资部门、财务、物价、绩效、质量和安全管理部门,以及临床各科室,确保了对物资使用情况的双向追溯,实现了以患者需求和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精准采购。  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医院物资管理效率,强化了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优化了配套服务管理,并有效地控制了运营成本,从而在多个层面实现了显著的改进和提升。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医院所遇到的防疫物资保障相关挑战

(1)防疫责任区域多且任务重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迅速扩散与广泛影响,防控形势极具挑战性。作为指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治机构,该医院承载着包括本院在内的市区内X个责任区域以及海外医疗援助团队的防疫职责,这种多元化的防控场景和繁重的任务,对医院的防疫物资供应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2)防疫物资需求量大且采购难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导致此次防疫工作成为“持久战”,防护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帽子、手套、核酸试剂盒、消毒液等物资和测温门、负压救护车等物资设施需求量逐步增加,所以各种防疫物资一度处于极度短缺状态,极大地增加了防疫物资采购、供应与调配难度。

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医院亟需关注的关键物资保障环节

(1)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物资管理部门在医院运营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职责繁重,涵盖众多物资流通路径,专业性要求高。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这些部门的员工竭尽全力,不分昼夜地穿梭在各个抗疫战线,输送至关重要的物资,同时面临显著的感染风险。因此,确保防护工作的到位,对保障物资供应而言是关键中的重点任务。

(2)确保决策准、调度快

针对某院因防疫责任区域划分各异,导致物资保障需求的差异化及各阶段任务的变化,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疫物资保障工作所呈现出的‘快速响应、紧急需求、频繁变动’特性,必须实施即时的分析与决策。这样旨在确保物资能迅速调配,高效完成既定目标。任何研判或决策的延误,都可能导致一线医务人员面临物资短缺的风险,或是库存积压的问题,因此至关重要。

策略与措施:疫情防控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物资的保障机制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时刻,该机构迅速构建了应急工作机制,设立了专门的防疫物资保障团队——'专班'。他们确立了标准化防控流程,由院物流中心统一指挥物资管理并协调各部门的协作,构建了高效有序的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同时,针对疫情下的不同职责分工和任务目标,他们组织了专项研讨会,详细规划了针对性的物资保障策略,对于紧急任务开辟了加急通道,明确责任到个人,细化至具体项目。最后,他们对'任务清单'进行了逐一核查,确保所有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地达成预定目标。

(2)搭建防疫物资保障新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必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实现防疫物资需求与供应数据的共享是高效使用物资的有效对策。某院借助资源共享,果断打破常规物资供应惯例,开启以医院本部储备为主,以供应商代储、生产厂家产品预定(预统筹)为辅的多供应主体模式,实现了某院防疫物资的可持续供应,提高了防疫物资保障工作的合理化,降低了医院库存成本。

(3)建立防疫物资动态监管体系

某研究院依托其专业化物资精细化管理系统,顺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物资保障的特殊需求,依据既定的工作规划,构建并扩展了供应链驱动的防疫物资动态监控体系。该体系涵盖了防疫物资的申领、采购、配送、验收、仓储及消耗等全程管理,实现了各流程信息的可追踪、可比对、可分析。这一创新举措丰富了某研究院庞大物资精细化数据系统的防疫物资管理模块,有力推动了防疫物资保障工作的高效运转。

(4)组织培训、演练活动

某机构组织员工深入研习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等权威资料。通过考核与互动式提问,不断强化员工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理解与防护素养。在感染管理科的悉心引导下,员工们进行了实际操作训练,特别是口罩佩戴与防护服穿脱技巧,严格遵循规定,对物流仓库各区域、货架及物资储存设施进行定期深度消毒,从而确保工作环境的清洁与安全无虞。

第二节 详细项目规格与要求

(投标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修改)

一、本次采购的主要项目详情

序号

物资名称

单位

规格

储备计划量

控制单价(元)

备注(推荐品牌)

1

医用防护口罩(N95)

N95(折叠式)

 

 

 

2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其中乡镇1900)

 

 

 

 

3

医用外科口罩

17cm*18cm-浅蓝橡筋

 

 

 

4

一次性医用隔离面罩(其中乡镇1900)

 

 

 

 

5

医用一次性帽子(其中乡镇1900)

灭菌型直筒型14*21cm深蓝

 

 

 

6

一次性医用隔离衣

 

 

 

 

7

一次性使用医用鞋套(PE)(其中乡镇1900)

36*15cm浅蓝PE

 

 

 

8

医用检查手套(其中乡镇1900)

 

 

 

 

9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其中社会450000(含儿童口罩100000))

17cm*18cm-3p浅蓝橡筋

 

 

 

10

免洗手消毒液

(喷雾型)500ml

 

 

 

11

消毒片

100片/瓶

 

 

 

12

75%医用酒精500ml(其中乡镇1900)

500ml

 

 

 

13

一次性使用医用手术衣

120*140cm标准性能35g

 

 

 

14

耳温探头套

 

 

 

 

15

抗菌洗手液

1000ml

 

 

 

16

医用隔离靴套

33cm*42cm

 

 

 

17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人份

20人份/盒

 

 

 

18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人份

100人份/盒

 

 

 

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

人份

100人份/盒

 

 

 

20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

人份

50人份/箱

 

 

 

 

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

 

 

 

 

 

21

核酸提取试剂

人份

60人份/箱

 

 

 

22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人份

独立包装

 

 

 

23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检测试剂盒(荧光PT-PCR法)

人份

48人份/盒

 

 

 

24

核酸提取试剂

人份

24人份/盒

 

 

 

25

新冠核酸快速检测试剂(和快速检测仪配套)

人份

 

 

 

 

26

一次性使用病毒采样管

5ml冷冻管

 

 

 

27

带滤芯超微吸头

96支/盒0.1-10μ120-200

 

 

 

 

 

 

1100-12501

 

 

 

28

八连管

120条/袋0.1mlEU材质薄壁

 

 

 

29

医用隔离眼罩

 

 

 

 

30

红外耳温计(物资)

 

 

 

 

31

红外额温计(物资)(其中乡镇248)

 

 

 

 

32

医用红外耳温计(物资)

 

 

 

 

33

生物安全柜

 

 

 

 

34

新冠核酸快速检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