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耗材与技术设备供应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达。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
当前主要的基因检测手段包括:生化检验、染色体剖析以及DNA测序。
1.生化检测
生物化学检验通过化学方法,对血液、尿液、羊水或羊膜细胞样本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测特定蛋白质或化合物的存在,从而鉴别是否存在影响生理机能的基因变异。主要目标是评估某些关键蛋白质的浓度异常,例如那些对于维持正常生理状态至关重要的蛋白质失衡,如在苯丙酮尿症的诊断中就广泛应用此类检测。
2.染色体分析
染色体分析主要针对染色体的数量与结构变异进行直接检测,而非聚焦于单个基因的突变或异常情况。常规应用于胎儿的遗传异常诊断过程中。
常规的染色体变异表现为额外的一条染色体。检测所需细胞取自血液样本,若为胎儿,则通过羊膜穿刺或绒毛取样获取。对细胞进行染色处理,使染色体显现,随后借助高倍显微镜进行细致的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现象。
3.DNA分析
DNA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辨识由单一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例如亨廷顿病。其样本来源包括血液或胎儿细胞。
基因检测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基因筛检
筛查工作主要针对特定群体或全面的人群开展,通常通过孕期或新生儿的基因检测手段实现其目标。
2.生殖性基因检测
应用于体外人工受精程序中,该方法旨在筛查胚胎是否存在基因变异,从而预防遗传性疾病的胎儿孕育。
3.诊断性检测
多数用来协助临床用药指导。
4.基因携带检测
当基因携带者与特定遗传因子联结时,可能诱发后代罹患基因相关疾病。因此,对基因携带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婚前检查及生育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5.症状出现前的检测
该检测的目标在于识别健康人群中是否存在与特定疾病关联紧密的突变基因。
1.用于疾病的诊断
对于结核杆菌感染的确诊,传统手段主要依赖痰液、粪便或血液样本的培养检测,其检验周期往往超过两周。然而,通过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我们不仅显著提升了诊断的灵敏度,而且能够实现实时或快速获得检测结果,显著提高了效率。
2.了解自身是否有家族性疾病的致病基因,预测患病风险资料证实的癌症与遗传有关,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具有癌症或多基因遗传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预防或者延缓疾病的发生。
3.确保药物的合理选用,防止药物滥用及防范可能的不良反应
个体遗传基因的异质性导致个体对异源物质的反应各异,这可能导致某些人在常规剂量药物治疗中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发疹。通过基因检测技术,我们能够依据个人基因特征定制个性化的治疗策略,以此科学地引导药物应用,有效防止药物的不良副作用。
基因:作为遗传的物质基础,特指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承载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组合,实质上是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片段。
基因诊断技术:特指采用基因芯片等手段,对个体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详细检测,旨在解析受检者携带的致病基因及易感疾病相关基因特征的过程。
基因检测的实施流程通常涉及SNP芯片的应用,通过与数据库进行比对,进行易感基因的分析,进而得出详细的分析报告。这种检测方法着眼于个体在未出现症状时,前瞻性地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旨在预防疾病的未来发生,体现为主动的健康管理策略。
基因体检主要目的有四个:一用于疾病的诊断;例如白血病的诊断分类等,都需要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二是疾病的预防,就是检测健康人群的基因型,预测个人患病的风险,并向受检者提出生活上的指导,避免疾病的发生。基因体检可以对疾病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调整、早治疗。三是了解自己的基因特征,指通过检查您的基因来发现您现有的和潜在的个人特性;第四个人用药安全说明,在就医时,主动对医生出示您的个性用药说明书,并根据您个人的遗传信息,合理用药,提升药效,避免药物危害。
1.基因检测的历史,产业结构。
基因检测技术的革新得益于新一代测序(NGS)的飞跃性发展,其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上游产业。2005年,454公司引领潮流,推出了第一代测序仪;随后,2006年Solexa推出了GenomeAnalyzer,Illumina在2007年收购Solexa并陆续发布Hiseq2000、MiSeq、Hiseq2500、MiseqDx和NextSeq500,确立了主流地位。ABI在2007年推出了SOLiD平台,并在收购454测序仪发明者的公司后,推广了PGM和Ion Proton平台。太平洋生物科学(Pacific Biosciences)的PacBio RS测序仪凭借其无需二代测序PCR扩增即可实现长读长、实时测序的独特优势脱颖而出。而Oxford Nanopore的MinION测序仪则以其微型化的USB存储器设计独树一帜。 至今,NGS已走过十年历程。Illumina的HiseqX平台如今已实现单个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成本降至1000美元,相较于十年前的30亿美元成本,降低幅度高达300万倍。此外,诸如Pacific Biosciences和Oxford Nanopore等公司也不断研发出第三代测序技术,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自2000年人类基因组项目达成全面理解以来,基因功能的解读取得了显著进步,已揭示出超过两千种与基因关联的疾病。目前,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手段和药物研发已见成效,已有七百多项基因关联病症得到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药物支持。
技术进步驱动科研探索深化,为数据库内容的扩充引入多元来源。基因检测虽操作简便,主要差异在于成本层面。然而,数据分析与比较的复杂性要求坚实的后台——强大的数据和技术支撑。概括而言,大规模数据的依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序技术的迭代提升与科研人员的集体贡献。当前,研究焦点已聚焦于长非编码RNA领域,这无疑强化了数据实力,进而推动基因检测行业的成本降低和大众普及成为可能,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临床应用。
2.行业环境
(1)国外的行业情况
当前,在美国,产前诊断主要被应用于临床实践,相关的专业公司包括:
国外NIPT公司概况
|
sequenom |
VennataHeaith (llumina ) |
ArosaDiagnostcs |
Natera |
LifeCodexx欧洲 |
产品名 |
MaterniT21 |
Venf |
HarmonyPrenatal Test |
PanoramaPrenatal Test |
PrenaTest |
国家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德国、瑞士 |
上市时间 |
2011.10 |
20123 |
2012.5 |
2012.12 |
2012.08 |
检测技术 |
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 |
高通量全基因测序 |
数字靶向区域选择及靶向区城测序 |
基于SNP的向区城测序 |
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 |
检测平台 |
HSeq2000 |
HISeq2000 |
HiSeq2000 |
HiSeq2000 |
HiSeq2000 |
测序数据里(Read) |
19M |
13-26M |
1.1M |
>6.5M |
10-30M |
收费 |
日费S1700.保险与个人共担:个人:5235需要向保险公司缴纳健康保变:S2900 |
日费S295,保险与个人共担个人:S200需要向保险公司缴纳健康保费51200 |
日费S795保险与个人共担:个人:595 |
日费:未知保险与个人共担:直接向保险公司缴纳健康保费:S1495 |
自费:985欧元 |
周期 |
8-10天 |
8-10天 |
8-10天 |
15天 |
10个工作日 |
监管状况 |
CAP认可CUA认证计划提交IND.PMAR请 |
CAP认可CLIA认证计划提交IVD,PMA , FDA |
CAP认可,CLIA认证 |
CAP认可CLIA认证 |
IVDD认证 |
注:CLA,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AP,美国病理学家学会ND,体外诊断产品IVDD,体外诊断指令(欧洲)PMA.上市前批准管理:SNP单核苷酸多态性
自1999年以来,美国基因检测实验室的数量经历了显著增长。当年仅350家专注于致病基因检测的实验室,发展到2006年已膨胀至1400家。在此期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110个与癌症诊断和基因检测关键的生物标志点给予了官方批准,这使得医生能够直接基于这些突变位点设计定制化的基因检测方案。早在十年前,美国已经开始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致病基因检测技术,并于五年后全面实施了临床收费服务。据统计,已有超过800万美国人体验过基因检测,这个比例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大约1/25。随着技术的普及,多个基因检测项目已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反映出其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接受度。
BioTheranostics公司在2023年10月15日宣布了一项重大进展:其研发的用于预测女性未来五年乳腺癌风险的生物标记法,基于雌激素信号途径的关键基因HOXB13和IL17BR的表达水平检测,已顺利通过商业保险机构的评审,并正式被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畴。同样在2023年1月1日起,肺癌相关的分子诊断服务也将正式被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2)国内的行业情况
相较于美国如火如荼的基因检测市场,中国的基因检测产业展现出相对较稳健的增长态势。业内专家透露,部分基因检测项目依赖于临床认证,实际情况是,国内约有70%的基因检测公司尚未获取必要的临床许可。这意味着所有的基因检测活动必须经由临床医师中介,这无疑对项目实施构成了限制。此外,由于监管体系尚待完善,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可能对基因检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在应用中有所忽视,这些因素共同抑制了该行业的全面发展。
技术标准化的缺失是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尚无基因检测行业的技术规范与市场准入准则,各基因检测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公司在未经充分成熟检验的情况下便涉足基因检测业务。
当前,我国基因检测项目的主流集中在基于'易感基因'的患病风险评估上,而针对具有临床价值的致病基因的确切检测服务在国内仍相对匮乏。然而,国内部分研究机构在这一领域展现出积极态势,他们已取得显著进展,具备了先进的技术能力,能够实施对上千种单基因遗传疾病进行早期且精准的'基因诊断'。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公司生产产品,而基因检测保险与基因检测补助中心监管实验室服务。临床检验改进修正计划从属基因检测保险与基因检测补助中心,只要是有临床检验改进修正计划执照的实验室,其研发的制剂、技术等也可以合法进入临床,合理收费。
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强调了基因检测/分子诊断为核心的个体化诊疗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与此呼应,科技部在同期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倡导,以预见性、预防性、个体化和个人参与的‘4P’医学理念,逐步取代传统的以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我国基因检测今年经历了从无监管、到叫停、再到试点申报。
1.2014 过往时期,我国基因检测业尚处监管空白阶段,主要依赖于引进的海外基因检测设备。早期的基因检测服务,尤其是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几乎被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这两家公司主导。
2.2月14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食药监办械管(2014)25号文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2月9日发布)。
3.2014 在基因检测暂停执行一个月之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同年三月发布了《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凡已具备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实施能力并符合相关申报条件的基因检测服务机构,可申请纳入临床试点。申请人需遵循属地原则,向其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详尽的申报材料,明确涵盖的试点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产前筛查与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疗以及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评估等关键领域。
4.2014 在2014年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经过严格评审,首次授予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以及采用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与半导体测序技术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的基因检测耗材注册许可。尽管这些技术性产品已获得官方认可,实际投入临床应用还需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技术准入。因此,孕妇期待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朋友们可能还需等待恰当时机。这一事件反映出国家对于基因检测领域的监管法规正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
1.市场投资状况
2014年8月21日,Lumina公司宣布与全球知名药企AstraZeneca、JanssenBiotech以及Sanofi(赛诺菲安万特)携手,共同研发一款革新性的肿瘤诊断产品系列——下一代测序平台(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这一举措标志着历史上首个基于NGS技术的诊断工具的诞生。
罗氏2013年投资Pacific Bio Science,并获得PacificBio单分子测序技术在临床上的独家合作权;2014年6月收购了-家新成立的单分子测序公司Genia;2014年10月份从AbVitro收购NGS样品制备技术;2014年12月份刚刚收购了NGS分子诊断公司AriosaDiagnostics。上述一系列的基于上、 中、下游三个环节产业链的收购操作完美表露出罗氏在NGS分子诊断领域必须占有-席之地的雄心。
微软谷歌投资癌症基因检测公司Foundation: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盖茨参与了Foundation最初-轮1350元的融资,目前仍持有该公司4%股份。而谷歌(534.03,5.26,0.99%)的风险投资部门谷歌风投则是投资Foundation的多家风投公司之一,目前持有该公司的9%股份。在过去两年中,Foundation的融资总额达到2.51亿元。
索尼将成立一家基因组分析公司“P5”,将与索尼控股基因检测公司M3和美国基因组测序设备制造商llumina展开合作,实现个性化基因检测。
2.基因检测的市场解析
基因检测行业的代表大多来自国内的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的国内基因测序行业有代表性的一一些公司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解码DNA、博奥、宝藤、赛安、益善、诺赛、伯豪、美吉、生工、为真、艾德、维达健等。
然而到基因检测领域,主要有以下几家公司: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华大基因积极响应,于7月迎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对旗下无创产前检测相关测序仪和试剂盒的批准,准予临床应用。紧随其后,9月份,华大医学通过引进高通量测序技术,正式推出了国内首个肿瘤基因检测服务——OseqTM-T。令人瞩目的是,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NIFTY获得了欧洲专利局的发明专利认可,并在英国、德国、法国等15个国家成功实施。近期,华大集团进一步创新,面向广大孕妈与新生生命,推出了个性化全面基因健康服务项目——“爱in家”,致力于以最先进的020模式,为千万家庭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达安基因:2012年,达安基因宣布与美国LifeTechnologies战略合作,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11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达安基因的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基因检测耗材注册,成为第二家获得批准的公司。目前,达安基因将把二代测序相关的主要业务交由控股子公司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贝瑞和康:贝瑞和康和Illumina联手生产新型测序仪,向CFDA申请注册。
尽管部分基因检测企业受限于法规,尚未成为公开上市的宣传对象,但市场上仍有一些知名的基因体检机构,例如西安时代基因、爱基因、360基因、三博基因、联合基因以及利普康利基因体检。其中,浙江基因检测解码DNA作为一家创业型企业,成立于2011年,其创始人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基因测序领域积累了深厚的DUONIAN年经验。该公司的检测项目种类繁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 妇产科:包括产前唐氏筛查无创检测、一千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和叶酸代谢能力评估。 - 肿瘤科:提供肿瘤用药分子诊断服务。 - 内科: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提供个性化用药检测。 - 儿科:涉及沙美特罗用药指导以及VD/钙吸收利用能力检测。 - 感染科:HBV分型与耐药性分析以及HCV分型测试。 - 体检科:提供近100种疾病的易感基因筛查,堪称行业内基因检测项目最为全面的机构之一。 这些公司以其丰富的检测项目展现了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3.销售模式
基因检测的科研与市场推广主要侧重于消费者直接购买的B2C销售策略。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其大规模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领域:一是产前诊断,二是展现显著发展潜力的基因健康筛查服务。
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市场,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主导了行业格局,而安诺优达的市场份额约占10%。随着市场的深化,基因测序服务的竞争正逐渐转向细分领域,尤其是肿瘤基因测序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
基因测序服务的市场拓展策略主要集中在与医疗机构合作及直销上,其中肿瘤专科医院,特别是具备权威性的三甲医院,被视为竞争的核心领域和未来的重点推广平台。
(1)华大基因的合作医院数量是最多的,一方面通过医院的合作,华大基因也开发了直营或代理商推广模式。直营在深圳设立“优康门诊”,以及全国电话咨询直营。
(2)当前,诺禾致源的主要竞逐领域集中在北上广地区,其主要目标医院为公立三甲医疗机构。
(3)在与解放军总医院等知名三甲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梁峻彬透露,2013年年底,安诺优达携手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创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致力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基因检测项目,旨在通过积累丰富的样本资源。
4.基因体检领域,目前的销售主要如下:
客户在接受基因检测服务时,通常遵循医生的建议,通过与医疗机构协作进行。高端体检中心倾向于与专业公司合作,鉴于基因检测所需的庞大数据支持和高级数据分析能力,此类复杂任务通常被外包处理。当前,基因体检项目涵盖了一系列可实施的检测内容。
(1)预防疾病类:疾病易感基因检测;
(2)专业领域:单基因遗传疾病及染色体异常检测
(3)用药类:靶向用药基因检测;
(4)探索个人潜能:天赋基因分析与身体特性遗传检测
(5)亲子关系鉴定:通过对STR序列的分析以确定生物学亲缘关系。
5.市场的需求点
临床实践中,基因检测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核心领域:首先,即为无创产前基因筛查服务,其次,依托基因检测结果进行个性化药物靶向治疗策略的实施。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占比达新生儿总数的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大约90万例。这一严峻形势凸显出对专业技术支持的迫切需求,而这正是推动我国CFDA批准专注于产前无创基因检测产品的背景之一。
再就是我国每年有2000万孕妇,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中国每年可能会新增万孕妇,而目前2013年的市场仅仅10亿人民币,如果按3000/人次的话渗透率仅仅1.6%,市场还很大。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世界癌症报告》显示,中国2012年新增癌症确诊人数约3070000人,占全球总数的21,8%。据普华永道的报告2014年美国个体化用药市场现在已经达到1.4万亿人民币。结合美国癌症协会公布2014年发病预估数据当年美国将有1665540例新增癌症患者,如果我们达到美国当下的基因检测水平,这将是2.65万人民币的市场。最后就是我们提到的基因体检,针对不同的病人提供不同的易感基因检测,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从单个疾病的感基因检测到全基因组的综合分析,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要知道导致朱莉贴乳房的是一次4000美元的体检。可见这方面的发展将随着数据库完善更加准确和全面。
6.市场风险
基因检测技术能够揭示个体的遗传信息,这一特性蕴含的独特性、概率性、家族传承以及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从检测结果中可能揭示出的伦理考量。
(1)在基因检测揭示婴儿疾病隐患及遗传异常,而现有治疗手段受限的境况下,如何由家长和亲属作出决策?是暂时搁置治疗,还是寄托于医学进展的未来突破?
(2)面对个体健康威胁与家庭和谐挑战:得知疾病风险及潜在的生育难题后,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与波动。
(3)面临的社会歧视与舆论压力:对于保险公司和银行而言,可能遭遇的风险评估
面对可能揭示的高风险遗传特质,其对个人信贷状况及保险额度的影响,实则将命运归因于基因,引发了深度思考。
(4)法律困境:主要表现在基因体检与诊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真空,例如纠纷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此外,个人在不同机构获取的报告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其根源在于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评估标准。
(5)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些技术落入恶意机构之手,用于研发针对特定种族的基因武器,其潜在后果将具有灾难性且难以估量。
随着精准基因检测理念的兴起,遗传基因检测这一领域愈发受到广泛关注。自2003年人类首个基因序列完成(耗资约300亿美元)以来(GenBank, 2021),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基因检测服务与技术日益丰富。目前,全球已有数千种疾病受益于遗传基因检测(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1),据统计,NCBI数据库收录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已达26,000项,涵盖5,400种状况和3,700种基因(NCBI, 2021)。全基因组测序甚至已降至6,995美元(Skirton et al., 2021),针对个人消费者的定制服务仅需99美元。根据UnitedHealth Group的市场研究报告(UnitedHealth, 2021),基因检测已成为实验室检测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膨胀至150亿至250亿美元。面对这一热潮,基因检测的定义、类别、对健康治疗的贡献,以及数据分析在其中的角色,以及美国保险业如何应对和公众对其的态度,都值得深入探究。陈氏夫妇作为生物医药大数据分析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长期在美国致力于相关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本文将从专业视角解析这些核心概念,尽管资本市场的热度高涨,但仍缺乏对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深入理解。我们期望此文章能激发更多兴趣者的探讨,从而推动该领域的深化研究。
通过实验室技术实施的遗传基因与基因组检测(Genetic and Genomic Testing),旨在解析您从父母处继承的DNA指令,即您的基因信息。该检测可应用于评估健康风险提升的可能性,指导治疗决策,并预测对治疗的响应效果。
遗传检测(Genetic testing通常使用于遗传性疾病方面,用以检测某些与特定疾病发生相关联的基因(易感基因),进而判断患上此疾病的风险系数。比方,众所周知,一个变异的BRCA1或BRCA2基因的存在,会增加本人得乳腺癌或卵巢癌的风险。而基因检测(Genomic testing)通常只涉及到癌症肿瘤本身。它主要用于给病患和医生提供关于某个特定癌症肿瘤的具体信息:比方,对于某些肿瘤需要加大治疗力度;而对于“表现温和”的肿瘤,可以选择比拟温和妥当的治疗方式。进而还引出了两个热词,肿瘤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乔布斯患有胰腺癌(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癌症)就是综合采用了各种方法,延续了9年生命,并且生活质量较好。
本文所依据的定义特指遗传检测,其中基因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统称其为遗传基因检测(genetic and genomic test),但此处并未涉及基因检测以外的基因定义与内容阐述。
1.精确识别疾病:诊断检测的功能在于确定引发个体病症的确切病因。其结果对于个体能够适时作出治疗方案或健康管理决策至关重要。
2.预先进行遗传基因检测:旨在识别可能导致个人患病风险升高的基因变异。检测结果能够评估个体罹患特定疾病的潜在概率,进而可能对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策略提供指导支持。
3.载体检测:用来发现携带有和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的个体。载体本身可能没有任何疾病的显状。但,他们具有把易感基因遗传到下一代的能力。下一代就有可能出现疾病或成为新的载体。有些疾病产生需要的易感基因是必须从父母双方那儿遗传下去的。这种类型的检测对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个体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对特定的遗传疾病往往有着比正常人更高的风险。
4.妊娠筛查:旨在通过对孕妇进行检查,发现孕期胎儿可能存在的严重健康问题。
5.新生儿健康筛查:旨在识别新生儿出生初期可能存在的,对未来发展及健康至关重要的疾病隐患。
6.基因药物组学分析:揭示药物体内作用机制的科学手段。通过个体基因特征的考量,此检测有助于保健专业人士依据您的遗传组成,精准挑选疗效最优的药物方案。
7.深入探究遗传基因检测:旨在揭示基因对于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影响。尽管这些研究的即时效益可能并不直接惠及个体,但其对人类生物学、健康机制及疾病机理的洞察力将有力推动医学与健康科学的发展,从而长远造福社会。
尽管已揭示了众多与数百种人类疾病及特征相关的基因,但对大多数病症而言,其遗传因素的贡献寥寥无几。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性并不必然意味着这些基因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即关联性并不等同于因果性。
迄今为止,尽管对于诸如阿尔茨海默病、双相精神障碍等十种复杂疾病(包括乳腺癌、冠状动脉疾病、克罗恩病、前列腺癌、精神分裂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1型和2型糖尿病)的研究表明,仅有大约0.4%至31.2%的发病风险由已知的遗传变异(如SNP,即单核苷酸多态性)所解释(SoHC.等人,2021)。这反映出,基于现有基因发现,对于那些遗传因素显著的疾病预测仍然存在显著局限。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依赖于SNP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在现有的遗传标记——染色体可识别区域上的预测效能并不理想(DoC.等人,2021)
在医疗实践中,对基于遗传基因进行疾病风险评估的态度尤为审慎。基因组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基因效应,还深入探讨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更为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和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这无疑增加了数据收集和模型构建的复杂性。
基因:生命的基础元素 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载体,基因实质上是生命的基石。它们主导着生长、衰老、健康与疾病的过程,塑造个体特征,包括外貌、体重、肤色乃至性格。科学研究揭示,除物理伤害外,所有疾病的根源均可追溯至基因层面。基因检测技术通过提取并分析细胞DNA,预示潜在的健康风险,使得个体能够掌握自身的基因信息。借助专业的解读,这些信息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报告,帮助人们认识自身特性与潜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1.预防策略:依据现代医学观点,疾病起因乃源于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借助基因检测技术,人们能够评估个体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而为受检者提供个性化的生活建议和指导,优化生活环境,调整生活习惯,以此有效防止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早期发生。
2.您将拥有个人生命详细报告:揭示遗传特征,享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咨询,实现早期洞察、预防与治疗,有效防止高危疾病,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3.提供健康管理和体检建议:疾病易感基因检测能预知个体的患病风险,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疾病的体检和规划。例如:检测出乳腺癌高风险,除常规体检外可以定期进行这方面的检查,如定期进行乳房自检、超声和钼靶等检查。
4.个性化选择健康途径:个体差异影响生活习性和营养代谢特性,例如咖啡饮用、烟草与酒精消耗、以及对钙、铁及维生素的吸收能力。鉴于遗传差异,个人对这些物质的耐受度、代谢效率各异,因此应避免无谓的伤害并审慎对待保健品补充。借助基因检测手段,可科学定制适合个人的生活方式策略。
基因检测Genetic Testing |
VS |
普通体检Common Physical Examination |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
性质Nature |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
疾病风险精准预测To predict risks of diseases precisely |
目的Purpose |
发病后诊断依据To provide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fter the onset of diseases |
先知预测为主,主动且具有前任瞻性、可以提前预测疾病发生Preventive. It can predict the onset of diseases so as to maketreatment forward-looking |
特点Feature |
后知治疗为主,被动及滞后、不可预测Unpredictable. It detects the condition after you have haddiseases, resulting in lagging treatment |
预知患病风险精准预防实现早知道、早发现、早规划You can have a perception of risks of diseases, so as to preventand treat diseases in advance |
结果Outcome |
一旦发现即确诊,疾病中晚期,难以治愈Once the disease is confirmed at mid-to-late stage,it hardly can be cured |
唾液、口腔黏膜细胞(或血液细胞)样本为主Saliva.Oral mucosa cells (or blood cells) mainly |
检测样本Sample |
血液,尿液样本为主Blood and urine mainly |
足不出户,在家就可完成样本提取Available to collet sample and receive the result of report sent at home |
检测方式Way |
体检预约,到点检查Need to make an appointment and go to Center to get it done |
同样项目,终生一次Same program, once in a lifetime |
检测频率Frequency |
反复多次Repeatedly |
不会带来心理压力No psychological pressure |
心理变化Psychological change |
可能带来心理压力Potential psychological pressure |
互补性:根据基因检测报告,在常规体检时,侧重对疾病高风险项的临床体检,二者结合,更精准Complementarity: Based onthe genetic-testing report, the focus is on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igh-risk items ofthedisease in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akes mor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
体检是检测当前的生理状态,看看目前身体哪个部分出问题了。基因检测是预测未来的患病风险。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很好地指导体检。疾病的易感基因检测与常规体检都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但二者反映的是不同的阶段。一种疾病从开始到发病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基因检测是人在健康时用来预测未来患病风险,属于检测的第一阶段;而常规检测是发生疾病后,疾病到达什么程度。如:早期、中期等等,这属于检测的第二个阶段,是临床医学的范畴。
基因检测因此被视为前瞻性健康维护工具,而传统的体检方法在这方面则有所欠缺。传统体检主要聚焦于对已显现临床症状的体征检测与诊断,其核心目标是支持疾病治疗,而非在病变发生前提供更深入的预警或预测。
传统体检在疾病预防阶段的表现显得尤为被动且应对滞后。实际上,许多疾病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一旦疾病发作,现代医学往往难以及时干预,这可能导致患者及其家庭承受长期的痛苦与困扰。
基因检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预防导向。这种检测在病症未显现前,通过对相关疾病易感基因的筛查,预估患病风险,本质上是一种预测性预防手段。其目标在于通过优化生活方式,如养成健康习惯和制定个性化饮食策略,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疾病易感基因检测在个体健康状态下揭示潜在的‘基因隐患’,旨在尽早揭示可能的健康威胁,从而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预防措施,力求实现早识别、早干预,最大限度地规避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
检测结果揭示了患病风险的评估,但它并不意味着确诊或预示必然罹患该疾病。其核心价值在于指导您调整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以期预防疾病的产生。须知,尽管某些疾病可能伴有不利基因因素,但在缺乏外部诱因的情况下,疾病仍可得到避免。
1. 定期医学健康评估:通常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旨在及时发现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