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项目概述与需求理解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概述行业概览
二、细分行业划分
三、当前行业动态与趋势分析
第二节 详细项目需求解读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需求分析
三、挑战与关键问题探讨
第二章 全面的项目服务体系设计
第一节 创新的项目管理框架
一、有效的管理原则
二、五项管理步骤
三、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
四、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建设
五、加强项目设备的管理
六、实行时效工作制
七、24/7不间断服务
八、建立人性化的服务标识系统
九、提升员工技能与发展计划
第二节 项目管理目标
一、设定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
二、强化安全保障策略
三、项目时间表期望
四、绿色发展战略
五、文明作业目标
六、项目整体愿景与预期成果
七、高标准服务规范
第三节 详细阐述的项目管理原则与策略
一、关键策略原则
二、高效团队协作与严谨执行
三、强调品质卓越与绝对安全
四、创新驱动,追求卓越
第四节 高效项目管理策略
一、作业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二、整合资源,合理投入
三、分级管理,优势互补
四、前瞻性策略与严格管控
五、创新突破,迎难而上
六、专注于关键问题,洞悉转化趋势
七、高效作业流程确保品质与安全管控
八、深入技术探讨,经济效益总结
九、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策略性处理突发情况
第五节 我们的项目执行策略
一、创新的项目策略概述
二、详细执行策略
三、详述的实施方案
第三章 现场踏勘计划
第一节 详述实地考察目标
第二节 实地考察安排
第三节 详细考察规定
第四节 实地考察团队
第五节 详细阐述的实地考察程序
第六节 实地考察报告
第四章 组织架构与人员部署策略
第一节 公司管理体系与目标设定
第二节 项目运营与管理团队
一、项目组织结构分类
二、项目组织构建指南
三、公司架构与职能分配
四、机构架构与实施策略
第三节 人员配置策略
一、人员配置详情
二、管理人员详细清单表
三、项目负责人资历详情
四、项目团队成员详细档案
第四节 机构功能及团队角色
一、机构职能与责任
二、职务职责分配详情
第五节 人员配置与管理策略
一、高效的服务团队架构与运营管理策略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三、员工激励制度
四、创新的人力资源策略
五、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估
六、人力资源策略与团队构建
七、人员配置原则
第五章 药物设备投资计划
第一节 药物设备概述
一、主要设备投资清单
二、计划购置的关键医疗设备
第二节 设备管理制度详解
一、设施设备高效维护与管理
二、设备维护制度
三、设备维护规程
四、设备维护保养管理规定
五、设施维修管理制度
第三节 项目药物管理方案
一、药物管理规范
二、高效药品管理与储存策略
三、建立完善的药剂管理办法
四、药品应用方法
五、年度季节风险管理策略
六、药剂失效的鉴别
第四节 高效防治措施操作指南
一、范围
二、项目术语与概念解析
三、目标防控与关键区域
四、生物防治策略
五、高效病虫害防治方法与管理指南
六、环保措施的成效评估
七、构建技术资料管理系统
八、安全与操作规程
第六章 全面的病虫害管理策略
第一节 全面管理体系规范
一、总则
二、绿色害虫管理策略
三、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四、药物管理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规划
一、概述与整体设计
二、详细规格与需求
第三节疾病预防与管理策略
一、关于牡丹的防治策略
二、牡丹的褐色病变管理
三、玫瑰白粉病防治策略
四、关于紫荆角的病变防治策略
五、防治金盏菊的白粉病策略
六、樱花树的褐色斑点病变研究
七、关于贴梗海棠的锈病防治策略
八、月季病害防治策略
第四节 虫害防治策略与实例
一、针对叶片侵害的昆虫管理
二、针对吸汁昆虫的管理策略
三、关键树干害虫防治策略
四、关键地底害虫管理策略
第五节 高效环保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一、概念
二、独特优势
三、详细实施方案
第六节 全面的苗木病虫防治与养护策略
一、紫薇
二、雪松树
三、优质大叶女贞绿化方案
四、优质栾木解决方案
五、美丽的樱花园景
六、关于石楠树的提案
七、探讨云杉树的应用与优势
八、优质大规格大叶黄杨
九、关于银杏树的提案
十、优质枫杨产品分析
十一、优质柳木解决方案
十二、优质黑松产品介绍
十三、优质国槐绿化方案
十四、优质生态榉木方案
十五、关于朴树病情的详细报告
十六、优质观赏灌木——紫叶李
十七、优质环保的白蜡树解决方案
第七章 全面的项目定期检查计划
第一节 全面的日常监督机制
一、本次巡查的目标
二、详细检查方法与规定
三、项目现场检查区域
四、详述的检查项目
五、第五阶段现场检查详情
第二节 巡查管理制度
一、总则
二、人员检查服务
三、维护周期与时间安排
四、详细检查路径规划
五、详细分类的巡查方案
六、详尽的现场检查要点
七、详细违规处理规定
八、附则
第八章 全面质量管理策略
第一节 高效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一、总则
二、强化服务品质保证措施
三、质量管理流程与实施
第二节 服务质量保障制度
一、职业道德规范指南
二、员工培训制度
三、文明服务制度
第三节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
一、强化监督与管理框架
二、强化管控体系
三、科学的管理机制
四、高效的服务操作流程
五、高效的人力资源团队
六、强调与采购方的友好合作
七、服务效率意识
八、创新激励与运营策略
九、利用数据统计工具,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
第四节 我们对服务品质的庄严保证
第九章 全面安全管理措施与流程
第一节 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架构
一、健全的安全保障措施
二、构建安全管理体系
三、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四、详述的安全实施方案
五、安全管理策略
第二节 安全作业管理方案
一、健全与保障体系
二、全面安全计划
三、安全管理团队配置与设备完善
四、健全的安全审查流程与详细记录
五、安全事故处理
第三节 严谨的安全操作规程
一、强化安全操作规程
二、建立详尽的主要工作流程安全指南
三、员工安全管理规定
四、疫情防范与安全措施
五、服装与标识管理制度
六、安全与消防规定的手册指南
第十章 详尽的售后服务规划
第一节 优质服务准则
一、聚焦业务核心战略
二、关键实施策略
三、强化安全与保密措施
四、适应性
五、合规与标准化流程
第二节 详细的服务保障条款
一、承诺的服务保障与期限
二、我们的技术保障与服务承诺
三、我们保证高效的服务响应
第三节 服务提供商的选择与管理
一、项目组织结构
二、服务团队配置与管理
三、职务描述与责任
第四节 全面的售后服务规划
一、全面的售后服务计划
二、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第五节 全面的售后服务策略
一、我们的服务保障与承诺
二、完善的服务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全面的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第一节 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全面的应急预案与响应措施
二、高效应急设备支持方案
三、健全的应急资金管理措施
第二节 紧急情况应对措施
一、目的
二、应急响应策略
三、风险管理与应急响应策略
四、应急事件管理策略
五、应急响应与事件管理回顾
第三节 应对恶劣气候管理措施
一、台风应急预案
二、应对旱季的紧急预防策略
三、夏季高温应对与安全防护策略
四、季节性雨天应急预案与防护策略
五、冬季应急预案与安全防护策略
六、应急与灾害防范策略
第四节 消防安全措施
一、应急演练
二、紧急应对措施
第五节 应对流行传染病预案
一、高效防疫措施方案
二、班组管理与执行
三、应急响应措施
第六节 全面的药物安全防护策略与应急响应措施
一、药物中毒应对方案
二、预防药物中毒策略
第七节 全面的备用方案
一、员工安全应对措施
二、应对人员纠纷策略
城区生态绿化病虫害防治策略方案
模板简介
城区生态绿化病虫害防治策略方案以城区生态绿化病虫害防治为核心,涵盖项目概述与需求理解、服务体系设计、现场踏勘计划、组织架构与人员部署、药物设备投资管理、具体病虫害防治策略、定期检查计划、全面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措施、售后服务规划及风险应对策略等内容。方案先明确项目背景与需求,设计了包含创新管理框架、目标与原则的服务体系,规划了现场踏勘与组织架构,详细阐述了药物设备的投资与管理制度,并针对牡丹、玫瑰、紫薇等不同绿植的病害(如褐色病变、白粉病)、虫害(如叶片侵害昆虫、树干害虫)提出了高效环保的综合防治策略;同时建立了定期检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机制,以及涵盖恶劣气候、传染病等场景的风险应对应急预案与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本方案为城区生态绿化病虫害的科学防控、保障绿化景观效果提供了全面的策略指导与实施支撑。
模板预览

 

 

 

 

城区生态绿化病虫害防治策略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 项目概述与需求理解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概述行业概览

通过人为干预,病虫害防治(Pest Management)旨在阻抑或消除对农作物及家畜构成威胁的病原微生物与害虫。常规措施主要包括化学防治,即运用化学杀虫剂;以及物理防治,即利用光能、辐射或构建屏障来实施天然防控。

病虫害防治策略多元,包括化学防治(如使用杀菌剂或杀虫剂)、物理防治(如光能或射线处理,构建屏障)和耕作防治(如调整作物品种、种植周期或环境),以及生物防治(以天敌为主)。二战后,尽管化学农药广泛应用,病虫害控制相对简便,但随之而来的是抗药性增强、天敌减少导致害虫反弹及潜在威胁显现,农药对人畜的危害,以及通过食物链积累的生态影响也日益显著。因此,提倡综合防治或病虫害管理,需平衡各种防治手段,确保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维持病原体和害虫种群的适度控制,目标在于降低病虫密度并保持其波动范围在可控范围内。仅当病虫害密度超出允许阈值,才会采取临时喷洒药物措施。同时,除非必要,一般避免彻底消灭病虫,尤其是非新发或非传染病媒介。对此,关键在于设定适宜的病原体和害虫密度,使之与作物的耐受损害阈值相匹配。V.M.Stern等人(1959年)曾提出经济损伤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简称FIL),但这一术语可能与作物受损程度混淆。为此,俊一和桐谷圭治(1973年)建议将基于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作物受损程度定义为容忍损害水平(tolerable injury level),相应的病原体或害虫密度称为容忍害虫密度(tolerable pest density)。此外,广义上的病虫害防治还包括对有害鸟类、野兽和杂草等其他有害生物的防控。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措施,常规生产中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打农药是常用的方法。物理防治比如黄板篮板,黑光灯、糖醋液引诱等农业防治:主要轮作、有机肥料的科学使用,科学管理,适合的栽培方法等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如赤眼蜂、丽蚜小蜂、一些生物菌类的应用技术等。

二、细分行业划分

病虫害防治一般可以从分为四大类: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蔬菜病虫害防治、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

以下是粮食作物的主要分类: - 谷物类:小麦、玉米、高粱谷,其中还包括甜玉米这一变种。 - 薯类作物:甘薯,又称红薯。 - 豆类作物:蚕豆、豌豆、绿豆,这些富含蛋白质和纤维。 - 土豆,作为重要的根茎作物,同样属于粮食作物范畴。 - 另外,水稻作为主食作物,占有显著地位。 这些作物在全球粮食供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蔬菜作物又可以细分为:白菜、甘蓝、青椒、茄子、番茄、黄瓜、南瓜花、椰菜、菠菜、莴苣、茼蒿、芹菜鸭芹、洋葱、韭菜、萝卜、胡萝卜、芋、牛蒡石、刁柏土、当归等

经济作物又可以细分为:花生、大豆、油菜、芝麻向日葵、棉花、大蒜、大葱菜、豆棉花、棉田、棉田、杂草、豆类、十字花科等。

果树病虫害又可以细分为:西瓜、甜瓜、草莓、苹果、梨枇、山楂、柿子、板栗、核桃、银杏、香蕉、石榴、猕猴桃、枸杞、西番、莲、人参果、橙、柑橘、柚、柠檬、荔枝、龙眼、芒果、梅、桃、杏、樱桃、枣、杨梅、菠萝、椰子、杨桃等。

针对各类植物特有的病虫害防治,关键在于实施策略的灵活性,即根据具体环境和条件选择适用且有效的防控手段。以下是常见植物病虫害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概览:

在评估植物生长非人为异常时,三大核心因素——生理性问题、病害与虫害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病虫害又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见下表)。

植株生长异常

生理性

自然灾害

旱灾、涝害

缺素症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气候因素

日灼、冻害、霜害

植物中毒

药害、肥害、大气污染

病害

细菌性

症状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害部位溢出细菌粘液

斑点型、叶枯型、青枯型溃疡型、腐烂型(软腐病黑腐病)畸型

 

真菌性

低等真菌

大多生长在水中或土壤中,潮湿的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霜霉病、根腐病白锈病、晚疫病、猝倒病

高等真菌

病害以点发生为多,受害部位有较明显的边缘,而形成一定形状的病斑

叶斑病、叶枯病白粉病、煤污病炭疽病、锈病赤霉病、灰霉病、叶霉病轮纹病、黑粉病纹枯病、蔓枯病黑星病、早疫病

病毒病

命名方式:寄主+症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番茄丛矮病毒

虫害

地下害虫

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

蛆类

韭蛆

线虫类

根结线虫

地上害虫螨类害虫

刺吸式口器

蚜虫、蚧壳虫、蝽蟓、飞虱

咀嚼式口器

蛾蝶类幼虫、蝗虫、甲虫、小蠹

锉吸式口器

蓟马

舐吸式口器

蝇类

虹吸式口器

蛾蝶类成虫

红蜘蛛、白蜘蛛

软体害虫

蜗牛

(一)细菌类病害:

植物遭受细菌感染主要依赖于水的媒介传播,且病原体通常通过伤口入侵。值得注意的是,植物若自身生长健壮,病菌的侵袭难度较大。此外,高温高湿的环境往往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1.病状:

斑点型病变:在由假单孢杆菌引发的大量植物病害中,表现出显著的斑点特征,例如水稻遭遇的细菌性褐斑病、黄瓜感染的细菌性角斑病以及棉花受累的细菌性角斑病等。

角斑病与霜霉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病变特征:病斑相对较小,色泽较浅,且在后期会出现穿孔现象。叶背部分的病症尤为显著,表现为明显的水渍状,并伴随产生乳白色的菌脓。从光学角度看,叶片透光性可见。

叶枯病变类:主要由黄单孢杆菌感染引发,植物在遭受侵染后通常呈现叶片枯萎症状,典型病例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及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植物维管束通常遭受假单孢杆菌的侵袭,导致输导途径受阻,从而引发青枯症状,表现为茎叶枯萎。例如常见的有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及草莓青枯病等实例。

溃疡型病变通常由黄单孢杆菌引发,初期感染植物后,病斑发展为木栓化,特征表现为边缘隆起而中心区域凹陷,呈现出明显的溃疡形态。诸如柑橘溃疡病、菜用大豆的细菌性斑疹病以及番茄果实的细菌性斑疹病等均属于此类症状。

腐烂现象多由欧文氏杆菌植株感染引发,例如白菜的细菌性软腐病、涉及茄科和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变例,以及水稻根部腐烂病症等.

病变形态:癌肿野杆菌感染引发的植物病理现象表现为根部、根颈及侧根的异常发育,形成肿块,例如常见于菊花的根癌病症状。

2.病症:

(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的确诊,就依据菌脓。

确诊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方法包括:取病茎切片,检查断面的维管束是否有异常,同时轻轻挤压,如果导管内溢出乳白色粘稠液体,即为细菌脓。细菌脓的存在是区分其与真菌引发的枯萎病的重要标志。

共同特征表现为由腐烂型细菌导致的病变,其特征为病斑软化、黏滑,无残留纤维,并伴随显著的硫化氢异味。相反,由真菌引发的腐烂现象则呈现出纤维残体的存在,且无明显臭气散发。

3.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1)一定要培养壮苗,要求植株健壮。

在移植过程中,首要关注的是保护根部完整性,务必谨慎进行抹芽和修剪。推荐在天气晴朗、尤其是正午高温时段操作,以便于伤口迅速愈合,从而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3)要控制环境条件,降低湿度。

(4)要实行化学防治,农药喷洒。

(5)农药交替喷洒。

4.植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

一系列生物制品包括农用链霉素、新制霉素以及中生菌素。

(2)叶枯唑。

各类铜制剂,包括有机铜如噻菌铜与无机铜如碱式硫酸铜、琥珀酸铜、络氨铜以及氢氧化铜等,因其稳定的防效和广泛的杀菌谱,特别针对真菌性病害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疾病的预防阶段,病菌对其抗性相对较低。

以下是几种具有强烈氧化性质的药物:溴氯海因、三氯乙氰尿酸、氯溴异氰尿酸、乙蒜素以及碘制剂,还有高锰酸钾。

有机铜制剂在预防细菌性病害方面表现出较优的效果,而氯溴海因、中生菌素以及叶枯唑则在治疗此类病害上展现了一定的功效。

(二)真菌类病害

以下是常见的病害类型:叶斑病变、叶枯症、炭疽病变、锈病类别、煤污病、白粉病型以及霜霉病。

1.叶斑病类

特征表现:叶斑病涵盖范围广泛,特指那些在叶片上形成斑点的各类病害。

叶片表面展现出形制各异、尺寸不一的斑驳色迹,部分区域可见分布的黑色微粒。诸如鱼尾葵所罹患的叶斑病、杜鹃的叶斑病变,以及月季遭受的黑斑病均属此类症状实例。

(2)防治措施

1)发病初期

1000倍浓度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溶液

推荐使用浓度为600-800倍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

推荐使用浓度为600-800倍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溶液。

④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0-600倍浓度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推荐用量为50%.

2)发病中后期

配置方案如下:将20毫升的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溶液与25毫升的38%恶霜菌酯溶液混合,然后加入15公斤清水。建议每3至5天施用一次。

采用如下配置:20%氟硅唑咪鲜胺溶液50毫升与10克苯醚甲环唑或70%甲基托布津10克,稀释至15公斤水,建议每3至5天施药一次。

2.叶枯病

病症描述:起源于叶片尖端和边缘,病斑色泽初显红褐继而转为灰褐。病斑扩展连片,可达叶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相邻病斑区域界限处可见深于病斑色的条纹。病变后期,病部干燥,散布着黑色的小颗粒点状结构。

(2)防治措施

自6月中旬初始病症至10月,我们建议每间隔约十日实施一次药物喷洒,连续进行数次防治。

①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推荐喷洒浓度为1000倍(或者选择40%胶悬剂,适宜浓度范围为600-800倍)

③65%代森锌500倍液;

④50%苯莱特1000-1500倍;

配置一份波尔多液的比例为:1份硫酸铜、1份生石灰与100份水,以重量计,确保溶液浓度达到1:1:100。

波尔多液:一种无机铜素杀菌剂,其制备方法需取硫酸铜500克,熟石灰500克,与50千克水混合,形成呈现天蓝色的胶状悬浮液。调配比例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调。该制剂通常呈碱性,具有优良的附着特性。推荐即配即用,或预先制成失水波尔多粉,使用时再与水充分混合。

3.炭疽病类

该病害主要表现在寄主叶片的边缘、尖端以及新梢部位,有时也可能影响花朵、果实、茎秆和叶柄区域。

急性型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初期呈现暗绿色(类似水烫伤),随后渐变为褐色乃至黑色,最终可能出现组织溃烂现象。

慢性型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病斑呈现出灰白色的外观,其上可见环状分布的黑色小颗粒。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施药防治)

1000倍浓度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溶液

推荐使用浓度为600-800倍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

3)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50%炭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每7-10天一次,使用3-4次。

4.锈病类

病症描述:首要影响的是寄主叶片。病原体在病变区域过冬。病变区域呈现褐色,并伴随黄色至红褐色的锈状颗粒(这些是夏孢子堆)。常见病症包括美人蕉锈病、月季锈病及葡萄锈病等。

(2)防治措施

在冬令时节,推荐在秋季末期至来年新芽初生之前,实施1-2次喷洒作业。

①45%结晶石硫合剂100-150倍液;

②五氯酚钠200-300倍液。

在植物生长活跃期,应对病害实施药物防治。建议在病症初发阶段,每间隔7至10天实施一次喷洒作业,连续进行3至5次治疗周期。

①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②45%结晶石硫合剂300-500倍液;

③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④25%三唑酮1500倍液;

推荐采用新型药剂12.5%烯唑醇溶液,剂量范围为3000-4000倍稀释;同时,可选用'粉锈清',适宜浓度为800-1000倍液处理。

5.煤污病(又称煤烟病、烟煤病)

表现特征:初期可见叶片和枝梢表面出现黑色小点状霉斑,随后逐渐扩散并覆盖整个叶片和枝梢,形成密集的黑色霉层,对植物的外观和光合作用产生显著影响。病原体在病变部位或残留组织中过冬。当蚜虫、介壳虫、蝉以及白蛾蜡蝉等分泌大量蜜露的害虫数量增多时,会加剧该病的发生概率。

(2)防治措施

1)10%百菌清乳油200-250倍液;

推荐使用浓度为600-800倍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

推荐使用浓度为600-800倍的代森铵可湿性粉剂溶液,剂量占比达到65%。

推荐使用浓度为500至600倍的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溶液。

主要的防治策略之一是通过喷药来控制蚜虫、介壳虫等病害的发生。

推荐在适宜的时间施用40%氧化乐果溶液,其浓度应调整至1000倍;同时,采用80%敌敌畏溶液,调整至1500倍剂量进行施用。

采用10-20倍松脂合剂或石油乳剂是防治介壳虫的有效手段。

在植物的休眠期间,采用浓度为3-5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处理,旨在消除潜伏的越冬病害源头。

6.白粉病类

病症特征:该病广泛影响全球,主要在寄主植物生长的中后期阶段显现,影响范围包括叶片、花朵、枝条、嫩梢及果实等各个部位。

1)初期症状:白色粉状物→灰色粉状物。

植物受损症状:叶片褪绿,生长发育异常,严重时呈现凋萎直至全株枯亡。典型病害包括月季白粉病、蔷薇白粉病及瓜叶菊白粉病等案例频发。

(2)防治措施

1)75%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

2)50%多菌灵500倍液;

3)45%石硫合剂结晶300倍液;

4)70%代森锰锌400倍液;

5)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6)75%百菌清500倍液;

在病害高发时期,采用浓度为15%的粉锈宁溶液,其稀释比例为1000倍。

在病害初期,推荐施用浓度为500倍的小苏打溶液,实施每三天一次的喷洒作业,连续喷洒3至6次。

采用35%浓度的酒精溶液,建议每3至6日实施一次喷洒作业,连续喷洒3至6次,直至叶片表面无残留白粉痕迹,确保冲洗彻底。

7.霜霉病类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

典型病症表现为:叶片正面显现不规则淡黄至淡褐色斑点,而叶片背面则可见白色、灰色或紫色的霜霉层,类似于菊花霜霉病。此病害在春季和秋季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气候凉爽、雨水充沛、雾气弥漫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易于发生。

(2)防治措施

在疾病初期阶段,推荐采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以500倍的稀释比例进行喷洒处理,同时考虑使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作为防治手段。

针对病情严重的情况,推荐采用500倍浓度的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喷洒处理,同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部分,建议采用800倍液的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建议每间隔七天实施一次喷洒,重复该过程2至3次,若能配合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控剂的应用,预期防治效果将更为显著。

8.发病规律:

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病害部位、病变残余组织以及土壤中度过冬季期。

(2)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

(3)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

其发生往往源于透光度不足、植株生长受限、排水状况欠佳以及氮肥施用比例失调等因素。

(5)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9.总体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实施精细化栽培管理,适当增加磷、钾肥料施用量,同时控制氮肥的施用,以期培育出强健的植物群体。

在温室种植中,提倡实施轮作,并确保优化灌溉排水系统,优先选用滴灌技术,尽量避免对植物实施直接喷灌以保护其生长。

实施定期修剪,果断处理病叶和病枝,并集中销毁,以此减少病害源头,确保通风透光条件优良。

(三)地下害虫

金龟子的幼虫被称为蛴螬,又名白土蚕和核桃虫,其成虫则普遍被称作金龟甲或者金龟子。

(1)危害

对各类植物和蔬菜构成威胁,其食性特点主要分为植食性、粪食性和腐食性三个类别。

作为全球性的重要地下害虫,植食性昆虫广泛偏好新播种子、根部、块茎及幼苗作为食物来源。其活动规律主要在夜晚8-9时进行,包括觅食行为。蛴螬具有假死现象和负趋光特性,同时表现出对未完全腐熟肥料的趋向性。

(2)防治措施

1)药剂处理土壤。

将每亩施用50%辛硫磷乳油200-250克,随后以10倍水量稀释,均匀混合于25-30千克精细土壤中,制成杀虫毒土。

将2%甲基异柳磷粉按照每亩2-3千克的比例与25-30千克的细土混合,制作成毒土制剂。

采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或5%地亚农颗粒剂对土壤进行处理,每亩施用量为2.5-3千克。

2)药剂拌种。

采用50%辛硫磷、50%对硫磷或20%异柳磷农药,按照1:30:400-500的比例与清水混合,实施种子拌种处理。

采用25%辛硫磷胶囊制剂、25%对硫磷胶囊制剂等有机磷农药,或者对种子实施2%的35%克百威种衣剂包裹处理,同时具备防治其他地下害虫的功效。

蝼蛄,别称拉拉蛄或地拉蛄,其发育过程属于不全变态,历经卵、若虫阶段后成虫期完成生长。

(1)危害

生命周期概述:幼虫期大约持续三年。活动阶段始于第二年的四五月,主要侵害玉米及其他作物的嫩苗。随着若虫的成长,它们转化为成虫,对玉米的损害持续。冬眠后的第二年春季,越冬若虫重新活跃并继续其破坏行为,直至秋季发育至第十二至十三龄后入土过冬。进入第三年春季,活动周期再次启动,对作物构成威胁。

(2)防治措施

在整地作业开始前,需将5%的辛硫磷颗粒均匀地散布于土壤表面,随后进行深翻,以确保药剂能充分混合到耕作层。这种处理方式既可有效消灭潜在的地下害虫,又对隐藏于土壤中的其他害虫具有防治作用。

地老虎,又称土蚕或切根虫,其生命周期呈现出典型的变态发育过程,历经卵、幼虫、蛹直至成虫阶段(即蛾子形态)四个阶段。

防治策略:采用药剂浸根法,推荐使用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剂量范围为3.0-4.5千克每公顷),并配以6000-7500千克清水进行施用。

4.金针虫是叩甲幼虫的通称。

(1)危害

对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以及林木、中药材和牧草等产生侵害,主要针对它们的地下部分进行摄取。

(2)防治措施

以下农药品种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辛硫磷与甲基异柳磷;此外,还包括二嗪农、敌百虫、速灭杀丁、林丹、艾氏剂、地虫磷、呋喃啉、乐斯本、硫双威、毒死蜱以及氟氯菊酯。

生命周期历程:卵期 - 变态为幼虫 - 经历蛹化 - 成熟阶段为成虫(蛾类形态)

(1)危害

该生物主要威胁百合科植物,包括韭菜、大葱、洋葱、小葱和大蒜,有时也会对莴苣、青菜和芹菜造成影响。其主要侵害模式表现为幼虫集结于韭菜的地下鳞茎及茎尖部位进行破坏。

(2)防治措施

针对幼虫防治,推荐采用辛硫磷乳油(50%浓度)的1000倍稀释液,或者选择48%乐斯本乳油的500倍处理溶液。

2)防治成虫:

采用均匀顺垄的方式施加2.5%浓度的敌百虫粉剂,每亩地施用量控制在2.0至2.6千克范围内。

采用80%敌敌畏乳油与40%辛硫磷乳油的混合制剂,推荐浓度范围为800-1000倍稀释。

采用20%杀灭菊酯乳油稀释至2000倍浓度,同时配比2.5%溴氰菊酯。

涵盖的菊酯类农药种类包括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以及百树菊酯等

推荐在上午9时至11时进行茎叶喷雾作业,鉴于此时段是成虫羽化的高峰期。

6.根结线虫

(1)危害

蔬菜根部常常遭受根结线虫的侵袭,其特征表现为产生形态各异的肿块,这些肿块在外观上有时与豆科植物的根瘤相似。若用针轻轻刺入肿块,可见内部隐藏着细如针尖的线虫寄生体。

推荐采用10%的克线磷颗粒、3%的米乐尔颗粒以及5%的益舒宝颗粒,每亩地施用量为3至5公斤,需均匀撒布后与土壤充分混合翻耕。

7.总体防治措施:

(1)清除杂草,破坏其栖息场所。

(2)诱杀,利用其趋光性,用灯光诱杀。

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其中包括运用鸟类、天敌昆虫以及微生物等自然资源进行控制。

施用厩肥前务必确保其充分腐熟,而秋季和冬季则适宜对土壤进行深度翻耕。

(5)化学防治,施用药物。

(四)地上害虫

昆虫中那些专事吸取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的种类,其口器特化为能穿透寄主组织并汲取养分的刺吸结构。

蚊、蝉、蝽蟓等的口器均是刺吸式口器。

植食性昆虫中的一种常见种类被称为蚜虫,别名腻虫或蜜虫。

1)介绍

据统计,全球已知的蚜虫种类多达约4400种,其中包括约250种对农城区绿化与园艺产业构成显著威胁的有害生物。这些蚜虫形态各异,其体长跨度广泛,从微小的一毫米至长达十毫米不等。

该生物面临的主要天敌包括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蟹蛛、草蛉,以及致病昆虫的真菌侵害。

蚜虫具有极高的繁衍效率,一年内可产生10至30个世代。其繁殖活动在5天内平均气温稳定升至12℃以上时启动。在早春和晚秋低温期,一个世代的生命周期需时10天;而在夏季温暖环境中,仅需4至5天即可完成。最适宜蚜虫繁殖的温度区间为16至22℃,而干旱条件或植物密度过大则有利于蚜虫的侵害行为发生。

2)药物防治:

采用50%马拉松乳剂的1000倍溶液,或者选用50%杀螟松乳剂的同浓度配比。

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稀释至3000倍溶液,或者选用2.5%溴氰菊酯乳剂并稀释至相同倍数。

采用2.5%的灭扫利乳剂,稀释至3000倍液态,或者配置40%吡虫啉水溶剂,将其稀释至1500-2000倍,对植株进行1-2次喷洒作业。

配置辣椒水,采用1:6至1:8的比例,煮沸约半小时。

配置洗衣粉溶液,建议采用1:20至1:30的比例进行稀释后喷洒。

调配洗衣粉、尿素与水,按照1:20:400的比例混匀后,对植株进行连续两次至三次的喷洒作业。

针对具有蜡质表层的桃粉蚜等昆虫,施用任何杀虫剂时,建议增强其附着力,提升防治效能,可考虑添加1%的皂液或洗衣粉作为辅助剂。

在自然与人工生态体系中,瓢虫,尤其是以蚜虫、蚧虫、粉虱和螨类为食的种类,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这些害虫的天敌,维持着害虫与植物间生态平衡。其中,食菌瓢虫特别关注于摄取真菌孢子,特别是在白粉病的防控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2)蝽蟓又名放屁虫、臭板虫、臭大姐。

其表面分布有功能性臭腺孔,这些腺体能分泌出独特的臭液,随后在空气中自然挥发,散发出令人不悦的气味。

成虫及若虫以其针状口器刺入嫩枝、幼茎、花果和叶片组织,汲取其中的汁液,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叶片发育受限,严重时可致花果掉落。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种类具有肉食性特性。

(3)飞虱

涵盖的寄主植物包括水稻、燕麦、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及稗草等多种禾本科作物。

采用防治初期若虫的策略,每亩施用25%扑虱灵80克,搭配40%毒死蜱100毫升(或者选择48%乐斯本80毫升)以确保效果。

针对防治中、高龄阶段的若虫,推荐每亩施用40%毒死蜱溶液120毫升(或者选择48%乐斯本100毫升),并附加丝润15-20克以增强防治效果。

(4)蚧壳虫

介壳虫对叶片、枝条和果实构成威胁。其雄性成虫具备飞翔能力,一旦羽化,雌虫与幼虫将终身附着于枝叶或果实表面,导致叶片黄化、枝梢凋敝,进而削弱树木的整体活力,并可能引发煤烟病的发生。

早春之际,伴随树液的初次涌动,介壳虫的活动逐渐展开。雌虫产下的卵经过数日孵化,产生无蜡质外壳的可活动初期幼虫,即初孵幼虫。这些幼虫在观赏植物表面游移,一旦发现适宜的位置,便会利用口器侵入植物组织,汲取养分与汁液,导致寄主植物营养流失且水分大量消耗。

受害的幼芽与嫩枝通常生长受限,表现出黄化和枯萎的症状。介壳虫在侵害观赏植物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大量分泌蜜露,此行为诱发了烟煤病的发生,进而妨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介壳虫种群的数量受到温度、降雨与风力的显著影响。

在果树休眠期。喷洒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柴油乳剂或煤焦油乳剂,对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可兼治蚜虫和叶螨。

在若虫发育高峰期施药,此时虫体表面蜡质分泌尚不充分,外壳构建未完成,药物渗透效果显著。建议每7至10天实施一次喷洒,连续进行2至3轮。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40%氧化乐果溶液,浓度可稀释至1000倍;50%马拉硫磷溶液,稀释至1500倍;255亚胺硫磷,稀释至1000倍;或者采用2.5%溴氰菊酯,稀释至3000倍液进行防治。

当介壳虫的种群密度高、危害严重时,化学防治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特别是在若虫大量孵化的高峰期,推荐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40%速扑杀乳油或40.7%乐斯本乳油与80%敌敌畏乳油,以1:1的比例混合配置成1000-1500倍的杀虫剂溶液,连续施药三次,交替使用,能够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5)叶蝉

这些昆虫不仅对农作物构成威胁,还担当了植物病毒病的传播者。

(6)木虱

该昆虫属于渐变态类型,其生命周期分为卵、若虫和成虫阶段。成虫体型小巧,行动活跃且善跳跃。若虫形体圆扁,体表覆盖着蜡质分泌物。它们主要侵害木本植物,如对梨树造成威胁的梨木虱,以及对桑树产生影响的桑木虱等均为重要种类。

植物韧皮部是木虱的主要食物来源,其生长发育的效率直接受制于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尤其是韧皮部汁液中氨基酸的丰度。木虱的取食行为潜在地伴随着有害影响,这可能源于它们唾液中潜在的有毒成分。然而,关于木虱唾液中是否含有植物激素,目前的科学研究证据尚待进一步确证。

原始的咀嚼式口器特指那些适应摄取固体食物的结构形式。

这些昆虫包括蝗虫、蟋蟀、天牛、蝼蛄及金龟子等,它们各自的口器特征

蛾蝶类昆虫的生命历程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态—成虫阶段(即蛾子阶段)

卫矛尺蠖的寄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木槿、卫矛、丝棉木、大叶黄杨、女贞、七里香、扶芳藤、大青叶、榔榆、杨、梆、榆以及槐等多种树木。其对大叶黄杨和卫矛树等特定树种构成威胁,不仅干扰植物的正常生理发育,还降低了它们的观赏价值。

在秋季和冬季,我们采取策略在树下挖掘蛹以消除越冬虫害源头。利用幼虫活动期,通过摇动树木或振动枝条促使虫体吐丝下降,便于集中进行清理消灭。

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其主要作用为胃毒和触杀,推荐自4月中旬起实施,采取见虫即杀的策略。

采用乐斯本乳油,其主要作用为胃毒和触杀,推荐在3月上旬至中旬期间对封闭剪切口、树权以及越冬区域实施覆盖处理。而在5月、6月、7月和8月的中旬阶段,适宜进行喷洒作业。

在防治低龄幼虫阶段,主要采用25%灭幼脲1号胶悬剂,实施1500倍液处理,其作用机制着重于抑制幼虫蜕皮过程。

蝗虫,又称蚱蜢、草蜢或蚂蚱,其发育过程是非变态的,经历卵、若虫直至成虫阶段。

该生物主要摄取包括叶子、嫩茎、花蕾和嫩果在内的多种食物,其食性表现为对叶片造成刻痕或孔洞,特别是在大量繁殖时期,可能将作物叶片消耗至仅剩光秃或完全清空。

(3)甲虫如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

作为植食性昆虫,天牛对木本植物构成威胁,它们主要侵害的对象包括松、柏、柳、榆、核桃、柑橘、苹果、桃以及茶树等,同时部分影响棉花、小麦、玉米、高粱、甘蔗和大麻等草本作物。在城市绿化、农作物种植和建筑用材领域,天牛被视为关键的林业害虫。

在河南、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对双条杉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等的药剂防治中,均证明40%氧化乐果乳剂300-500倍液喷洒,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在清明节与秋分节期间,对于树体进行常规检查,若发现新鲜虫害痕迹,需采用铁丝清理虫孔内的木屑状虫粪,随后使用脱脂棉浸渍药物填充虫孔。同样,可借助无针注射器注入药液,药剂推荐如下:5-10倍浓度的80%敌敌畏乳油(用于蘸药)或20倍液(用于注射),或者采用5倍液的40%氧化乐果乳油(适用于蘸药)和10倍液(适用于注射)。处理完毕后,请务必封闭虫孔。

针对桃、杏、梅、樱桃、李、榆树及猕猴桃等作物,氧化乐果可能引发药害,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同样,月季、碧桃、寿桃和樱花等植物对敌敌畏较为敏感,建议慎重施用。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采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具体包括以下制剂:2.5%溴氰菊酯(敌杀死)、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5%高氰戊菊酯(来福灵)、5%高效氯氰菊酯(高效灭百可)、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及20%甲氰菊酯(灭扫利),所有制剂均为乳油类型,推荐使用浓度范围为1000-4000倍。另外,还可选用40%菊马合剂、20%菊杀乳油和25%菊乐合剂,其推荐使用浓度为2000倍。

以下是各类有机磷农药及其浓度规格,包括90%敌百虫晶体(乳剂,浓度800-1000倍),80%敌敌畏(同样乳剂,倍数同上),40%氧乐果,50%杀螟松,50%甲胺磷,40%久效磷,以及50%辛硫磷和50%水胺硫磷(均为乳剂,倍数800-1000)。此外,还有10%吡虫啉,其推荐使用浓度为5000倍。

每周进行1次城区绿化树或诱饵树干的喷洒作业,确保药液充分渗透,以便从树干传输至根部。另外,可将相应药液施用于包裹树干的编织袋或麻袋片表面,或者对诱饵树枝叶实施浸渍或喷洒处理。

建议采用菊酯类杀虫剂的200至400倍浓度,或者有机磷杀虫剂的50至100倍剂量对表面进行均匀涂抹。

微胶囊型新型触杀剂:应用于树干表面,当天牛成虫足部接触时,胶囊迅速破裂,释放出高效的农药成分,黏附于天牛足上并随之进入虫体,从而达到杀灭的效果。对于未触及的胶囊,其完整性得以保全。据统计,此方法在40天内可有效杀死超过90%的成虫。

(4)小蠹

昆虫科的物种根据其食性主要划分为两个类别:树皮小蠹属和食菌小蠹属,它们对森林构成显著的危害。北方小蠹尤其倾向于在干旱环境中活动,因此,气候条件如高温少雨常常触发小蠹虫种群的大量爆发并引发灾害。

针对各类树木,不同种类的小蠹虫各自侵害特定部分,包括树根、枝干、种子或果实。在处理感染病害的树木时,剥除树皮后,会显现小蠹虫挖掘的精细坑道图案,犹如艺术般的痕迹覆盖木材表面。

本科研究对象包括一种名为长小蠹(亦称木蠹)的昆虫,它侵入树木的木质组织,造成显著的木材损害。雌性长小蠹挖掘出一条深入的中央通道,从中衍生出卵室,并在主要室中通过排泄物和木屑培养真菌作为食物来源。识别特征为坑道尺寸统一,且通道壁上生长的真菌呈现黑色。

3.锉吸式口器

幼虫阶段的蓟马呈现出白色、黄色或橘色的外观,而成虫则呈现黄色、棕色或黑色的色彩。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植物汁液和真菌。这些昆虫体型微小,体长一般在0.5至2毫米之间,极少超过7毫米,展现出精巧的生理构造。

秋季的11月和12月通常是一年中的高峰期,而第二个高峰期则出现在3月至5月期间。

通常依赖于吡虫啉、啶虫脒等常规农药,然而防治效果渐趋减弱。

4.舐吸式口器

作为典型代表,家蝇Musca domestica的口器特征尤为显著。

5.虹吸式口器

昆虫类中的蛾蝶成虫,其特征尤为显著:配备了一种可灵活弯曲与伸展的口器,专为汲取花蕊深处的花蜜而设计。

6.防治措施:

在冬季修剪的配合下,执行人工除茧任务,着重于消除树枝上滞留的越冬茧;同时,树盘区域亦需进行浅层翻土,确保彻底清理树盘内部土壤中的茧丝。

采用光引诱策略,依据成虫对光线的天然趋向,实施对成虫的有效诱杀。

针对药剂防治,推荐采用如下配置:青虫菌制剂(浓度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稀释)、90%敌百虫晶体(800倍溶液)以及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稀释)。

(4)修剪,剪除病害枝条,集中销毁。

针对蛀干害虫(包括天牛科、小蠹科、象甲科、螟蛾科、白蚁科、吉丁虫科及茎蜂科)的防控策略:

在识别出新鲜虫粪与木屑标识的蛀孔后,采取专业操作,运用钢丝深入蛀道,有效执行幼虫的清除作业。

采用如下方法实施毒杀:首先,选用棉球或破损的布料,浸润以80%浓度的敌敌畏乳油或辛硫磷溶液。接着,将这些处理过的材料插入虫害蛀洞内,若有必要,可借助注射器精确地注入药液。最后,确保洞口封闭,让药物作用于幼虫、蛹及尚未破洞而出的成虫。

实施精细化养护,确保树木生长繁茂,树干表面平滑,以此降低昆虫产卵的可能性。在冬季适时进行果园清理,并对树干进行白浆涂抹,严密封堵蛀孔。

(五)其它类

1.螨类害虫

红蜘蛛,又称叶螨,是一种植食性螨类,其发育周期大约为三周,主要以叶片和果实为食。近年来,其抗药性不断增强,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

白蜘蛛,又名二斑叶螨,这是一种全球广泛分布的有害螨类。其刺吸口器专事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