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组织与管理架构
一、组织架构图设计
二、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
第二部分 分项工程实施指南
第一节高效施工放线策略
第二节地形调整的施工方案
第三节高效苗木种植施工计划
第四节高效大树移植策略
第五节季节性花卉种植施工计划
第六节高效草坪种植与施工策略
第七节 高效管道施工策略
第八节 高效电缆敷设施工策略
第九节专业拆除计划
第十节高效土建铺装施工策略
第十一节园林小品施工设计
第十二节针对特殊季节的创新施工策略
第十三节养护期间施工规划
第十四节特殊季节施工保障与农忙期间人员坚守策略
第十五节高效园林病虫害管理策略
第十六节利用创新科技提升品质
第一节质量目标
第二节创优规划
第三节质量保证体系
第四节详述的质量管控策略
第五节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工程进度计划详解
第六部分 详细的安全保障与文明施工实施方案
第一节安全防护措施
第二节 文明施工措施
第三节 绿色策略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关于临时用电的保障措施
第五节 确保基础设施的保护
第六节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第七节机械设备与安全策略
第八节环保扬尘管理策略
第七部分 专业施工材料预置策略 - 苗木采购与管理
第一节材料进场管理策略表
第一节机械设备配置详细方案表
第二节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第三节详细劳动力配置方案表
第九部分全面施工临时设施规划
第一节施工平面布置
第二节平面布局设计
第十部分关于临时用地的详细规划方案
第十一部分合作与项目管理
第十二部分协作与招标方对接
第十三部分所需额外施工组织设计文档
第一节养护管理绿地区域详查
第二节节约投资、降低施工成本的主要措施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方案
模板简介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方案涵盖了组织与管理架构、分项工程实施、质量管控、进度计划、安全保障与文明施工、材料设备及劳动力配置、临时设施与用地规划、合作与项目管理等多个核心模块。其中,组织与管理架构明确职能分工;分项工程实施指南包含施工放线、地形调整、苗木种植、特殊季节施工等关键环节及创新科技应用策略;质量管控体系涵盖质量目标、创优规划、详细管控策略与通病防治措施;安全保障与文明施工方案强调绿色可持续、安全防护、环保扬尘管理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同时涉及专业施工材料预置、机械设备配置、劳动力安排、临时设施规划及与招标方的协作对接等具体措施,为园林景观项目的规范化、高效化实施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与管理保障。
模板预览

 

 

 

 

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完整园林绿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组织与管理架构

一、组织架构图设计

为了确保本标段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特设立项目经理部,负责本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二、组织架构与职能分工

1、项目经理全面履行工程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 代表公司维护与业主、总承包方、监理及设备供应商的专业关系,并协调与其他施工方的协作。 - 组织并领导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 负责团队的组织与管理。 - 规划并执行施工进度、材料供应以及施工机械和仪器设备的配置计划。 - 管理工程变更、洽商,并代表公司呈递相关工作报告给相关部门。 - 合理调配和调度工程项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 主持项目部的日常会议。 - 定期向公司工程部门主管汇报项目进展。 - 担任事故调查工作的主持人。

2、项目副经理负责具体的施工生产。

3、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的技术工作;参加施工组织的编制工作,对工程图纸进行技术解释、说明、协助设计部门进行图纸会审或设计交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向现场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处理措施;负责施工中的技术记录、技术档案编写与整工作;代理项目经理向监理、总包与业主编写并递交各种技术报验资料,在设计部的同意下,办理工程变更、洽商;编制竣工图纸:协助项目经理做好成本管理与竣工验收工作;协助项目经理处理现场事故。

4、以下是各部门的主要职责:    1. 养护组:负责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2. 统计组:承担年、季、月施工生产计划的编制任务,监控项目各生产单位的进度,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他们还负责计量支付和内部承包核算。    3. 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项目的对外联络、与周边社区的综合文明施工合作、文秘事务(包括文件资料管理、制度编制、公文拟发)、人事劳资管理、治安保卫、职工食堂运营以及内部行政管理工作。    4. 文秘工作:具体涉及文件资料的统一管理,内部管理制度的编制,以及请示、报告和总结的拟定。    5. 人事部:负责干部和工人配置,考勤管理以及工资奖金分配,组织职工培训。    6. 行政事务:涵盖生活、办公用品采购和分发,车辆管理,食堂管理等日常行政工作。    7. 材料计划:负责材料的订购、采购和租赁,制定并执行材料供应计划,保管相关资料,统计材料消耗和库存,制定物资管理标准,负责材料质量和使用管理,设定发料限额,进行成本核算和费用结算,确保材料使用可追溯,并根据工程进展调配和维护施工机械。

针对工程的规模与工期约束,本投标人依据企业内部劳动定额,计划先行派遣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进场开展施工。所有技术工人将由我方统一调配。

三、主要材料配置及调配计划

我们将遵循总工期的既定要求,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的月度划分,针对每阶段预计完成的工程量,精心策划主要材料的采购、分配与调度。同时,我们将实时监控现场实际进度,灵活调整材料进场策略,以确保施工流程的顺畅进行。

第二部分 分项工程实施指南

第一节高效施工放线策略

项目经理需组织项目部技术质量部门,确保平面坐标与高程控制满足设计图纸的规格,以实现工程的平面位置和几何尺寸的达标验收。

一、项目施工团队需承担现场平面坐标与高程的测量任务,包括对施工现场、道路、广场的地形及其相应标高的精确测定。

在完成与业主方、规划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对水准点和坐标基准点的交接检验后,项目团队着重对施工区域内的桩位实施保护措施。并同步进行导线点的复测与加密,以及水准点的复查与增强。在现场,我们对交付的导线点和水准点实施实体桩标记,同时记录相关细节。在适宜的环境中,对关键桩位增设保护结构,并设置明确标识,注明保护要求,以确保其完好无损。

1、施工测量技术要求

1.1 施工测量所依据的各类标准、规范与规程清单如下:

1.1.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图纸》;

1.1.2《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1.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0)

1.1.4《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GHI002-95);

1.1.5 《工程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标准编号:YB9008-98)

1.2 在确保工程施工测量的精度前提下,我们对业主提供的控制点进行严谨的复核测量,待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作业。

1.3 根据施工需求,将在场地内增设水准点,确保测量精度不低于二级水准测量标准。

2、测量主要仪器设备

测量设备包括:精密的经纬仪、准确的水准仪,以及用于定位的测量标杆、衡量精度的水准标尺,以及辅助测量的小线等专业工具。

3、施工测量成果的检查和检测

为了确保设计等高线的精确性和标高的准确性,一套严谨的检验与核查程序必不可少。这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控制测量结果自评,驻地监理的审批,以及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相应的检测申请。所有检测活动均需遵循同等精度作业标准,并在完成后迅速提交详细的结果报告。通常,检测误差应控制在中误差值的两倍以内,以保证高标准的质量把控。

4、施工测量措施

4.1 测量控制网:运用全站仪对构成控制网的各节点实施四次往返测以确保精度。

4.2 数据校验与处理:对控制网采集的数据实施精确的平差计算,以求得边长和角度的中误差。确保其符合预设的测量精度标准后,方可予以采用。

4.3 桩点加固措施:在控制网的关键节点上,我们采用带有十字标志的高强度螺纹钢包裹混凝土,确保其顶部混凝土暴露高度不超过15毫米,以防止钢件因弯曲影响测量的精确性。

4.4 在施工进程中,实施边桩定位测量:通过精确依赖控制桩进行区域中线和边缘线的测量,并同步设置护桩以确保其位置准确。对于施工边桩,应定期进行复查测量,以防止因挖掘下沉或土方填充对它们产生不利影响。

4.5 项目测量管理实施方案:实施前,对测量团队进行详尽的培训,涵盖测量理论、相关规范以及测量设备的操作指南。要求所有测量人员深入领会设计图纸,一旦发现任何问题,须立即报告并等待书面确认后方可进行测量标记作业。

二、现场及地形高程测量

依据业主交付的基准高程数据,运用水准仪实施精确测设,随后在绘制的施工测设图纸上标注相应高程,以便于后续土方工程量的计算与评估。

三、平面定位

当场地内存在可测定圆心的曲线道路时,首先测定并设立中心桩,依据设计图纸的半径,在中心桩上绘制圆弧,以此确定道路的中心线。若遇到构筑物妨碍,无法直接钉立中心桩,应先测量并标记道路中心线的两个交点,设立控制桩,通过连接两点作直线,再找出中心位置。将经纬仪安置于中心桩,以仪器为中心,按照视线方向,从仪器处测量给出的曲线中心线距离,逐一点定出曲线上的控制点,确保曲线平滑连续。

四、高程测量

在道路的坡度变化点,我们将增设高程基准桩,其定位方式与平面保持一致。

技术实施要点:依据道路铺装设计的平面图纸,运用水准仪进行精准测量放样,并编制详细的施工测量与位置标识表格,包括中线交点和转接点桩位设定。沿道路边缘,每间隔3至5米(在变坡、转弯和超高点处),需在路肩处挖设深度为50-100厘米的横向槽沟。考虑到土方挖掘并压实后可能产生下沉,实际开挖深度应略低于设计标准,通常减少5-10厘米,具体可根据土壤性质适当调整,确保沟槽的平整度。

五、轴线控制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基准点,按照图纸设计的网格系统,在施工区域精确测定并建立两条主要控制线,设立标志性的控制桩,并采用混凝土进行加固以确保其定位准确。在施工场地内,运用石灰粉勾勒出道路和地形的边界轮廓线,确保施工作业的精准导向。

六、土方高程控制

依据设计的基准高程和施工测量标高,通过计算确定挖土与地形堆筑的相应深度。并实施定期性的高程校核,利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对土方高度进行精确复测,以确保其达到预设的设计高度。

第二节地形调整的施工方案

一、土方平衡及调配

1、施工准备主要机具:

1.1 机械设备清单: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自卸汽车以及翻斗车等重型设备。

1.2 常用器械:包括铁锹、手推车、平碾、蛙式打夯机以及测量工具钢尺等。

2、土方开挖及平整

2.1作业条件

2.1.1 在实施土方开挖与平整作业前,已确保施工区域内的地表及地下障碍物、杂物得到彻底清理和妥善处置。

2.1.2 对于机械施工难以覆盖的区域以及边坡坡度的精确修整,均需配备人工进行相应的作业。

2.1.3 依据挖掘与堆积工程的量,合理配置施工设备,旨在最大程度地提升施工机械的工作效能。

2.1.4 对于保留的树木,应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裹以草绳围束或者安装防护栏杆。

2.1.5 施工控制基准点的设定,包括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灰线尺寸,必须在通过检验并确认其合格后方可启用。

2.1.6 布置施工区域的运行路线,需考虑工程规模、机械设备特性、运输距离及地形地貌的复杂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2.1.7 在夜间作业时段,施工现场须配备充足的照明设备,并在易发生危险的区域设置醒目标识。挖掘与平整作业应遵循科学的程序,以防止误挖或过度挖掘。此外,高压线区域需专责人员严密监控。

2.1.8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2.1.9 施工现场的出入道路及卸货设施在投入使用前需进行详细检查,如有必要,应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加固或拓宽等前期准备工作。

3、操作流程

规划并确定开挖及推土的实施顺序,采用分段分层的方式进行开挖和推土作业,随后进行细致的边坡修整与现场清理。

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循逐层逐段的开挖原则,确保自上而下的有序进行。同时,应适度设置坡度,以利于地表水的顺畅排出。此外,务必预先做好支撑设施的准备,以防止挖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土体塌陷风险。

4、成品保护

4.1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桩点及桩木,搬运和推土作业时严禁碰撞。同时,需频繁检测它们的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及坡度,确保其与设计参数的一致性。对于定位标准桩和标准水准点,应定期进行复测和核查其准确性。

4.2 在实施土方开挖和推土作业时,务必确保邻近设施、道路及管线的安全,以防出现沉降和结构变形。如需采取防护措施,应及时与设计或建设单位沟通并执行相关方案。同时,施工过程中需实施沉降或位移的监测工作。

4.3 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任何文物或古代遗迹,必须谨慎保护,并立即上报给当地相关部门,待其指示后方可继续作业。对于测量用的永久性标志桩以及地质、地震部门设立的长期监测设施,同样需予以维护。在施工区域涉及地上或地下管线、电缆区域时,务必事前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书面许可。施工期间,应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对管线造成损害,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严重安全事故。

二、机械回填土

1、工艺流程:

基底地坪的清整—→检验土质—→分层铺土—→机械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一→修整验收

1.1 在实施填土作业之前,务必先对基土表面的坑洞以及存在的树根、废弃物等进行彻底清理和清除,确保整洁无杂物。

1.2 检测土质参数:包括回填土料的品种、粒径分布,有无异物,是否符合规定标准,以及土料的含水率是否处于可控范围。若发现含水率过高,可采取翻松土壤、晾晒或适当掺入干燥土以调整;对于含水率过低的情况,则需预先适量浇水以提升湿度。

1.3 施工过程中,填土需逐层均匀铺设:每层土层的铺设厚度应依据土壤性质、密实度标准以及机械设备的作业特性来确定,同时须确保每层不超过60厘米的限制。

1.4 在实施填方压实作业时,我们强调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控制,计划采用分层碾压技术,每层厚度限定在60厘米以内,并同步进行找平作业,确保作业过程的连续性和效率。

1.5 施工过程中,确保轮(夯)碾压痕迹间应紧密衔接,以防止出现漏压或漏夯现象。对于大面积填土,应采取分段作业法,每层接缝部分应设计为斜坡过渡形式。规定轮迹重叠范围在0.5至1.0米之间,相邻工作层之间的错开距离不得少于1米,以保证施工质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6 当填筑高度超过基础底面时,务必确保边缘区域的压实施工质量。在运土作业完成后,若设计无边坡修整的指示,建议填充边缘宽度扩展至0.5米;若设计规定需平整并夯实边坡,适宜的填充宽度则为0.2米。

1.7 对于机械施工难以覆盖的填土区域,应实施人工补填作业,采用蛙式夯实机或柴油打夯机分层次严谨地进行夯实处理,确保其密实性。

1.8 在完成每层土方的压实作业后,务必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样品采集检验,测定干土的密度和压实度。只有确保其达到规定标准,方可继续进行下一层土方的铺设作业。

1.9 在填方作业全面竣工后,务必通过拉线进行高程校准。对于任何高于规定标高的区域,应迅速依据基准线进行削平处理;而对于低于标准标高的地段,则需补充土壤并实施密实夯实。

2、质量标准

2.1 基底准备工作务必遵循设计参数或施工标准的明确规定。

2.2 所使用的回填土料必须严格契合设计标准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2.3回填土必须按规定分层夯压密实,取样测定压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其合格率不应小于90%,不合格的干土质量密度的最低值与设计值的差,不应大于,且不应集中,环刀取样的方法及数量应符合规定。

3、成品保护

3.1 在施工过程中,务必确保对定位标准桩、轴线控制桩、基准水准点以及支撑桩木等关键设施的保护,作业中严禁撞击。并且,应实施定期复测,严谨核查这些基准点的准确性。

3.2 在夜间施工过程中,务必优化施工步骤的安排,确保充足的照明设备以保障作业安全,避免因过度填充而导致的问题。特别强调,禁止直接使用汽车向基坑(槽)内倾倒土壤,然而对于大型地坪与堆山工程,此规定有所放宽。

3.3 在确保基础现浇混凝土具备足以抵抗回填土压力并维持其结构完整性的强度后,方可进行土方回填作业。

4、应注意的质量通病

4.1 要求缺失:在回填土施工过程中,每一层必须进行压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检测,并确保其符合设计规定标准,方可继续下一层的摊铺。试验报告需详细记录土料类型、试验实施日期、试验结果分析(包括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以及试验人员的签字确认。对于未能满足设计要求的部分,应明确列出处理措施并附上复检结果。

4.2 问题:回填土下沉的原因与对策 - 超过规定厚度的虚铺土或夯实施工不足:如夯击次数未达标,可能导致土体下沉。 - 基础底部有机物、树根残留及落土清理不彻底:这些杂质影响了土层稳定性,需严格处理。 解决措施:施工过程中务必遵循相关规范,严格执行每一道工序,对回填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一旦发现下沉迹象,立即进行修正。

4.3 针对回填土夯压不密实的问题,建议在夯压过程中适量洒水以保持适宜湿度;若土壤过湿导致夯压效果不佳,形成类似‘橡皮土’的现象,应及时挖除,替换新土并实施重新夯实处理。

4.4 当在地势复杂且工程地质条件苛刻的区域实施填方作业,并对填方密实度有严格要求时,务必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设置排水暗沟和护坡桩,以防止土体颗粒流失,从而避免出现不规则沉降和结构崩溃等潜在风险。

4.5 在实施填方作业,当使用渣土作为基础材料时,务必遵循设计规定的地基加固措施,并对基底的软硬不均部位、潜在空洞、原有的基础结构及隐秘的水塘等进行妥善处理。

4.6 在实施管沟回填过程中,为确保管道中心位置稳固且管道不受损,应首先由人工在管道周界均匀填充并夯实土壤,需从两侧同步进行,直至管顶上方0.5米以上的区域。在机械回填和夯实操作前,必须确保管道安全。特别是在抹带接口和防腐绝缘层、电缆周围的处理上,应特别选用细粒土料进行精细回填。

4.7 在填筑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设计所预设的沉降预留值。若设计未明确指示,可根据工程特性、填方高度、填充材料特性、密实度标准以及地基条件等因素,与建设单位协商达成共识,通常情况下,沉降量不宜超过填方高度的3%。

三、人工回填土细整

1、在实施填土作业之前,务必首要确保地面的各类废弃物及其他杂物已得到彻底清除。

2、人工采用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人工打夯不大于200mm。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

3、每一层回填土必须进行不少于三次的夯实作业。夯实时遵循'一夯半实,逐次叠加'的原则,确保前后夯击动作连贯,行与行之间无缝衔接,纵横交错。并且,绝对禁止使用'水夯'技术,即不得通过浇水促使土体下沉。

4、完成填土作业后,首先进行细致的表面拉线找平处理。对于任何高于规定标高的区域,立即按照线性基准削平;而对于低于标高之处,则需补充土壤并实施密实夯实措施。

第三节高效苗木种植施工计划

施工工序

园林绿化种植的施工顺序一般为:

地形细整—→定点放线—→乔木栽植—→灌木种植—→地被草坪栽植—→施工期养护—→养护管理期养护—→竣工验收移交

一、选材

1、表土、肥料、水等应符合本工程要求;

2、植物品种

2.1 植物配置需充分考量本地气候特性,选用在天津市及其周边地区具有三年以上栽培历史,且与工程设计目标相符的优质苗木。优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易于生长,具备完整丰满的枝干结构和健壮根系的品种。植物应确保无明显病虫害痕迹,如缺失树节、无树皮擦伤、未受风寒损害,整体呈现正常且健康的外观,能够承受适度的修剪。除非另有特殊规定或图纸指示,所有植物均应来源于经认证的苗圃。

2.2 乔木需展现出挺拔的躯干与健全的分枝结构,遵循其天然的对称生长规律。须确保无直径超过20厘米的未愈合伤口。

2.3 乔木的高度需确保与施工图纸相符,其胸径(即树木在地面以上1.2米处的直径)应严格遵循设计规格要求。

2.4 在承包期内的常规种植季节内,如无法获取规定植物,方可考虑使用替代品种。然而,任何替代品种的种植必须事先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明确批准。

2.5 露地种植花卉需遵循以下标准:对于一年生和二年生花卉,其株高须在10至40厘米范围内,冠幅则需控制在15至35厘米之内。

二、地形细整

依据建设单位提交的施工区域图纸,我们将在审慎核对设计施工图的基础上精细整理场地。

1、在地形设计中,务必确保坡面曲线的排水系统畅通无阻。施工堆筑时,需遵循放样标高的指示,从内部向外逐步进行,实时塑造并同步夯实,始终保持对地形结构的把控。在作业中,需松动并碾压硬实的土壤,严禁机械设备在植物种植层上操作。

2、完成微地形的初步整形后,我们进行人工精细覆盖层处理,确保表面土壤松散且无杂物。人工平整过程中,遵循由边缘向中心渐进的方式,以实现地形坡面的自然流畅和顺畅排水。填充土料的含水率需维持在约23%,并且严禁混入大于10厘米的石块。遇到雨天,施工将暂停,雨后则立即进行边坡的修复与夯实。对于施工区域内的任何垃圾、渣土及建筑废弃物,务必进行彻底清理。

3、确保场地与周边道路、广场的高度协调一致,以实现绿地排水的顺畅性。

4、种植场地的土壤厚度最低标准如下所述。

园林植物种植必需的最低土层厚度

植被类型

草本花卉

草坪地被

小灌木

大灌木

浅根乔木

深根乔木

土层厚度(cm)

30

30

45

60

90

150

5、实施场地整治,包括深度挖掘和土壤疏松处理;杂草需经锄头和铁锹彻底连根铲除;对于繁茂的杂草,如需,将采用专业除草剂予以清除,以确保场地满足植物种植和设计规格的要求。

6、在实施地形机械化整理前,务必与施工单位或相关部门沟通确认,以查明潜在的地下管线分布,从而防止施工过程中对管线造成意外损害。

7、在场地整理过程中,需关注土壤压实程度与其设计标高的协同效应。确保土壤经过压实后,其密实度能达到80%以上,以此防止栽种后因水分渗透导致地面显著下沉,维持场地平整性。

三、定点放线

1、施工团队在接收设计图纸后,首先进驻现场,通过实地核查图纸,详细考察地形地貌特征及潜在障碍,以此探寻定位并实施放线的准则与策略。

2、首先,依据工程布局图纸详细标注种植区域的边界、特定位置及其品种分布,实施精确测量并设定参照点。这一步骤将根据现场监理工程师所交付的水准点和坐标基准数据,以及图纸指示来确立方位基准点。

3、实施施工坐标控制网的精确布设,采用经纬仪对所有基准点进行桩位精确标识,特别针对复杂区域及建筑用地,增强控制网的密度管理。

4、实施绿化苗木的精确定位作业,并在每次完成放样后,提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严格的审查。经审核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施工程序。

5、1. 种植区域需按照监理工程师的指导进行平整,确保地形和坡度达标,呈现出宜人的外观设计。 2. 承包方需自行清理所有大土块、石块、硬质土壤以及其他非适宜种植的杂物。 3. 处理后的表层土壤和底层土壤应分离开并获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与确认。

6、迅速修复因交叉施工导致的测量误差,确保施工精度与进度的维持

施工流程如下:首先设定基准点,继而进行控制网测量,紧接着执行放样工作,随后进行核查确认,紧接着投入使用,再行复核线路,最后落实到实际应用环节。

四、树穴开挖

1、挖坑挖槽的质量标准:

定位挖坑与挖槽应精确,坑的尺寸需依据植物根系、土球尺寸以及土壤特性来确定。沟槽挖掘需保持垂直,呈现出桶状形态,务必确保上下宽度均匀,避免出现窝根或填充土层不实的情况。

通常,坑径的设计应比规定的根系或土球直径增加30-40厘米,以确保适宜的栽植空间。

常绿乔木类种植规格(cm)

树高

土球直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150

40-50

50-60

80-90

150-250

70—80

80-90

100—110

250-400

80-100

90-110

120-130

400以上

140以上

120以上

180以上

落叶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

胸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胸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2-3

30-40

40-60

5-6

60-70

80-90

3-4

40-50

60-70

6-7

70-80

90—100

4-5

50-60

70-80

7-8

80-90

100-110

花灌木类种植穴规格(cm)

冠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200

70-90

90-110

100

60-70

70-90

2、刨坑、刨槽的规格要求

定位刨坑与刨槽需精准,坑径应依据植物根系、土球尺寸以及土壤特性来确定。确保刨坑与刨槽呈垂直的桶形结构,避免出现上部过大或底部过大的情况,以防止根部受损或填充土层不实。挖掘过程中,优质土壤与废土需分开存放,及时清理多余无机材料及施工废弃物,保持作业区域整洁。

2.1 通常情况下,坑径的设计应略大于植物根系或土球直径,具体幅度在0.2-0.3米之间。

2.2 若土壤呈现过黏、过硬特性,或者包含有诸如石灰、沥青等有害成分,应当酌情增加坑体直径。

3、刨坑的操作方法:

3.1 在进行刨坑作业时,首要步骤是确定精确的位置,然后以该位置为圆心,依据预设的坑径划定一个规整的圆形区域,作为刨坑操作的界限。

3.2 在挖掘坑穴的过程中,务必区分表层土壤与底层土壤,并分别储存。对于土壤质量各异的情况,也需分类堆放。堆土的位置应当确保不妨碍后续的苗木种植作业。挖至预定深度后,于坑底堆积土壤,有利于植物根系的自然扩展。

3.3 在挖掘作业中遇到地下设施如管道或电缆,应果断停止并迅速上报给相关部门领导,以便及时处置。

3.4 在实施斜坡开挖时,首先需平整出一个平台,该平台的构建应以坑底最低点为基准。接着,于平台上进行深度挖掘。

3.5 植物出库流程需严格遵循园艺技术规格,包括以下步骤: 1. 专业人员执行起苗操作,对植物实施精心挖掘并按照规程进行包扎和捆绑,确保运输准备就绪。 2. 在运输过程中,务必保持植物根系湿润,以防冻伤,并避免过度加热。对于落叶树,裸露根系需在根部涂抹粘性泥浆,确保根部完全裹以土壤,再用稻草袋密封包裹。 3. 对于常绿树和灌木,连同完整的土球一起用草袋严密包装,确保土球稳固且草包无损。 4. 在运输至工地和种植前,应对树冠进行细致的捆扎,以防止枝条折损,确保整体运输安全与成活率。

3.6 当植物以单株形式、成捆装载、大批量包装或者以容器封装并运输至施工地点时,每一项都应当配备清晰的标识,标注植物的名称、规格、尺寸、树龄以及其他相关详细信息。

五、起苗及包装

1、质量控制要求:为确保树木成活并优化绿化景观,所选树苗应具备生长旺盛、无病虫害、树姿挺拔以及根系健全的特点。在苗圃阶段,对重要苗木进行编号,并在其向阳面施以标识喷漆处理。

1.1 乔木的土球规格应与其胸径相应为7-10倍,或者相当于树高三分之一,对于常绿乔木同样遵循此标准;灌木的土球尺寸需达到其胸径的7-10倍,或者等同于灌木高度的一半。若无特殊设计规定,应依据上述尺寸进行起苗作业。

1.2 在挖掘带土球的苗木过程中,首要确保土球的完整性,土球表面需平整处理。对于直径50厘米及以上的土球,其底部应适度缩小,通常不超过土球直径的三分之一。在包装土球时,务必做到密封严谨,草绳绑扎紧实,防止松动导致土球脱落,同时确保土球底部封闭,无土壤泄露的情况发生。

1.3 土球打包要求如下: - 对于直径40厘米及以下的土球,若土质坚硬,可在坑外操作。首先放置蒲包,然后轻轻将土球移入包内,搬运时切勿仅提树干。包裹完成后,务必确保蒲包严密,再按照规定用草绳牢固捆扎。 - 对于直径40厘米以下且土质松软、沙性强的土球,应在坑内打包。预先一天浸湿所用的蒲包和草绳,以增强其拉力,确保包严和捆绑结实。 - 对于直径50厘米以上的土球,特别是土质松软者,需先在土球周围系上腰绳,腰绳宽度依据土质适当调整。随后用蒲包包裹,并用草绳固定。打包完毕后再次加固腰绳,宽度根据土球尺寸调整,通常为6-10道。 - 最后,封底前,在树向倒下的方向的坑底附近挖一小沟,将封底草绳牢固地绑在草绳上。然后让树倾斜,用蒲包密封,草绳交错紧密,形成双十字形或五角形捆扎结构。

六、苗木运输及假植

1、在树木的装载、运输及卸载过程中,务必确保其根系和土球的完整性,严禁损伤树干主干和枝条,同时避免擦伤树皮。树木卸车后应立即进行植树作业。如遇特殊情况无法即时种植,需进行土壤覆盖假植,以保护好苗木的根系。

2、为了确保比赛期间的植物状态,非生长季节移植大型规格苗木需保持原土团。在吊运过程中,务必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吊车承载能力超过土球与树体总重量。装载时,应将土球(或木箱)置于前方,树冠向后放置,以保护土球完整性,防止散落。运输过程中务必保持树木平稳,防止摇晃和损伤树皮及主要枝干。

3、在装载苗木前,押运人员须严格按照树种、规格、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逐一核查并确认标识无误后方可进行装载。针对远程运输的苗木,务必采用草苦或湿草袋严密遮盖其根部,以防止风干导致成活率受到影响。

4、在施工现场,苗木需根据预定区域卸载,遵循从顶部向下逐层卸车的原则,禁止底层乱挖。卸载过程中务必轻取轻放,避免对根系和枝条造成冲击。对于直径40厘米及以下的土球苗,可以直接搬运,但在移动时,需同时托住土坨,切勿仅提树干,确保树体及其土球完整无损。

5、当卸车后无法立即进行栽植,应对根部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如埋入土壤或覆盖苦布草袋。可预先挖掘宽度1.5至2米,深度40厘米的假植沟,将苗木规整排列,确保每层苗对应一层土壤,将根系完全埋入。若假植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适量浇水以维持土壤湿润。对于带土球的苗木,假植期间应尽量保持树干垂直,土球稳固。若假植期较长,则需定期对土球和枝叶喷水,以提高空气湿度并保持土球土壤的适宜湿度。但需注意控制浇水量,避免过度浸湿导致土球松散,在搬运过程中影响成活率。

6、完成苗木卸载后,应立即通知监理工程师赴现场进行验收。

七、苗木栽植与养护管理

1、种植流程如下:首先,在坑底部铺设约150毫米厚的表层土壤,并混入适量已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务必确保基肥上覆盖一层土,以保护苗木根部免受直接损伤。避免使用深层未翻耕的生土(通常称为阴土)填充坑穴。在进行苗木栽植前,需对苗木进行严格自查,随后由监理工程师进行随机抽查。只有通过检验的苗木方可入场。

2、在进行苗木栽植前两天,针对干旱的树穴实施预先灌溉,确保水分充分渗透至土壤深层后再进行栽植。为了提升栽植成功率,我们建议采用适宜浓度的ABT生根粉,以刺激新根的有效萌发。在操作过程中,请务必先解开土球表面的包扎物,然后均匀地将稀释后的ABT溶液喷洒或直接浇灌于根部,同时配合适量的植保粉施用,以保障植物的健康成长。

3、栽前对苗木进行修剪,修剪的原则是灌木保持其自然树形,短截时保持树冠内高外低,疏枝应保持外密内疏。栽后修剪时,应以疏除为主,修剪总量不超过1/4-1/3,保持主枝、侧枝分布均匀。银杏等具有明显主干的树种,在保证主枝顶芽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重点以疏枝为主,侧枝可结合整形适当短截;元宝枫、国槐、栾树、白蜡等苗木的修剪,应保留树冠的基本骨架,保持主、侧枝先端一致,树冠整齐。修剪后较大创口应涂抹保护剂,起到杀菌、促使伤口愈合的作用。

4、树木的栽植应严格遵循设计图纸的规定:确保高低、干径尺寸的协调统一,树干需保持垂直挺立,无倾斜现象,优选树形优美的一侧朝向主要观赏视角。

5、在移植带土球的苗木时,首先需将草绳置于坑中定位并稳固放置,随后剪断环绕土球的腰绳和包裹物,确保土球紧实不散。尽量清除全部包装材料,接着逐步填入土壤并踏实,但请注意,踏实过程中应避免直接对土球施压。

6、在移植大型常绿树或落叶乔木时,需设立稳固的支柱以支持树体,但务必确保支柱与树干间留有适当间距,以防磨伤树皮。支柱的安置应选在树体的下风向。支撑务必牢固、统一且外观整洁,针对不同种类的树木,应选用适当的支撑方法,如四角支撑、三角支撑或一字支撑。在固定支撑点时,务必对树皮实施适当的缠绕保护,可使用棕皮或草绳作为材料。支撑杆应选用规格统一、质地均匀的竹竿或杉木棒。

7、在实施绿篱的块状或色块种植时,应遵循从中央向外逐步撤除的顺序。而对于坡地的种植,则需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特别是针对大型区块或多彩丛植,推荐采用分区和分块的种植策略。

8、新栽植后,需在24小时内实施首次全面灌溉,随后进行连续二次补水。第三次灌溉应在第二次后的5至10天进行,确保充足的灌溉量。务必在第一次浇水后,及时填充并夯实树穴下沉区域的种植土。完成第三次透水作业后,紧接着进行苗木的姿态校正与整理,同时对支撑结构进行必要的修缮和优化。最后,根据树木种类特性来确定后续的浇水时间节点。

9、在第三次浇水渗透后,立即执行中耕扶植或实施封穴作业,同时在树干周围堆砌起30厘米高的土堆,此举旨在维持土壤湿度并防范风力对树干形成空隙,从而保障树木成活。进行中耕封穴操作时,务必确保土壤填充扎实,并将树木校正至直立状态。

10、完成苗木栽植后,立即提交给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并随之提供详尽的苗木养护管理方案及时间表。

八、养护管理

1、按照气象条件、土壤湿度及苗木自身的水分需求,进行适时且精准的灌溉。

2、在缓苗阶段完成后,幼苗进入生长初期,此时应适时施加追肥,并进行中耕除草作业,以保证植物健康成长。

3、1. 坚持定期巡查与值班,目标在于有效预防偷盗苗现象,一旦发现枯死或缺失的苗木,应迅速进行补种。 2. 基于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我们将适时实施针对性的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

5、在冬季来临前,务必确保充分浇灌防冻水,并对苗木周边实施彻底的杂草清理,以预防火灾对苗木造成损害。

第四节高效大树移植策略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优先考虑了大规格景观树的应用,以营造独特的景观效果。其中,选取稀有且大规格的全冠树木构成挑战,对工程实施构成了关键难点。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施工需予以特别关注和精心部署,以确保整体施工质量的高水平达成,从而实现预期的施工效益。

一、选苗

鉴于大规格苗木的稀缺性及苗圃库存有限,我们在选苗过程中需严谨对待,确保挑选策略的合理性。

1、苗壮、芽饱满、无病虫害、苗木生长势好

鉴于大规格乔木因生长周期较长,部分可能存在生长不良的问题,表现为芽发育不饱满,易受病虫侵害。移植过程中,由于创伤影响,树势通常较为虚弱,病虫害扩散风险较高,导致其生长受限。因此,在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那些树势强健、芽饱满且无病虫害的优质苗木。在确保设计规格的前提下,优选生长旺盛的树苗,这样移植后的恢复能力强,成活率高,并有利于景观效果的维持。

2、冠形饱满,树干较直

鉴于大规格乔木长期生长于野外偏远地带,苗圃培育资源相对匮乏,人工养护不常见,其树冠多受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条件、遮荫状况及自然竞争)等因素影响,易产生偏冠现象,树干形态可能因之弯曲。鉴于工程所需的是城市景观大道的适用材料,我们要求选用树冠匀称、无偏冠,树干挺直且无损的优质苗木,以确保最终呈现的理想视觉效果。

3、土层深厚,易带土球

在选取大规格苗木时,通常优先考虑那些在土壤贫瘠、管理粗放的环境中生长的。由于树龄较长,根系发达且主要由粗大根组成,毛细根相对较少,因此在挖掘过程中,我们倾向于选择粘土质地,土层深厚的植株,以确保土球完整,提高移植后的存活率。

4、能够因地制宜,确保树木与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相匹配,实现树种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5、在挖掘、吊装和运输过程中,所选苗木原生环境条件有利于这些操作的顺利进行,土壤紧实不易松散,便于塑造。对于选定的大树,我们会在树干胸径位置醒目地施以油漆标记或系上绳索,以方便识别特定株体及其栽植方向。同时,将设立详细的树木档案,包括树种信息、树高、干径、分枝点高度、树冠形态特征以及主要观赏视角,以便于分类管理和确定栽植序列。

6、移植要求采用在苗圃中已完成两年以上断根集中培育的苗木,优先选择非绿化季节以外的时间进行移植。在挖掘过程中,应确保在原土球直径基础上增加约30厘米的深度,以保护土球外围的新生根系不受损伤。

7、本项目选用诸如油松、白皮松等珍贵树种,以及银杏、悬铃木等季节性生长特性显著的树种。为确保树木的质量,我们策略性地提前至少半年挑选优质苗木,然后在最适宜的季节将其移植至苗圃,实施为期五个月以上的容器培育,旨在促进根系发育。待根系成熟后,这些树木才会被运送至工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