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项目简介
1.2. 项目目标设定
1.3. 创新设计理念剖析
2. 创新装修设计概念
2.1. 地表处理与基础设施
2.2. 室内顶棚设计
2.3. 高效能机房电源管理系统
2.4. 高效节能照明方案
2.5. 高效节能空调解决方案
2.6. 高效综合布线解决方案
2.6.1. 项目简介
2.6.2. 标准化设计流程
2.6.3. 分析项目需求
2.7. 原则与设计指南
2.8. 企业级网络与管理系统
2.8.1. 分析项目需求
2.8.2. 配置体系详解
2.9. 高效智能安防监控方案
2.11. 高效视频传输解决方案
2.12.1. 系统详解
2.12.2. 创新与可持续性设计指南
2.13. 智能化电子巡检解决方案
2.13.1. 概述系统架构
2.13.2. 该章节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关键功能特性
2.14. 高效能环境监控解决方案
2.14.1. 详细系统规划
2.14.2. 项目监控的关键目标与范围
2.15. 高效安全防护方案
2.15.1. 系统详解
2.15.2. 客户需求与设计策略
2.15.3. 系统上线后必须实现的功能需求
3.1. 高效稳定的不间断电源特性
3.2. 详细空调性能规格
3.4. 高效48端口交换机详细规格
3.5. 详细服务器规格与技术特性
3.6. 红外摄像机的高清技术规格
3.7. 红外高速球机的关键规格参数
3.8. 硬盘录像机详细规格
3.9. 矩阵视频技术规格
3.10. 大型52英寸液晶显示器详细规格
3.11. 门禁控制器详细规格
3.12. 钥匙柜的技术规格与特性
4.1. 供货流程
4.2. 交付地址
4.3. 设备包装
4.4. 运输规定
4.5. 物流与设备存放管理
5.1. 设备安装流程策划
5.2. 设备安装与调试策略
6. 组织与实施策略
6.1. 概述我们的项目管理框架
6.1.1. 项目过程管理
6.1.2. 项目管理控制过程
6.1.3. 流程管理与执行监控
6.2. 项目管理体系架构详述
6.2.1. 项目管理团队
6.2.2. 项目管理角色
6.2.4. 质量管理安全监督
6.2.5. 专业场地管理团队
7. 专业服务与培训保障
7.1. 详细售后服务流程管理
7.2. 售后服务保障详情
7.3. 详细售后服务条款如下:
7.4. 专业客户服务与技术保障
7.5. 设备与工具明细
7.6. 详细设备配件列表
7.7. 项目需求分析与市场研究
7.7.1. 项目启动阶段的深入研究
7.7.2. 详细设计深化策略
8.1. 项目管理详解
8.2. 项目管理目标
8.3. 项目管理流程
8.4. 标准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案
8.5. 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与特征
8.6. 有效的沟通策略
8.6.1. 有效项目沟通实践
8.6.2. 有效项目沟通的关键
8.6.3. 项目沟通管理的方法
8.6.4. 有效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策略
8.6.5. 项目总结与建议
8.6.6. 安全保障措施
8.6.7. 确保施工过程的文明与成品保全措施
9.1. 质量管理原则
9.2. 质量管理关键规定
9.3. 质量管理保障策略
9.3.1. 预先培训措施
9.3.2. 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明确岗位职责
部队信息化系统投标方案
模板简介
部队信息化系统投标方案涵盖了项目规划、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供货安装及服务保障等全流程内容。方案首先阐述了项目简介、目标及创新设计理念,随后详细说明了创新装修设计(地表处理、顶棚设计等)、高效能机房电源、综合布线、企业级网络与管理系统、智能安防监控、环境监控等信息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列出了不间断电源、服务器、交换机、红外摄像机等核心设备的详细规格,还涵盖了供货流程、设备安装调试策略、项目管理框架与组织实施体系,以及售后服务、培训保障和质量管理措施等内容。本方案全面响应部队信息化系统建设需求,为项目的顺利实施、稳定运行及长期保障提供了系统专业的解决方案。
模板预览

 

 

 

 

部队信息化系统投标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1. 项目简介

网络中心机房位于办公楼三楼,面积约,需配置1套1kWUPS,1台2M标准机柜,并进行机房防雷、防静电、接地配套、信息化机房装修。具体如下表所示。

序号

名称

参数

数量

单位

备注

1

机房装修

 

1

按机房装修要求

2

机房配电和照

 

1

机房配电工程

3

接地防雷

 

1

机房防雷接地工

4

UPS系统

按后备延迟1小时配置

1

业务网服务器使用

5

机房空调

3HP单冷机房柜机

1

机房室内使用

1.2. 项目目标设定

构建一个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稳定高效运作的环境,旨在满足微电子设备、员工对于以下条件的需求:精确控制的温度与湿度、洁净度标准、适宜的电磁场强度管理、有效的屏蔽与防漏措施、高质量的电力供应、低振动环境、严谨的接地技术以及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1.3. 创新设计理念剖析

作为信息处理的核心设施,机房建设项目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计算机系统设备的持久、安全与高效运行。同时,它还需兼顾为机房工作人员创造一个专业、宜人的工作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机房工程设计需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需求。

对如下几点进行着重考虑:

装修目标:机房应营造出宜人的舒适感与简洁明快的视觉氛围。

设计方案的完备性:强调机房设施的建设完成后,应避免实施分阶段的翻新或改造措施。

设备选型与供电组件的可靠性保障:所有设备选用国际认可的进口产品或国内高标准的优质元件,其技术规格及安装工艺均严格遵循国家统一标准,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于工程的扩展性:设计机房时应注重高科技元素与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设备的安置空间规划、空调系统容量以及电力供应能力,确保能适应业务持续发展的需求。

设计原则注重安全与可靠性:包含完备的不间断电源供应系统、稳健的配电规划、设备环境的全方位配套功能以及高效防雷、防过压及接地防护策略。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关注工作人员的全方位关怀。在机房规划中,特别强调人员与设备工作的区域严格隔离,为此专门设置了专用的、高端现代化设备作业区域,以确保满足此类设备的独特工作需求和环境标准。同时,配套实施了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对于机房装修设计,其严谨性与功能性备受重视。

在制定主机房室内装饰方案时,应优先考虑选择具有优良气密性、不易积尘、便于清洁且能抵御温湿度变化影响,确保结构稳定的材料,以满足相关标准。

墙面和天花板须确保平滑,尽量减小积尘区域,并应防止产生眩光。若采用抹灰工艺,应严格遵循高级抹灰的标准操作流程。

活动地板的铺设应当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的规定。

活动地板下方的空间采用水泥砂浆抹灰进行墙面和地面装饰,确保其基础构造平整且耐磨。若该空间作为静压箱,墙面与地面应优选无尘、不易积尘并且便于清洁的饰面材料,以维护内部环境的清洁度。

在选择吊顶材料时,推荐采用无尘吸声材质。若吊顶上方需用于管线敷设,建议四壁进行抹灰处理,同时确保楼板底面清洁。当吊顶上部空间作为静压箱时,顶部和四壁均需实施抹灰并采取防尘措施。对于其他管道的表面装饰,同样应选用无尘材质以保持环境整洁。

对于工作间及第一类辅助房间的室内装潢,推荐采用不易积尘且易于清洁的饰材。墙面与顶棚应确保表面平滑,以降低积灰的可能性。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防静电处理。而对于地面,我们强调其应具备平整、耐磨以及易于清扫的特性。

所有主机房与工作间内部的门扉接口、观察窗周边以及管线穿越墙体的缝隙,必须实施密封处理。

电子计算机机房室内色调应淡雅柔和。

对于设有外窗的主机房与工作间,推荐选用双层金属密封窗,以防止直射阳光。若选用铝合金窗,则可考虑使用单层密封窗,但建议玻璃采用中空玻璃以增强隔音和保温效果。

对于配置于主机房内的水暖设施,必须实施严谨的防溢防水和密封处理措施。

2. 创新装修设计概念

2.1. 地表处理与基础设施

现代化机房内的核心地面材料选用了活动地板,作为不可或缺的构建元素,它巧妙地构建了计算机房内部的底层构造。活动地板不仅承载着各类计算机设备的安置,其下方的空间则巧妙整合了强弱电桥架、铜排网络以及电气管线,这些设施支持设备间电源和信号线路的高效铺设。地板上嵌入的地板弹簧插座专为机房设备供电;同时,活动地板还具备作为空调静压箱的功能,便于灵活调整通风布局。此地板设计注重耐用性,能承受重载且不易形变,其性能严格遵循《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要求》标准。所有支架选用优质钢材,确保地台结构的坚固与防火特性。

地板安装要求

对铺设场地的要求

在完成室内土建及装修施工后,地板的铺设作业方可展开。

地面应平整、清洁、干燥、无杂物、无灰尘;

在铺设地板之前,应确保地下预留空间已妥善用于电缆、电器、水管、气路以及空调系统的集成安装与布局。

基座安装已完成,旨在支持大型重设备的稳固安置。设备需精确坐落在基座上,其基准高度应与地板表面的完成高度保持一致。

施工现场配置了50赫兹、220伏特的电力供应系统,并配备了充足的水源设施。

地板安装铺设工具

专业切割锯;

激光水平测定仪、网络激光扫描仪;

水泡水平仪、卷尺、墨线;

吸板器、螺母调整扳手、十字螺丝刀;

吸尘器、笤帚、墩布。

施工步骤

严谨核查地面的平整度以及墙面的垂直度,若发现存在显著瑕疵或需局部整改,应及时向甲方相关部门反馈。

执行精准测量,首先确保地板安装高度与墙面齐平,通过水平线标识并用墨线在墙面标定地板铺设基准。测量室内空间的尺寸,确定适宜的铺设区域。接着,在地面上划定安装支架的网格布局,以实现地板铺设的有序与美学效果,同时尽力减小不必要的切割工作。

调整即将安装的支座至统一需求的高度,并精确定位于地面网格的交叉节点上。

通过安装螺钉确保横梁与支座的稳固连接,随后采用水平尺和直角尺逐一精细校准,务求使其既平行于同一平面,又垂直相交。

用吸板器在组装好的横梁上放置活动地板;

当墙面附近的空间尺寸小于活动地板的标准长度时,可采用地板切割与拼接的技术进行修正。

在安装地板的过程中,采用水平仪逐块校准水平,通过可调支座调整地板的高低。操作时需谨慎轻取轻置,以防刮伤地板及边缘受损。同时,施工进程中持续进行清洁,确保无杂物、尘埃滞留于地板下方。

当在机房安置重型设备时,我们推荐在设备底座下方增设支撑结构,以防止地板因承重而发生形变。

HPL装饰板需要切割或开口加工时,其开口凹角处应制止裂孔,以防止加工后的地板装饰贴面开裂。

地板铺设验收标准

活动地板下方的基面及其表面应当保持洁净,无尘埃与杂物的存在。

地板表面无划痕、无涂层脱落、边条无破损。

地板铺设完成后,应确保其整体稳固,承受人员活动时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无明显晃动感。同时,地板接缝处不应因摩擦而引发刺耳噪音。

地板边缘线须保持一致平直,相邻地板间的接缝误差不得超于1毫米,六米测量区间内不得超过2.5毫米,而全范围内的总误差需控制在5毫米以内。

相邻活动地板间的接缝应当紧密无缝,确保间隙不超过1毫米,呈现出自然的贴合效果。

铺设后活动地板之间对接处的高度差不大于1mm,9平方米的面积范围内平面度不大于,整体面积不大于;

设计并安装具备可调通风功能的通风地板,对通风调节器的灵活性有严格要求。

2.2. 室内顶棚设计

对计算机房内的吊顶装修具有以下作用:

布置通风管道及新风机、排风机等设备

安装固定照明灯具及走线

安装各类门禁、监控、通讯线路

安装固定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器

安装固定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管道

增强计算机房内的保温效果

增强计算机房内的洁净度要求,防止灰尘下落

也有许多情况利用天花内空间作为回风用

在材料选择过程中,需兼顾重量轻、防火、吸音、保温隔热等特性,同时注重吊顶与室内整体装饰艺术风格的协调,以及施工安装和搬运的便捷性。

在本次整体机房方案中一般采用格栅灯盘照明,所以多采用600微孔铝天花方板,配以的3X18W荧光灯盘,主机房安装高度达到

为确保机房环境的清洁度,铝合金微孔天花板的所有原顶面、吊顶内墙面以及立柱表面必须实施防锈漆封闭处理,旨在封堵水泥毛孔,有效防止灰尘积聚。吊顶上方区域可用于布置电气管道、网络线槽、通信线路以及安装消防感应探头。鉴于吊顶内部管线繁多,该设计采用易于拆卸和复装的吊顶板,以便于未来的维护检修和线缆扩充操作。

机房天棚主要用材表

功能区

地面装修主要用材名称

机房

防尘处理

50吊顶轻钢龙骨

600*600铝质扣板

2.3. 高效能机房电源管理系统

计算机机房的综合供配电体系承担着多元化的电力供应任务,既要确保计算机设备的电力需求,又兼顾其他设备的供电。通常情况下,一旦关键设备如计算机选定,计算机机房的供配电配置随之确定。

针对各异的计算机设备类型和型号,其供配电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尽管大型和中型计算机的供电看似基础,但仍需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鉴于计算机设备的独特性质,构建一个完整且高效的供电系统对于确保计算机主机、场地设施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金融邮政和证券交易环境中,机房供电的中断可能导致数据和通信资料丧失,金融信息传输受阻,甚至资金流转暂停。例如,证券公司的机房断电会直接导致行情显示停止和交易活动受限,尤其在市场活跃期,这种中断可能对投资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害。  因此,确保计算机机房的供电安全与可靠性显得极其关键,不容忽视。

根据国家标准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关于机房的供电与配电规定如下:

频率:50Hz

电压:380/220V

相数:三相五线制/三相四线制/单相三线制

计算机机房供电允许变动范围

项目级别

A级

B级

C级

电压变动(%)

-5~+5

-10~+7

-15~+10

周波变化(Hz)

-0.2~+0.2

-0.5~+0.5

-1~+1

机房内的电能需求根据设备特性划分为计算机负荷与非计算机负荷两个类别。具体而言,计算机负荷涵盖了所有位于机房内的电子设备,其电力需求级别被界定为一级负荷。按照规定标准,一级负荷必须由两个独立的供电路径支持,即分别来自两个不同变电站的电源线路;或者,即使常规电源线路可用,也需额外配备一条由发电机组提供的备用电源,形成双重供电路径。

本次设计方案旨在优化大楼供电配置,以减少非计算机负载对计算机系统的潜在干扰。目标是确保计算机负荷的供电稳定性和电能品质。为此,设计建议甲方自大楼总配电室引入两路独立的标准电源。其中,一路经过UPS处理后,专供机房内所有计算机设备使用,另一路则直接供应非计算机负载。在遭遇市电中断时,UPS的备用电池能迅速启动,通过逆变持续为计算机设备供电,从而保障了供电质量和在一定程度上的不间断服务,确保了关键系统的连续运行。

电力供应采用三相五线制,电压规格为380V/220V,系统设计零线与地线分离,旨在确保供电的双重安全和高度可靠性。

本次设计所选配电柜,旨在分别向计算机负载与非计算机负载提供电力,实现对性质各异的负荷的有效区分。此举有利于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便捷性及设施维护效率,降低因人为操作不当导致的失误,从而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配电柜配置有运行状态显示灯,以及配备有数字电流表和数字电压表,以供工作人员直观监测设备工作状况并执行操作,从而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内部还装设了快速断路器和过流保护装置,旨在维护设备运行稳定性和人员生命安全。

配电柜内部设计充分考虑了冗余,预留了充足的备用开关,主进线电缆、开关及接触器等组件均预留有增容和接入新设备的空间。配置有独立的市电零线和地线母排,标识清晰,便于施工期间的线路连接和检查。另外,专为计算机设置的零线和地线母排亦独立安置,标记明确。更有紧急联锁接口,与消防系统的紧急断电按钮相连,一旦遭遇火情,能迅速切断电源,有效防止火势扩散,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害。

配电策略兼顾效率与经济:机房采用放射式布局(针对关键设备)和树干式配置(适用于普通设备),确保满足电力需求并优化投资。计算机设备通过分布于活动地板的弹跳式插座供应电源,实现即插即用,操作便捷。对于重要设备如小型机,我们采取直接在配电箱内布线的方式,以增强安全性与稳定性。所有计算机设备通过机柜的多功能插座与弹跳式插座相连,力求减少地面走线,既保持机房环境整洁,又能确保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所有计算机设备在机房内的电源配置采用专用优质屏蔽铜芯电缆,旨在有效抵御外部电磁干扰,确保供电电源的电能品质稳定。动力设备如空调和新风机则直接连接高级铜芯电缆;而对于照明、墙面插座以及地面弹起式插座等,则选用BVR导线并经由镀锌电线管保护安装。

机房内用电插座

计算机机房内的电源插座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为计算机设备设计的插座,二是用于机房辅助设施的插座。其中,工作间的备用插座归属于后者。

机房内专为计算机设备设计的供电插座,称为计算机设备专用插座,其电力来源于UPS电源的输出配电柜。在常规操作中,此类插座仅限连接计算机设备,严禁接入普通电器设施。

机房配备两种类型的辅助设备电源插座:专用设备插座与通用备用插座。专用插座专为指定设备设计,避免连接其他设备,以确保设备间的独立性和安全性;通用备用插座则采用组合式插座盒,集成2孔与3孔插座,总容量达到10安培。其中,2孔插座连接相线(火线)和零线,3孔插座额外接入地线。接线规则遵循左零右火(相线)的标准配置。

2.4. 高效节能照明方案

在计算机机房构建中,照明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区别于常规工厂、办公区乃至家庭环境的照明特性。对于计算机机房而言,照明需求独具特色,尤其当采用全封闭设计,排斥天然光源时,人工照明的质量显得尤为关键。优质的机房照明不仅关乎操作员与维护人员的工作效能与身心舒适,而且直接关乎计算机设备的稳定运行。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进步,计算机硬件结构日益精密,这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鉴于此,对计算机机房内的照明条件设置了严格的标准。根据我国《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明确指出机房内部照度需求必须得到充分保障。

主机房的照明照度建议取值范围为200勒克斯、300勒克斯及500勒克斯的平均水平。

平均照度对于基本工作间和第一类辅助房间可分别设定为100、150和200勒克斯作为参考值。

工作区内一般照明的均匀度不宜小于0.7。

在电子计算机机房内,必须配备疏散照明及安全出口指示标志,其最低照度标准应不低于0.5勒克斯。而对于事故照明,其亮度要求则不得低于5勒克斯。

一般照明

机房照明体系分为两大类:源自自然界的自然光,即依赖于外部天体(太阳)的光照;另一部分为人工照明,即通过配置在机房内的各类灯具。对于计算机机房而言,照明设计的核心原则是光线需柔和,符合人体工学需求,同时确保照明源不会对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任何干扰。

计算机机房内的照明质量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适宜的照度控制、光线的无眩光设计、精确的色温设定、高效的照明效果以及照明设备对计算机运作可能产生的电磁兼容性影响。

本次设计选用的均为嵌入式哑光格栅灯,其凭借轻盈且坚固的结构,实现了与天花板的完美无缝安装。这种灯具外观雅致,照明均匀,无眩光产生,光线表现出极高的柔和度。

事故照明

在常规照明发生故障导致熄灭后,事故照明主要用于迅速处理计算机遗留任务及保障人员、设备安全转移的应急照明措施。

在国内众多采用无窗结构以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的机房中,人工照明技术占据了工作空间。然而,这可能导致在电力供应故障,如火灾等突发情况下,机房内的挑战加剧:计算机设备无法正常运作,人员行动受阻,设备搬运及后续处理面临困难。鉴于此,事故照明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事故照明系统需独立供电,如通过专用线路或电池,其主要功能限于保障在市电断电和紧急状况下,员工的安全疏散,而非日常工作照明。因此,对于事故照明的照度需求相对较低,最低标准应达到5勒克斯(Lx)。

2.5. 高效节能空调解决方案

环境要求

依据《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规定,主机房及基本工作间的温度、湿度和空气防尘浓度需符合计算机设备的运行环境标准。开机状态下,主机房需维持A级的温湿度控制,而基本工作间则可根据设备特性分为A级和B级管理,其他辅助房间则需根据工艺特性和需求进行相应设定。在主机房内,对于空气含尘浓度的监测,应在稳定状态下进行,其要求每升空气中大于或等于0.18毫克的尘粒数量不得超过18,000个。

机房空调要根据计算机设备的性质来选择:应具有恒温、恒湿、风量大、空气流通快的特点,而且空调内部还应设有高效过滤网,能充分满足计算机设备对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和洁净度要求,起到减少计算机设备故障率、延长其使用寿命的作用。空气调节的主要目的是为机房中的人员设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功能范围的日趋扩大,机房作为电子系统信息管理、交换和处理的中枢,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因此,通过空气调节为机房设备创造一个可靠、稳定运行的工作环境便显得九为重要:同时,适应人性化管理要求,为机房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对系统效率的充分发挥也是同等重要的。

温度控制

计算机所产生的高热能,一般的民用空调机都难以负荷。如果温度能控制在的范围,对计算机的运行是最好的。计算机的散热量一般比办公室高出6—10倍,空调机一定要有足够的制冷能力,防止急剧的温度变化。

湿度控制

确保适度管理空气湿度至关重要,因过高的湿度过会导致计算机内部积聚水分,而过低的湿度则可能引发静电问题。因此,无论是湿度过高还是过低,均会对计算机设备造成潜在损害。常规空调系统往往未能充分关注或精确调控湿度。

风量

计算机对风量的需求远超常规空调,通常而言,每台能提供1冷吨(Ton)制冷能力的舒适级空调,其配备的风量在500至650立方米每小时(M3/h)范围内。然而,计算机设备所需的风量标准显著提升,要求达到850至1000立方米每小时(M3/h)。

负荷计算

负荷计算需考虑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机房空调系统的负荷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设备的冷负荷

照明的冷负荷

外窗的辐射热和窗体传热的冷负荷;

外墙和屋顶的传热冷负荷;

人体的冷负荷及湿负荷。

计算方法:

1m2机房所需专用空调冷量为250大卡

大卡

为了满足未来可能的扩容需求,我们建议预留20%的冗余空间,因此机房空调的制冷能力应设定为:

大卡

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备份性能,能够充分满足未来机房的扩展性需求。

机房空调送风方式

本次方案建议采用直送风的方式。

2.6. 高效综合布线解决方案

2.6.1. 项目简介

综合布线系统:一种构建于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体系,旨在实现各种设备间的高效连通。具体而言,它将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机、信息管理系统、设备控制系统以及安全系统相互衔接,并进一步接入外部通信网络。其构成范围涵盖从建筑物至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的连线,以及工作区域内部话音和数据终端之间的全部电缆及相关布线组件。该系统由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部件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各类连接器件(如插座、插头、适配器等)、电子传输线路、电气保护设备以及支持性硬件。

综合布线网络体系结构由六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构成:

WORKAREA子系统主要构成:该系统通过工作区域内终端设备与信息插座间的连接电缆相互衔接。常见的设备包括个人计算机(PC)、工作站、中端设备,以及电话和传真机等通讯工具。

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主要构成包括通过交叉连接和直接连接的配线架,连接各类硬件设备。该系统设计精良,采用色彩编码,便于线路追踪与跳线操作。其紧凑型结构相较于传统配线箱,能节省高达50%的宝贵空间,展现出显著的空间效率优势。

水平子系统(横向分布):起始于每个工作区域的信息插座,延伸至管理区内部配线架,构成的线缆路径。它负责连接信息插座与管理子系统(通过跳线架),通常采用三类或五类双绞线作为连接介质。

主干线子系统—由建筑物内所有的(垂直)干线多对数线缆组成,即多对数铜缆,同轴电缆和多模多芯光纤以及将此线缆连接到其他地方的相关支撑硬件所组成。实现计算机设备、程控机PBX和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常用通信介质是光纤,使系统传输率达到100MBPS。

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该系统包含设备间内的电缆、接头及相应的支撑硬件,其功能在于构建布线系统与设备之间的连接,主要依赖于与各种设备兼容的适配器以实现高效交互。

子系统构建:连接单体建筑与建筑群的通信网络架构 该子系统负责在建筑群体间延伸电线,以便于各个楼宇间的线路铺设,并确保与其它建筑物内的通讯设备和设施有效连接。其主要构成包括电缆、光缆以及为了保护电缆和光缆免受过电流和过电压影响的电器防护设备等硬件组件。

本方案设计为具备高度兼容性的综合布线系统,遵循用户定制原则,采用开放式架构。它能够支持包括话音、各种计算机数据以及图像在内的多元通信需求。系统内核兼容各种类型的数据传输,如语音、数据和图像,并且允许与外部公共网络无缝衔接,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

本工程项目涵盖的数据网络通讯与语音网络系统的综合布线内容,详尽依照招标文件的规定执行。

本方案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充分满足用户功能上的需求。

结构和性能上都留足余量和升级空间。

遵循业界先进标准。

本着结构合理,高效低成本的原则。

用户使用上和管理上的灵活性。

2.6.2. 标准化设计流程

《TIA/EIA 568A 商务楼宇电信布线系统规范》

《TIA/EIA 568-B 商务楼宇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TIA/EIA 569 商务楼宇电信布线系统规范》

北美住宅与小型商业通信布线规范:依据TIA/EIA 570标准

《TIA/EIA 606:商用建筑电信基础设施管理标准指南》

TIA/EIA607 屏蔽与接地规范

《EIA/TIA TSB-67 商务楼宇电信布线系统测试规范》

《EIA/TIATSB-72光纤布线系统指引标准》

ANSIFDDI:遵循的美国国家标准——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标准

3.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推荐的CSMA/CD通信接口策略

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推荐的令牌环接口技术

NFPA70 美国国家电力章程

:2002 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欧洲商务建筑综合布线标准》(EN50173)

EMC欧洲电磁兼容性标准

《邮电部部颁行业标准:YD/T926.1-2000 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规范》与《JGJ/T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通用规程》

GBJ42-81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

《GBJ79-85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体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YD/T 9261-1997: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行业标准》

2.6.3. 分析项目需求

基础网络架构由业务网络与管理系统构成,两者共享同一光纤介质,但通过独立的信道实现物理隔离。设备安置在公司办公楼的第三层,即机房位置。

整个网络基础布线系统分成三个区:

办公楼区:主要分布在士兵队、食堂、车库及哨所,通过铺设4芯光纤至办公楼的中央机房。在机房内,各个办公室的网络信号由交换机集中整合,进一步连接到服务器系统。

第二区:西储存区的综合布线设计主要涉及从各库房及检修所出发,通过铺设8芯光纤连接至业务大厅的信息汇聚点,再进一步经由24芯光纤传输至办公楼的中央机房。

第三区:北储存区。主要的综合布线路径由北存储区各仓库的光纤(8芯)连接至库房1的机柜集中点,进一步通过光纤(48芯)延伸至办公楼的核心数据中心。

图1网络布线系统图

基础业务网络布局详述:线路由机房出发,首先连接至分库主任与副主任的办公区域,继而延伸至业务办办公室。随后,光纤线路进一步传输至各个区域的汇集点,并由此辐射至各个库房。此布局涵盖了所有业务关联地点及其相应的管理分区。

构建并管理网络基础设施线路布局:线路自机房始,延伸至办公区域的核心汇聚点,继而分支连接各个办公室终端。北储存区的数据流经一队队长办公室及各库房,最终在1号库集中后接入机房;西储存区的数据则通过二队队长办公室、检修所办公室、业务大厅办公室的汇集,于业务大厅统一连接至机房。

区网络线路光纤使用要求及距离统计。

区域

地点

光纤

距离

备注

西储存区

 

4芯

500米

 

 

8芯

200米

 

 

8芯

200米

 

 

8芯

400米

 

 

8芯

400米

 

 

8芯

200米

 

 

4芯

400米

 

北储存区

 

8芯

150米

 

 

8芯

350米

 

 

8芯

400米

 

 

8芯

500米

 

 

8芯

600米

 

 

8芯

500米

 

 

 

8芯

600米

 

 

4芯

50米

 

 

4芯

100米

 

办公楼区

 

6芯

200米

与饭堂合用

 

4芯

200米

 

 

4芯

350米

 

 

24芯

600米

 

 

48芯

100米

 

2.7. 原则与设计指南

1)全部采用符合综合布线标准的产品

本项目所选用的所有产品严格遵循国际EIA/TIA 568标准以及国家布线相关规范。

2)水平和骨干电缆系统采用星形拓扑

水平电缆的最长允许长度不得超过90米(约295英尺),包括可能的跳线、接插线以及设备自身的电缆在内,额外增算不超过10米。若实际长度超出此范围,需从水平配线系统的原始90米限制中予以扣除。

3)对于每个建筑物,所选择的骨干电缆媒介(铜缆/光纤)应满足业务和距离的要求。如使用光缆,每个配线间至少有6芯多模光纤(推荐使用12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