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一、布线
视频线信号线尽可能采用整根完整电缆。线槽100X80与镀锌槽,电线管采用中32与中25镀锌管;为保证工程质量,不出现不必要的返工,每次在线路接点处完成连接后,均做一次线路的测试工作(断路3、短路与线间绝缘电阻等测试);系统中每根视频线、控制线、电源线用标有数码的套管逐一编号,并提供准确的布线图纸资料。
二、系统供电
该系统采用统一供电设计,便于管理并确保各线路间互不干扰。鉴于电源线长度较长,建议采用直径较大的电源线以承载220伏交流电。随后,这些电源将在系统前端经过变压处理,转化为适合摄像机运行的直流12伏电压。
三、系统接地及保护
系统的供电与接地性能对整体抗干扰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防止外部干扰导致误报,系统的接地设计至关重要。核心策略在于阻断或削弱干扰信号的传播路径,并增强其对干扰的衰减效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 视频线路应选用具有128网层高密度屏蔽的线缆,并确保屏蔽层有效接地。 - 监控设备的接地需采用环形接地网络,执行单点接地原则,其工作接地电阻值须严格控制在4.2欧姆以下。 - 中心控制室需配备专用的接地干线,从电源主箱直接引向接地体,干线应采用铜质导线或电缆,其芯线的最小截面积不得少于16平方毫米。 - 同时,供电系统内需安装漏电保护开关和过载保护装置,以保障系统的电力安全。
一、楼宇对讲系统设计和安装要求
(一)设计要求
1.对讲语音清晰。
2.拨叫准确、操作简便。
3.使用者输入的地址在主机控制盘上会被清晰明确地显示呈现。
4.住宅单元入口门外应设置主机控制盘,壁挂式可视分机则推荐安装于距地面1.5米的高度处。
(二)安装要求
1.系统连接电缆(线)宜穿管保护并暗敷。
2.在安装主机、总接线盒以及户内机(或保护器)之前,首要步骤是确认它们适宜的安装位置。设备安装需保持端正且布局规整,所有用户房间内的设备安装位置和高度应保持一致标准。
3.所有施工布线、接线以及设备安装作业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施工与安装标准程序,并确保实施校线核查、线路复审及调试等环节。
二、电缆敷设
1.敷设工作须严格依据图纸进行,确保施工质量满足《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的明确规定。
2.所有施工所需的关键设备、工具以及物料需预先筹备完毕,确保施工现场无障碍物存在。
3.在遵循设计图纸的规定下,选择电缆时应优先考虑无接续,若接续操作必不可少,则需采用焊接连接或者专用接插件的方式进行。
4.电源电缆与信号电缆应分开敷设。
5.在敷设电缆的过程中,极力避免处于极端环境,诸如高温热源和易遭受化学腐蚀的区域。
6.在无法完全避开高压线或大电流电缆的情况下,务必确保个体防护,要求穿戴金属管,以有效防止电磁干扰。
7.有强电磁场干扰环境(如电台、电视台附近)应将电缆穿人金属管,并尽可能埋入地下。
8.在穿管操作前,务必确保管内无积水和杂物残留。在穿线过程中,推荐采用黄油或滑石粉作为润滑剂。电缆从管口引入时,需保持其直线状态,且管内不得存在电缆接头和打结的情况。穿管作业完成后,务必对管路进行防潮和防腐处理,以确保线路的完整性与耐久性。
9.两固定点之间距离不得超过1.5m。
10.设备底部应预留适当余量,确保设备上部的连接通畅无阻。
11.缆端作好标志和编号。
一、概述
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在国内已应用二十多年,至今所采用的依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RFID卡技术作为底层识别载体,车牌图像抓拍作为辅助管理,从管理到用户体验均面临着提高。目前智能手机、无线网络、APP、云计算已营造出新的应用环境,在此大背景的作用下,深圳零壹结合传统卡管理停车场系统开发经验研发了零壹云停车场管理系统,本系统全面依托新的技术环境、应用环境、商业环境,以手机APP为识别载体,已无线网络为通讯工具,借力云技术实现互联,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智慧停车场系统。
一、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电管预留预埋-—--设备开箱、检验、材料检验----DDC控制器箱体及辅控箱安装——楼宇控制前端设备安装----DDC控制器的保护管敷设----缆线敷设----校接线----终端机房设备安装接线——仪表单回路调校——各DDC子系统调试----联调----系统集成调试。
二、线缆敷设
缆线敷设注意事项如下:
在电缆敷设作业开始之前,务必核查电缆的型号与规格是否与设计规定相符。
在敷设电缆时,应确保其排列有序,通过扎带在桥架中稳固固定。电缆两端应预留适宜的长度,并且务必附上明确的标识标签。
任何线路不应在同一根管道或线槽的单一凹槽内混合布置,除非它们属于相同的系统、电压类别。
电线布线应遵循整齐的布局原则,优先考虑通过线槽进行连接。
在进行管内或线槽内的线路穿插作业之前,务必先清理管内或线槽中的残留水分与杂物,确保作业环境整洁。
确保导线在管道或线槽内的安装应平整无接头或打结现象。导线的连接点应在接线盒内通过焊接或端子进行牢固处理,若实施焊接,务必避免使用对金属有腐蚀性的辅助焊接材料。
(一)线缆施工敷设要求
线缆的形式和规格须严格符合设计要求。在布线过程中,应确保其铺设平顺直线,杜绝出现扭结、环路连接头的情况,同时需保护线缆免受外部力量的挤压和损害。
线缆的两端务必附有标识,其内容应与线缆表的编号对应,并确保标注清晰、规范且无误。推荐使用耐磨损材质的标签制作。
在完成线缆终端连接后,应确保适当的余量。通常,预留至现场传感器、执行器和电控箱的长度建议为0.5-1.0米,而对于DDC控制盘内部,则推荐预留1.0-2.0米。特殊情况下的预留长度应遵照设计规格执行。
线缆在槽内的布置应力求直线且尽量减少交叉。在进出线槽以及线路转折点,务必实施捆绑固定。对于水平铺设的线缆,非必要时可省略捆绑;而在垂直线槽中,线缆应每1.5米间距安装于专用支架上进行固定。
当线缆在电缆桥架内垂直铺设时,应确保其上端与每隔1.5米处均牢固固定于支架上;而在水平铺设情况下,线缆的起始点、终端、转弯位置以及每5至10米间距处需实施相应的固定措施。
在安装过程中,当线缆需铺设于水平或垂直的桥架及线槽内,务必对线缆实施适当的捆绑。各类别线缆,如对绞电缆、光缆以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按照其种类、数量、直径和芯数分束处理。确保捆绑间距不超过1.5米,间距要求均匀且捆绑松紧适宜。
(二)线缆终接要求
线缆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终接部位务必确保坚固且接触紧密,通常采用冷压接技术,而对于特殊需求区域,则采取锡焊工艺进行处理。
线缆终接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操作规程。
在进行线缆终端连接前,务必核实线缆上的标识信息是否无误,并确保两端已分别安装了打印编号的标签。
在处理极性敏感的电缆时,务必依据极性进行终端连接,通常规定红色导线应连接正极,其余颜色的导线则连接负极。
(三)校接线
在对楼控系统的接线端子进行校接的过程中,我们需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在遵循设计规范的前提下,仪表的校接线绝缘部分允许使用500V兆欧表进行检测。然而,对于其他部分,务必避免使用兆欧表,应采用专用测量设备(通常推荐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在DDC箱及辅控箱内部的布线作业中,应采用绝缘尼龙扎带进行规范捆绑,务必避免使用金属替代,以防止线路混乱引发电容效应,从而可能产生误导性信号。
弱电接地保护与弱电接地取消静电网络的区分至关重要,两者必须明确,以防止强电的突发性对地短路对弱电系统模块造成损害。
在剥线操作中,务必确保导线不受损害,以保障其完整性。
连接导线与端子排的方式,无论是焊接还是压接,都必须确保其坚固且可靠性高。
确保控制器及辅控箱内部电线连接处完整无缺,且导线芯线状态良好,无任何损伤。
每个接线端子两侧的接线应限制为单根,最多不超过两根。对于采用插接设计的端子,务必确保不同截面积的导线不应连接于同一接点上。
三、设备安装
(一)系统设备安装条件
1.已获批准的室内装修与BAS(建筑自动化系统)设施表面装置的协同安装策略
2.所有地面、墙面的预留孔洞、地槽以及预埋件等须严格遵循合同规定,并经业主方验收确认无误。
3.施工区域内能保证施工用电;
4.所有可能妨碍施工的现场障碍物已经得到了预先的清理与排除。
5.所有与BA系统配套的设备已经安装就绪(或者需协同安装)
6.在BA系统设备安装完毕且具备条件的前提下,我们确保实施相应的成品保护措施。
(二)系统设备的安装
中央控制室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成后,应实施中央控制器及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作业。
所有设备及其组件应实现紧密且稳固的连接,确保安装所使用的耐腐蚀紧固件配备有防锈保护层。
设备安装前务必进行详尽检验,包括核实其外观完整性,检查内外表面漆层的状态,以及确认设备内部主板及其接线端口的型号与规格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
对主机、网络控制设备、不间断电源(UPS)、打印机及Hub集线器等设备间的连接电缆类型和链接配置进行详尽的系统设计图纸核查,特别关注主机与直接数字控制器(DDC)之间的通信线路连接的准确性。
审验系统的电力供应是否完备,并核实其是否满足设计规格要求。
1.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1)安装要求如下: 1. 温湿度传感器应避免直射,选择在无强烈振动及电磁干扰影响的区域部署,同时确保其安装位置不对建筑物外观美感或完整性构成损害。 2. 对于室外传感器,务必配备防风雨防护装置。 3. 在选址时,应尽量远离窗户、门和空气进出口,若无法避免,与它们的距离至少应保持2米以上。
(2)在区域内,传感器的并列安装应当保持一致的高度,其高度偏差上上限不得超出1mm,且在整个区域内的高度差控制在5mm以内。
(3)DDC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的连线务必遵循设计规格,力求减小接线可能导致的精度偏差。对于镍温度传感器,其接线电阻应严格控制在3.1千欧姆以下;而对于铂温度传感器,接线总电阻需小于1千欧姆。
2.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1)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当选择风速稳定且能够准确反映风温的区域。
(2)传感器的安装需遵循在风管保温层施工完毕后进行的原则,应安置于风管直管段区域,并确保避开风管的弯曲部位以及蒸汽排放口的位置。
(3)安装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应优选在易于调试与维护的位置进行。
(4)在风管保温层施工完毕后,应安装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
3.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1)工艺管道预制与安装阶段应同步实施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2)在进行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之前,务必完成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开孔及焊接作业。
(3)理想的安装位置应确保水管温度传感器能捕捉到显著且具有代表性的水流温度变化,应避开阀门等带来阻力的部件以及水流涡流区域和振动强烈的地段。
(4)当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感温区间大于管道直径的一半时,推荐安装于管道的顶端。然而,若感温区长度小于管道直径的一半,则适宜将其安置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5)在安装水管型温度传感器时,应避免将其置于焊缝及边缘的开孔和焊接区域。
4.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差开关安装
(1)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当兼顾调试与维护的便捷性。
(2)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选择在温、湿度传感器的前端区域。
(3)在确保风管保温层施工完毕的前提下,进行风管型压力及压差传感器的安装作业。
(4)压力及压差风管传感器应优先安装在风管的直管部分。若无法实现,务必确保其远离风管内的通风障碍区域以及蒸汽排放口。
(5)安装水管型和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需与工艺管道的预制和安装同步进行,确保其开孔及焊接作业在管道防腐、衬里施工、吹扫过程以及压力测试之前完成,以保证工艺流程的严谨性。
(6)不宜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的开孔与焊接位置安装水管型和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
(7)当水管型和蒸汽型压力、压差传感器的直压段直径超过管道内径的三分之二时,推荐安装于管道顶部。若直压段尺寸小于管道口径的三分之二,可以选择安装于侧面或底部,同时确保在水流流速稳定的区域。不建议将传感器安装在阀门等阻力部件附近、水流流速的停滞点或者振动较为剧烈的区域。
(8)安装压差开关时,宜将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9)安装要求如下: 1. 风压压差开关的最低安装高度应确保至少0.5米以上; 2. 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层施工完毕之后进行; 3. 确保风压压差开关的设置不会影响空调器主体的密封性能; 4. 连接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采用软管妥善连接。
5.水流开关的安装
(1)在工艺管道预制与安装的过程中,同步执行水流开关的安装工作。
(2)在进行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之前,务必完成水流开关的开孔及焊接作业。
(3)建议避免在焊缝及边缘位置开孔和焊接处安装水流开关。
(4)水流开关的安装位置应当选择在水平管道部分,而非垂直管道部分。
(3)水流开关的安装位置应当选在便于调试与维护的便利区域。
6.电磁流量计的安装
(1)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应规避强交直流磁场区域及剧烈振动的环境。
(2)确保流量计、所测量的介质以及工艺管道之间应实现等电位连接,并务必进行良好的接地处理。
(3)流量调节阀上游需安装电磁流量计,建议其上游直管段长度应至少为L=10倍于管径(D)。同时,下游直管段长度应保持在L=4-5D范围内,以确保计量准确性和系统稳定性。
(4)在执行垂直工艺管道的安装时,遵循液体从底部上升的流动原则,确保导管内始终充满待测液体,从而防止气泡的形成;而对于水平管道,电极应保持水平配置,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7.电动阀的安装
(1)确保电动阀阀体上的箭头指示与水的流动方向保持一致。
(2)通常,空调器的电动阀附近应当配备有辅助通路管道。
(3)当电动阀的直径与管道内径不匹配时,推荐采用渐缩过渡管件。通常情况下,电动阀的口径应不小于管道口径的下两个规格,以确保符合设计规定。
(4)电动阀执行机构需确保安装稳固,手动操作装置应设计在易于操作的方位。
(5)电动阀在水平管道上的安装应确保垂直,特别对于大口径电动阀,其安装角度必须严格保持垂直,不可倾斜。
(6)电动阀配备的阀位指示装置应确保朝向易于观察的方向安装。
(7)对于安装在户外的电动阀,务必采取相应的防晒和防雨保护措施。
(8)在安装电动阀之前,建议进行模拟操作及压力测试。
(9)电动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10)在进行管道冲洗前,电动阀应当处于完全开启状态,以便彻底清除其中的杂质。
(11)对驱动电动阀门的部件进行全面检验,确保其行程、压力及最大关闭力度(即关阀时所需的压力)均符合设计规格与产品手册的明确规定。
(12)在安装电动调节阀时,务必谨记勿施加额外压力。对于安装于管路较长区域的调节阀,务必安装支架并实施防振措施,确保安装的稳固与安全性。
(13)对电动调节阀的输入电压、输出信号以及接线配置的核查,需确保其符合产品手册的明确规定。
8.电动风门驱动器的安装
(1)确保风阀控制器上指示开启和关闭的箭头与风门的实际操作方向相符。
(2)确保风阀控制器与风阀门轴的连接稳固且牢固无误。
(3)确保风阀的机械机构运转自如,无任何松动或操作阻滞现象。
(4)安装完成后,风阀控制器的启闭状态指示应与风阀的实际位置相符,优选将控制器安装于便于查看的位置。
(5)风阀控制器的安装应当确保与其所控制的风阀门轴呈垂直方向,且该角度不得低于85°。
(6)在安装风阀控制器之前,务必遵循安装使用手册的指示,对线圈与阀体之间的电阻、供电电压以及控制输入等关键参数进行检验,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规格及产品手册的预期标准。
(7)风阀控制器在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
(8)控制器的风阀输出力矩需确保与风阀的规格匹配,严格遵循设计参数的规定。
(9)风阀控制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但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
9.DDC控制器箱体及设备安装
DDC控制器箱体安装流程主要包括: 1. 箱体安装:确保稳固并符合设计要求; 2. 模块安装:严格按照顺序和接口连接各模块; 3. 变压器和继电器安装:检查电气参数与设备兼容性; 4. 接线端子排安装:连线布局清晰,遵循电气规范。各项操作需注意细节,确保安装质量。
(1)设备与控制器内部构件的连接须确保坚固,对于安装于轻质墙体的控制器,应实施相应的加固措施。
(2)安装控制器时,务必确保其位置端正,即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偏差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同时,接地连接必须坚固且接触良好。
(3)在安装或卸载任何需二次安装的组件(模块)时,务必轻手操作,切勿强行硬扯。
(4)要求变压器元件品质优良,辅控箱内的布置需规整且坚固,同时确保通风顺畅。
(5)要求继电器元件具备优良品质,其在辅控箱内部应整齐有序并确保安装稳固。
(6)箱体内的接线端子排应保持完整,绝缘状况优良,并确保在安装过程中牢固固定。
10.电磁阀的安装
(1)确保电磁阀阀体上的箭头指示与水流动的方向相符。
(2)通常,空调器的电磁阀附近会配置有辅助通路管道。
(3)当电磁阀的直径不匹配管道的内径时,推荐选用渐缩管件作为适配。通常情况下,电磁阀的直径不应小于管道直径的两个规格级差。
(4)确保执行机构稳固安装,操作手轮的位置应便捷易用。
(5)机械设备的传动系统应当运转自如,不应存在松动或卡滞的现象。
(6)电动阀配备的阀位指示装置应确保朝向易于观察的方向安装。
(7)在安装电磁阀之前,务必遵循安装使用说明书中的指示,对线圈与阀体之间的电阻进行相应检验。
(8)在确保可行的情况下,建议电磁阀在安装前进行模拟动作和压力测试。
(9)电磁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口。
(10)电磁阀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
四、现场仪表、控制屏
仪表到DDC控制器的配管注意如下:
必须严格区分弱电与强电线路的管路安装,禁止混搭或错误调整两者配置。
在弱电线路线管与箱盒的连接过程中,严格禁止实施焊接,务必采用螺纹接口并确保有效接地。电缆管支架的安装需避免直接焊接或附着于吊顶龙骨,推荐使用专用的挂架进行吊装或者独立支撑物进行稳固固定。
所有明装和暗装管道的出入口应经挫刀精细修整以消除毛刺,电管间则采用螺纹连接并实施跨接处理。
管路的明配与暗配必须遵循规范设定的弯曲半径标准,且不应有显著的皱褶现象。
保护管应自桥架上水平垂直引出,其在桥架接口处需通过机械开孔技术实施,并确保使用护口进行妥善防护。
在确保与仪表衔接的过程中,必须采用金属柔性管作为过渡装置,其长度应严格控制在0.5米以内。对于电管穿越建筑物的变形缝,务必实施相应的补偿措施,并预留适宜的余量以适应可能的结构变化。
在多层建筑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对于管路的出入口以及管子的接驳点,必须实施严谨的密封措施。
五、系统安装调试
(一)数字量输入测试
1.信号电平的检查
(1)依据设备说明书及设计规格,对干接点输入的逻辑值进行核实确认。
(2)设备的脉冲或累加信号应根据说明书及设计规格,确保发送脉冲数量与接收的吻合,并满足以下标准:最小频率、最小峰值电压、最小脉冲宽度的要求,以及最大频率、最大峰值电压、最大脉冲宽度的限制,均需符合设备说明书的明确规定。
(3)依据设备手册及设计规格,对供电的电压或电流信号(无论有源还是无源)进行验证确认。
2.动作试验。
根据各信号的具体规定,无论是程序操作还是手动执行,对所有测试点逐一实施检测,并确保记录下每个测点的测量结果。
3.特殊功能检查。
对工程所要求的各项功能进行核查,包括高安全性的数字量信号输入的检验,以及正常运行状态、报警状态、线路完好性(无开路)、线路短路等异常情况的检测。
(二)数字量输出测试
1.信号电平的检查
(1)确认继电器开关量输出的ON/OFF状态,依据设备手册及设计规格,核实其规定的电压电流范围及额定工作负载能力。
(2)检查输出电压或电流开关的特性:所测得的电压或电流输出应严格遵循设备使用手册及设计规格。
2.动作试验。
执行全面的数字量输出测试,无论采用程序自动化还是手动方式,同时记录测试结果与受控设备电气控制开关的工作状态,确保其功能正常。若受控单体在试运行阶段表现良好,即可在受控设备正常供电状态下,进一步观察其设备运行状况的稳定性。
3.特殊功能检查。
依据本工程既定的功能要求,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对设计所设定的三种操作状态(快速、慢速与停止)以及定时控制功能(如1秒、5秒和10秒的间歇控制)的验证。
(三)模拟量输入测试
1.输入信号的检查。
核查设备手册及设计规格,确认其指定的有源或无源模拟量输入的类型、量程(范围)以及设定值(设计参数)是否符合既定标准。
2.检查与测试:温度感应器、湿度探测器、压力计以及压差传感器的性能评估
(1)核查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温度及湿度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所指示的实际情况。
(2)核查并确保按照产品手册指示,传感器的内外部连线安装无误。
(3)依据产品说明书所界定的输入量程限制,当接入模拟输入信号后,应在传感器端或DDC侧对输出信号进行检验,并通过计算验证其与实际数值的一致性。
3.检测与评估电量传感器的性能,包括电压、电流、频率及功率因数的测量与校准
(1)输入信号的检查。
核查设备手册及设计规格,确认其指定的有源或无源模拟量输入的类型、量程(范围)以及设定值(设计参数)是否符合既定标准。
(2)依据产品手册的指示,核实传感器的内外连线是否符合规定,确保电压型传感器的输出端无短路现象,电流型传感器的输出端处于开路状态。
(3)依据产品说明书所界定的输入量程区间,对传感器的输出端或DDC侧的信号进行逐一检验,通过计算验证其输出信号与实际数值的一致性。
4.电磁流量传感器的检查与测试。
(1)检查输入信号的合规性:依据设备手册及设计规格,核实模拟量输入(无论是有源还是无源)的种类、量程(规格)以及设定值(设计参数)是否与相关规定相符。
(2)根据产品手册的指示,严谨核查产品的内外连线配置是否准确无误。
(3)安装流程:在现场安装流量传感器(确保探头部分完全沉浸在静止的水中),然后在DDC端对输出信号进行检测。若信号值与零基准存在显著偏差,传感器将依据产品及系统的预设要求自动执行校准操作。
(4)执行动态监测:通过模拟管道中的介质流量,对DDC端的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实地测试,并通过计算验证其与实际状况的一致性。
5.动作试验。
采用程序自动化或人工操作的方式,逐一扫描并测试所有AI测试点,详细记录每个测点的数值,确保其与实际状况相符。
6.模拟量输入精度测试。
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程序自动化和手动操作,分别在10%、50%和90%的量程读取点进行检验,确保其测试精度符合设备用户手册所设定的标准要求。
7.特殊功能检查:
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四)模拟量输出测试
核查设备的模拟量输出是否符合使用说明书及设计规定,包括其类型、量程(范围)及设定值(设计参数)的一致性。
核查设备的电源、电压、频率及工作温度、湿度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明确规定。
确认各种驱动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是否正确。
操作流程:先将驱动装置切换至手动模式,随后转动控制器手柄,核实驱动器的活动区间是否涵盖全程100%的范围。
在完成手动验证无误后,依据产品手册的操作指引,对驱动器进行模拟输入信号的操作,或从DDC接收并检验A0信号,以核实其响应功能是否正常运行。
进行全面的动作试验:通过程序或手动操作,逐一检验所有A0测试点,记录每个测点的读数,并同时审视受控设备的工作状况及运行是否正常。
专项功能评估:对规定的所有功能进行严谨检验,包括但不限于输出性能的维持以及事故安全防护功能的验证。
所有DO、DI、AO、AI节点应当依据监控点表或调试方案所确定的监控点数量和标准,按照上述规定的要求进行设置。
(五)DDC功能测试
执行设备运行可靠性检验,对选定的受控设备监控程序进行抽样检查,评估其运行记录与设备工作状态的准确性。
在确保所有系统DDC及受控设备运行稳定后,首先关闭中央监控主机和数据网关(包括其间的数据通讯设备)。待系统重启完毕,我们将在部分DDC设备中抽查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与状态,同时核实系统框图及其他相关图形能否自动恢复正常显示。
在关闭DDC电源后,需逐一核实DDC及其受控设备的正常运行状况。在设备重启后,检验DDC能否自主识别并监控受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能准确地恢复记录信息。
DDC软件的关键功能及其实时性验证,严格遵循产品手册与调试大纲所设定的标准进行严谨测试。
DDC的点对点操控技术:无论是通过DDC端的笔记本电脑或是现场监测设备,亦或是中央控制系统手动操作受控设备,其对设备运行状态反馈信号的响应时间必须符合系统预设的设计规范。
实施现场模拟报警操作,目标是确保CRT显示界面接收到报警信号与触发蜂鸣器发出警报的时间完全符合系统设计规格。
操作中央控制系统启动空调设备,测量电动阀门在0%至50%开度区间内的开启时间进程。
(六)新风机单体设备调试
进行全面检查,核实新风机控制柜所有电气元件的状态,确保其完整性,内外部连线连接准确无误。特别强调要防范强电电源意外接入DDC,例如,24VAC电源的接线需严谨确认其正确性,并排除短路风险。
根据监控点表的规定,需对安装于新风机上的各项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电动阀、风阀及压差开关,进行细致核查:确认其安装位置的准确性,电线连接的规范性,并核实其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与设定值是否匹配,以及量程的一致性。
已验证风机在非BAS控制模式下的手动操作位置,运行状态稳定且正常。
请核实DDC控制器及I/O模块的地址码配置是否准确无误。
在确保DDC成功接通主电源开关并完成送电操作后,应当对DDC控制器及各组件的状态进行细致的检查,确认其运行是否正常。
执行如下检测步骤: 1. 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手持设备,对附表所列的全部模拟量输入点(包括送风温度和风压)的读数进行校验,确保其数值准确性。 2. 记录所有开关量输入点(如风压开关和防冻开关等)的工作状态,检查其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3. 强制操作所有开关量输出点,以验证风机、风门和阀门等相关设备的功能响应是否正常。 4. 对所有模拟量输出点及输出信号进行强制设定,确认电动阀(如冷热水调节阀)的工作性能以及其位置调节是否能随之准确调整。
确保新风系统的启动时,联动开启新风阀门,同时投入运行的应是送风温度调节控制系统。
当模拟送风温度高于预设值(通常设定为约3℃)时,热水调节阀应逐步减小开度,直至完全关闭(适用于冬季运行模式);而在夏季运行条件下,冷水阀应相应增加开度,直至全开。反之,当模拟送风温度低于预设值(同样约为3℃)时,务必确认冷热水阀的操作状态与上述情况正好相反。
确保通过精准调控,使模拟送风环境的湿度低于预设的送风湿度标准,此时,加湿器应按照既定程序启动运行,并持续作用直至送风湿度达到设定值附近稳定状态。
当新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或高、中、低三速控制模式时,应通过模拟风压变化测量值或其他工艺参数,验证风机转速能否准确响应并切换至预设值,或者稳定保持在设计设定点。在此过程中,需确保风机转速在30%、50%和90%的风机速度点上,对应记录下相应的风压或风量,符合设计规定及产品手册的要求。
当新风机停止运行时,应确保新风门及冷、热水调节阀门、加湿器等相关设备均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核查是否符合设计图纸所示规格,以及产品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文档,同时涵盖软件功能的履行、按照调试大纲所确定的各项功能和联锁、联动的相关要求。
在单体调试顺利完成之际,应依据既定的工艺与设计规格,设定系统初始运行时的送风温度、湿度和风压参数。
(七)空调处理机单体设备调试
按新风机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
在启动空调设备时,新风入口、回风通道及排气口应同步开启,并确保各类调节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空调机运行过程中,其回风温度应与预设值动态相应,经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接近设定值。若跟踪速度较慢,可适度提升PID调节器的比例增益;若稳定后温差较大,积分作用应予以增强;若回风温度频繁偏离设定值且波动显著,需先减弱或停用微分作用,继而调整比例增益,直至系统达到稳定。PID参数配置的基本原则是:首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兼顾基本精度需求,各参数不宜过度设定,以免引发振荡,并预留适当余地。若系统调试后仍不稳定,需排查可能影响系统稳定的机械或电气装置问题,进行细致检查并消除干扰源。
当采用双环控制系统时,内环依据送风温度作为反馈信号,而外环则利用回风温度进行调控。外环的输出调节结果被设定为内环送风温度的目标值。通常情况下,内环采用PI调节策略,不包含微分控制参数。
当空调设备停止运行时,务必确保新风系统的进风口、出风口、回风口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同时冷热水调节阀及加湿器亦需复位至关闭模式。
确保符合设计图纸所示的各项规格,以及产品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文档所规定的所有功能和联锁、联动程序控制标准。
空气处理机的风量及风压应根据变风量空调机的控制功能,即变频或分档变速需求,确保其与风机转速同步变化。在风机速度稳定于设定值时,风压或风量亦应锁定于特定水平,并依据设计规范和产品手册的指示,记录下30%、50%以及90%风机速度所对应的风压或风量(无论是变频还是调速状态)。此外,还需在分档变速模式下测量对应的风压与风量数据。
按新风机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和确认。
在必要时,需确保模拟控制器对新风风门、排风风门及回风风门的开度限位设定能符合空调工艺所规定的相应百分比标准。
(八)送排风机单体设备调试
按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
对所有送排风机及关联的空调设备进行全面核查,确保其联动控制、启停操作符合系统设计规定的要求,运行状态正常。
根据通风工艺规定,通过软件对各送排风机的风量配置进行调整,并对设置参数进行核实,以确保风机运行的正常性。
(九)空调冷热机组调试
按子项的要求完成测试检查与确认。
根据设计文档和技术规格,在逐一验证主机、冷热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及电动蝶阀等设备的独立运行性能并确认无异常后,需在DDC端或主机端对这些设备的所有AO、AI、DO、DI接口点进行校验,确保其符合设计与监控点列表的规定。接下来,启动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同时,需确认系统设备能按照设计和工艺规程的既定顺序进行启动和关闭操作,以及在预设条件下实现自动退出运行。
评估空调机运行台数的增减对系统冷热负荷的影响,进行负荷数值测试,以验证各冷热机组是否具备启动和停止的能力,能否满足实际需求。
评估系统在设备故障导致运营中断及整套机组停运的情况下,能否自动触发预设流程,促使备用机组顺利启动运行。
根据设计规范与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冷却水温度的模拟变化操作,以验证冷却水温度旁通控制和冷却塔高低速切换功能的正常运行,并对旁通阀的动作方向进行核验,确保其符合预期指示。
(十)第三方设备通讯接口的测试
确认第三方设备运行正常。
对DDC与第三方设备间的连接线或通讯线,依据设计和监控点表的规格进行详尽核查,确保其间的通讯接口、数据传输的兼容性、格式标准以及传输速率均符合预设的设计参数。
按照本规定的主机侧操作规程,对第三方设备的所有监测点进行全面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规格、监控点表以及联动连锁的设定要求。
(十一)基本应用软件设定与确认
确认BAS系统图与实际运行设备一致。
核查BAS系统中的主机、分布式控制系统(DDC)、网络控制器以及网关等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其故障情况,确保符合系统设计规定。
依据监控点表的规范,核实BAS各子系统的设备,包括传感器、阀门及执行器等的运行状况、报警情况以及控制策略是否符合标准。
系统功能与监控点表的功能一致。
确认在主机侧对现场设备进行远距控制操作。
(十二)系统联动调试
1.系统的接线检查
依据系统设计图纸的规定,需对主机与网络器、网关设备、直接数字控制器(DDC)、系统外围设备(如电源不间断电源UPS、打印设备)以及通讯接口(包括与其他子系统的交互)的连接和传输线路的型号规格进行核实,确保其与设计标准相符。此外,还需确认通讯接口的通讯协议、数据传输格式及速率等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系统通讯检查。
在主机及相关设备接通电源后,首先执行程序以验证主机与系统内其他设备间的通信是否顺畅,并确保所有设备运行状态无异常。
3.系统监控性能的测试:
(1)根据监控点表和调试大纲的规定,对本系统中的DO(数字输出)、DI(数字输入)、AO(模拟输出)和AI(模拟输入)模块进行样本检验工作。
(2)在确认系统配备有热备份机制的前提下,需验证一台设备处于非自然故障状态,此时其备份系统应能稳定运行,并确保运行参数保持一致,同时核实现场实际运行参数无数据丢失情况。
(3)执行主机端对各独立设备的抽样检验。
4.系统联动功能的测试:
(1)系统间采用硬连接的联动机制时,将按照设计规格逐一或分门别类地对所有监控点进行全面或特定功能的测试,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设计预期。
(2)根据系统集成的需求,本系统通过通讯方式与各子系统进行衔接后,将进行相应的测试。
六、重点、难点施工方案
在遵循设计规范的前提下,仪表的校接线绝缘部分允许使用500V兆欧表进行检测。然而,对于其他部分,务必避免使用兆欧表,应采用专用测量设备(通常推荐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在DDC箱及辅控箱内部的布线作业中,应采用绝缘尼龙扎带进行规范捆绑,务必避免使用金属替代,以防止线路混乱引发电容效应,从而可能产生误导性信号。
弱电接地保护与弱电接地取消静电网络的区分至关重要,两者必须明确,以防止强电的突发性对地短路对弱电系统模块造成损害。
在剥线操作中,务必确保导线不受损害,以保障其完整性。
连接导线与端子排的方式,无论是焊接还是压接,都必须确保其坚固且可靠性高。
确保控制器及辅控箱内部电线连接处完整无缺,且导线芯线状态良好,无任何损伤。
每个接线端子两侧的接线应限制为单根,最多不超过两根。对于采用插接设计的端子,务必确保不同截面积的导线不应连接于同一接点上。
一、施工准备
(一)筹备完善施工现场仓库,规划详尽的物料清单;提前完成各类材料的预订流程。
(二)设备、材料和软件的选择必须严格遵照合同技术文件及工程设计图纸的规定进行入场检验。检验过程需形成书面凭证,所有参与人员均需签字确认,同时需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指定的验收人员批准。任何未经入场验收通过的设备、材料和软件严禁应用于工程安装。对于已验收合格的设备和材料,应依据产品技术规格进行分类并妥善存放管理。
(三)设备和材料进场验收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并填写设备材料进场报审表:外观应完好,产品无损伤、无瑕疵,品种、数量、产地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和软件产品质量检查应执行相应条款之规定:有序列号设备必须登记设备序列号;网络设备开箱通电自检前,先查看电源是否符合要求,再查看设备状态指示灯显示是否正常,应检查设备启动是否正常;依规定程序获得批准使用的新材料和新产品除符合上述相关规定外,尚应提供主管部门规定的相关的准予使用文件;进品还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和报关单,其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说明书等资料应为中文文本或附中文译文。
二、施工作业条件
(一)施工完成的综合布线系统已顺利通过系统性能测试。
(二)土建与装修工作顺利完成,机房基础设施包括环境设置、电源配置及接地装置已安装完毕。此外,机房工程系统已经顺利通过了全面的测试阶段。
三、设备安装
(一)在开始操作前,务必先详细研读设备手册与安装指南。对于引进的设备,核实其适用的电压范围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二)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安装设备应安装在干燥、干净的电信间或设备间内。设备应安装在固定托架上或机箱内,固定设备的托架或机箱宜距地面500mm以上;设备安装应整齐、牢靠:信息模块和相关部件应按设计要求安装,空余槽位应安装盲板;设备标签应标明设备名称和网络地址;多个设备宜安装在标准机柜内。网络设备的电缆线、跳线应连接可靠,沿路由固定,走向清楚明确,线缆上应有标签。安装完毕应通电检查,设备供电应正常,报警指示工作应正常。
(三)在服务器和工作站完成电源接入后,应当按照单台设备的顺序进行逐一开机自检。推荐的步骤是首先部署系统软件,随后配置网络设置,包括设定域名、IP地址以及相关网络参数,最后进行系统的在线联调测试。
(四)安装要求如下: - 配线架的安置应当与电缆的引入点精确对应。 - 各纵向排列的配线架在垂直方向上的允许偏差不超过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