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指标
一、光缆深度规定:
二、埋式光缆与其它建设设施间的净距
三、光缆与周边环境间距指南
四、光缆与周边环境的间距指南
五、电缆安装与铺设策略
1.电缆安装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2.电缆在敷设前,应对电缆及附件做以下检查:
4.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11.电缆线路标识,应符合下列规定:
15.直埋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6.导管内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7.构筑物中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3、处理地基回填
2、沟槽填充处理
2、地下电缆安装
(1)独特的施工测量方法与特性
(2)高效进行施工测量准备
3、防护:
1、新型敷设技术探讨
2、精确的电缆线路检测方法
3、电缆配盘
4、专业电缆安装与铺设方案
3、沟槽回填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废弃物处理与管理
光缆线路设备安装工程方案
模板简介
《光缆线路设备安装工程方案》涵盖了施工指标、电缆安装与铺设策略及相关技术管理要求等内容。其中施工指标明确了光缆深度规定、埋式光缆与其它建设设施间净距及光缆与周边环境间距要求;电缆安装与铺设策略包括安装前准备、敷设前检查、最小弯曲半径、线路标识等通用规定,以及直埋、导管内、构筑物中等场景的敷设要求,同时涉及地基回填、沟槽填充、地下电缆安装、施工测量、防护措施、新型敷设技术、精确检测方法、电缆配盘及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等内容。本方案为光缆线路设备安装工程的规范化实施、质量保障及高效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和操作依据。
模板预览

 

 

 

 

光缆线路设备安装工程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施工指标

一、光缆深度规定:

1、普通土(硬土)埋深≥1.2m;2、半石质(砂砾土,风化石)(埋深≥1.0m;3、全石质埋深、流沙埋深≥0.8m;5、市郊、村镇地段埋深;6、穿越铁路、公路埋深;7、沟、渠、水塘埋深;8、农田排水沟(沟宽1m以内)埋深;

二、埋式光缆与其它建设设施间的净距

建筑设施名称

最小净距(单位:m)

平行时

交叉时

市话管道(边线)

0.75

0.25

非同沟埋式通信光(电)缆

0.5

0.5

埋式电力电缆

35kV以下

0.5

0.5

 

35kV以上

2.0

0.5

给水管

中小于30cm

0.5

0.5

中为30~50cm

1.0

0.5

中大于50cm

1.5

0.5

高压石油、天然气管

10.0

0.5

热力管、下水管

1.0

0.5

房屋建筑红线

1.0

 

树木

市内、村镇大树、果树等

0.75

 

市外大树

2.0

 

水井

3.0

 

粪坑、积肥池、沼气池等

3.0

 

三、光缆与周边环境间距指南

(单位:m)

名称

最小净距

备注

消火栓

1.0

 

铁道

1.33H

H指地面杆高

人行道(边石)

0.5

 

市区树木

1.25

 

郊区、农村树木

2.0

 

四、光缆与周边环境的间距指南

(单位:m)

名称

 

平行时

交越时

 

 

净距

备注

净距

备注

街道

4.5

最低缆线到地面

5.5

最低缆线到地面

胡同

4.0

最低缆线到地面

5.0

最低缆线到地面

铁路

3.0

最低缆线到地面

7.5

最低缆线到地面

公路

3.0

最低缆线到地面

5.5

最低缆线到地面

土路

3.0

最低缆线到地面

4.5

最低缆线到地面

房屋建筑

 

 

距脊0.6距顶1.5

最低缆线距屋脊或平顶

河流

 

 

1.6

最低缆线距最高水位时最高桅杆顶

市内树木

 

 

1.5

最低缆线到树枝顶

郊区树

 

 

1.5

最低缆线到树枝顶

 

 

 

 

通信线路

 

 

0.6

一方最低缆线与另一方最高缆线

五、电缆安装与铺设策略

1.电缆安装前的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防护设施的设置应严格遵循第3.1.3和第3.1.4条的规定,与构筑物的配套需确保合规性。

(2)地坪处理与抹面作业应在电缆沟、隧道、竖井以及人孔等相关区域顺利完成,同时,人孔爬梯的安装工作也应已全部完成。

(3)确保电缆施工通道的畅通无阻,临时设施、模板以及建筑废弃物应及时清理,且所有盖板应完整齐备。

(4)沟道排水系统应确保畅通,相关构筑物的防水性能需严守设计规格。隧道内的照明、通风设备以及攀登设施须完备并满足施工标准。

(5)电缆工作井的设计尺寸应确保其兼容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需求。井内需配备集水设施,并配置相应的上盖孔洞以便于维护管理。

(6)电缆沟、电缆隧道、电缆导管、电缆井以及交叉跨越管道和直埋电缆沟的深度、宽度与弯曲半径等须严格遵循设计规格。

(7)敷设电缆时,应确保所使用的电缆敷设机具与其相适应,并对设备进行充分的检验与调试,确保其运行正常。

(8)在实施电缆机械铺设过程中,牵引机和导向装置应确保调试完毕并运行正常。牵引头或钢丝网套与牵引钢缆连接处需配备防捻器,同时应明确牵引推送方法、控制适宜的速度、侧向压力,并严格设定最大牵引强度,以全面预防机械力对电缆造成的损害。

确保产品技术文件相符,若无侧压力特定限制,其最大值应不超过3千牛顿每米。侧压力与牵引力的计算方法,建议参照《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的附录A中的公式进行参考计算。

(9)敷设电缆于带电区域时,必须确保执行严格的安全保障程序。

2.电缆在敷设前,应对电缆及附件做以下检查:

(1)电力电缆的额定电压及型号规格须严格遵循设计规定。当电缆采用并联连接时,其额定电压、型号规格及长度应保持一致。

(2)电缆的完整性应得到严格检查,如对外观或密封状况存疑,需进行湿度评估。地下敷设的电缆需通过相关测试并确保其符合标准。对于具备导电外护套的电缆,必须进行绝缘电阻测试,且结果需达标。

(3)电缆填充油的压力应当不低于0.15兆帕,管接头必须确保密封无渗漏,且所取的油样实验结果需符合标准。

(4)在规划电缆敷设时,务必依据预先的计算和实地测量结果,优化路径布局,以减少不必要的电缆接头。并且,确保中间接头的安置避免位于斜坡、弯道、交叉路口、建筑出入口、管线交错区域以及通道狭小地段。

3.电缆支点间间距务必符合设计规定的参数。若设计未明确指示,应严格遵守下述标准,不得超过其限值。

表电缆各支点间的距离(mm)

电缆种类

敷设方式

水平

垂直

控制电缆

800

1000

电力电缆

全塑型

400/800

1000

 

除全塑型外的中低压电缆

800

1500

35KV及以上高压电缆

1500

3000

当全塑型电力电缆在水平支架上进行敷设并采用固定方式时,建议支点之间的间距不超过800毫米。

4.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电缆型式

多芯

单芯

控制电缆

费铠装性、屏蔽型软电缆

6D

 

铠装性、铜屏蔽型

12D

其他

10D

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无铅包、钢铠护套

10D

裸铅包护套

15D

钢铠护套

20D

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无铠装

15D

20D

有铠装

12D

15D

自容式充油(铅包)电缆

 

20D

0.6/1KV铝合金导体电力电缆

7D

注1:表中D为电缆外径。

重要提示:对于无铠装或采用联锁铠装设计的0.6/1kV铝合金导体电力电缆,其弯曲半径值在本表中提供参考。

5.在敷设电缆的过程中,应确保电缆自电缆盘顶部平稳释放,避免在支架间或与地面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和拖拉。同时,务必保护好电缆的铠装或金属套,防止其被挤压变形。

拧、护层折裂等。

6.电缆的防潮封端(塑料绝缘电缆)及充油电缆的端部密封处理须严格遵循各自产品的技术规格说明。

7.施工现场电缆的安装环境温度需符合产品技术文件所列标准;若无明确规定,最低温度不得低于以下所示的界限。

表电缆允许敷设最低温度

电缆类型

电缆结构

允许敷设最低温度(℃)

控制电缆

橡皮绝缘橡皮套护套

-15

塑料绝缘塑料护套

-10

充油电缆

 

-10

橡皮绝缘电力电缆

橡皮护套

-15

铅护套钢带铠装

-7

塑料绝缘电力电缆

 

0

8.电缆敷设时应排列整齐,不宜交叉。

9.电缆安装务必遵循设计规格,并须满足以下标准规定:

(1)确保电缆在垂直安装或倾斜超过30度的情况下,每处支架上均需稳固固定。

(2)水平敷设的电缆首末两端及转弯、电缆接头的两端处、对电缆间距有要求时,每隔处应固定牢固。

(3)在对交流系统的一芯或三芯电缆进行分相处理后,所使用的固定夹具应当确保不形成闭合磁路,优选采用非铁磁性材质以保证电气安全与性能。

10.为了优化布局,相邻电缆的接头应错开排列;电力电缆在明装情况下,接头需通过专用托板稳固支持;而对于直埋的电缆接头,必须配备相应的保护装置。

11.电缆线路标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电缆终端及电缆接头部位,需安装明确的电缆标识标牌。

(2)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3)电网电缆线路还应在电缆管两端人孔及工作井处、电缆隧道内转弯处、T型口、十字口、电缆分支处、直线段每隔处装设电缆标识牌。

12.对于安装在电气化铁路沿线或跨越此类铁路的桥梁上的外露电缆金属护层及金属电缆导管,要求其在整个长度范围内必须与金属支架或桥梁结构保持电气隔离。

13.当电缆穿越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盘(柜)以及管道时,其进出口必须实施封闭,确保管口密封无遗漏。

14.对于电缆线路可能遭受机械损伤、化学效应、地下电流、振动、热影响、腐蚀物质以及虫害鼠害的任何区域,必须依据设计规定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15.直埋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顶部安装高度应确保至少高于地面0.7米,如穿越农田或铺设于车行道下方,则此要求提升至1米以上。

(2)电缆的埋设应确保位于冻土层以下,若受环境限制无法满足此要求,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电缆免受损坏。

(3)在与地下建筑物相交、穿越或邻近其位置时,可适度实施浅埋施工,但务必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4)任何情况下,电缆不应与管道呈垂直方向平行铺设于其上方或下方。

(5)在规定的设计要求下,电缆之间的平行或交叉,以及与管道、道路、建筑物等的最小净距应确保充分的距离规范。

(6)当电缆需穿越铁路、公路、城市街道及厂区道路时,推荐采用铺设在稳固电缆导管或专用隧道内的安装方式。电缆管的终端应至少延伸至道路路基两侧0.5米以上,以及排水沟外部0.5米,在城市街道中则应延伸至路面以下适当深度以确保安全。

(7)电缆安装区域应铺设厚度不少于100毫米的软土或砂层,确保其内部无石块或其他硬质异物。此区域需配备保护层,其覆盖范围需超出电缆两侧各50毫米。保护层可选用混凝土盖板或者坚固的砖块作为材料。

(8)在进行直埋电缆的回填作业之前,必须确保其隐蔽工程已经通过了验收并达到合格标准。填充物应逐层实施密实夯实处理。

16.导管内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导管应通畅,内部应无积水、无杂物。

(2)电缆的布放位置及导管内部容纳的电缆数量须严格遵照设计规格执行。

(3)在实施电缆于导管内的布放过程中,务必确保不对电缆护层造成任何损害。同时,务必对敷设完毕的电缆进行稳固固定,对管口区域的电缆提供充分保护,并实施管口的有效封闭措施。

(4)在应用单芯电缆独立管道传输时,推荐选用非铁磁性材质的导管以确保顺畅的通信效果。

(5)对于坡度超过10%的排管,建议在工作井的高端一侧配备相应的电缆防滑装置。

17.构筑物中电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力电缆,包括高压与低压部分,以及强电控制电缆与弱电控制电缆,应遵循分层敷设的原则,以确保各类型的电缆独立布局。不建议将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混合敷设于同一层支架上。

(2)在实施耐火分隔措施时,重要回路的工作与备用电缆应分别配置于不同的侧或层的支架上,确保隔离安全。

(3)并列敷设的电缆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4)在普通支架上,控制电缆的叠放层数限制为不超过两层,而对于交流三芯电力电缆,其叠放限制为单层。而在桥架上,对于控制电缆的管理,建议限制在三层以内,交流三芯电力电缆则应控制在两层之内,以确保安全和高效运行。

(5)电力单芯电缆的交互安装应当遵循同一侧支架的原则,若采用品字形布局,除了固定点之外,应在相应间隔处利用电缆夹具或者绑定带确保其稳固。

(6)在设计中,电缆不得与热力设备及管道顶部平行铺设。若电缆与热力管道或设备其他部位平行布置,其最小净距应为1米;若交叉,净距不得低于0.5米。在受限情况下,必须实施隔热保护措施以确保安全距离。

(7)在设计电缆通道时,需确保其远离锅炉的观察孔及制粉系统的防爆门。若空间限制无法避免,应实施管道保护或采用封闭式防火槽盒,以强化隔热防火措施。

1.1.1.1工程概述

本工程项目沿线地貌特征显著,海拔大致在300至500米之间,地形起伏剧烈,地势呈现出明显的陡峭趋势,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地貌类型多样,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山地(占比30.1%)、丘陵(67.4%)与仅占2.5%的沿河小平原。山地主要聚积于西北和东北区域,平均坡度在30°至45°之间,最高峰大贵山海拔907.8米,相对高度差落差约300至500米。岗地则主要集中在中部、南部及东南地带,海拔多在100米左右,坡度约为15°。小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和东南,海拔普遍在50米上下,最低点平林市水河床海拔37米。地势以鄂豫边界为脊梁,低山作为天然屏障,丘陵和岗地为主体,地貌景观呈现岭谷平行并列的格局。光缆线路的设计选线原则着重于稳定性、合理性以及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

1.1.1.2光缆沿线勘察流程

1.1.1.2.1初始路线规划

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我们将分段对光缆铺设区域进行详细勘查,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光缆敷设的初步线路设计蓝图,其核心原则如下:

a)线路设计应遵循道路规划,确保与道路至少保持20米的安全间距,这样既有利于巡检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有效地防止道路施工对其造成意外损害。

b)对于地质条件恶劣或协调成本高的区域,建议考虑勘探替代路线或调整管线铺设策略。在对两者进行全面成本分析后,优选实施最经济有效的方案。

1.1.1.2.2施工协调事宜

根据既定规划,负责与用户、地方政府、集体以及农牧民进行施工协作及土地补偿事项的沟通。并依据协商成果与经济效益评估,动态调整和优化施工路线。

协调工作完成后,记录相关协调信息和当地人员联系方式。

1.1.1.2.3最终路线确定

在实施初期路线设计并完成现场施工协调后,我们将得以确认最终的线路布局。同时,详实记录地下光缆与空中光缆的具体起点、终点及施工长度。

1.1.1.2.4编制勘察报告

为了确保工程后期建设的顺利开展,完成勘察工作后须编撰详细的勘察报告,其内容涵盖如下要点:

a)详细记录沿线光缆的勘察结果,施工过程中的协调详情,以及紧急情况下所需的当地人员联系方式。同时,确保对关键环境环节进行照片取证留存。

b)以下是地质勘探的详细报告、工程实施阶段推荐的交通线路指南、住宿安排以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

1.1.1.2.5出具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及施工图纸将由第三方专业的设计机构基于勘察结果制定并提供。

1.1.1.3路由规划(初步)

鉴于当前尚未完成光缆线路的现场勘查与施工协调,初步规划如下:从指挥中心大厅出发,部署两条48芯光缆,分别链接到两个临近的军用LTE固定基站机房,作为干线用于基站间的连接。支线网络则由军用基站机房与光缆井,以及基站间通过直埋式36芯光缆构成,此部分旨在提供备份光通信线路,且确保敷设路径的完全独立性,与主用线路采用不同的光缆沟道。  在接入视频监控点的末端,12芯直埋光缆被选用,非关键区域的监控系统采用单一路由策略。而在核心区域,为了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可靠性,我们设置了备份光通信线路,同样采用独立的敷设路径,与主线路的光缆沟分开设置。

本段落难点分析如下:

1)在高压线下或附近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与高压线或高压设施保持距离。、1KV线路不小于2.5m;15KV、1KV以上线路不小于4.0m。

2)丘陵地貌的施工区域约覆盖25公里,鉴于其相对较高的施工难度,我们计划制定专门的施工方案以应对挑战。

1.1.1.4施工工艺要求(光缆)

1.1.1.4.1光缆沟开挖回填施工要求

(1)沟槽的开挖及光缆沟规格需遵循施工图纸规定,沟底宽度应保持在30至35厘米。在同一条沟槽中,光缆的布置应确保不交叉、不重叠,直线部分的沟槽应尽可能保持直线,如遇到障碍物,允许适当绕行,绕过后应立即回归原直线路径。转弯部分的曲率半径不得小于20米。对于坡度超过20度且长度超过330米的斜坡区域,推荐采用S型敷设方式,或者按照设计所指定的特殊处理措施进行施工。

(2)沟底处理通常采用细土或沙石填充,并进行夯实,夯实后的厚度大约为10厘米。针对风化石和碎石区域,首先铺设约5厘米的砂浆层,随后填充细石或沙石,以防止光缆受到碎石锐边的损伤。若光缆的外部防护层已包含钢丝铠装,则砂浆铺设可适当省略。在土壤松软且易发生塌方的地段,我们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即设置木桩和木块作为临时护墙。

(3)在实施回填作业前,务必对铺设的光缆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精确测量。确保光缆完整无损后,方可进行回填,初始阶段应填充15厘米厚的细土或沙石。禁止将石块、砖头、冻结土壤推进沟槽。在回填过程中,需安排人员下至沟底踩实光缆,以防止回填土导致光缆隆起。若沟内积有水分,应确保光缆沉入底部填土,以防止其漂浮。完成第一层细土填埋后,需人工平整,每填10厘米即踏实一次,最终使回填土高出地面10厘米。

1.1.1.4.2直埋光缆施工要求

(1)光缆的布放直埋敷设大多在野外进行,只有路由沿公路时,才能采用机械布放,机械布放采用卡车或卷放线平车作牵引,先由起重机或升降叉车将光缆盘装入车上绕架,拆除光缆盘上的小割板或金属盘罩,指挥人员在检查准备工作确已就绪后开始布放。机动车缓慢前移,同时用人手将光缆从缆盘上拖出,轻放在沟边,放出20m后再由人工放入沟中;

(2)当前,直埋敷设主要依赖人工操作,而非机械牵引,具体分为两种实施策略:首先,采用肩扛法,需确保光缆始终保持在地面以上,指挥人员统一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调度;其次,采取抬放方式,将光缆编成8字形,每2公里分段为10个单元,每单元由6人分组抬运,每组内部有4人负责电缆,另配1人协调,首组前方由2人引导。在布放过程中,所有操作须在统一指挥下有序进行,沿着沟槽同步前进。

1.1.1.4.3 架空光缆施工要求

根据招标规定,项目原无架空光缆的规划。然而,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若发现某些区域对于直埋光缆的铺设存在不利因素,且在得到用户许可并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架空方式可能被采纳。对此,我们明确了以下施工要求:

(1)在平地安装光缆时,采用挂钩吊挂的方式;而在山地或陡坡区域,采取绑定技术进行敷设。为了便于后期维护,光缆接头通常选择设置在直线电杆上,并利用预留支架稳固地将备用光缆固定在电杆上。

(2)光缆在架空杆路上每隔3至5个支撑点应实施U型伸缩弯设计,每公里线路大约预留15米余量。

(3)采用镀锌钢管对架空光缆进行防护,确保管口处封堵严密,使用防火泥实施防火措施。

(4)在常规间隔大约每四个支撑杆位置,以及跨越道路、河流和桥梁等特殊区域,均需设置明显的光缆警示标识牌。

(5)在电力线与空吊线的交点处,需增设三叉保护管实施防护,且保护管两端延伸长度均应不少于1米。

(6)在临近公路的电杆上,拉线套包裹了发光装置,其长度标准为两米。

(7)为了确保人员免受吊线感应电流的危害,规定每一电杆拉线需与吊线实现电气连通。为此,将在各拉线位置安装专用的地线拉线装置。施工技术上,要求吊线通过衬环进行直接接续,并在终端环节实施可靠接地措施。

1.1.1.4.4综合布线配合施工要求

(1)在处理光缆线路穿越铁路或繁忙道路,以及地面施工受限的情况时,推荐采用钢管进行保护,可采用机械顶管技术或定向钻孔法实施地下铺设,同时务必确保对其他地下设施的安全无影响。在采用钢管方案时,钢管需超出路基两侧排水沟边缘1米,光缆的埋设深度应至少保持在排水沟沟底以上80厘米,此举需符合相关专业管理部门的规定。

钢管的内径需确保能够容纳子管安装,且其最小直径不得小于80毫米。在钢管内部,建议安装若干塑料子管,具体数量根据实际需求酌定,通常不少于两根。

(2)当光缆线路需穿越能进行路面挖掘的公路或乡村道路时,应选用塑料管或钢管进行防护;而对于可能存在机械耕作活动的机耕路,应实施铺设砖块或水泥盖板的保护措施。

(3)在穿越村落等易引发挖掘活动的区域,推荐采用大容量塑料管道、铺设砖块或者实施水泥盖板防护措施以确保光缆线路的安全。

(4)当光缆需穿越那些计划进行疏浚拓宽或挖泥作业的狭小沟渠和水塘时,务必在光缆上实施水泥盖板或采用水泥砂浆袋进行遮护,以确保光缆的安全。

(5)光缆敷设在坡度大于20度,坡长大于30+m的斜坡地段宜采用“S”形敷设。若坡面上的光缆沟有受到水流冲刷的可能时,应采取堵塞加固或分流等措施。在坡度大于30度的较长斜坡地段敷设时,宜采用特殊结构(一般为钢丝铠装)光缆。

(6)在光缆穿越或临近山涧、溪流等可能遭受水流侵蚀的区域,应依据实际条件实施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漫水坡、采用水泥封沟或者建造挡水墙等保护设施。

(7)在地势复杂多变的区域,如台地、梯田、干沟等地段敷设光缆时,必须严格遵循规定的埋深和弯曲半径标准。针对地形特性,沟槽建设应注重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光缆的安全。对于高度差超过0.8米的情况,通常需增设护坎或护坡防护措施。

(8)在桥上安装光缆时,面对的环境条件复杂特殊,主要包括极端温度变化、车辆行驶引起的振动,以及风力摆动、紫外线辐射和桥梁结构伸缩等影响因素。因此,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面评估这些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光缆的稳固与安全。

1.1.1.4.5特殊路段的保护

1)当面临穿越铁路线或者无法挖掘的公路的情况,优选采用顶管技术是施工策略的关键。顶管施工方法旨在确保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顺利实施管线铺设。

缆前要临时堵塞,敷缆后再用油麻封堵,保护钢管应长出路沟

1m,实施直埋施工,确保在许可区域进行,并配备相应的直埋保护措施。

2)当线路途径机耕道、农村主要道路及易受扰动区域时,我们实施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铺设硬化塑料、红砖及水泥盖板等.

3)在穿越需疏浚沟渠与挖掘泥土以施肥、种植莲藕的湖泊区域时,除确保光缆埋设深度达标外,务必在光缆上增设水泥板或铺设水泥沙袋作为防护措施。

4)在光缆穿越沙河,该河流在汛期易受山洪强烈冲刷的区域,必须实施人工增强防护,如安装铠装或构建防洪漫水坡等保护措施。

5)当光缆穿越沟坎或梯田,遇到1米以上高度落差时,应实施石砌护坡,并对接缝进行水泥砂浆勾填加固。对于落差在0.8至1米之间的区域,可选用三七土作为护坡材料。而对于小于0.8米的落差,虽然可省略护坡措施,但仍需确保土壤层经过多层密实夯实处理。

6)当光缆铺设经过易遭受洪水冲击的山坡区域时,务必确保缆沟两端安装稳固的石砌防护设施。

7)光缆经过白蚁地区,应选用外护层为尼龙材料的防蚁光缆,并作毒土处理。毒土处理方法:是采用砷铜合剂,剂量约为1km/g.第一次在预回土前喷洒在光缆沟底及两侧30cm高的沟壁上;第二次在预回土30cm进行喷洒(施工时注意防止人畜中毒)。

1.1.1.4.6 线路标石

为了标识直埋光缆的走向以及光缆插接器等设施的确切位置,以支持线路的有效维护,线路应沿线配置线路标识碑。关于光缆线路标识碑的设置,需遵循如下规定。

1)在光缆的安装过程中,需在以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