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大坝施工与围堰设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XX水电站位于XX江上游河段XX省和XX自治区的界河上,右岸为XX昌都地区芒康县,左岸为XXXX藏族自治州XX县。XX水电站为XX江上游河段十三级开发的第九级电站,上游为拉哇电站,下游为苏洼龙电站。本工程以发电为主,为二等大(2)型工程。正常蓄水位为2545m,总库容1.41亿,电站装机750MW,多年平均发电量为33.75亿kWh,装机年利用小时4500h。死水位2540m相应库容1.07亿
。设计洪水位2545m,下泄流量
,相应下游水位2494.17m。校核洪水位2547.9m,总库容1.42亿
,校核洪水下泄流量
,相应下游水位2495.63m。有效库容(调节库容)0.21亿
,为日调节水库,回水长度18.4km。XX水电站主要建筑物包括导流洞、挡水建筑物(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泄水建筑物(左岸开敞式溢洪道、左岸泄洪放空洞)、引水建筑物(左岸坝式进水口、明压力钢管)及左岸岸边发电厂房(地面主厂房、主变及GIS室、副厂房)、尾水渠和生态放水管。
挡水构筑物采用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设计,其坝址位于XX江与巴楚河交汇点上游约660米处,拦河坝坝顶标高为2549.00米,坝顶长度达到348米,宽度维持在10米,坝体最大高度为69米。上游坝坡采用1:2.2的斜度,并与其上游围堰结构衔接,下游则配置了综合坡度为1:2.03的坝坡,配备了一段60米高的压坡体,其顶部海拔2500米。坝体防渗构造采用压实的沥青混凝土心墙技术,河床覆盖层区域的基础防渗则依赖于封闭式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墙的厚度设定为1.2米。对于坝基以及两岸的基岩防渗,采取帷幕灌浆的方式,灌浆深度控制在穿透相对不透水层至少5米,直至深入5Lu以下。
本工程采用上、下游围堰挡水,导流洞及泄洪放空洞过流的导流方式,导流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洪水流量为;根据坝体填筑进度,2022年的12月底坝体已经全断面填筑到2534.0m,超过上游围堰顶高程(2533.8m),按照DL/T5397-2007《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规定,坝体临时挡水度汛标准采用该时段10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2023年1月~2023年2月),相应的流量
,相应水位为2502.9m,上游来水由导流洞渲泄,大坝、泄洪放空洞进口闸门以及下游围堰挡水,主要进行大坝的后续填筑、溢洪道后续混凝土浇筑及闸门安装、泄洪放空洞出口改建、机组安装的工作。
洪水的发生主要源自XX坝址的降雨,该地区的主汛期为每年6月至9月,而12月至次年3月则属于枯水期。值得注意的是,4月下半月的洪水往往延续至5月,因此将4月和5月合并为一个时期。10月和11月主要为退水阶段,流量受当年洪峰规模影响显著,最大流量通常出现在这两个月的上旬,各自独立分期考虑。
表1.2-1展示了XX水电站的设计洪水数据,表1.2-2详细列出了坝址分期的洪水结果,而表1.2-3则呈现了12月的十年一遇旬平均流量具体数值。
表1.2-1XX水电站设计洪水成果
单位:
项目 |
均值 |
各频率设计值P(%) |
||||||||||
0.01 |
0.02 |
0.05 |
0.1 |
0.2 |
0.5 |
1 |
2 |
3.33 |
5 |
10 |
||
Qm |
3790 |
11100 |
10500 |
9820 |
9260 |
8700 |
7950 |
7370 |
6780 |
6330 |
5960 |
5310 |
表1.2-2 坝址分期洪水成果
单位:
分期 |
均值 |
各频率设计值P(%) |
||||
1 |
2 |
5 |
10 |
20 |
||
4月 |
559 |
1130 |
1040 |
903 |
799 |
1090 |
5月 |
902 |
|
1680 |
1470 |
1300 |
|
6月~9月 |
3790 |
|
6780 |
5960 |
5310 |
4620 |
10月 |
1560 |
|
3040 |
2620 |
2290 |
|
11月 |
730 |
|
1120 |
1020 |
994 |
|
12月~3月 |
396 |
|
572 |
531 |
496 |
|
1.2-3节:坝址10年一遇的12月旬平均流量统计表
时段 |
P=10%(m3/s) |
上旬 |
413 |
中旬 |
364 |
下旬 |
322 |
XX坝址位于XX省XX县,县城设有国家基本气象测站XX气象站,测站设于XX县夏邛镇架炮顶村,测站海拔高程为2589.2m,测站于1953年建站,各气象要素资料观测年限较长,均在30年以上。XX水电站以XX气象站为气象代表站。
该区域位于北亚热带气候的边缘地带,根据XX气象观测站的长期记录,年均气温为12.7℃,历史最高温度达到37.6℃,而最低温度则低至-11.7℃;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为46.8%;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为每年1.2米每秒。
1.4.1地形条件
河谷区域在坝址段相对狭窄,现代主流河床位于右侧,坝前左侧则展现出一个宽广的阶梯台地,其平面形态呈现出向外凸出的"月牙"样式,地面高度特征为内侧坡脚较低。河流两岸的地势右高左低,右侧山坡高峻且体态雄浑,自然坡度差异显著,局部部分较为陡峭。虽然岸坡的小型冲沟发育较多,但深度通常不深,较大的冲沟切深约为26米,反映出该岸的地形整体完整性欠佳。相比之下,左岸为象鼻子山的尖端,山体三面敞开,山顶呈浑圆形状,山脊自海拔2660米开始,以大约12°的角度向北方缓缓升高。鼻子山的边坡自然坡度变化明显,底部陡峭而顶部缓和,表面凹凸不平,地形完整性有待提升;沿着巴楚河的河岸,坡度更为均匀,坡面相对完整。这段谷地底部宽阔,坝轴线附近的宽度达到180米,横截面呈现出明显的左缓右陡的非对称"V"形结构。
1.4.2上游围堰地质条件
上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上游200m处,轴线方向为SW244°。该段XX江水位2485.3m,沿轴线江水面宽约134m。左岸为XX江一级阶地,台面宽80m左右,地面高程。
沿着围堰的轴线,左岸的斜坡保持着自然形态,其上覆盖着厚度大约为25米的崩坡积碎石土。基础岩层主要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其中强风化带深度约50米,弱风化带深度则达到120米,而卸荷带的深度大约为70米。值得注意的是,地表岩体呈现出倾倒堆积的状态,其结构特征表现为碎裂至散体。当围堰顶部标高达到2533.8米时,左岸围堰的地基被认定为土质混合类型,其厚度约为35米,结构松散且透水性较强。在地基的下部,浅表岩体经历了显著的卸荷,岩体破碎,存在明显的渗漏隐患,同时堰肩也存在绕渗问题。为此,建议实施有效的防渗措施以确保稳定性。
河床段覆盖层厚,总体是左侧台地一带较现在河床堆积层厚,物质组成以砂卵砾石为主,局部夹砂层透镜体,结构中密~密实,属强~极强透水性,承载、变形性能满足围堰要求。
沿围堰轴线,右岸边坡自然坡度下缓上陡,2535m以下38°左右,2535m以上46°左右。边坡2530m高程以下覆盖崩坡积碎石土,垂直厚度25m左右。基岩岩性分布情况为雄松-苏洼龙断裂下盘为黑云母石英片岩,上盘为角闪岩。整体岩层产状85°。岩体强风化水平深度80m左右,弱风化水平深度130m左右,卸荷带水平深度70m左右,堰顶高程2533.8m时,右岸堰顶为雄松一苏洼龙断裂,受断裂的影响,岩体破碎、透水性较强,坡脚近水边一带分布崩坡积堆积物,结构松散。综合分析认为,地基存在渗漏问题,堰肩存在绕渗问题,需进行有效防渗处理。
1.4.3下游围堰地质条件
下游围堰坐落于坝体下游大约360米(河道测量距离),其围堰轴线朝向西南偏西220度。在此位置,XX江水位记录为2485.8米,河面宽度大致为180米。由于受到巴楚河冲积物持续堆积的影响,XX江靠近左岸区域的水深相对较深,水流速度呈现出明显的湍急态势。
左堰肩位于XX江与巴楚河的交汇点,即象鼻子山的凸岸山梁,其边坡总体保持稳定。沿轴线观察,自然边坡呈现出明显的逐层递减坡度,低至2515米处的坡度为50°,高于此高度则降至34°。此处基岩暴露,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片岩构成,地层特征明显。受构造作用影响,岩石的强风化层深度大约在25米左右,弱风化层深入约45米,卸荷带的水平深度约为35米。由于岩体在风化和卸荷过程中较为剧烈,浅表岩层已破碎至极破碎状态,存在潜在的绕渗风险,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防渗工程以确保稳定性。
根据钻孔资料和巴楚河口堆积漫滩高程分析,围堰轴线一带覆盖层厚度,基岩顶板最低高程2428m左右。物质组成以砂卵砾石为主,结构中密~密实,属强~极强透水性。承载、变形性能满足围堰要求,但存在渗漏问题,需进行有效防渗处理。右堰肩山体雄厚,基岩裸露,整体稳定,边坡自然坡度40°左右。基岩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地表岩层产状
。局部近直立。强风化水平深度30m左右,弱风化水平深度150m左右,卸荷带水平深度40m左右。结构面发育以层面为主,多呈张开状。存在绕渗问题,需进行有效防渗处理。整体讲,无制约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基本满足堰肩要求。
(1)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法律法规;
(2)水利水电工程现行相关技术标准;
(3)编号:《华监-(JS-BT-JJ/C-3)-JY(技专)[2020]001号》; 编号:《华监-(JS-BT-JJ/C-2)-JY(技专)[2020]012号》;
(5)《XX水电站工程2020年11月驻站检查咨询报告》 (可再生质监金上站(2020)15号);
(6)《XX水电站导截流相关方案审查会会议纪要》(巴拉司纪要(2020)49号);
(7)现场实际勘查情况。
针对XX水电站大坝选址的特定地形与地质特性,我们设计了如下导流策略:在左岸设置一条导流隧洞及一条泄洪放空通道。实施导流时,初期通过围堰拦截水流,随后导流洞负责排水,当蓄水闸门关闭后,溢洪道和泄洪放空洞协同泄流,确保水位管理的顺畅进行。
本项目属于二等大型工程范畴,主体建筑级别为二级,而辅助性建筑则定为三级。
依据《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 5397-2007的要求,导流建筑物首要的防护目标为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堆石组合的坝体,被定级为二级结构。考虑到其使用寿命,挡水围堰规划在2至3年间发挥作用,而导流洞的使用期限设定为3至4年。围堰的高度达到51.8米,拦洪库容量约为0.788亿立方米。综合考量所有这些参数后,导流建筑物的整体级别评定为四级。围堰结构形式上,上游和下游均采用土石结构,围堰的设计洪水标准应选取20年一遇的洪水重现期作为基准。
(1)初期导流标准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风险分析、围堰失事后的损失期望值计算,确定初期导流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即为导流洞+泄洪放空洞联合宣泄洪水的设计标准,相应的洪水流量。
(2)中后期导流标准
根据坝体填筑进度,2022年的12月底坝体已经全断面填筑到2534.0m,超过上游围堰顶高程(2533.8m),按照DL/T5397-2007《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规定,坝体临时挡水度汛标准采用该时段10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2023年1月~2023年2月),相应的流量,相应水位为2502.9m,上游来水由导流洞渲泄,大坝、泄洪放空洞进口闸门以及下游围堰挡水,主要进行大坝的后续填筑、溢洪道后续混凝土浇筑及闸门安装、泄洪放空洞出口改建、机组安装的工作。
在2023年2月底,导流洞实施下闸并调控生态流量释放。当水位上升至适宜泄洪放空洞接纳生态流量的条件后,导流洞闸门将全面封闭。鉴于鱼类的产卵活动主要集中在3月和4月,环保规定在此期间禁止蓄水。因此,蓄水工作计划于2023年5月初启动,至5月中旬水库将达到常规蓄水位标准。
以下是依据施工导流方案并参照大坝建设进度,各施工导流阶段详细编排的导流流程:
(1)施工准备期(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计历时24个月。导流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相应流量为,由原河床过流。在导流洞进、出口围堰的围护下,主要进行泄洪放空洞、导流洞施工。2020年11月底泄洪放空洞、导流洞完建,具备过流条件,12月上旬进行截流戗堤预进占。
(2)初期导流(2021年1月~2022年12月):共计历时24个月。导流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相应流量为,泄洪放空洞、导流洞联合过流,上游围堰堰前水位高程2533.04m。在上、下游全年土石围堰的围护下,主要进行大坝施工。2021年3月下旬围堰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完毕,4月底上、下游围堰填筑至设计顶高程。
以下是项目关键施工阶段的时间安排: - 初期阶段(2021年4月初至6月底):大坝基础开挖工程顺利完成。 - 中期阶段(2021年7月至9月):实施了大坝基础振冲碎石桩施工。 - 混凝土防渗墙施工阶段(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保障了结构稳定性。 - 大坝混凝土基座浇筑阶段(2022年3月至5月):奠定坚实基础。 随后,进入实质性填充阶段(2022年6月起):大坝填筑工作陆续展开。至2022年12月底,大坝填筑顶高程达到2534.0米,超越了上游围堰的顶高程,标志着施工进入了中期导流阶段,为后续工程进展奠定了重要里程碑。
(3)中期导流、度汛(2023年1月~2023年2月底):共计历时2个月。按照DLT5397—2007《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规定,坝体临时挡水度汛标准采用该时段100年一遇洪水重现期,相应的流量,上游来水由导流洞渲泄,大坝、泄洪放空洞进口闸门以及下游围堰挡水,主要进行大坝的后续填筑、溢洪道后续混凝土浇筑及闸门安装、泄洪放空洞出口改建、机组安装等工作。
(4)2023年3月至8月的后期导流阶段:历时整整六个月。在2023年2月底,导流洞实施下闸并调控生态流量。当水位上升至2501.00米的特定高度,确认泄洪放空洞的流量已满足生态流量标准后,我们将完全关闭导流洞闸门。此时,导流洞入口闸门与出口混凝土叠梁闸门共同构成防护,内部环境转化为封闭的干地施工条件,随后启动导流洞封堵作业。
导流洞封堵工程于2023年7月底顺利竣工,施工过程中,出口围堰的防洪设计遵循了20年一遇洪水的重现期标准,对应的最大洪水流量控制在2月底导流洞下闸之后。考虑到鱼类繁殖的生态环境需求,3月至4月期间禁止蓄水,上游水流通过泄洪放空洞全量排出。5月初,蓄水作业启动,泄洪放空洞的弧门调控确保流量符合生态流量要求。至5月中旬,水库水位达到正常蓄水位。2023年5月底,首台机组开始发电,随后发电进程按序进行:6月底启动第二台机组,8月底完成第三台机组并网发电,实现全部机组的顺利联网运行。
4.1.1上游围堰布置
上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上游200m处,轴线方向为SW244°。该段XX江水位2485.3m,沿轴线江水面宽约134m。左岸为XX江一级阶地,台面宽80m左右,地面高程。
沿围堰轴线,左岸边坡自然坡度,左岸边坡覆盖崩坡积碎石土,垂直厚度25m左右。基岩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强风化水平深度50m左右,弱风化水平深度120m左右,卸荷带水平深度70m左右。另外,浅表部岩体倾倒堆积,岩体结构呈碎裂~散体状。堰顶高程2533.8m时,左岸围堰地基为土质混合地基,厚度
35m,结构松散,透水性强,下部基岩浅表部岩体强卸荷,岩体破碎。
河床段覆盖层厚,总体是左侧台地一带较现在河床堆积层厚,物质组成以砂卵砾石为主,局部夹砂层透镜体,结构中密~密实,属强~极强透水性,承载、变形性能满足围堰要求。
右岸边坡依循围堰轴线特征,其底部坡度平缓,约在2535米以下保持在38°左右,而上部则较为陡峭,2535米以上角度约为46°。边坡自2530米高度以下,覆盖有一层约25米厚的崩坡积碎石土。基础岩层构造如下:雄松-苏洼龙断裂的下盘主要由黑云母石英片岩构成,上盘则是角闪岩。整个岩层的走向大致为85°。岩体的强风化带深度大约为80米,弱风化带深度则延伸至130米,卸荷带位于约70米深处。当堰顶高程达到2533.8米时,右岸的堰顶区域正好位于雄松-苏洼龙断裂带上,该断裂导致岩体破裂,且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在坡脚靠近水域的部分,可见到崩坡积堆积物,其结构松散不稳。
上游围堰按拦挡20年一遇洪水设计,设计流量,堰前水位2532.8m,考虑浪高、安全超高等,确定上游围堰顶高程为2533.8m,最大堰高51.8m,堰顶宽度11.12m。堰体防渗采用土工膜斜墙,堰基防渗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为了使防渗墙施工满足截流后次年围堰建成并挡水度汛的要求,应尽量降低防渗墙造孔深度,围堰防渗施工平台按拦挡12月至次年4月的10年一遇洪水流量
计算,确定高程为2502.5m,防渗墙最大深度为50m,防渗墙厚度为80cm,土工膜最大挡水水头31.3m。为了保证防渗墙造孔质量,防渗墙施工平台采用30cm以下石渣料填筑,围堰上、下游坡比分别
。围堰两岸边坡基岩出露,2502.5m高程以上堰肩浇筑混凝土截水墙并埋设土工膜。
图AN-BT/C-3-WYSJ-02展示了上游围堰的具体布局。
4.1.2下游围堰布置
下游围堰位于坝轴线下游约360m(河道距离)处。围堰轴线方向为SW220°。该段XX江水位2485.8m,水面宽约180m,左堰肩为XX江与巴楚河交汇的凸岸山梁(象鼻子山),边坡整体稳定。沿轴线自然边坡下陡上缓,2515m高程以下自然坡度50°,2515m高程以上34°。基岩裸露,岩性为黑云母石英片岩,产状。受构造影响,强风化水平深度25m左右,弱风化水平深度45m左右,卸荷带水平深度35m左右。堰肩岩体风化、卸荷剧烈,浅表部岩体破碎~极破碎。围堰轴线一带覆盖层厚度
,基岩顶板最低高程2428m左右。物质组成以砂卵砾石为主,结构中密~密实,属强~极强透水性。承载、变形性能满足围堰要求。
下游围堰的设计遵循20年一遇洪水标准,针对XX江的20年设计洪水,经过泄洪放空洞与导流洞联合排洪后,预计下游围堰前沿水位将达到2493.25米。考虑到巴楚河20年设计洪水的汇入影响,通过水力模型试验优化后,围堰前沿水位需提升至2494.67米。在综合考量浪高、安全裕度以及交通需求等因素后,确定下游围堰顶部标高为2496.20米,最大堰高为14.2米,堰顶宽度为10米。围堰结构采用土工膜芯墙作为防渗措施,堰基则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施工平台基准高度设为2489.50米,防渗墙的最大深度为30米,壁厚为80厘米。土工膜可抵挡的最大水压为5.0米,围堰两侧坡度保持一致。两岸边坡基岩在2492.7米以上区域,将设置混凝土截水墙并嵌入土工膜以防止渗漏。针对可能的回流和波浪对迎水面堰脚的冲击,我们采取大块石和钢筋笼的保护措施。
图AN-BT/C-3-WYSJ-02展示了详细的下游围堰布局设计。
根据度汛要求,上下游围堰度汛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相应洪水流量为,上游堰前水位2532.8m,下游堰前水位2493.93m。上、下游围堰堰型为土石围堰,上游围堰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斜墙形式,下游围堰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心墙形式。上、下游围堰在一个枯水期内施工完毕,并尽快完成基础防渗,为大坝基础开挖创造条件。
其主要设计标准及结构详见表4.2-1。
表4.2-1 围堰主要技术特性表
项目 |
单位 |
上游围堰 |
下游围堰 |
挡水时段 |
|
全年 |
|
挡水标准 |
% |
5 |
|
设计流量 |
m3/s |
5960 |
|
堰顶高程 |
m |
2533.8 |
2496.2 |
堰前水位 |
m |
2532.8 |
2493.93 |
最大堰高 |
m |
51.8 |
13.5 |
堰顶宽度 |
m |
11.12 |
10 |
堰顶长度 |
m |
342 |
220 |
堰最大底宽 |
m |
220 |
65 |
围堰坡比 |
|
迎水面1:2.0背水面1:1.75 |
1:1.75 |
防渗形式 |
|
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 |
4.2.2 上游围堰结构设计
上游围堰堰顶轴线长342m,堰顶宽度11.12m,围堰高程从,最大堰高51.8m,堰顶向外侧排水。围堰迎水面坡比为
,坡脚用钢筋石笼护底。围堰背水面坡比为
,在高程2502.5m处设置4m宽马道,上游围堰典型剖面图详见图4.2-1。
围堰全年挡水、基坑全年施工。上游围堰2502.50m高程以下及基础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进行防渗,防渗墙深度达到高程2452.5m,进入砂卵砾石层,防渗墙厚度为80cm,最大深度为50m;防渗墙以上部分迎水面河床段采用土工膜防渗,土工膜最大挡水水头30.3m(高程。
图4.2-1 上游围堰典型剖面图
4.2.3 下游围堰结构设计
下游围堰堰顶轴线长220m,堰顶宽度10m,围堰高程从2496.2m,最大堰高11m。围堰迎水面坡比为
,并设1m厚块石护坡,坡脚用钢筋石笼护底,背水面坡比为
,下游围堰典型剖面图详见图4.2-2。
下游围堰2492.70m高程以下及基础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进行防渗,防渗墙深度达到高程2462.70m,最大深度为30m,防渗墙厚度为80cm;高程采用土工膜防渗。
齿墙内嵌入土工膜,围堰采用防渗土工膜与两岸稳固衔接,同时在左岸斜坡实施岩坎固结灌浆技术以增强稳定性。
图4.2-2 下游围堰典型剖面图
围堰全年挡水、基坑全年施工。上游围堰2502.50m高程以下及基础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进行防渗,防渗墙深度达到高程2452.5m,最大深度为50m,防渗墙厚度为80cm;以上部分河床段采用土工膜防渗,土工膜最大挡水水头30.3m(高程2532.80m)。下游围堰2492.70m高程以下及基础采用悬挂式混凝土防渗墙进行防渗,防渗墙深度达到高程2462.70m,最大深度为30m,防渗墙厚度为80cm;
高程采用土工膜防渗。
齿墙施工过程中,土工膜被嵌入其中,同时实施围堰防渗土工膜与两岸的衔接工作,并对两岸边坡进行帷幕灌浆强化防护。围堰基础的防渗性能指标详如表4.3-1,而土工膜的关键技术参数则列于表4.3-2之中。
表4.3-1 围堰基础防渗指标表
项目 |
单位 |
上游围堰帷幕 |
混凝土防渗墙 |
幕厚 |
m |
坝肩≥5,坝基≥3 |
0.8 |
透水率 |
Lu |
坝肩≤10Lu,坝基≤5Lu |
|
允许渗流梯度 |
J |
26 |
280 |
渗透系数K |
cm/s |
1×10-4~5×10-5 |
10-6~10-7 |
抗压强度 |
Mpa |
|
≥20 |
抗渗等级 |
|
|
2W6 |
弹性模量E |
104N/m |
|
≥1.8×104 |
表4.3-2 土工膜主要技术指标表
项目 |
单位 |
指标 |
|
单位面积质量 |
g/m |
≥1040,≥1050 |
|
膜厚度 |
mm |
≥0.8,≥0.75 |
|
幅宽 |
m |
24 |
|
抗拉强度 |
纵拉 |
N/5cm |
≥1000 |
|
纵延伸 |
% |
240 |
横拉 |
N/5cm |
≥920 |
|
横延伸 |
% |
≥50 |
|
梯形撕裂 |
纵向 |
N |
≥550 |
横向 |
N |
≥510 |
|
圆球顶破强度 |
N |
1300 |
|
CBR顶破强度 |
N |
2500 |
|
抗渗强度 |
Mpa24h |
0.8 |
|
渗透系数 |
cm/s |
1×10-11 |
|
耐化学性能 |
在5%的酸、碱、盐溶液中浸泡24h,抗拉能力基本不变 |
根据《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DL/T5397-2007),我们对上、下游围堰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