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保温解决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本施工方案源于严谨的施工规范参照、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考虑了人员配置、施工设备及装备的实际状况,精心编撰而成。
本工程将严谨遵循ISO 9002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全程质量管理,注重科学施工规划,通过严苛的质量工序控制确保整体工程品质。我们将坚定追求质量目标的达成,借助先进的施工设备提升施工工艺的先进性,进而确保施工质量的根本优化,从而切实保障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
1.1.1、确保工期的原则
依据招标文件设定的工程期限,我方将制定详尽的施工进度计划,以此为基础配置施工团队、机械设备、劳动力及各类材料,以确保工期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致力于优化资源分配,严格遵循施工工期规定,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和合理的进度调度,确保工程的均衡进行与工期的如期完成。
1.1.2、 优化施工方案的原则
依据业主招标文件的严谨规定,兼顾本标段的实际情况,我们精心优化施工策略。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的革新,以此确保工程品质。同时,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措施,目标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
1.1.3、 均衡生产,突出重点的原则
针对本标段工程的独特性质,我们将优化工期安排并确保工序顺畅衔接。施工的重点任务将被优先部署,同时在现场管理、施工技术以及物资材料供应等关键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其他工程,我们将遵循均衡施工的策略,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与执行。
1.1.4、 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原则
根据本标段工程特性,我们坚持以实际情况为导向,实施针对性施工策略,科学编排施工计划,优化施工团队配置,延长作业时间,维持高效施工态势。临时工程及设施的构建将优先考虑利用现有资源和规划用地,力求与永久性工程无缝衔接,从而降低施工成本。同时,我们注重兼顾地方社区的利益,确保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谐统一。
1.1.5、专业化施工原则
专业施工队伍将全面投入各个分项工程项目,以确保既定的进度目标及卓越的质量标准。
1.1.6、确保施工安全的原则
实施严谨且实际的操作技术方案及细致的工艺安全策略,明确岗位责任并指定专人负责,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追求零风险的目标。
(1)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标准参考:GB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技术标准】: 1. GB50126-2008《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2. 施工质量验收依据:《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185-2010:
(4)《覆盖奥氏体不锈钢用绝热材料规范》GB/T17393;
(5)《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J229-91
(6)《工业设备及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规范》
(7)《漆膜耐化学试剂性测定法》
(8)《涂料涂覆技术条件》:GB765-86
(9)安全管理通则:《涂装作业安全规程安全管理通则》GB7691-2003
(10)《设备和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T4272-2008;
(11)《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85-2010
1、防腐保温项目:2021年度全厂实施计划
2、工程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3、年度防腐保温项目(涵盖原有保温材料的拆除与外置处理)
4、质量标准:需达到合格并顺利通过采购方的验收。质保期规定为工程竣工验收并确认合格后的整整一年期。
1.1.7、基本规定
1、在发电厂保温油漆的设计过程中,必须选用经国家认可的法定检测机构认证的保温材料、油漆及防腐涂料。这些材料的性能应当满足当前有效的国家产品标准要求。
2、保温油漆设计对于直埋供热管道应严格遵循现行行业标准,包括《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城镇供热直埋蒸汽管道技术规程》CJJ/T104以及《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所列的各项规定。
3、对于设备、管道及其附件,若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应针对其特性执行相应的保温措施:
①对于那些需要降低散热损失并具有表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的设备或系统。
②要求防冻、防凝露或延迟介质凝结者;
③在工艺生产过程中,对于那些无需保温且表面温度超过60℃,又无其他防护手段以防止对工作人员造成烫伤的区域,应特别关注。
4、防烫伤保温应针对以下区域进行设置,以确保预防对人员造成烫伤:
①作业区域的垂直基准面至地面或工作平台的高度不得高于2100mm
②靠近操作平台的水平距离小于750mmo
5、以下设备、管道及其相关附件无需保温,但应设置有效的防烫保护装置。
①输送易燃易爆介质时,要求及时发现泄漏的设备和管道上的法兰、人孔等附件;
②工艺要求的不能保温的管道和附件。
6、依据现行的电力行业标准《发电厂油气管道设计规程》DL/T5204,燃油管道的保温伴热设计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及燃油特有的性质,确保其在防冻保暖方面的合规实施。
7、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设施布局,建议对以下设备和管道实施防冻保温措施。
①以下是各类露天铺设的管道系统:工业用水管道、冷却水管道、疏放水管道、补给水管道、除盐水管道、消防安全供水管道、汽水取样管道、厂区内压缩空气管道、氮气管道、氨气与尿素溶液输送管道、灰渣传输管道、煤泥输送管道、以及碱液和酸碱废水处理管道。
②安全阀管座、控制阀旁路管、一次表管;
③涉及的设施包括:金属煤粉储存设施,特别提及位于厂房外墙邻近或露天展示的原煤仓,以及混凝土结构的煤粉仓;以及露天安置的钢质容器和储罐。
8、当环境温度不超过27°C时,设备和管道的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应控制在50°C以下;若环境温度高于27°C,允许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出25°C,但不得超过60°C。特别强调,所有防烫伤保温措施下,保温结构的外表面温度不得高于60°C。
9、保温体系构造需包含保温层与防护层,特别强调,对于地沟内的保温管道,其外部的保温层应额外增设防潮措施。
1.1.8、保温材料
1、保温材料性能要求
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应优先考虑那些提供明确的热导率与温度变化关系的计算公式、图表或数据资料的产品。特别是对于松散或可压缩的保温材料,必须确保其在应用密度条件下的热导率值及相关图表或数据表是齐全的。
热导率与密度上限值在保温材料的应用状态下,应严格遵循表格所列的标准要求。
表保温材料热导率和密度上限
设计温度(C) |
热导率{w/(m·K)} |
密度(kg/m3) |
||
硬质保温制口 |
半硬质保温制口 |
软质保温制口 |
||
450-650 |
<0.10 |
<220 |
<200 |
<150 |
<450 |
<0.09 |
热导率的计算基于设计温度与外表面温度为50摄氏度的平均值设定。
以下是常用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应当遵循的规定:
①硅酸钙制品须选用无石棉耐高温特性优良的增强纤维材料,其抗压强度需达到0.5兆帕及以上,抗折强度不得低于0.3兆帕。质量控制要求水分含量不超过7.5%,且干燥过程中的线性收缩率需维持在2.0%以下。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出现贯穿性的温度膨胀裂纹。
②岩棉、矿渣棉、玻璃棉、硅酸铝棉及其制品以及硅酸镁纤维毯的渣球含量、有机物含量和纤维平均直径等关键性能参数,须严格遵循相关材料标准的要求。
③复合硅酸盐制品应排除石棉成分,并针对户外环境选用防水性能优异的产品,而对于室内的应用,推荐采用防水性能良好的产品,其憎水率需达到或超过98.0%。
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采用非易燃型材料,并确保其满足中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的相关要求。
保温材料的设计须确保不对设备和管道外表面产生腐蚀影响。针对奥氏体不锈钢设备和管道的应用,保温材料的化学成分,特别是氯化物、氟化物、硅酸根以及钠离子的含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覆盖奥氏体不锈钢用绝热材料规范》中的严格限制。
保温设计所依赖的保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检验报告,须由持有国家认可资质的法定检测机构依据国家标准进行严谨检测,并提供原始凭证。该报告应详尽罗列以下性能指标:
①热导率计算公式、图或表;
②在评估松散或可压缩保温材料的特性时,所指的密度是指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密度值。
③最高使用温度;
④燃烧性;
⑤硬质保温制品的性能须满足抗压强度、质量含水率、线收缩率以及抗折强度等关键要求。
⑥软质和半硬质保温材料及制品需满足以下性能指标:渣球含量、纤维直径的平均值、有机物含量、耐热持久性变化、吸湿性能以及憎水特性。
⑦腐蚀性。
保温层材料选择
保温层材料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
①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推荐适用温度应超越设备及管道的基本设计规格,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进行冲洗的管道,其选用温度应高于冲洗介质的温度。
②在确保保温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符合工艺规定的同时,优选热传导率低、密度轻便、经济合理且施工简易的保温材料。其常用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基本性能需符合本标准附录A所列标准。
保温层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针对设计温度在350°C及以上的工况,应优选耐高温保温材料,复合保温结构亦可作为备选方案。而对于设计温度低于350°C的情况,单一的耐中低温保温材料则较为适宜。
②对于阀门、弯头等非标准部件,保温层材质可考虑选用柔软的保温材料或者保温涂料。若选用玻璃钢阀门保温套,务必在保温套内填充适量软质保温材料以确保保温效果。
③对于外径不大于或等于38mm的管道,推荐选用硅酸铝纤维绳作为保温层材质,同样,管壳或薄毯也是可选的方案。
④在多雨地区或湿度较高的露天环境下的设备和管道,推荐采用憎水性材料作为保温层,其憎水率应不低于98.0%,并且其质量吸湿率需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在选择硬质保温制品时,对于设备和管道保温的伸缩缝及膨胀间隙填充材料,应依据设计温度标准,温度高于或等于350摄氏度时,推荐采用常规硅酸铝纤维;而在温度低于350°C的情况下,则适宜选用玻璃棉、岩棉或矿渣棉等柔软纤维型材料。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GB/T17430,玻璃棉、岩棉和矿渣棉制品的使用温度需经评估确定,建议其推荐使用温度应低于最高使用温度至少100摄氏度。
在保温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环保原则,排除含有石棉的任何类型材料及其制品的应用。
保护层材料选择
推荐选用金属防护层,如彩色压型钢板、铝合金板或镀锌钢板;非金属防护层方面,亦可考虑玻璃纤维布、无机玻璃钢或者抹面等材料。
保护层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防水、防潮,抗大气腐蚀性能好;
②该材料具有卓越的化学稳定性,其使用寿命长久,不易发生老化现象,确保了品质的持久可靠性。
③具备优异的耐温性和抗震性,确保在温度变化及振动环境中仍能保持完整性,同时外观设计优美,展现出极高的美学价值。
④燃烧性能应满足不燃类材料的要求。
所有用于储存或传输易燃易爆介质的设备和管道,以及与其相邻的管道,必须装备无燃性材料防护层以确保安全。
抹面保护层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 密度不得超过800千克每立方米(kg/m³); - 抗压强度需达到0.8兆帕(MPa)以上; - 烧失量(涵盖有机物与可燃物)限值为12%以内; - 干燥后的抹面(在冷状态下)必须坚固无裂缝、剥离等缺陷; - 对金属材料不应产生任何腐蚀作用。
设备或管道的尺寸将决定金属保护层的适宜厚度,通常建议采用表中列出的常见金属保护层类型及其对应的标准厚度。
表常用金属保护层型式和厚度表(mm)
类别 |
保温层外径 |
金属保护层 |
|||
材料 |
标准 |
型式 |
厚度 |
||
圆形设备及管 |
<150 |
彩钢板 |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R/T |
平板 |
0.30~0.40 |
|
|
铝合金板 |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板、带材》GB/T3880 |
平板 |
0.40~050 |
镀锌钢板 |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连续电镀锌、 |
平板 |
0.30~0.40 |
||
150-760 |
彩钢板 |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 |
平板 |
0.40~060 |
|
铝合金板 |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R/T2880 |
平板 |
0.50~075 |
||
镀锌钢板 |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连续电镀锌、 |
平板 |
0.40~0.60 |
||
760 |
彩钢板 |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 |
平板 |
0.60-075 |
|
铝合金板 |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R/T3880 |
平板 |
0.80~1.00 |
||
镀锌钢 |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 |
平板 |
/Cf\r\rtr~ |
续表
类别 |
保温层 |
金属保护层 |
|||
材料 |
标准 |
型式 |
厚度 |
||
平壁及方形设 |
彩钢板 |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CR/T |
压型板 |
0.50-075 |
|
铝合金板 |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CR/T3880 |
压型板 |
0.60~100 |
||
|
|
镀锌钢板 |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连续电镀锌、 |
压型板 |
0.50~0.75 |
泵、阀门、法兰等不规则表 |
|
彩钢板 |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CR/T |
平板 |
0.50~075 |
铝合金板 |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CB/T3880 |
平板 |
0.80~100 |
||
镀锌钢板 |
《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4连续电镀锌、锌 |
平板 |
0.50~0.75 |
对于直径超过2000mm的圆形设备及管道的保温层,其金属保护层应选择适用于平壁的设计。
彩钢板的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12754的有关要求,应明确基板的屈服强度和表面镀铝锌量,公称镀层重量应满足不低于中等腐蚀性等级要求,彩钢板正面涂层厚度不应小于,反面涂层厚度不应小于12ptm。彩钢板的基板类型可采用热镀锌基板。
硅酸钙制品采用抹面保护层时,应选用硅酸钙专用抹面材料。
防潮层材料选择
防潮层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所选防潮层材料应具备优异的抗蒸汽渗透性、防水性和防潮性,同时其吸水率需控制在1.0%以下。
②所选用的防潮层材料必须具备防火特性,其氧指数应不低于30%。
③应选择化学性质稳定、无害且耐酸碱的防潮层材料,确保其不会对绝热层和保护层材料产生任何腐蚀或溶解影响。
④所选防潮层材料应具备夏季时不变形、不膨胀、不流淌的特性,同时在低温环境下需保持坚韧性,无脆化、断裂及剥离现象。
⑤对于涂抹型防潮层材料,其软化点需确保不低于65摄氏度,且在20℃条件下的粘合强度应不小于0.15兆帕,同时,其挥发性物质含量不得超过30%。
防潮层的材料可选用沥青类胶泥中间加玻璃纤维布现场涂抹、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玻璃纤维布宜选用经纬密度不小于8X8根/cm\厚度为的中间粗格平纹布,两边封边。
1.1.9、保温结构
1、一般规定
保温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保温结构的设计应确保在预期的使用寿命内维持完整,日常使用期间不得发生燃烧损毁、腐蚀或剥落的现象。
②保温结构应确保其坚实的机械强度,能够在承受自重、振动以及风雪等额外负载时保持完好无损。
③保温结构应具备优异的保温性能,同时兼顾施工便捷性,强调防火与防水特性,并注重整体的整洁与美观。对于设备及直管道等无需频繁维护的部分,宜选用固定式保温结构设计。
在管道蠕变监察段、金属监督段、流量测量装置、阀门、法兰、堵板以及补偿器等关键组件上,应实施可拆卸式保温设计。对于核电厂常规岛中规定需进行在役检查的焊接接头区域,推荐选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以确保维护便捷性。
对于安全阀之后的排气管道,以及在大风区域户外设置的设备和管道,保温结构应实施强化稳固的防护措施。
2、保温层
保温层厚度建议采用10mm为一个分级单位,硬质保温产品的最小规格应不小于30mm。
保温层厚度大于80mm时,保温层应分层敷设,每层厚度应大致相等。保温层应采用同层错缝,内外层压缝方式敷设,内外层接缝应错开。水平安装的管道和设备保温最外层的纵缝拼缝位置应尽量远离垂直中心线上方,纵向单缝的缝口朝下。
在应用纤维状或颗粒状松散保温材料时,应依据其最优保温密度或确保其在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时不致丧失支撑性的密度,来确定施工时的压缩参数。
弯头的保温处理可根据材质选用软质保温材料或者保温涂料。若选用硬质或半硬质保温产品,应加工成虾米弯或半圆形瓦状。对于外径小于89mm的管道,允许使用直角弯作为弯头,而在弯头两端的直管部分应各设置一道伸缩缝以确保适应性。
对于矩形大截面烟风道及转动机械的保温设计,建议采用与金属壁紧密贴合的保温构造,确保加固肋保温层的厚度与其对应金属壁保温层的厚度保持协调统一。
对于设备噪声超过85分贝(A)的状况,推荐采用吸声材料进行隔热处理或者配置具备隔音功能的保温构造。
保温结构的支撑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支撑件的安置需注意避开管路的关键部件,如阀门和法兰。对于设备和立管,支撑件应当设置于这些部件的上方,确保其位置不妨碍螺栓的拆装操作。
②所选支撑件的材质需与介质的温度相匹配。
③支撑碳钢设备及管道的结构件,推荐使用焊接承重环;对于不锈钢和合金钢设备管道,建议选用紧箍承重环更为适宜。若支撑件直接焊接在不锈钢设备管道上,务必选用不锈钢材料制造。当支撑件采用碳钢制作时,需额外增设不锈钢垫片以确保兼容性。对于合金钢设备管道,支撑件材质需与设备管道材质保持一致,以确保整体结构的兼容性和耐久性。
④在运用软质保温材料和半硬质制品时,应确保配备适宜的金属骨架以支持金属保护层的结构设计。
⑤对于所有需后续进行热处理的设备,建议其焊接支撑部件在设备制造商处预先完成焊接作业。
⑥支撑件的承面宽度应比保温层厚度少。
⑦支撑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设备或平壁,可为;
2)对管道,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350。时可为,小于350°C时可为
;
3)当选用软质毡和垫进行管道保温时,推荐的适宜厚度为1000毫米。
4)卧式设备应在水平中心线处设支撑件。
保温结构的固定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于管道、平壁和圆筒设备的保温层安装,当采用硬质材料时,推荐使用钩钉或销钉进行稳固;而选用软质材料保温时,则建议配合销钉和自锁垫片实施固定措施。
②保温层的固定装置,如钩钉和销钉,推荐采用规格在3~6号的镀锌铁丝或者低碳圆钢制作。
③对于直接安装在不锈钢设备或管道上的固定组件,推荐选用不锈钢材质。若采用碳钢制作,则必须附加焊接不锈钢垫片以确保兼容性。
④硬质或半硬质保温制品保温时,钩钉、销钉宜根据制品几何尺寸设在缝中作攀系保温层的桩柱之用,钉之间距,软质材料保温时,钉之间距不应大于350mm,每平方米面积上的钉的个数:侧面不应少于6个,底部不应少于9个;
⑤在存在振动的区域,应当考虑适当增强钩钉或销钉的粗度和密度。
⑥对于所有需后续进行热处理的设备,建议其焊接固定件应在设备制造商处预先完成焊接作业。
保温结构的捆扎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保温层的固定应当采用镀锌的铁丝或者镀锌钢带,其中铁丝需采用双股编扎。其捆扎件的规格须严格遵照表中所示标准执行。
表捆扎件规格(mm)
管道保温层外径 |
捆扎件规格 |
Di-300 |
41.2镀锌铁丝 |
300VD1M600 |
02.0镀锌铁丝 |
600<Di<1000 |
放2.5镀锌铁丝或12X0.5镀锌钢 |
Di>1000 |
20X0.5镀锌钢带 |
请参阅:镀锌铁丝须符合现行《一般用途低碳钢丝》YB/T5294行业标准的要求。
2、所采用的镀锌钢带须符合中国现行国家标准《GB/T 2518 钢板及铜带连续热镀锌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3、保温制品的每一组件应确保至少捆绑两道,且捆绑间的间距需遵循如下规定:
1)硬质保温制品不应大于400mm;
2)半硬质保温制品不应大于300mm;
3)软质保温制品不应大于200mmo
4、保温层分层敷设时,应逐层捆扎;
5、对有振动的部位应适当加强捆扎;
6、不得采用螺旋式缠绕捆扎。
对于采用硬质保温制品构建的保温层,必须配置伸缩缝,其设计须遵循以下规定。
①支吊架、法兰、加固肋、支撑件及固定环等关键结构部位应配置伸缩缝。
②伸缩缝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350°C时可为;
2)设计温度小于350°C时可为;
③伸缩缝宽度宜为,设计温度大于或等于350C时取上限,小于350C时取下限,缝间应满塞软质保温材料;
④分层保温时各层伸缩缝应错开,错缝间距不应小于10Amm·
⑤在高温管道的伸缩缝外部,应装配独立的保温设施。
下列部位的保温层应留设间隙:
①在管道阀门及法兰连接部位,保温层的设计应当预留便于拆卸的螺栓空间,该空隙内应填充柔软的保温材料。
②两侧应分别在高温蒸汽管道的蠕胀测点处预留100mm的空隙,确保此空隙内填充充足的软性保温材料。
③在补偿器和滑动支架邻近区域,管道保温层应设计适当的膨胀预留空间。
④当两根管道呈平行或交叉状态,且其膨胀趋向或设计温度各异时,应当在它们的保护层间预留适当的间距。
⑤在硬质保温制品与焊缝相遇时,应依据焊缝的宽度,在制品内壁相应的位置挖凿凹槽。
⑥在保温结构的设计中,应确保其与墙体、梁体、栏杆、平台以及支撑等固定构建物和穿越的管道周围预留适当的膨胀空间。
在砌筑过程中,保温制品的缝隙区域应填充或镶嵌具有相近热性能的柔软保温材料,确保密封处理。如采用湿法砌筑,接缝部位则需选用导热性能相似的保温胶泥进行严谨的拼接密封作业。
3、保护层
金属保护层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硬质保温制品的金属保护层纵向接缝可采用咬接,软质保温材料及其半硬质制品的金属保护层纵向接缝可采用插接或搭接,搭接尺寸不得少于30mm,插接缝用自攻螺钉或抽芯伽钉固定,搭接缝用抽芯钏钉固定,钉间距宜为;
②环向金属保护层接缝处理方法包括搭接和插接。搭接时,一端需设置压出的凸筋,搭接尺寸不得少于50毫米。对于垂直管道和斜管,推荐使用自攻螺钉或抽芯斜钉进行固定,其间距建议为200毫米,确保每道接缝至少有4个钉子。当采用嵌入式固定方式时,务必确保钉孔与防护环紧密对应,安装准确无误。
③室内水平管道金属保护层的纵向接缝宜在管道的水平中心线上方或下方范围内顺水搭接,室外水平管道金属保护层的纵向接缝应设置在管道的水平中心线下方
范围内顺水搭接,纵向接缝设置位置如图6.3.1所示,水平管道的环向接缝应按坡度高搭低,垂直管道的环向接缝应上搭下;
④金属防护层应具备全面的防水性能。对于安装在户外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设备和管道应采用嵌入密封胶或耐湿填充物,确保接口紧密。对于安装过程中产生的钉孔,应使用环氧树脂进行封堵。室外支架和管道穿过金属防护层的部分,需增设防雨措施,如安装防雨帽加固处理。
⑤对于大型设备及贮罐的保温层金属防护层,推荐选用压型板或者配置具有垂直凸筋的设计,同时应实施通过弹簧连接的金属箍带进行环向增强。特别是在风力较大的户外环境中,大型设备和贮罐应增设加强型金属箍带,其间距应控制在不超过450毫米以内,确保结构稳固性。
(a)允许的室内水平管道纵向接缝位置描述:(b)室外水平管道纵向接缝的许可安排
为适应热膨胀需求,直管段上的金属保护层应采用可移动的对接构造。这种活动对接预留的余量需确保满足膨胀系数,最低不得少于100毫米,并须遵循相应的间距标准。
①保温层的活动环向接缝须与硬质保温材料的伸缩缝设计保持一致。
②软质保温材料及半硬质制品,活动环向接缝间距:设计温度小于350°C的管道为,大于或等于350°C的管道为
。
针对管道保温层,其外径小于200mm时,推荐抹面层厚度为15mm;当保温层直径大于200mm时,适宜选用20mm的抹面层。在处理平面(平壁)保温时,抹面层的适当厚度应为25mm。然而,对于暴露在户外的保温结构,我们建议避免使用抹面保护层。若必须使用,需在抹面层上额外包裹毡、箔或布质防护层,并确保在其表面施涂防水且适应恶劣天气条件的涂料。
在保温层与玻璃布的粘合过程中,推荐使用聚醋酸乙烯乳液作为粘合剂,确保玻璃布表面覆盖防水涂层。对于玻璃布的铺设,环向和纵向的接缝要求不低于50毫米。在水平管道上,建议环向接缝沿管道的倾斜方向排列,而纵向接缝则应设置在管道的两侧,且缝口向下倾斜。
当管道的外径小于或等于38mm,选用紧密缠绕的单层或多层纤维绳作为保温层时,务必在外围应用2股镀锌铁丝实施逆向加固,以增强其稳固性。推荐使用金属薄板作为防护层,确保其防护效果。
玻璃布保护层不应在室外使用。
矩形烟风道的室外布置顶部应设置具有双面排水功能的保护层,确保其具备适当的排水坡度设计。
4、防潮层
防潮层现场涂抹的结构为第一层胶泥、中间层玻璃纤维布、第二层胶泥的形式。胶泥的厚度每层宜为。玻璃纤维布的环向、纵向接缝搭接不应小于50mm。
任何硬质捆扎件,如镀锌铁丝或钢带,均不得设置于防潮层的外部。
1.1.10、油漆和防腐
1、油漆
发电厂油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下列情况应按不同要求进行外部油漆:
1)不保温的设备、管道及其附件;
2)保温设备、管道及其附件的设计需确保其工作温度在120摄氏度以下
3)现场制作的支吊架、平台扶梯等钢结构。
②设计温度在C范围内的保温碳钢和低合金钢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外表面宜涂刷耐高温涂料。
③对于直径较大的循环水管道以及设计温度上限为90°C的箱体和储罐,应当依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实施内部涂装作业。
④设备、管道和附属钢结构在涂装前的表面预处理应根据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按设计规定的除锈方法进行,并达到规定的预处理等级。涂料可选用醇酸树脂涂料、环氧树脂涂料、酚醛环氧涂料,丙烯酸涂料、聚氨酯涂料、有机硅涂料等。涂料应配套使用,涂层一般应由底漆、中间漆和面漆构成。涂装施工可采用刷涂、滚涂、空气喷涂和高压无气喷涂等方法。
发电厂大气腐蚀性等级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色漆和清漆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第2部分:环境分类》GB/T30790.2的规定,大气腐蚀性等级不宜低于C4。
发电厂所使用的油漆涂层应满足或高于现行国家标准GB/T30790.1《色漆和清漆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第1部分:总则》中中等耐久性等级的要求。
钢材表面在涂装前需经过严格的预处理和除锈,其遵循的锈蚀等级与处理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针对未施涂底漆的钢材和已彻底清除原有涂层的表面,锈蚀等级必须达到该标准所规定的相应等级。对于各类底漆适用的钢材表面,最低的除锈等级需参考表中的详细规定。
表各类底漆对应的钢材表面最低除锈等级
底层涂料种类 |
最低除锈等级 |
沥青底漆 |
St3或Sa2 |
醇酸树脂底漆 |
St3或Sa2 |
其他树脂类底漆 |
Sa2 |
各类富锌底漆 |
Sa2T |
重要部件的除锈等级,对于难以维修的部分,应不低于Sa2-j-标准。
涂料和涂层的干膜厚度选择应基于设备、管道及附属钢结构的具体环境、涂料特性,以及对耐久涂层的需求。
①涂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涂料的性能应与腐蚀环境相适应;
2)涂层宜配套使用底漆、中间漆和面漆;
3)应确保选用的底漆与规定的钢材锈蚀等级相符。
4)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②涂层干膜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与环境的腐蚀等级相适应;
2)确保与钢材的预处理技术、锈蚀等级以及表面粗糙度指标相符。
3)确保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下,根据所选涂料的特性和性能要求,涂层应具备的最低保护性厚度标准。
4)针对防腐蚀部位和涂装难度较高的区域,我们建议适度提高涂层的厚度。
③最低要求应满足大气腐蚀性等级、涂料耐久性和涂层干膜总厚度在表4.1.5-1中的规定。对于通用的涂层搭配,可参照本标准附录E的相关指引进行选择。
④设备和管道的非保温部分应遵循相应的油漆设计规范。
1)对于室内的设备、管道及附属钢结构,推荐采用醇酸涂料、环氧涂料、聚氨酯涂料或有机硅涂料;而在室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