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灾后修复工程施工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施工与监理服务:甘谷县2021年度灾后农田重建工程项目
2、资金来源:中央灾毁农田修复补助资金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2508.00万元
3、工程规模及标段划分
本项目涵盖了7个镇,包括礼辛镇、大石镇、安远镇、新兴镇、武家河镇及西坪镇,共计修复灾毁农田2.09万亩,波及38个村庄。
第一标段任务如下: - 田坎与田埂的修建面积共计1496.87亩,同时进行土壤改良作业1496.87亩; - 田间道路修复工程涉及5.01公里; - 配套排水渠道总长度为5.52公里; - 场内设有5处错车道以便通行,以及9处进地盖板设施。
4、工程质量:合格
5、总工期
项目周期安排:预期施工周期为25个日历日,计划自2021年6月6日开始,目标竣工日期为2021年6月30日。
服务涵盖:本项目施工图纸所示的所有工程及其工程量清单中明确的施工任务以及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
旨在预防和应对农业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本方案致力于最大程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有序和可持续进行,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核心目标是制定详实的行动计划。
秉承科学的农业灾害防治理念,强调预防与应急并重。确立以预防为主的策略导向,构建和完善农业重大灾害预警体系,优化监测、通报、防御和救援的信息流通网络,力求早期预警、迅速报告、快速响应和有效遏制灾情发展。
1. 灵捷响应与高效经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灾后能迅速、精确地传达受灾区域、灾害级别及损失详情,为政府部门即时采取救援行动提供决策支持。 2. 综合考虑与资源优化:在应对过程中,需兼顾全局,科学调度,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从而降低灾害应对与救援的成本,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实施层级分明的管理与职责分工: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担当起统筹协调重任,负责跨区域及跨部门联合作业的救援指挥。各组成部门严格履行其特定职责,协同高效,确保救援行动的顺畅进行。
4、适用范围
该预案适用于甘谷县区域内应对突发性农业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响应与灾后重建工作。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谷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谷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谷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洪水灾害重创项目区域,导致灌溉与排水设施遭受严重损毁,部分设施甚至崩塌,对农业生产构成极大困扰。
原为水田的项目区域,在遭受洪水冲击后,其土地性质已转为内陆滩涂。目前,该区域饱受洪灾影响,呈现出淤泥积聚、杂草繁茂的荒芜景象,丧失了可供农业生产的条件。
项目区现状地类为水田、沟渠和田坎。
本项目属于自然灾害损毁土地(水毁土地)。
本项目针对的是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土地复垦任务,特别是由洪水引发的沟渠冲刷和堤岸破坏所引发的洪涝问题。其核心工作包括对受损沟渠实施衬砌修复,以保障周边耕地的安全;对于遭受损坏的水田,我们将采取土壤重构技术,清除覆盖其表面的淤泥和废土,并进行外运处理,以便于重新开垦原有的农田。同时,还将配套建设沟渠,提升其恢复后的耕作能力,从而有效扩大耕地总面积。
旨在构建与完善我县设施农业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提升抵御大风、低温冻害、暴雨雪、洪涝等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并全面增强抗灾救灾工作的整体效能。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的损害,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此预案依据《甘谷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甘谷县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紧密结合我县设施农业的实际状况而制定。
应急处置策略:设施农业自然灾害的应对,秉持预防与灾害管理并举的理念,依托群众的自救与互助精神,国家适时提供援助和支持,遵循县人民政府统揽全局、各乡镇具体实施,各部门协同合作、地域责任优先的工作机制。我们注重突出关键环节,依据灾害性天气预测的严重性和灾情的轻重缓急,实施分级响应,特别强调灾前防范和灾后重建任务的执行。
该预案适用于甘谷县区域内设施农业所遭遇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措施。
项目在获得立项批准后,特组建了项目专项执行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县国土资源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以及县环保局。委员会设立办公室作为核心支撑机构,具体设有行政协调管理部门和工程施工管理部门,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项目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协调与决策工作,包括处理土地整理相关的土地权属争议解决、权属认定,以及水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时涵盖规划方案的项目预算与结算等事务。
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办公室专门负责执行。
在办公室的指导下,行政协调管理组承担着项目的土地权属确认与纠纷调解任务;并负责与项目相关的农业、水利等政府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工作。
在办公室的指导下,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由云浮市新世纪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全权代理,他们负责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监管,同时肩负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的监督与指导职责。
得益于严谨的组织架构,完善的领导与管理体系,明确的职责划分,以及各部门目标的一致性与紧密协作,他们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了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保障了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项目成果的持久效益,项目竣工后的公共设施维护与管理至关重要。首先,需明确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责任方,这包括对排灌沟渠和田间道路等实施年度检修,相关维护费用由村民委员会承担。项目验收之后,我中心将实施定期回访,监控土地及公共设施的使用状态,并即时向相关上级部门汇报项目区域的最新动态。 项目工程的档案管理由新兴县土地开发中心的专业人员负责,他们将负责收集、整理并妥善保管所有必要的文件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任务来源和工作部署的记录、合同文书及其附件、原始工程文档、各类报表、技术评估报告、工程质量检验报告、资金管理文件及凭证、工作总结、财务决算文件以及项目审计报告和会议纪要等,均需详细登记并存放在专用档案柜中,以确保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一)设施农业灾害应急办公室
设施农业应急办公室的设立位于设施农业服务中心,其主要承担如下职责:
积极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气象部门建立紧密协作,实时搜集并通报与设施农业相关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如大风、低温冻害、暴雨雪及洪涝等。
敬请各部门、各乡镇关注,谨此通告即将面临的严重灾害情况。应急工作组需尽早发布预警,并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负责梳理和核实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及应急响应的相关信息,提供改进意见,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在应急工作组启动应急预案决策后,主导实施应急预案的操作与执行。
设施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经深入探讨并制定,随后组织了应急工作组办公室的会议,明确部署了针对设施农业的灾害防范与减损具体任务,同时对各乡镇执行防灾减灾措施进行了督促与跟进。
致力于设施农业的灾害应急与灾后重建指导,积极推动防灾减灾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负责向相关上级部门提交设施农业灾后救助资金的申请,策划并制定资金分配明细,积极参与资金的监管与管理工作。
按照工作组的部署,承担储备适量农药、种子等防灾应急物资的任务。
在设施农业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关键时期,我们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机制,迅速搜集、核实灾害信息,并实时更新灾情报告。
一、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土地复垦项目,有效拓展耕地面积,以保障我县耕地总量的持续稳定平衡。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从灾毁复垦前的85.3%提升至90.4%,增长率达到了4.05个百分点,充分满足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
二、生态效益
通过平整甘谷县的土地,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地肥沃度,进而提升农作物的生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强化区域道路网与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扩大有效灌溉农田面积,增强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从而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致力于实现田块标准化平整、排灌设施硬化、道路与沟渠规整化以及农田耕作机械化,该项目兼备农业生产提升与环境美化双重效益。
三、经济效益
(1)新增加耕地。
农田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年度亩产量增长。
甘谷镇的土地复垦项目,将以'田块标准化方格布局、排水灌溉设施硬化、道路沟渠规范化及农田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标准为核心,预期将显著提升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和居住环境,实现质的飞跃。
(一)存在问题
审批流程周期较长,期间项目区域经历显著的农业结构转型,建材成本攀升与劳动力费用上涨,这无疑提升了项目的执行挑战。部分项目面临实施困境,导致土地整理的热情显著受挫。
我们的规划理念应避免过于强调'网格化与排灌独立'的原则。鉴于我县地形以丘陵为主,农田普遍为缓坡梯田,强制实施'方格化'可能导致部分农田无法得到有效灌溉或易产生积水问题,因此需审慎考虑实际地理条件。
在项目规划管理方面,由于标准规范的精细化程度不足且科学实用性欠佳,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必要的曲折。施工技术的不规范化问题亦随之显现,这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项目区域的土地开发与整理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仍有提升空间。
在监理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土地开发整理监理标准,导致监理工作缺乏明确的针对性,监理涵盖的内容不够全面。此外,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土地开发整理监理工作的正常推进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工作体会与建议
为解决已揭示的问题,我们需提升土地开发整理的公众认知,激励广大民众的能动性,鼓励他们投身土地整治活动。强化组织间的沟通与专业培训,增强对地方居民的宣传教育,有效协调各部门协作,健全相关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政府关注、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
致力于推广广泛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优化项目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组合,旨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特色土地整治与农业展示区域。我们将深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力求将项目地打造成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与观光农业的典范园区,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公司+农户或承包租赁的合作形式。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必须实施全程动态监控,以确保高效且成果显著的管理流程。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在施工合同签订后,强化项目执行过程的动态监控。项目跟踪管理作为建设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效果和质量。鉴于我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经验有限,亟需提升,应在此环节中强化管理力度。
遵循以实际项目区域为基础,确保规划设计目标的顺利达成,我们制定以下基本原则。
通过精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科学配置各类工程项目,旨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品质,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的显著提升。
致力于达成社会、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服务于受灾群众的需求。
根据地域特点制定适宜的土地利用策略,明确各工程项目规模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提升规划设计的实施可行性。
围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项目区域着重恢复和提升耕地生产力,以推动农业生产为主导。在坚守传统粮食作物的基础之上,适度引入经济作物种植,旨在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本工程的规划设计严格遵循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对项目的标准与需求,并确保与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
在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设计中,优先考虑采用明渠自流灌溉系统。鉴于项目区域内的沟渠遭受冲毁,计划实施硬化工程,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旨在构建田间道路网络的布局策略,致力于提升田间道路系统的完备性,从而优化农业生产与生活环境,促进机械化作业能力的提升。
所有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内容须严格契合灾毁耕地复垦项目的相关政策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f)《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
g)《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h)《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i)《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j)《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k)《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
m)《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条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取水许可和水资源管理条例》
o)《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p)《甘肃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
规程范本:《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 1031—2011)
b)《土地复垦技术标准》(UDC/TD);
《甘肃省历史遗留及自然灾害引发的土地损毁复垦项目实施规范(试行)》
关于《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规定
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详细阐述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技术规范
g)《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1984)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288-1999)
关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标准规范: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j)《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T/T118-1991);
k)《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2008)
m)《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o)《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防洪标准》(GB50201-2014)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2014)详解
关于《土地基本术语》的规范说明
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GB/T1036-2013)
技术规范:《耕地质量验收技术规范》(NY/T 1120-2006)
v)《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1634-2008)
w)《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标准》(HJ/T166-2004)
x)《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HJ/T192-2006)
《甘肃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补充定额标准》,由甘肃省财政厅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布,编号为甘财建号。
关于甘肃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标准,参考《甘肃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标准》
关于《量和单位》(GB3100-3102)
本次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项目的规划宗旨,鉴于区域的自然环境特性、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因素,同时考虑土地的适宜性及其关键制约因素,旨在确立明确的目标。
a)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
通过实施土地结构调整策略,我们旨在优化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配置,从而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b)恢复耕地目标
致力于通过土地修复工作,达成增辟新耕地的战略目标。
c)土地质量等级提高目标
提升土壤肥力与活力,目标在于优化耕作效果。将农家肥融入其中,能转化为丰富的土壤有机质,释放氮、磷、钾、铁等关键营养素。此举强化了田地的保水性能,增强了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同时降低了土壤密度,减少了土壤侵蚀的风险,扩大了土壤孔隙度,优化了通风条件。这不仅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促进了土壤表层的熟化过程,从而显著提高项目区域的土地质量,使之达到国家二等及以上土地等级标准。
本项目的主要建设任务是依据中央灾毁农田修复补助资金的配置,工程计划总投资额为2508万元。我们坚守建设规模与新增耕地均不减的目标,对原有规划进行适时调整并优化设计方案,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本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整理修复灾毁农田2.09万亩,涉及礼辛镇、大石镇、安远镇、新兴镇、武家河镇、西坪镇等7镇38村。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分为田间道路工程、土方平整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四项工程。
本项目包含田间道路的设计,主要包括机耕路与生产路两部分。具体而言,机耕路的总长度达到5010米,同时需实施土路肩铺设及道路垫方,面积共计2379.75平方米。至于生产路,本次设计暂无相关工程内容。
为了满足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项目区域的道路设计策略是将田间道与生产道有机融合于农村干道体系之内,构建一体化的道路网络。这样旨在便利农民开展田间作业,并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安排。
田间道路规划:项目区域内部将构建一条主线道。起自新兴镇中雒家坪村,道路全长810米,包括土路肩面积384.75平方米;姚家沟村路段延伸至4200米,相应土路肩面积为1995平方米。总计完成田间道路1条,总长度达到2379.75米。路面结构采用20厘米厚的泥结碎石作为表层,底层为30厘米坚实素土夯实基础,路面高度大约高出地面40厘米。
(一)工艺流程图
(二)主要施工方案
1、素土夯实
本施工过程采用的方法将遵循土方碾压施工的既定程序,详细内容在此无需赘述。
2、砂砾石垫层
垫层填筑技术采取人工铺设工艺。选用的砂质材料为天然纯净的,确保无草根等有机杂质混入;碎石部分则选用质地均匀、级配合理且无风化现象的石料进行铺设。在施工过程中,对运输混合料的车辆管理严格,要求其车辆固定使用,同时确保车厢轮胎清洁,以防止施工过程中可能携带的泥土污染清洁的垫层材料。
(2)砂砾石垫层铺设平整后,先洒水后夯压,采用振动板压实,先静碾后振碾,宜静碾4遍、振碾遍,上下一次为一遍。振碾时,只在上坡时振动,下坡时不振动。
3、泥结碎石路面施工
(1)准备工作
放样、布置料堆、整理路槽和拌制泥浆。泥浆按水土体积比1:1进行拌制,过稀或不均匀,都将直接影响到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2)摊铺碎石料
将事先准备好的石料按松铺厚度一次铺足。松铺系数为左右按设计要求的宽度及厚度进行摊铺。
(3)初步碾压
目标是通过初步碾压使石料颗粒间紧密相连,同时保持适当的空隙以容纳泥浆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推荐采用振动压路机进行作业。建议碾压次数控制在2至4次,每次碾压应确保后轮覆盖路面全宽,这视为一遍。碾压直至碎石稳固无松动,即为适宜状态。
(4)灌浆
在初压稳定的碎石层上,灌浆预先调好的泥浆。泥浆要浇得均匀,数量要足够灌满碎石间的孔隙。泥浆的表面应与碎石平齐,但碎石的棱角仍应露出泥浆之上,必要时,可用扫帚将泥浆扫匀。灌浆时勿使泥浆灌到碎石层的底部,灌浆后,当泥浆下注,孔隙中空气溢出后,在未干的碎石层表面上撒嵌缝料(约
,以填塞碎石层表面的空隙,嵌缝料要撒得均匀。
(5)碾压
灌浆后,待表面已干而内部泥浆尚处于半湿润状态时,再用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继续碾压。并随时注意将嵌缝料拌匀。直到碾压无明显轮迹及在碾压轮下材料完全稳定为止。在碾压过程中,每碾压遍后,即撒铺薄层石屑并扫匀,再进行碾压,以使碎石缝隙内的泥浆泛到表面与所撒石屑粘结成整体。
(6)质量要求
路面铺设应确保泥浆均匀分布,表面平整且坚固,不应存在松散或回弹的情况。经压路机碾压后,表面应无明显碾压痕迹。与周边构筑物衔接顺畅,无积水现象。完工后的路面外观尺寸应符合相关规范的尺寸允许偏差标准。
(7)拌和法
拌和法施工与灌浆法施工不同之处,是土不必制成泥浆,而是将土直接铺撒在摊铺平整的碎石层上,用平地机、多齿耙或多铧犁均匀拌和,然后用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方法同灌浆法。在碾压过程中,需要时应补充洒水,碾压遍,撒铺嵌缝料,然后继续碾压,直到碾压到无明显轮迹及在碾轮下材料完全稳定为止。
(8)施工注意事项
确保路肩的横向坡度控制在3%以内,肩线线条流畅,曲线过渡平滑自然。
2、砂砾土路肩的压实标准为95%以上。
在施工过程中,务必确保混凝土浇筑不玷污已完成的沥青路表面。浇筑完成后,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精细处理,以实现平滑且平整的效果。务必确保养生工序严谨执行,以便有效地促进路面排水顺畅。
完成制作后,进行内部质量自查,确保符合标准后,提交申请进行验收。
(三)质量控制措施
技术负责人向施工人员进行详尽深入的技术指导,明确规定设计及规范参数,旨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监理流程,强调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应高度尊崇监理工程师,积极响应其指令,并对监理工程师的建议保持专注聆听。积极主动地与监理工程师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
为了确保本分项工程实现高分优等的质量目标,项目部致力于从质检、试验与测量三个关键环节强化管控,优化组织机构管理体系。
1、质检体系
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经理部构建了完善的现场质量管理架构,确立了自上而下的多层次管理体系,即从经理部延伸至各个工区与班组,推行明确的质量目标责任制度。我们严格执行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标准,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检验,对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工序毫不妥协,坚决进行返工重做,确保工程质量的高标准达成。
严格执行项目部提交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规定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每个环节和工序的质量责任具体到个人,充分激发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健全自我检查机制保障施工流程的品质。
项目部实施严格的'三检体系',即自检、互检与专检并举,从施工启动阶段起,密切关注质量演变过程,有效捕捉可能被遗漏或忽视的关键环节,确保施工质量始终保持在稳健的提升路径上。
2、试验体系
建立好工地试验室,配备必需的先进试验设备,严格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做好各项原材料及检测试验,对每一道工序的检查,一律以试验数据为依据,对检查不合格的坚决推倒重来。科学运用数理统计技术,结合成功的经验优化组织,改良原材料、配合比、机械搭配的性能及组合,提出科学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工程质量。
3、测量体系
项目配置专业工程测量团队,装备精良的全站仪与水准仪等测量仪器。该团队专责标段内关键测量任务,依据各类结构特性及具体需求,严格按照测量标准和设计规格进行操作与管控。从项目启动到结束,测量工作始终保持专业执行,实施全程控制,包括施工前的控制性测量与施工放样,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以及完工后的成品测量核查。这确保了施工过程中所有几何空间尺寸的测量数据始终精确、完整且真实无误。
路肩实测项目
项次 |
检查项目 |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
检查方法和频率 |
|
1 |
压实度(%) |
不小于设计 |
按附录B检查,每200m测2处 |
|
2 |
平整度(mm) |
土路肩 |
20 |
3米直尺:每200m测2处*4尺 |
硬路肩 |
10 |
|||
3 |
横坡(%) |
±1.0 |
水准仪:每200m测2处 |
|
4 |
宽度(mm) |
符合设计要求 |
尺量:每200m测2处 |
本项目旨在修复新兴镇以下区域:在雒家坪村实施一处错车道改造,同时在姚家沟村进行四处错车道的修缮。此外,还将着重对半山村的田埂和田坎进行大规模修复,总面积达到1496.87亩。
施工策略采用推土机与挖掘机协同挖土,配合汽车运输,后续通过人工精细调整田面平整度,以满足格田设定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依据土地的实际状况与预期用途,考量田块尺寸、机械化操作需求以及灌溉排水设施,致力于恢复土地原始特性,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再利用。对于那些具备良好耕种条件、适宜排水灌溉并符合坡度限制的水田,仅进行了适度的局部平整,以确保其能满足基本的灌溉和机械操作需求。具体的施工方案详述如下:
1、施工准备
在项目初期的土地平整筹备阶段,我们首先依据实地地貌与坡度数据,与现场监理工程师协同合作,对田块进行科学划分,并实施撒灰放线工作,明确石坎设置点,随后精确设立施工控制标杆。
严谨研读设计图纸,精细策划分项工程实施方案,实施详尽的技术环节讲解,明确施工手段与工艺流程。
在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实施精确的土方平衡分析。优化土方运输路径,确保其以最短距离和合理的运输规划进行,同时兼顾各工程项目施工的逻辑顺序,以降低不必要的重复装卸作业。
筹备劳动力配置,确保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及前期调试工作顺利进行。
2、施工场地清理
施工前,由业主协助做好青苗补偿、土地征用工作,对施工区域内的建筑物、坟墓组织拆迁,发现文物古迹时妥善保护现场并且向相关部门报告:树木、灌木丛等在施工前按业主的要求及有关规定进行砍伐或移植,挖除树根、并将坑穴填平夯实,清除表层杂物。在填方和借方地段的原地面进行表面种植土清除,然后将种植土集中堆放,不可利用的土石方及杂物由装载机(或人工)上土,配合自卸汽车弃运至业主指定地点。借方地段及取土场的原地面清理完毕,方可取土施工。填方地段在清理完地表后,整平压实到规定要求,再进行填方作业。在敷设有地上或地下管道、光缆、电缆、电线的地段进行土石方施工时,应事联系并先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方可施工,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以防损坏。
3、表土剥离
严谨控制土壤剥离的厚度,确保其中不包含石块及杂物。剥离的表土需单独集中整理,不得混杂于废土堆中。
4、坡地埂施工
坡地埂建设工程流程涵盖定线设计、基础清理、埂体构筑、表土保护及地面平整五个关键步骤。
(1)定线
在依据坡地埂规划界定的坡面上,于中央位置(两侧端点大致等距)自上而下划设一条贯穿的中轴线。
在依据坡地埂断面设计的田面斜宽基准上,确定各梯田台阶的起始点位于中轴线上。
从每个梯田的起始基准点出发,分别沿左右两侧测定至相应的等高点;随后,连接所有测得的等高点,由此勾勒出各自梯田的施工线路。
4)定线过程中,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处理,有的为保持田面等宽,需适当调整埂线位置。
(2)地埂清基
1)以各台梯田的施工线为中心,上下各划出宽,作为清基线。
清除表土,深度约为20厘米,限于清基线范围内,施工过程中需将清除的土壤临时堆积于清基线下,同时确保与田面表土的整合处理得以同步进行。
对基线范围内的土壤实施深度约为10厘米的翻耕,清除其中的碎石及其它杂物,特别关注并及时填充任何发现的孔洞,然后平整场地并进行夯实处理。
(3)修筑地埂
地埂的构筑必须采用纯净的生土,确保土料中不含任何石块、树根或草皮等异物杂质。
施工过程中,每层需经过精细夯实,建议虚土厚度控制在约20厘米,夯实后实体层厚度约为15厘米。
在施工过程中,须确保各段埂坎同步且均匀提升,防止出现接缝处的不平整,以保证工程质量的一致性。
4)地埂升高过程中根据设计的地埂坡度,逐层向内收缩,并将坎面拍光。
随着地埂逐步提升,其后的农田地面也随之升高,通过填充实现了地埂与农田表面的紧密衔接。
(4)保留表土
对于坡度陡峭且田面狭小(宽不超过10米)的梯田,可采用表土逐台下移法。其操作步骤如下:
梯田的修建遵循自下而上的顺序,首先平整最底层的梯田,且在施工过程中不保留原有的表土层。
实施步骤为:先将第二台梯田需修整区域的表层土壤移除,随后平稳地推送至第一台梯田表面,确保均匀分布。
完成第二台梯田的平整作业后,将计划修整的第三台梯田表面土壤移除,合理地转移到第二台梯田上,均匀平整分布。
D、如此逐台进行,直到各台修平。
2)表土逐行置换法。适用于坡面坡度较缓,梯田田面较宽30m)的情况。步骤如下:
首先平整田面中央区域,大约2米的宽度,随后分别从其上部和下部边缘各提取约1米宽的表层土壤,铺设在平整区域两侧。
实施以下步骤:首先,拓宽田面顶部至1米,然后填充底部1米,以此提升平台宽度至4米。接着,沿平台两侧分别扩展1米,最终将平台扩大至6米,遵循先前所述的方法进行操作。
直至将田面整平,这一过程将持续进行。
3)表土中间堆置法。适用于田面宽的情况。步骤如下:
在田面中心线上,计划对表层土壤进行全面剥离,形成一个约2米宽度的堆积区域。
实施对中心线以上田面土壤的移除作业,将其填充于下方田面,以此平整整个田面。
平整田面,将中心线上的表土均匀地分布并铺设至全田范围。
(5)修平田面
田面处理策略分为上下分层:在田坎线两侧1.5米区域内采用下挖上填法,即从田坎下方挖掘土壤填充至上方。田坎线以下及田面中心线以上的区域则采取上挖下填,即从上述位置取土填充至对应下方。这种划分方法旨在提升工作效率并节省人力资源。
在田面挖掘与填充作业接近尾声之际,务必通过手动水准测量验证其平整度(或符合设计规定的纵向坡度变化)。此项检查需确保精度不超过1%标准。
在田界边缘约1米范围内,保持10度左右的适度反坡。对于地表原有的轻微凹槽,填土高度应高于水平面约10厘米,以确保即使填土最深处可能出现下沉,农田表面仍能保持平整状态。
5、石坎梯田的施工
石坎梯田的施工流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定线、清基、石坎修建、填膛作业以及田面平整。其中,定线与清基两个环节遵循土坎梯田的施工规范作为参考依据。
(1)修砌石坎
在施工初期,应确保石料的准备充分,其尺寸需均匀搭配,整齐堆置于田坎线的下侧。
2)逐层向上修砌,每层需用比较规整的较大块石(长,宽
,厚
砌成田坎外坡,各块之间上下左右都应挤紧,上下两层的中缝要错开呈“品”字形。较长石坎每
留一沉降缝。
对于石坎内部各层次的处理,需遵循与外部坡度一致的规定,然而对石料的平整度不必过于苛求。在砌筑进程中,石坎应逐层均衡提升,尤其是压顶部分,所选用的石块应当规整且具备较大的规格要求。
4)石坎内坡坡度为,外坡一般接近垂直,顶宽0.3m。根据不同坎高,算得石坎底宽,相应地加大清基宽度。
(2)坎后填膛与修平田面
作业流程采用双重步骤:首先,在挖土填充和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捡拾隐藏于土壤中的石块和碎石。然后,这些被筛选出的物料逐层堆积在石坎之后,构建起对石坎稳固支撑的三角形结构。
施工流程首先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即先堆积较大的石块,随后逐步加入较小的石砾。接着,进行土壤填充,以实现田面的平整作业。
3)通过坎后填膛,要求平整后的田面深以内没有石块、石砾,以利耕作。
6、土地平整
考虑平整区域内的土方平衡,在推土机推土前,对开挖区域内有树桩、树根、杂填土等阻碍物利用机械结合人工彻底清除,然后先把表层原田面耕作20cm用推土机分两层推土剥离后,再用装载机进行细平工作。平整时采取就近原则,挖取高于设计田面标高的土方回填至附近低于设计田面标高田块,开挖及回填时应保证表土回填前田块有足够的保水层。在施工时严格注意田面高程的控制。并按照设计要求用推土机配合平整进行耕作层回覆,新造田表土翻松则用推土机的松土器进行耙松处理。对于大面积原水田,因基本平整,故仅需要对其进行场内高程复核,若需整平,则仍采用推土机进行,局部地方则采用人工修整。若在进行水田平整时,水田还未干田,则先开挖出排水沟,进行排水,待干田后平整,平整机械施工附近田块。
7、沟渠填埋
沟渠回填前,须对拟用于填充的土壤样本进行严格的击实试验,以确定其适宜的最优含水率。该土壤应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规程,确保其含水率符合规定标准,并且其土质特性需符合土石方工程通用规范和相关专业标准的规定。任何含有过多有机质、水溶性硫酸盐含量超过5%的土壤,如冻结或处于液化状态的泥炭、粘土或粉状砂质粘土,皆不得作为回填材料。此外,回填土料需排除淤泥、腐殖土、树根、杂草、生活垃圾、石膏等可能影响结构安全的有害成分,以及大于规定尺寸的石块。
(2)土方回填
填筑工作应采取分层的方式进行,每层的填筑厚度需严格控制,不得超过压实机械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压实影响厚度上限。
在实施分层填筑时,优先考虑采用同类型土壤,若必须混合使用,务必确保透水性较高的土层位于透水性较低的土层之下,严禁混合填置各类土壤。
在确保每层回填物通过压实机械得到充分压实后,仅当其压实度达到相关规范、设计规定以及其它必要标准的检测要求,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填筑作业。
施工程序应遵循自底部逐层提升的原则,确保在整个宽度范围内,每层土壤均经由均匀碾压或夯实处理。对于具有大坡度的填土区域,务必遵循分层次堆填,严禁采用垂直俯冲的方式一次性完成堆土作业。
在实施分段填筑过程中,各层接缝处应确保形成一个不小于1.5的陡峭斜坡,同时,上下两层的错缝距离应维持在1米以上,以确保构造的稳固性。
(3)土方碾压
1)土方回填碾压时应防止漏碾。每次碾轮重叠宽度不得小于25cm。
在实施碾压作业前,推荐先借助推土机等重型设备对填土进行平整处理。
在实施碾压机械对填方进行压实作业时,务必调控碾压机的行驶速度,并严格控制所需的压实循环次数。
在填方压实作业中,碾压机的操作应遵循"逐步增厚、低速行驶、重复碾压"的原则,碾压过程需由两侧向中心均匀进行。碾压过程中,碾轮边缘与填方边缘的安全距离应保持在50厘米以上,以防止滑坡风险。对于边角和边坡边缘难以达到压实的区域,需采用人工配合小型夯实设备进行补强。每完成一层碾压后,务必使用人工或机械设备对表面进行糙化处理,以确保各层间的紧密结合性。
在完成平碾碾压作业后,若发现土层过于干燥,务必先进行适量洒水湿润,然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的回填,以确保各层之间的紧密衔接。
(3)注意事项
在碾压施工过程中,如遇回填土呈现弹簧效应或表面剥落的情况,必须进行换填作业,确保其经过有效压实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继续进行上层的回填施工。
边坡回填土施工应严格遵循设计要求、相关规范及标准规定,确保合规性与质量.
在进行土方回填作业时,务必确保施工区域内地面水和地下水的顺畅排出,以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当填土层遭遇地下水或滞水情况时,务必在周边设立有效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与集水井,以确保有效降低水位,确保施工区域的排水顺畅。
对于已填充的土壤若遭受水分渗透,务必先进行彻底的稀泥排除,然后方可进行后续步骤。
为确保有效排水,填土区域应适度设置横向坡度。对于填土作业,应实施迅速而充分的夯实处理。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填土实施适当的预留下沉,以抵消行车负载、重物堆积以及干湿变化等自然因素可能导致的土体逐步沉降和密实。预留的沉降量需综合考虑工程特性、填方高度、填充材料类型、压实度指标以及地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来精确确定。
在进行土方回填作业时,务必同步整理相关资料,并确保及时向监理或业主提交待审批的文件以便完成签证程序。
作业方案建议:鉴于本地区土壤特性为壤土与粘壤土的组合,耕作层深度在20至25厘米范围内,我们推荐以下农机深松作业模式:一为单一深松作业,二为深松结合旋耕,三为深松配合重耙及后续镇压。对于条件适宜的田块,提倡实施深松整地一体化作业,以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同时,建议对同一地块每两年实施一次深松作业,以保持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针对我旗特定的土壤类型和作业模式需求,建议各地引导农机作业服务机构或农户审慎选择深松机械设备。优先选购经省级及以上农机鉴定部门认证的正规企业产品,以确保其性能满足规定标准。在选用凿(铲)式深松机时,需确保相邻两凿(铲)之间的间距不超过两倍的深松深度。对于配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