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建设工程投标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xx煤矿位于xx县,行政隶属xx县大仓镇上都河乡管辖,南距xx县4km。批准的井田范围南北长6km,东西宽约1.38km,面积约为。开采深度
标高。矿区共有煤层21层,煤层总厚97.19m,其编号煤层共有12层,可采煤层9层。根据矿区煤层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7号煤层是本区主采煤层,全区可采。其余各层皆为不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7号煤层埋深
,标高
,煤层厚度为
55.07m,平均厚度为15.80m,倾角为
,平均12°。为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煤中有害成分低,发热量较高,是良好的民用及动力用煤。用于火力发电,各种工业锅炉使用,也可在建材工业,化学工业中做焙烧材料。
一、xx煤矿开发的外部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优势
地理位置概述:xx煤矿坐落于中国内蒙古中部的xx县,邻近的白城Ⅱ级公路自西南方约5公里处,呈南北走向,穿越于井田边界之外。一条连接xx县与乡镇的局部道路贯穿井田中部,只需新建大约1.45公里的进场公路,即可实现与主干道的有效衔接,对外交通极其便利。
2、供电电源的可靠性
本项目位于蒙西电网区域,电力供应由xx电力公司保障。根据其供电方案,矿井的电源电压标准被设定为35千伏。矿井的35千伏双回路变电站电力源自xx110千伏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直接由该站变压器供电;在发生故障时,将通过大北沟35千伏线路,经xx110千伏变电站作为备用电源。整体供电系统稳定且可靠。
3、供水水源的可靠性
工业场地生活及锅炉用水供水系统在工业场地附近打2眼70米深井,经化验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工业场地生产、除尘洒水、洗车、其它(绿化和浇洒道路)用水以及消防用水供水系统,均采用经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后的井下水,地面消防采用临时高压制;井下消防、洒水除尘系统水源取自井下排水。处理后的井下水输入在地面设的井下消防、洒水贮水池,给水管经副井敷设至井下消防、洒水各用水点。
4、管理能力分析
基于对过往矿山建设和管理经验的深入总结,xx煤矿积极推动机制创新,采纳前沿管理模式,致力于达成投入资源节省、工程周期缩短与工作效率提升的目标。
二、技术创新和人力开发
xx煤矿构建以技术中心为核心,依托广泛的科技团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激励制度,致力于技术研发、引进及创新实践,从而提升煤炭生产的科技增值比。
依据现有人才资源状况及发展战略导向,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目标旨在通过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提升员工素质,塑造精简高效的管理与研发团队,从而持续增强管理者的能力与专业水准。
三、xx煤矿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1、《内蒙古xx县西大仓煤矿区建井勘探报告》、《内蒙古xx县西大仓煤矿区北段详细勘探报告》、《内蒙古自治区xx县西大仓煤矿中段详细地质报告》、《内蒙古自治区xx县西大仓井田煤炭补充勘探报告》及井筒检查孔资料。
2、批准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xx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说明书》、概算书、主要机电设备及器材目录、动筛车间初步设计说明书。
3、遵循国家现行的相关部委政策,包括经济、技术及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方针与规章制度。
4、xx煤矿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及协议。
5、现场考察需评估并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电设施及道路条件。
四、xx煤矿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原则
1、确保施工前的筹备工作周密细致,切实推进'四通一平'、'两堂一舍'及凿井设施的建设,以此为基础为后续的高效凿井作业奠定坚实基础。
2、鉴于本区域冬季漫长且气温严寒的气候特性,施工计划应优先考虑避免在冬季进行大规模的建筑工程作业。
3、优化利用稳定结构工程,通过减少非持久性施工和临时构建,从而有效地节省基本建设投资成本。
4、提升施工效率,积极采用先进的凿井技术和实践经验,推动机械化作业的深化与优化。
5、井巷工程的速度指标将参照全国平均水平的先进标准设定,并预留合理的收尾及试运行阶段,确保项目在投入运营后能稳定并顺利进行生产活动。
6、本施工组织设计涵盖矿井与选煤厂两个单元,鉴于选煤厂作为矿井的生产部门,我们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了包括生产工艺体系在内的生活设施、行政福利等综合性内容,确保与矿井整体规划一致。
五、特色与主要指标概述:xx煤矿施工组织设计编撰的特点与关键绩效指标
1、网络图利用Microsoft Project专业软件进行编排,矿图则由AutoCAD精细绘制,所采用的编制策略先进且科技含量高。
2、根据初步设计与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我们对主链路工程及其关键系统的交替施工进行了详尽且具有实用性的优化设计,确保了操作的可行性。
3、施工组织设计与后期动态管理的有效融合,确保实施实时追踪管控,具有高度的可开发性。
4、按照区域煤炭工业的发展需求,本项目规划为年产能120万吨的矿井建设,总工期预计为24个月。在编制时,我们参考了相关统计数据中平均且稍具前瞻性的井巷工程施工进度标准,确保工程的实施具备可靠、可控及可预见性特征。
5、矿井建设的里程碑
开工时间: 2006年4月15日
井筒下探至底部的日期:2006年10月24日(风井部分)
三井工程贯通日期:2007年1月6日(风力影响下的主体与辅助设施完成)
完成日期:2007年6月25日 - 副井永久装备的安装竣工
通风系统的建立日期:自2007年2月9日起,有效期永久
临时排水系统的建立日期:2007年2月9日
实施永久排水系统的完成日期:2007年10月26日
临时供电系统的启用日期:2007年2月9日(井下作业时段)
供电系统永久建立完成日期:二零零七年九月十四日
矿井整合调试周期:自2007年12月13日至2008年3月12日
投产日: 2008年3月13日
一、矿井交通位置
xx煤矿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xx县,行政隶属xx县大仓镇上都河乡管辖,南距xx县4km。绝对标高一般为。井田地理坐标为:
东经:
北纬:
批准的井田范围由下列15个拐点圈定,南北长6km,东西宽约1.38km,面积约为。开采深度
标高。
表1-1 井田境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点号 |
坐标 |
点号 |
坐标 |
||
X |
Y |
X |
Y |
||
1 |
4679960.00 |
39457900.00 |
2 |
4678940.00 |
39457650.00 |
3 |
4677840.00 |
39457110.00 |
4 |
4677230.00 |
39456510.00 |
5 |
4675920.00 |
39456150.00 |
6 |
4675900.00 |
39455860.00 |
7 |
4674300.00 |
39455400.00 |
8 |
4674300.00 |
39454950.00 |
9 |
4675030.00 |
39454530.00 |
10 |
4675900.00 |
39455430.00 |
11 |
4676625.00 |
39455365.00 |
12 |
4677690.00 |
39455460.00 |
13 |
4677780.00 |
39455230.00 |
14 |
4679180.00 |
39455780.00 |
15 |
4680580.00 |
39456680.00 |
|
|
|
概述:本项目涉及的公路,即xx县至白城的二级公路,起始于井田西侧约5公里处,南北走向,途经井田中部时,需新建约1.45公里的接入道路以连接主线。该路线对于xx县与周边乡镇交通,延伸至河北省围场县138公里,正蓝旗45公里,均为二级柏油路面,与207国道哈毕日嘎相距75公里。此外,从xx出发,途径太仆寺旗(145公里)可直达张家口,与锡林浩特的距离同样为290公里。矿区地理位置优越,距离集宁-通辽铁路的桑根达来站145公里,新建的桑根达来至蓝旗专用线的蓝旗站则位于距矿区仅45公里处,极大地便利了外部交通。交通网络的布局清晰,相关图示请参阅图1-1。
图1-1xx矿区交通位置图
二、矿井的资源条件
井田内共有煤层21层,煤层总厚97.19m,编号煤层共有12层,本井田有9个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1~9,其中为保证开采的安全性,将8、9煤层作为难利用储量,不予开采。主采煤层为7号层,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为,构造简单,全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64.46Mt。
三、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该矿井的设计年度工作日设定为300个,实行'三班八小时'工作制度,同时兼顾开采与准备作业,每日净提升作业时间维持在14小时.
该矿井的总计工业储量为129.62百万吨,设计开采储量为64.46百万吨,井的工程设计产能达到每年1.2百万吨。
则矿井服务年限为:
式中:T—矿井服务年限,a;
Z一矿井可采储量,Mt;
A一矿井设计生产能力,Mt;
按照相关规范及本矿井特定条件,确定K一储量备用系数的取值为1.3。
其中主采的7号层服务年限约为29a。
四、矿井设计总工程量、总概算及建井工期
(一)以下是依据我矿井初步设计核算后的各类工程总量明细:
1、井巷工程量明细见附表1-2,平均单万吨掘进距离为66.63米。
表1-2 井巷工程量表
顺序 |
名称 |
长度(m) |
掘进体积(m3) |
1 |
井筒 |
1032 |
27120 |
2 |
井底车场及硐室 |
872 |
11645 |
3 |
主要运输巷道及总回风巷 |
249 |
2851 |
4 |
采区 |
4934 |
60992 |
5 |
排水系统 |
589 |
6926 |
6 |
通风系统 |
80 |
864 |
7 |
压风系统 |
10 |
134 |
8 |
供电系统 |
105 |
1206 |
9 |
施工巷道 |
200 |
2684 |
|
合计 |
7996 |
114423 |
2、土建工程量
(1)工业建(构)筑物总体积:
(2)工业建(构)筑物总面积:
以下是部分项目内容概述: 1. 工业建筑总面积:包括生产设施的构建面积。 2. 行政福利建筑总面积:涵盖办公及员工生活配套区域。 3.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总计安装设备165台(套),涉及电气与机械设备的集成与配置。
(二)矿井及动筛跳汰车间总投资为36040.65万元,原煤成本77.00元/t,在籍员工总人数548人。
(三)项目初步设计预估的施工周期总计为21个月,划分为准备阶段3个月,主体建设阶段18个月。
本项目井巷设计选用竖井结构,实施单层平面布局,并采纳集中式大巷开发模式。
项目场地内部配置了主体井(主井)、辅助井(副井)及回风井三座竖向井筒,其详细特征请参阅附录1-3。
表1-3 井筒特征表
井筒名称 |
井口座标X(m) |
Y(m) |
井口标高(m) |
方位角(°) |
倾直角径(°)(m) |
|
断面掘(m2) |
净(m2) |
(m) |
垂支护深厚度(mm) |
井筒装备 |
主井 |
4678613 |
39455732 |
1270 |
360 |
|
905.0 |
28.26 |
19.63 |
335 |
400 |
8t箕斗梯子间 |
副井 |
4678568 |
39455777 |
1269.5 |
360 |
90 |
5.5 |
33.17 |
23.75 |
362 |
400 |
It矿车宽罐笼平衡锤梯子间 |
风井 |
4678643 |
39455762 |
1270 |
|
90 |
3.6 |
14.19 |
10.17 |
335 300 |
|
|
该主井承担着整个煤矿的煤炭提升重任,配置了玻璃钢梯子间作为重要的安全疏散通道。井筒直径为5.0米,配备了两扇8吨重的插板闸门箕斗,而罐道则采用了整体冷弯型钢设计。
井筒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矿井人员、物资、岩石以及设备的升降作业,同时作为矿井的主要通风井,配备有安全疏散设施——玻璃钢梯子间,确保紧急情况下作为安全出口。井筒设计直径为5.5米,装备有一对1.0吨单层双车多绳提升罐笼(包含一个宽敞罐笼和一个平衡锤)。井筒内部设施完备,包括两套排水管道(一套为备用)、一套洒水系统,以及动力、通信、信号和安全监控电缆等关键设施。
风井担负矿井回风。根据矿井瓦斯含量低,按总风量考虑,井筒净直径为3.6m。井筒内无装备。
井田开采采用单一水平划分策略,选择+935米基准面作为开拓水平。该水平主要服务于7号煤层的开采,并计划通过石门延伸开采下部各煤层,包括6、5、4、3、2、1号煤层,按照分层(组)上下山的开采方式。依据井田范围和开拓布局设计,矿井总共被划分为三个采区,其中首期投入生产的为一采区。
井底车场设于第七号煤层的底层岩层,主要由凝灰岩、含砾泥岩及含砾砂泥岩交替构成,岩石性质坚硬。巷道维护工作主要采用锚杆与喷射混凝土相结合的支护技术。
初期运营阶段,矿井仅启用一个开采区域,配置有采区轨道提升系统、采区胶带运输系统以及采区回风线路。所有设施均位于7号煤层内,并采用锚喷支护技术进行结构支撑。
7号煤层中部署了轨道大巷及胶带大巷,采用锚喷支护技术。鉴于其主要服务于后续的开采区域,因此在建设矿井阶段无需过多考虑初期设计需求。
表1-4 大巷和采区上山特征表
名称 |
净断面(m2) |
布置位置 |
支护方式 |
采区胶带上山 |
9.41 |
7-2煤层底部 |
锚喷支护 |
采区轨道上山 |
10.61 |
7-1煤层底部 |
锚喷支护 |
采区回风上山 |
10.61 |
7-2煤层顶部 |
锚喷支护 |
轨道大巷 |
10.61 |
7-1煤层底部 |
锚喷支护 |
胶带大巷 |
12.45 |
7-2煤层底部 |
锚喷支护 |
一、提升
主井采用配置为单绳异侧装载的8吨提煤箕斗,提升设备选用2JK-3.5/11.5E型单绳缠绕式提升机,具备双钩提升功能,电力驱动部分选用电动机型号Z560-4A-03,功率参数为777千瓦,电压规格为550伏特,转速为每分钟436转。
井下副井配置了一台单层双车多绳提升装置,包括一个宽度适中的罐笼和一个平衡锤。提升设备选用了型号为多绳落地摩擦式的提升机,具体型号为Z560-4A-03,其功率参数为777千瓦,电压为550伏特,转速为每分钟436转。运输工具采用的是1.0吨级的矿车。
二、运输
矿井初期只采一采区,采区胶带上山选择DTⅡ型1.0m宽强力胶带输送机,运输能力1200t/h,带速2.5m/s,配电动机功率2。轨道上山辅助运输选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SQ-1200/110一台,功率110kW。
本项目拟采用的调车动力设备为CCG6.0/600-14FBZ型号的柴油机车。
无极绳连续牵引车,型号分别为SQ-1200/110和SQ-1200/75SB,被应用于轨道运输大巷、采区上山及工作面回风顺槽的运输作业,承担起大巷与采区、工作面的辅助运输任务。
在矿井生产的初始阶段,即首采区,我们配置了1套SQ-1200/110型无极绳连续牵引车和1套Q-1200/75SB型无极绳连续牵引车。它们分别安置于轨道上山和工作面回风顺槽区域。
三、采煤与掘进
在全矿井投入生产阶段,配置了包括一个综放工作面和两个综掘工作面的开采布局,采掘作业的比例达到1:2,矸石产出率极其低,近乎为零。
综放工作面选择MG250/575-W型采煤机一台,采高范围,截深800mm,滚筒直径1.8m,无链牵引,牵引力450kN,电机功率
250+75kW:支架选择ZF5200/16/32型四柱支撑掩护式四连杆大插板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
项目配置如下: - 综掘面一主要设备包括EBJ-120TP煤巷掘进机,配合MYT-120P型锚杆机,以及DSJ80/40/90型胶带输送机进行作业。 - 另一综掘面则具备房柱式采煤的多功能性,采用EBH/J-132煤巷采掘一体化机,同样配置了MYT-120P型锚杆机和DSJ80/40/90型胶带输送机,实现高效综合开采。
本研究策略针对厚煤岩柱区域,优先采用长壁分层放顶煤开采技术;针对较大厚度的煤岩柱,选用长壁分层综合开采,通过调整分层数与限制采高以优化开采方式;而在煤岩柱较薄的地带,则采取房柱式开采方法,以减少裂隙带的高度。主力煤层7号层划分为7-2和7-1两个部分,实施自然冒落法进行顶板管理,执行工作面后退式开采。平均采高控制在2.6米,采放比维持在1:3的理想状态。
四、采区煤炭运输流程
生产流程概述如下:首采区采用的运输路径为采煤工作面至运输巷胶带输送机,再通过采区上山胶带输送机,最终输送到井底煤仓。对于其他采区,流程为先通过采区上山胶带输送机,接着连接至胶带输送机大巷,然后将煤炭送入井底煤仓。煤仓与箕斗装载硐室相连,煤炭通过主井的箕斗提升至地表。掘进的煤炭在采区内处理后直接并入主煤流系统。
五、矿井通风系统
本项目井采用的通风系统为中央并列抽出式设计。副井引入新鲜空气,胶带大巷及采区轨道上山和胶带上山则作为进风通道,轨道大巷专司进风功能,各采区配备独立的回风上山以确保回风,采煤工作面的工作面运输顺槽执行进风任务,同时回风通过回风顺槽,最终在回风立井完成回风过程。
风机型号为BDK618-No24型对旋式轴流风机,风量。
六、压风系统
设计方案概述:该矿井采用井下移动式压风机站配置,选用了两台SM-475A型号的矿用移动螺杆空压机,单机运行与备用模式,每台配备75千瓦、转速为1480转/分钟、电压为660伏的防爆电机。设备安置于轨道上山入口区域。
七、排水系统
主排水设备选用型矿用耐磨泵3台,正常涌水量时,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最大涌水量时2台工作,1台检修。
矿井水首先在井底水泵硐室内通过管道系统,沿着副井井筒输送至专用的矿井水池。经过处理后,部分水被用于洗煤作业以及作为消防水源;剩余的部分则进行排放。
八、地面生产系统
本矿井初步设计能力为1.2Mt/a,矿井在工业场地内布置三个立井分别承担提煤、辅助提升和通风任务。工业场地内配套设置1.2Mt/a能力的选煤厂对原煤进行加工,成品煤装车汽运。在工业场地设置矿井机修间,综采设备周转库,综采设备综合调试试验场地,坑木加工厂等辅助生产设施。在工业场地东部设置临时矸石山堆放选煤厂排放的矸石和井下矸石。
九、地面运输
鉴于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现有状况,我矿煤炭的外运主要依赖公路运输,运输线路大约45公里。连接xx县至乡镇的公路,其中有部分路段横贯井田核心区域。初期阶段,我们选择利用一条直达的进场公路,其长度为0.85公里,直接与主线公路相接,以降低初期投资。然而,随着矿井开采范围的扩展,为了保障行车安全,井田内部的部分道路将进行必要的调整。运输线路将从进场路出发,向西转向北,沿着井田边界的西侧与现有的公路顺利衔接。
十、供电
根据矿区输电线路初设,矿井地面设立35kV变电站,35kV变电站两路35kV电源引自xx110kV变电站,一备一用。供电线路单回长度为5km。矿井35kV变电站位于矿井工业场地的西南角,地面35kV变电站由35kV配电室、主变压器、6kV配电室、主控制室、电容器室以及消弧线圈室等组成。采用两台,8000kVA有载调压变压器。正常时一台变压器运行另一台冷备用。
高压地面配电系统采用6千伏,而低压部分则为0.38/0.22千伏供电。
井下供电系统通过副井引入,电力配置包括高压6千伏,低压部分分为1140伏和660伏,同时,手提电器设备和固定照明设施采用标准电压127伏供电。
十一、通讯
本设计旨在构建一个整合行政与调度功能的矿井通信系统,特别安装了一台KTJ4H矿用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其系统容量达到220门,具体分配为:140门用于行政管理通讯,专供地面行政部门使用;另有80门作为独立的生产调度通信指挥系统,以支持井下生产调度指挥。这一配置确保了地面通信与生产调度的顺畅运行,满足了相关需求。
该系统主要构成包括:一台主机、一台计费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座行政通讯话务台以及一个128键数字调度台。此外,外围设备配置了完善的设施,具体包括行政电话配线架、调度电话配线架、安全耦合器及备份电池等关键组件。
十二、安全监测
本项目采用的KJ95监测系统,其网络架构采取'总线式+分布式'设计,主要构成包括监控主站、监控分站及各类传感器。该系统实时监控井下的关键环境参数,如瓦斯浓度、一氧化碳含量、温度、风速以及风门状态,同时涵盖了机电设备的工作状况。所有数据通过地面中心站的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处理与可视化展示。一旦环境参数超出预设阈值,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并实施断电措施。在重要工作区域,我们还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以增强安全保障。
十三、给排水
工业场地的饮用水取自第四系和新第三系。作为水源的深水井设在工业场地的西北部,距工业场地300m处。 管井共计2眼,一用一备,单井出水量,其他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水。经计算,矿井生产及生活总用水量
,最高时用水量为
。其中:工业场地生产及生活用水量
,最高时用水量为
;井下除尘洒水日用水量为
,高峰时用水量为
。
工业场地的生活用水及锅炉用水源自地下水水源,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后,储存在高位水箱中,随后通过管道系统进行分发供应。
净水站的核心设施包括两座水力澄清池和一座重力式滤池,均采用坚固的钢混凝土结构。净水车间内配置了诸如净水设备区、供水设备区、药剂添加区、化学分析室、值班室以及办公区域等多功能空间。
附近河沟接纳的污水源自工业场地,首先经过沉砂沉淀池进行初级处理,随后由调节池和高效的一体化净水器设备进一步净化,确保合规排放。
井下矿井涌水在汇集过程中经历初次沉淀,随后经由地面矿井水处理设施输送,经过二次沉淀处理,确保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后,方合规排放至临近的河流沟渠。
十四、采暖及供热
对矿井工业场地内有人活动的地面建(构)筑物设置全部或局部的采暖系统。采暖系统热媒采用工业场地内凡车间工艺设备要求或经常有人停留室内须保持一定温度的工业建筑及行政、公共建筑均设集中采暖,其热媒除工业建筑、浴室、更衣室为饱和蒸汽外其它行政、公共建筑为95/70℃低温热水,热源来自工业场地锅炉房,低温热水通过汽-水换热器制备。
为确保矿井冬季的安全生产,针对井筒与提升设备可能面临的冰冻问题,我们实施了进风加热策略。为此,在副井设置了专门的空气加热室,采用风机驱动的冷热风在井口房内混合加热技术。
设备配置包括两台SZL6-1.25型号蒸汽锅炉,以及一台SZL4-1.25型号蒸汽锅炉。在供暖期间,所有三台锅炉将同步运作。而在非供暖季节,仅一台SZL4-1.25型锅炉将维持运行。
矿井建设期内研石可用于回填广场,临时矸石山服务年限按1a考虑,占地为1.2ha。研石治理措施是可充填沟谷,集中排放到位于场区东南侧排研场,由轻轨运输,与工业场地之间设置绿化防护林带。还可用来充填塌陷区,复土造田,也可用以发电及制作空心砖。
根据环保要求,三台锅炉配套一台XDL-4型、两台XDL-6型高效多管旋风除尘器和一台GZT-C型高效脱硫除尘器。除尘效率达到93%以上,脱硫效率达到50%以上,烟气经处理后,烟尘浓度、浓度分别为
和
;满足《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Ⅱ时段二类区标准,除尘器净化后的烟气经45m高烟囱向高空排放。
井下排水一部分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达标后复用,用于井下除尘洒水及井下消防,地面除尘洒水、洗车、绿化等及地面消防;另一部分经混凝、沉淀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的一级标准排入附近水沟。工业场地污、废水主要来自民用建筑,属于典型的生活污水。对其处理后直接排放。
1、在矿井初期运营规划中,我们采纳单一的开采区域与工作面策略,即实施一条走向长壁综合开采并伴随放顶煤的工作模式。预期移交的工作面全长将达到120米,确保高效且有序的生产流程。
2、在矿井交接过程中,必须确保完成所有地面设施的构建,包括选煤车间,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地面生产体系。
3、本项目采用一次性设计、一次性建成并投入生产的建设模式。在矿井竣工并正式移交运营后,其产能将达到设计目标每年120万吨。
4、矿井移交时完成井巷工程量7996m,工业建筑总体积,行政福利建筑
,机电设备安装165台等。
一、地层
地层自老至新井田内分布如下:中生界上侏罗统xx组(J3d1)、下白垩统巴彦花组(K1bn),继而有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N2)和第四系(Q).
地层特征按照井筒施工所见顺序叙述如下:
(一)第四系(Q)
1、全新统(Q4):广布全区,主要为腐植土,残坡积碎石及风成砂等,厚度。
2、区域内冲沟地带的中下更新统(Q1-2al+pl)地层表现出色,其在冲沟中可见,最厚处达90米,主要由黄褐色的冲积粉细砂和粘质砂土构成。
(二)第三系上新统(N2)
仅见于钻孔中,岩性为灰色、褐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粘土及粘土砾石层。粘土中夹灰黑色气孔状、杏仁状及致密状玄武岩层,厚度
,本统最大厚度155m。
勘探线底部见砾石层。
(三)下白垩统巴彦花组(K1bn)
1、20米厚的上砂砾岩层:该段受到侵蚀,总体厚度相对有限,具体为20米(ZK241)。上层由粉砂岩构成,下部则由灰色砾岩和含砾砂岩组成。
2、含煤岩段概述: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上部以灰色及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夹杂有页岩、炭质页岩,以及少量菱铁矿粉砂岩的薄层分布。中部可见薄层粗砂岩的嵌入。区域地质构造上,煤矿区南北两侧边缘遭受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