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
1、项目概述
1.1项目介绍
1.1.1项目详细描述
1.1.2项目结构设计
1.1.4标准化施工方法
1.2、环境要素
1.2.1气候与环境分析
1.2.2水资源评估与管理
1.2.3深入探讨地质特性与应用
2、全面施工部署
一、陆地建设项目
二、高效水域建设方案
3、流程概述
3.1.栈桥钻孔灌注桩施工详细流程图
3.2.详细码头建设操作流程图
4、创新项目实施策略
4.1专业施工测量与设备测试
4.1.1基线与水准点设置详解
4.1.3精准度管理措施
4.2.桩基栈桥建设
4.2.1.钻孔灌注桩平台
4.2.2.钻孔灌注桩详解
4.2.3.横梁现浇施工方法
4.2.4.引桥空心板预制
4.2.5.陆地空心板安装流程
4.2.6.混凝土现浇表面处理
4.3.预制构件技术详解
4.3.1预制预应力桩技术
4.3.2预制码头组件
4.4 千吨级码头施工
4.4.1水上沉桩策略
4.4.2横梁现浇施工流程
4.4.3码头组件安装流程
4.4.4高效现浇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
4.5撑墩实施
5、主要施工设备清单
5.1高效施工设备清单
5.2高效船舶设备安装策略
8.1.2、高质量工程设定
6、物资进场详细规划
7、人力资源部署策略
8.2、全面质量管理框架
8.2.1质量管理策略、设定的目标与承诺
8.2.2质量管理关键文档
8.2.3质量保障措施
8.3、质量管理架构详情
8.3.1项目详细解读
8.3.2质量管理机构详情
8.3.3第三方检测
8.3.4专注于客户为中心的方法
8.3.5管理体系架构图
8.4、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8.4.1生产过程控制
8.4.2高效供应链管理策略
湾沟大桥建设工程施工方案
模板简介
湾沟大桥建设工程施工方案涵盖项目概述、施工部署、创新实施策略、资源管理及质量管理等核心内容。其中项目概述包括项目详细描述、结构设计及气候、地质等环境要素分析;施工部署明确陆地与水域建设方案及栈桥钻孔灌注桩、码头建设等关键流程;创新实施策略涉及专业施工测量、桩基栈桥建设、预制构件技术及千吨级码头施工等核心环节,同时涵盖施工设备、物资进场、人力资源等资源管理要求,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框架、质量保障措施等质量管理体系。本方案为湾沟大桥建设工程的有序实施、质量控制及效率提升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施工指导。
模板预览

 

 

 

 

湾沟大桥建设工程施工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8.4.3检验和试验控制。95

某大桥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及特点

1.1工程概况:

该大桥地处西果园南方约两公里处,其中心里程标记为K12+112.5,专为跨越深沟而设计。

该工程项目采用连续刚构桥结构,其中主体部分桥跨设计为64米加115米再加64米,墩身为双薄壁型。基础选用钻孔桩技术。在兰州岸,引桥上部由五座30米连续箱梁构成,而临洮岸则由三座相同的30米连续箱梁组成。其下部支撑设施为柱式墩台,同样依托钻孔桩基础。主引桥间通过空心薄壁过渡墩巧妙衔接。

1.2工程特点:

该桥梁两侧紧邻陡峭的山坡,其下方的山涧显得尤为狭隘,而桥面最低点与沟壑底部的距离大约为78米。

该桥梁项目采用连续刚构设计,且坐落在弯曲的线路中。桥梁纵向坡度达到了2.8%,堪称本区域内的高难度桥梁工程项目之一。

2、主要工程数量

该桥主要工程数量见表(见下页)

3、工程进度计划安排

某大桥施工计划安排22个月,自2001年9月开工,2003年6月完工,详细的进度安排见某大桥施工进度横道图。各部分具体的进度计划分述如下:

3.1下部工程

3.1.1施工准备安排30天

3.1.2钻孔桩工程60天

3.1.3主墩承台20天

3.1.4主墩

3.1.5过渡墩30天

3.1.6柱墩120天

3.1.7桥台30天

某大桥主要工程数量表

部位

工程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桥梁下部

钻孔灌注桩C25

M3

1700

 

其中:120cm

M

280

150cm

M

500

中200cm

M

720

承台砼C30

M3

768

桥墩砼C50

M3

3612

C30

M3

2194

桥台砼C30

M3

281

引桥上

30m箱型梁

64

 

箱梁砼C50

M

2280

湿接缝砼C50

M

1136

沥青砼

M

477

FYT-I防水层

M

5781

 

 

 

 

M

94

 

 

护栏C25

M

260

 

主桥上部

箱梁C50

M

4969

 

桥面铺装砼C40

M

314

沥青砼

M

471

FYT-I防水层

M

5711

护栏C25

M

255

3.2主桥上部工程(悬壁梁部分)

3.2.1 施工准备40天

3.2.2 0°块及1#块现浇30天

3.2.3 初次挂篮安装与调试计划历时20天(包括预压阶段)

3.2.4 在2号至12号施工阶段,预计耗时80天,按照平均每7天为一个施工周期进行安排。

3.2.5 现浇直线段的施工周期为25天,且允许与悬臂浇筑部分同步进行,不会影响总工期安排。

3.2.6 总计完成次边结构合拢与主跨结构合拢,历时20天(包括拆除与安装临时支撑体系的时间)

3.2.7 桥面铺装等附原工程安排90天

3.3 引桥上部工程

3.3.1 施工准备30天

3.3.2 箱梁预制80天

3.3.3 箱梁架设35天

3.3.4 顶横梁30天

3.3.5 箱梁湿接缝30天

3.3.6 在五天内完成临时支座的撤除并转入实体结构的转换工作

3.3.7 桥面铺装等附属工程安排90天

4、施工队伍安排及机械配置

4.1施工队伍安排

4.1.1 桥梁施工队伍规模为60人,隶属于第一分队。他们肩负着总计46根桩基础的建设重任,已配备4台专业钻机入场作业。

4.1.2 负责主桥桥墩、过渡墩及连续箱梁悬灌项目的施工队伍为桥梁二队,该团队共计150人,并且还将执行桥面等相关附属设施的建设任务。

4.1.3桥梁三队,共180人

负责实施引桥桥墩、桥台的预制与安装,30米箱型梁的构建、就位、墩顶横梁的连接,以及桥面相关附属设施的建造工作。

4.2 机械设备配置

为了确保特大桥施工任务按期、优质、高效完成,鉴于工程的独特性质,我单位已配备了先进的机械设备。详细设备清单见表3:本合同工程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表。

某大桥主桥使用两台塔吊,引桥使用汽车吊。

5、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

5.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见某大桥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5.1.1 施工队伍一的营地及作业场地坐落于主桥右侧,与施工队伍二共享混凝土搅拌站及加工区。

5.1.2 施工场地及二队营房选址位于主桥的右侧区域。

5.1.3施工三队营房及30m梁预制场设在某大桥临洮方路线上,土方施工队先施工段路基,及预制场场地平整。为引桥的施工制造条件。

5.2临时工程:

5.2.1施工便道

(1)实施对G212国道曹家咀至某大桥兰台段沿山路段的临时性修复工程,道路长度为1800米,车道宽度设定为3.5米。

(2)一项工程计划在原G212国道曹家咀至某大桥主桥下施工区域建设一条专用通道,该通道的长度为1100米,宽度设定为3.5米。

(3)实施一项道路改造项目,针对G212国道从青岗岔至某大桥临洮台路段的山地转角处,需修建一条临时性通道,总长度为2100米,设计宽度为3.5米。

5.2.2施工用电

采用就地取材策略,拟安装一台功率为500千瓦的变压器,同时配置1公里输电线路。为确保施工进程顺利,我们自备了两台200千瓦的发电机以及一台120千瓦的备用发电机。

5.2.3施工用水

在山下桥的右侧打井一眼,深25m,在山上修一高位蓄水池,容量。三个砼搅和站各建一座蓄水池,由高位蓄水池通过高差自流水向小蓄水池送水。

6、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

6.1钻孔桩工程施工方法

6.1.1施工准备

进场后,施工队首要任务是建设临时道路,以便钻机顺利就位。随后,他们平整施工区域,设立桩位基准。接着,挖掘泥浆池,为后续作业提供必要设施。同时,确保施工水源的有效引入,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6.1.2钻孔桩施工工艺

钻孔工作采用先进的KP1500钻孔机执行,其操作流程如下:

定位桩孔 → 安置护筒 → 钻孔就绪 → 清理孔底

钢筋笼—→下导管→灌注水下砼—破桩头

附件三详细阐述了钻孔桩各工序的施工工艺,具体内容参见《钻孔桩施工工艺细则》。

6.1.3 钻孔桩施工顺序

按照总体施工规划的部署,钻孔桩施工流程如下:

依次进行:主墩钻孔桩施工 -> 过渡墩钻孔桩作业 -> 临洮方向引桥钻孔桩工程 -> 兰州方向引桥钻孔桩施工

6.2主桥双薄壁墩施工方法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们计划采用先进的爬模技术实施主桥双薄壁墩的施工。为了有效缩短工期,我们将启用四套爬模设备,同步进行四个主墩的建造工作。

6.2.1承台施工

执行设计规定的承台基坑开挖作业,清除桩头混凝土,直至达到设计承台底面标高以上2-3厘米的预留空间。随后,进行承台钢筋的绑扎,并预先安装墩身所需的钢筋。最后,浇筑承台混凝土。

附件一详述钢筋的制作与绑扎工艺,而混凝土浇筑施工步骤则在附件二中详细阐述。

6.2.2 针对不同主墩高度,双薄壁墩爬模模板采用定制设计,其标准高度通常在2至3米范围内。为了确保墩身混凝土的强度,施工过程中会适当掺入早强剂以加速硬化过程。

每日施工安排:连续24小时进行一节墩身的建设,工序涉及拆卸模板、配置钢筋、设立模板以及混凝土浇筑,预计作业持续时间为10小时。

附件五详细阐述了双薄壁墩爬模施工的具体工艺流程,参见《双薄壁墩爬模施工工艺细则》。

6.2.3双薄壁墩施工控制

在顶墩中央区域安置精确的激光铅直测量设备,设备需确保其顶部距混凝土表面25至30厘米的高度,并确保装置稳固,同时配备相应的防护罩。

6.3过渡墩、柱墩施工方法

6.3.1模板

模板采用整体钢模板,每节长度为2~3m。每次施工节。过渡墩模板制作四套。柱墩模板制作四套。

6.3.2墩身施工

钢筋的加工制作与绑扎施工工艺详细内容请参阅附录一《钢筋工程施工工艺细则》。

混凝土的拌合与浇筑施工工艺详细内容请参阅附件二,即《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细则》。

6.3.3施工控制

通过激光铅直仪精确控制墩身位置,首先在墩台中心实施混凝土平台浇筑,随后安置激光铅直仪,并对仪器安装部位增设防护罩,确保设备安全无损。

6.4连续刚构梁施工方法

在连续刚构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高效的悬臂挂篮施工技术。对于4段T型梁的关键区域,同步运用了8个吊篮进行并行作业。

6.4.1 施工工艺流程总述

支架现浇块砼——张拉临时固定预应力粗钢筋→采用菱形挂篮悬臂浇筑箱梁2至12块砼(即最大悬臂状态),支架浇筑过渡墩端直线段梁体砼              拆除挂篮              浇注边跨合拢段砼浇注中跨合拢段砼—→桥面附属工程施工。

6.4.2 0块及段施工

0、段设计长度为13m,腹板宽度为6m,顶板宽度为11.75m。计划分两次完成,先施工0段,对称施工两侧1段。

(1)主墩墩身预先安装预埋件,作为支架承载的关键组件。随后,工字钢横梁被精心构建并安装,随之搭建起稳固的模板支架,具体示例如图1所示。

(2)模板

外侧模板选用标准化钢模板,内部模板则装配组合钢模板,模板安装过程借助于附着式塔吊进行精准吊装定位。

标高的模板调整作业借助于千斤顶与木楔块的协同操作完成。在模板定位准确无误后,采用扒钉将其稳固地锁定。

(3)钢筋及预应力管道施工

在预制场,钢筋、波纹管及预应力筋被加工成初始形态,随后由塔吊吊运至桥梁施工现场。接下来的步骤是:0#块钢筋进行现场精细绑扎。

底板钢筋—→侧板钢筋—→顶板钢筋 波纹管→预应力筋

关于钢筋施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附件一:《钢筋工程施工工艺细则》

详细说明关于预应力孔道与预应力筋施工的工艺规定,请参阅附录四:《预应力孔道及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细则》。

(4)砼施工

砼拌合:

搅拌混凝土的工作由SJ500型强制式混凝土拌合站承担,该拌合站在桥梁下方布局。

砼运输:

砼运输采用塔吊直接起吊送至桥上。

砼灌注:

按自低向高、先底板、再腹板及顶板的顺序浇灌砼,中间不留施工缝。0#节段及节段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管道密集,给砼入模带来较大的困难,在灌筑时拟采取顶板、腹板预留方孔多点灌筑的方法。灌筑时采用分层灌筑,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

砼振捣

混凝土振捣工作主要采用高频插入式振动器,辅以适量的附着式振动器。施工过程中,振捣人员依据明确区域进行分工协作,熟练掌握快速插入、缓慢拔出的振动操作原则,坚决防止漏振和过度振捣的现象发生。振动器在操作时需避免直接触碰波纹管。灌注混凝土期间,应安排专人使用通孔器实时清理管道,确保每条管道畅通无阻,消除潜在问题。

砼养护

混凝土养护方法采用持续洒水的方式进行,鉴于工程计划,冬季施工将不被纳入施工安排。

请参阅附件二:详尽的《砼工程施工工艺细则》以获取施工详情。

(5)穿束、张拉及压浆

详情请参阅附件四:《预应力孔道及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细则》中的预应力张拉及压浆部分。

6.4.3悬臂浇筑梁段施工

完成0#和1#施工任务后,将开始在相应的梁段0#和1#上组装并安装挂篮,随后展开对2#至12#节段悬臂浇筑梁体的施工工作。

节段梁宽11.75m,梁段长4~5m。

该大桥由四个独立的T构结构组成,共计需在挂篮上实施48个梁段现浇作业。鉴于工程进度要求,我们计划启用并同步操作八套挂篮进行施工。

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新式菱形挂篮,该挂篮外形美观,受力明确,受力后变形小,并且挂篮下空间充足,可提供较大施工作业面,利于钢筋模板施工操作。利用该种挂篮已成功修建如京九线泰和赣江特大桥、上海奉浦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二十余座悬灌梁桥。

悬臂灌筑施工工艺:

(1)、挂篮安装

在0#和1#区域施工任务完成后,随即开展挂篮装置的安装工作。此环节将利用塔吊进行小部件的桥梁组装,具体的操作流程详载于附件六:《菱形挂篮悬臂施工工艺细则》。

(2)、安装内外模板

详见附件六:《菱形挂篮悬臂施工工艺细则》

(3)、钢筋施工

在挂篮内,2#至12#节段的悬臂钢筋施工流程与0#和1#节段的施工步骤一致,具体操作细节请参阅附件一:《钢筋工程施工工艺细则》。

(4)、砼施工

详见附件二:《砼工程施工工艺细则》

(5)、砼养护

采用洒水养护方法。

(6)、预应力孔道安装、张拉、压浆

关于预应力孔道的安装、张拉及压浆施工作业,详细内容已在附件四《预应力孔道及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细则》中阐述。

(7)、模板拆除及挂篮行走

详见附件六:《菱形挂篮悬臂施工工艺细则》

6.4.4边跨直线段施工

混凝土边跨直线段的施工时间规划应与各T构的第十节段施工进度保持同步完成,以确保合拢段两端混凝土的龄期大致相当,从而确保合龙后梁体的品质。具体工艺流程描述如下:

(1)、支架

在内部过渡墩的侧边实施地面平整并进行夯实处理,接着在地表铺设强化枕木,以增强地基承载性能。采用65型军用墩构建辅助支撑墩,作为边跨直线部分的主要承重结构。

(2)、预压

支架拼立好后,对支架进行梁体等重的预压,预压采用悬挂水箱法,预压时间小时,消除支架非弹性变形,并检测下沉量(下沉量10mm),按取得的经验数据预留底模板预拱度。

(3)、模板

选用高强度覆膜竹胶合板作为现浇直线段施工的模板支撑材料,模板支撑结构的背楞部分则选用实木方木构建。

(4)、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以及预应力施工流程与常规步骤一致,但在处理边跨直线段时需特别留意:务必在合拢段施工完毕并完成正向弯矩预应力筋的张拉操作后,方可拆除支撑架。并且,在进行正向弯矩预应力筋张拉前,支撑架的稳定性严禁动摇。

6.4.5合拢与体系转换

(1)合拢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须严格遵循设计规定,即先实施边跨部分,继而进行中跨部分的合拢工作。

(2)在实施合拢段混凝土施工时,优先选择日温差较小的阴天进行。若天气条件不允许,应选在一天内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如夜晚9点左右开始浇筑。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建议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其膨胀剂的掺入量需通过试验精确测定。混凝土浇筑过程应控制在2至3小时之内,且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应高于梁体混凝土一个等级,以利于尽早进行预应力施加操作。

6.4.6线型控制:

6.5 30箱型梁预制架设施工方法

本项目的设计策略为,在临洮方向的桥头设立预制场,实施箱型连续梁的预制,随后利用架桥机进行高效安装,其中两端引桥的结构分别为5跨30米和3跨30米箱梁。

6.5.130m箱型梁预制

(1)模板

施工选用的外模型为整体式6毫米厚钢模板,而内模板则采用模块化定型钢模板,通过分段拼接组装。至于底模,我们选用的是整体钢模板,具体示例请参阅附图。

(2)钢筋

钢筋加工与绑扎的具体细节请参阅附录一:《钢筋制作及绑扎工艺细则》

(3)砼浇筑

混凝土拌合与浇筑的详细流程,请参阅附录二《砼工程施工工艺细则》。

(4)箱型梁预应力孔道及预应力筋张拉

预制箱梁的预应力孔道采用优质钢波纹管,锚固装置选用OVM型锚具,而预应力钢筋选用的是低松弛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

关于箱型梁的预应力孔道设计与预应力筋的张拉技术,详细内容已在附录四《预应力孔道及预应力筋施工工艺细则》中阐述。

5.5.2箱型梁架设

箱型梁段,30厘米规格,通过专用运梁平车运输至桥梁预定位置,随后由DFIII40/100型号的架桥机进行精确安装作业。

在实施主梁架设前,于墩上安装稳固的永久支座(对于端部孔位则无需设置临时支撑),然后逐个孔洞进行主梁安装,使其坐落在临时支座上形成简支状态。

5.5.3墩顶横梁施工(简支梁转连续梁)

(1)构建底模板:通过装配工艺,使用工具钢模精心组合,针对支座钢板的具体形态,在相应位置定制木质模板,以确保支座钢板的定位精确及标高的准确性。

(2)连接连续接头段钢筋,绑扎横梁钢筋。

(3)安装接头板波纹管并穿束。

(4)实施混凝土浇筑于连接部位。为了确保浇筑质量及防止潜在的裂缝,推荐选择在阴凉天气或日间气温最低的时段进行施工。对于连接段的混凝土,建议采用具有微膨胀特性的水泥。

(5)实施板顶负弯矩钢筋的张拉作业,采用两端同步进行且确保逐根钢筋对称张拉。在按照设计规定的所有程序完成张拉任务后,紧接着进行注浆封锚操作。

(6)箱梁湿接缝砼施工

实施湿接缝混凝土模板安装,选用厚度为12毫米的竹胶板模板。遵循'附件一'的指导,对湿接缝钢筋进行恰当绑扎,混凝土浇筑应遵循从跨中向两侧支点的顺序。按照'附件二'的详细规定,进行湿接缝混凝土的浇筑作业。

(7)拆除临时支座

在确保一联桥湿接缝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实施临时支座的拆除工作,从而实现梁体从简支状态向连续梁体系的转换。在拆除过程中,务必关注并避免高温对橡胶支座性能造成潜在影响。

所有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严格遵循《工艺细则》中的相关规定。

30m箱型梁预制施工工艺流程图见下页

5.5引桥30m箱梁施工方法

6.6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

参阅《某大桥施工计划网络图》,以获取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序列安排。

30m箱型梁预制施工工艺流程图

板施工。

1.爬升模板工艺原理

依托已硬化成型的双薄臂墩混凝土墩壁作为主要承载结构,爬升装置的核心组件包括下部的内爬支脚机构以及上部的爬架,驱动系统则是由液压顶升油缸构成。这种设计通过油缸活塞与缸体之间的精密联动实现爬升功能。

通过设定固定的上升阶段,爬架与外套架之间实现相对滑动,与此同时,下爬架与内套架亦遵循同样的模式交替提升。这种协同动作最终导致爬模结构整体连续上升的过程得以完成。

2.爬模施工

2.1 针对地势限制,我们采用直接在基座上组装构件的方式,如图2.1所示。

2.2爬升工艺:

实施两套完整的施工模板设计,遵循逐节循环的作业流程。每完成一节模板的浇筑,待其经过大约10小时的养护期后,即可启动提升操作。提升到位后,随即拆除下节模板,同步进行上节钢筋绑扎工作,并将已拆除的模板稳固地放置于上节模板顶部,继续进行混凝土浇筑、养护以及提升等后续工序。

2.3爬模施工工艺流程见下页图2.3

2.4墩帽施工

当爬模网架工作平台的顶端超出墩顶30厘米时,操作暂停。在墩臂适宜处预先安装连接螺栓,随后拆卸墩臂内部模板,将L形外挂支架的顶部构件与预置螺栓衔接,以此构建墩帽的外部模板。紧接着,将内爬井架的外层框架一节杆件嵌入桥墩帽结构中,借助空心墩顶部的内爬井架体系以及墩臂预先埋设的螺栓,稳固设置实心墩底部模板。

图2.3

附件六:菱形挂篮施工工艺细则

该大桥主体桥梁结构选用64米加115米加64米连续刚构箱梁体系。按照设计规划,施工策略采取分阶段实施,首阶段采用'塔'(T)形结构的悬臂浇筑工艺,随后逐步合并形成连续梁的整体结构。

鉴于主桥连续刚构箱梁的施工受制于紧迫的工期,四个并发的'T'构施工需求使得挂篮无法进行循环使用。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计划定制八套挂篮。在综合考虑本桥特性和借鉴国内外各类挂篮的成功经验后,我们决定采用菱形桁架结构的挂篮设计。

一、挂篮的主要技术参数

1.适用最大梁段重:200t

2.最大梁段长:5.0m

3.梁高:2.5~6.0m

4.适用梁宽:12m

5.走行方式:无平衡重走行

6.挂篮自重:60t

7.挂篮的倾覆稳定系数:

空载时:2.8

灌注时:2.48

二、挂篮的构造

挂篮的构成主要包括主构架、行走与锚固系统、底模架、外侧模板、内侧模板、前端吊装设备、后端吊装设备以及前上横梁等组件。具体结构细节请参照挂篮设计图纸所示。

(一)主构架

主承重构架作为挂篮的核心支撑组件,由两片协同工作的桁架结构和连接体系,以及可拆卸的门架构成。桁架的各个部件通过2.30b型钢材组焊而成,为了提升安装便捷性和运输效率,所有节点均采用了便捷的栓接工艺。

(二)底模架及底模板

1.底模架

底模架的纵梁是用[12和组焊而成的桁架式结构,桁高1.2m,桁架长6.4m。

前后横梁,构成底模架主体,由精细焊接的240组构件联接。挂篮的悬挂装置均匀分布,前后各配置有两个吊点,均固定于前横梁上。

2.底模

底模为钢框竹胶板,下垫的方木,钢框竹胶模板和方木用铁丝固定在纵梁上,以便脱模和固定。

为了提升箱梁端部张拉和立模操作的便利性,底模架前端特别设置了作业平台,并配置了周全的安全防护栏杆。在实施张拉作业时,我们增设了一处由角钢焊接而成的临时梯子,确保操作的顺畅进行。

在底模架后端下方安装了两个吊栏,旨在提升操作人员装卸后吊带时的通行便利性。对于这些吊栏以及底模架下部的人行通道,必须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确保作业安全。

(三)前上横梁

前上横梁采用2.40a工字钢组焊结构,位于主构架前端节点连接处,作为两片桁架的整合元件。该横梁分布有六个吊装点,具体分配为:两个用于吊挂底模支架,两个吊挂外侧模板,另外两个吊挂内模。为了确保在调整吊带过程中的安全,前上横梁增设了护栏设施。

(四)钢吊带

1.前吊带

前吊带2根,由一块及两块16Mn钢板用销子联结而成,分为5节,调节孔间距为100mm,施工时通过逐段调节或拆除联结钢带,即可满足2#梁段至12#梁段梁腹板高度变化的需要。

吊带的上端固定于主构架前端的上横梁,其下端则通过销接与底模架的前横梁相连。每条吊带由两台LQ30手动千斤顶以及扁担梁共同悬挂支撑。

2.后吊带

后吊带亦采用的16Mn钢板制成,亦设置间距为100mm的调节孔,用两个LQ30千斤顶及扁担和垫梁支承在已浇注好梁段底板上。

(五)内外模板

1.外模

箱梁外侧模采用5mm钢板和钢框组焊而成。外侧模支承在外模两个走行梁上,走行梁前端通过吊杆悬吊在前上横梁上,后端通过吊架悬吊在已浇注好的箱梁外侧顶板上(在浇注顶板时应设预留孔)。后吊杆与走行梁设有后吊装置,挂篮行走时,外走行梁与外侧模一起沿后吊装置前行。走行梁用2[30a组焊而成。

2.内模

内模由内模桁架、竖带、纵带及组合钢模等组成,内模桁架吊在两根内模走行梁上,走行梁前端吊在前上横梁上,后端吊在已浇梁段的顶板上(顶板已预留孔),内模脱模后可沿走行梁前行。走行梁采用2[。30a组焊而成。

(六)挂篮走行及锚固系统

1.挂篮走行装置

走行装置由轨道、钢(木)枕、前后支座、手动葫芦等组成。轨道由[16a及810钢板组焊II型断面,底板每隔50cm开椭圆形长孔,以便与竖向预应力筋锚定。竖向预应力筋为精轧螺纹筋,外露0.3m,轨道根据梁段长度的不同分4.0m、1.0m两种。

挂篮配置有两个前支座和后支座,其中前支座安装于轨道顶面,通过聚四氟乙烯滑块提供支持并允许顺畅滑行。而后部支座采用钩板设计,沿着轨道边缘滑动,无需额外配置平衡重量。在挂篮前进步程中,我们借助手动葫芦驱动前支座,从而实现挂篮整体的向前移动。

为了确保挂篮结构的稳定性,前支座区域承受的压载较大,因此其下方铺设的钢轨需严格按照设计规格排列。相比之下,后支座区域主要承受拉伸力,因此轨道与竖向预应力筋的连接必须坚固且无误,以保障整体的承载能力。

2.锚固

挂篮在灌注砼时,后端利用12根精轧螺纹钢锚固在已成梁段上,轨道锚固在已成梁段的竖向预应力筋上,在锚固时,利用千斤顶将后支座钩板脱离轨道,然后锚固。

三、挂篮的拼装

(一)准备工作

1.加工制作

①加工单位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所标注的技术参数及公差标准,严谨进行挂篮杆件的制作加工。

②在进行主构架节点板及杆件的加工前,务必预先制作精准的样板,以确保所有栓孔间的间距得到严谨控制。

③在制作外侧模竖框架时,务必配置稳固的工作平台和适用的夹具,加工过程中着重控制焊接变形,以确保模板面板的平滑度与精确性。

④在焊接关键组件,如底模架前后的吊耳环节,必须由熟练的焊工进行操作,以确保焊接工艺的高品质。焊缝及加工件的质量标准和验收依据应严格遵循《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相关规定。

⑤出厂前,杆件必须由专人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与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予以拒收。

2.组装试拼

(1)在完成所有杆件的加工之后,我们首先在专用试拼台上进行全面的预组装测试。主构架在平台上经过精确尺寸检验,确保符合标准后,逐一拧紧各个节点板的螺栓,施工过程中需均匀施加力度,以确保各部位的紧固度一致,避免松紧不均的现象。

(2)对底模架进行预组装试验,旨在验证前后横梁与纵梁的连接是否准确,以及前后吊点的尺寸规格,并确保整体结构的外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3)检查前后吊带销孔与销子的配合情况。

(4)在确保所有杆件完整无缺并相互连接符合规定要求后,应对各组进行编号并施以明确标识,随后运输至现场进行正式组装作业。

3.现场拼装

1.准备工作

①鉴于塔吊的承载能力,我们建议采用整体吊装的方式,经过工厂预先组装并试拼验证后,部分组件无需进一步拆卸。各组件的具体重量信息,请参考挂篮设计图纸提供详细数据。

②准备好拼装工具及各种连接螺栓。

2.拼装程序

(1)找平铺枕

在1#梁段完成张拉作业后,将采用1:2水泥砂浆对梁顶承轨部位(涵盖0#梁段)实施平整处理。

(2)在前支座区域,我们将铺设三根钢枕,其间距设定为五十厘米。

(3)安装轨道

在0#段的中心位置,对称地安装两根长度为2.5米的钢轨,随后将轨道穿入竖向预应力筋。确保轨道顶面平整后,精确测量并确认轨道中心间的距离无误,再通过螺母实施稳固锁定。

(4)安装前后支座

先从轨道前端穿入后支座,后支座就位后安放前支座,前支座安放前,在相应位置轨道顶面铺不锈钢板,不锈钢上面置放一块四氟乙烯滑板,然后安放前支座。

(5)吊装主构架

实施主构架分段吊装作业,将其精确放置于前后支撑座上,随后施拧连接螺栓以确保稳固。为确保安全,临时采用脚手架提供额外支撑。然后,按照相同的步骤对第二片主构架进行吊装操作。

(6)安装主构架之间的连结系。

(7)主构架后端通过长螺杆(32精轧螺纹钢)稳固连接到已建成的梁段上,而前支座区域则利用扁担梁确保主构架下弦杆与轨道的刚性结合。

(8)吊装前上横梁

在吊装前上横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会在主构梁前端安置一个作业平台,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平台需配备防护栏杆。为了提高效率,建议将前上横梁上的四个千斤顶、上下垫梁以及两根钢吊带预先组合安装,随后采用整体吊装的方式进行安装操作。

(9)安装后吊带

在预留于1号梁段底板的相应孔位(具体位置参阅相关设计图纸), 序列进行如下操作:首先设置垫块,随后安置千斤顶和上部支撑梁。后续步骤中,后吊带将从底板穿出,以实现与底模架的有效衔接。

(10)吊装底模架及底模板

在实施底模架吊装作业前,需先拆除1号梁段底部相应的支撑结构,以便底模架能顺利吊装至1号梁段底部,其后端与前端吊挂装置通过销钉相连。若起重设备负载有限,可优先进行底模架的吊装,随后再进行底模板的铺设工作。

实施内模架走行梁的吊装作业,随后安装配齐后吊杆,前吊装置采用钢绳与倒链进行固定。

(2安装外侧模板

在进行1#梁段施工时,首先应用挂篮的外侧模。在开始拼装程序之前,操作步骤如下:先将外模走行梁安置在竖框架顶部,随后插入已预先安装在0#段顶板预留孔中的后吊架。走行梁的前端通过倒链和钢丝绳悬挂在前上横梁上,确保整个过程的顺畅进行。

在外侧模的移动过程中,将其定位到2#梁段,然后在1#梁段中部两侧安装专用的行走梁吊架,以便于从0#段上移除原有的后吊架。确保每个后吊点预留两个孔,间距约为15厘米,以保证操作的精确性和结构的完整性。

(13)调整立模标高

通过挂篮预压测试获取的挂篮的弹性与非弹性变形数据,结合设计设定的立模基准高度,构成了2#段的最终立模标高基准。

四、挂篮悬臂灌注施工

自2#段起,每个T构在完成对称挂篮组装后,即可开展悬臂浇筑作业。

1、进行底板及腹板的分片吊装作业,随后安装构造钢筋并安置预应力管道。

2、将1#梁段内的内模拖出。

3、根据2#梁段的高度调整下部模板。

4、在腹板和顶板对应区域设置下料串筒的安装孔,并确保在腹板的预设捣固区域内预留作业空间进行捣固作业。

5、安装端模板,并与内外模板连结。

6、绑扎顶板钢筋。

7、安放预应力管道。

8、一次对称灌注2#梁段砼。

9、养护、拆模。

10、预应力张拉。

11、压浆

12、挂篮行走

五、挂篮行走

完成2#梁段施工后,挂篮将进入移动阶段,进而进行3#梁段的施工。其移动步骤如下:

1、按上述要求找平梁顶面并铺设钢(木)枕及轨道。

2、放松底模架吊带。

3、在底模架后横梁的两侧,我们设置了10吨级的吊耳,以便与外侧模的走行梁实现连接,从而实现底模架的悬挂于走行梁之上。

4、拆除后吊带与底模架的连结。

5、解除挂篮后端锚固螺杆。

6、在挂篮配置中,每个单元安装两个5吨级的吊索(共计两套),并精确标识出前部支撑座的位置,确保其距离梁端50厘米。

7、在实施倒链牵引驱动前支座的操作中,旨在同步带动挂篮、底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