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项目基本情况:XX市场XX小区拟改造小区内水、电、气分户计量292户。主要包括改造供水管道510米、供电管道510米、供气管道510米、雨污管道900米、道路1000平方米、照明设施30盏、环卫设备10台、管线入地510米、消防设施10台、安防设备10台、小区外连接雨污主管网150米。XX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工程数量主要包括:十字街麻石板车行道造改造面积约4363m,麻石板人行道改造面积约653m,麻石路缘石改造长度约1328m,城市家具(垃圾箱)7个。现状水泥路面板及基层破除面积约2506m,现状路面下石板拆除面积约2506m2,现状电力架空线入地长度约1640m。沿江大道SBS改性沥青砼[AC-13C]车行道改造面积约2020m,C30水泥砼压模人行道改造面积约726m。麻石立缘路缘石(12*35*90)改造长度约455m,沿江大道新建5.5m高挡土墙长度约175m,现状水泥路面板及基层破除面积约。
在规划人行道设计时,应着重确保其与道路红线外区域在竖向上的有效衔接,以防止积水现象的发生。
为满足排水要求和保障行人安全,人行道横坡宜采用单面坡,坡度宜为。
在设计人行道绿化分隔带的排水系统时,应根据具体环境设定适当的排水口,以便有效地引导水流向绿化带或邻近的车行道。
人行道的铺设应在沿线建筑邻近道路的部分延伸至建(构)筑物的墙脚。而在建筑退界区及未施工区域,应严格遵循设计规定的铺设标准执行。
当道路两侧绿化带的宽度达到或超过10米时,应将人行道的设计与景观需求及绿化带实施整合,实现一体化构思。
公共服务性设施
(1)主要设置在道路规划红线外的公共区域,辅之以符合标准的人行道,包括变电箱和非机动车停放点等设施。
(2)在交叉口,其界限由路缘石转弯切点划定,为了确保驾驶者的视野不受妨碍,任何公共服务设施均不得在人行道区域设置。
(4)当人行道宽度不足3米时,我们不建议增设候车亭。
(5)在距离人行地道梯道起点以及地铁站点出入口各10米的人行道区域,禁止设立任何公共服务设施。
(6)人行道宽度应满足不少于3米的标准,其间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需布局在公共设施区域内。若人行道宽度低于3米,则禁止设立非机动车停放点。
(7)小型配电、变电设施应与周边区域的土地特性及建筑风格相协调,进行相应的外立面装饰设计。
设计原则
遵循景观美学原则:主色调选择与自然界和谐的灰色系列,确保与城市环境风格融为一体;铺砌设计简洁而恢弘,符合城区景观的整体规划理念。
遵循实用性原则:针对景观需求高的道路,其人行道的人行道面层材质、色彩及铺设构造应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符。
c)基层的主要功能是承接面层传递的负荷,并有效地向土基进行负载分散。对于基层材料的要求,其应具备显著的强度与稳定性。分类上,基层可分为柔性基层、刚性基层以及半刚性基层这三个类别。
d)垫层的设计须注重排水性能的提升,旨在优化水文环境并增强基层结构的稳定性。
结构组合
(1)行人专用的人行道,在设计时需考虑其功能特性、周边环境以及施工约束,以此决定适宜的构造配置。
(2)以下是常见的人行道铺装结构组合示例,供您参考选择。
各类结构层的组合形式
结构层类型 |
铺面类型 |
|||||||
预制块 |
材 |
石再生石 |
现浇水泥混凝土 |
|||||
面层 |
☆ |
☆ |
☆ |
☆ |
☆ |
☆ |
☆ |
|
整平层 |
☆ |
☆ |
☆ |
☆ |
☆ |
|
|
|
柔性基层 |
级配碎石等 |
☆ |
|
|
|
|
☆ |
|
刚性基层 |
水泥混凝土 |
|
☆ |
|
☆ |
☆ |
|
|
半刚性基层 |
二灰碎石等 |
|
|
☆ |
|
|
|
☆ |
垫层 |
级配碎石等 |
|
☆ |
☆ |
☆ |
☆ |
|
☆ |
人行道的基础构造应具备均匀、密实且稳定的特性,其土基的压实度需达到重型击实标准的至少90%。在管线施工完成于人行道下方后,沟槽填充应采用逐层夯实的砂质材料或粘土。若遇到地质条件恶劣或覆盖土层不符合规定,必须实施相应的加固处理,此时的土基压实度应与人行道基础的标准保持一致。
在人行道的铺设工程中,要求对公用管线进行地下安装,对于铺装结构层下方的覆土厚度,应满足如下最低标准:
刚性基层
(1)在地基条件脆弱、地下管线覆盖土壤层较薄且难以实现充分压实,以及对面层平滑度和抗沉降性能有高要求的区域,刚性基层是适用的选择。
(2)刚性基层一般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宜采用再生混凝土。
(3)设计厚度应视铺装结构组合确定。
(4)水泥混凝土刚性基层的设计应严格遵循《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的规定。而对于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基层,则需符合《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的相关标准。
面层下方须设置平整的基层,包括石材、再生石以及预制块等选项。
整平层的选用材料包括砂、石屑以及干硬性或普通水泥砂浆,其选择应依据铺设材料的特性,并确保整平层具有所需的强度;在水泥砂浆的制作中,推荐使用再生细骨料。
当人行道配备有绿化带时,应选择干法铺设;而在缺乏绿化带的情况下,适宜采用湿法铺设。对于石材及再生石面层,推荐采用湿法铺设。
砂应采用中粗砂;石屑应采用粒径,含泥量应小于5%。水泥砂浆中水泥与砂的质量配合比宜为1:3。
干硬性水泥砂浆的质量配合比参考范围:水泥:砂=1:。面层如采取干铺,其基层宜采用透水性基层。
(5)在人行道区域,公共设施基础处理应根据实际埋深进行相应处理。若设施基础的埋深能满足铺装要求,其与铺装材料的交接处应采用设计规定的材料切割并拼贴。若埋深不足,推荐使用水刷石或彩色混凝土等进行表面装饰处理。
(6)在绿地内,我们推荐采用干法铺设花岗岩石板的工艺,确保石板及其缝隙宽度的精准设计,以实现行人行走的舒适体验。
(7)铺装策略主要采纳横向连续且接缝平整的方式;在相交的人行道,尤其是涉及不同材料或设计风格的路段,应依据各自特性进行精心设计,以确保整体人行道铺装的视觉和谐统一。
(8)建议在人行道面层增设指示标识或导向装置,以提升铺设设计的实用性和引导效果。
石材
(1)石材饰面的定义是指运用天然或加工完成的预制材料构成的表面层。选用的石材需符合《天然花岗岩石建筑板材》(GB/T18601)这一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石材表面,推荐采用火烧或锯拉杠等增强摩擦力的工艺进行处理,以提升其适用性与安全性。
(2)石材铺面应根据使用要求和现场条件对板块尺寸、厚度、形状、色差搭配拼接等进行设计。板块厚度不宜小于25mm。石材接缝应控制在之间;若有景观要求,勾缝缝宽可控制在
10mm之间。
(3)在石材面层的图形设计中,强调各个尺寸面板的厚度需保持一致;对于坡道与转角等位置,面板的形状应顺应地形变化,实现顺畅的衔接和自然过渡。
(4)石材面层应采用刚性基层。根据铺面长度与线型,水泥混凝土基层与石材面层应设置上下贯通的胀缝,胀缝间距宜为。在纵、横坡变化处,应设置变形缝。
再生石
(1)再生石的质量须严格遵循《混凝土路面砖》(JC/T446)这一行业标准的规定。
(2)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场地特性,再生石铺面的设计应兼顾板块的尺寸、厚度、形状以及色差搭配与拼接策略。
(3)再生石接缝宽度应为3mm。
(4)再生石面层应采用刚性基层。根据铺面长度与线型,水泥混凝土基层与再生石面层应设置上下贯通的胀缝,胀缝间距宜为。在纵、横坡变化处,应设置变形缝。
设计时,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建设的规模、景观的环境以及功能需求,确定选材和截面尺寸的选择。
建议选用花岗岩作为主要材质,其抗压强度需达到或超过100兆帕。若采用混凝土,则直线型的抗折强度标准应不低于5兆帕,而对于曲线型抗压强度,其要求应高于35兆帕。
路缘石截面尺寸:快速路、主干路宜为;次干路宜为
;支路宜为
;居住区道路宜为
。
路缘石外露面高度:城市快速路宜为20cm,主干路宜为,次干路和支路宜为
,居住区道路宜为15cm。
界石截面尺寸宜为;界石外露面高度宜为
5cm。
路缘石、界石安装最大缝宽为3mm。
在转角、弯道及应对圆形井盖等障碍时,路缘石和界石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采用曲线型产品。对于曲线型路缘石,其弧线长度不得少于0.5米;而曲线型界石的弧线长度则不应低于0.4米。
树池的规划应遵循园林绿化行道树的设计规范,每个正方形树池的边净宽度推荐在1.2至1.5米之间,而矩形绿化带的净宽度则应确保不少于1.0米。
在主要交通干道及人口密集的人行道环境中,应优先配置适合的树池篦子。设计时应考量周边区域的独特风格,并确保其对植物生长的适宜性。
在未配备绿化带的人行道上,根据停车需求,我们计划增设防车辆阻挡设施。
设计挡车柱时,首要考虑因素为确保安全与提升舒适度,同时需兼顾周边区域的特性和需求。
对于柔性基层和半刚性基层施工,务必确保其全面达到所需的压实程度。在空间受限的狭窄区域,适宜采用小型机械设备进行压实作业。
在运输和摊铺过程中,应极力减缓或消除基层材料中粗细粒料的分离现象,确保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施工与检验工作须严格遵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关于基层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在选用水泥砂浆作为整平层的过程中,会依据施工季节及作业环境,可能考虑添加缓凝剂等外加剂以优化施工效率;施工过程中推荐采用预先混合的水泥砂浆;并且,所使用的水泥等级务必符合设计规定以及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
干铺时整平层宜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宜为,含泥量应小于5%。若采用石屑,其粒径为3~6mm,含泥量应小于5%。
(3)再生石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再生石物理力学性能要求
项次 |
检查项目 |
单位 |
规定值 |
检验频率 |
检验方法 |
||
范围 |
点/次 |
||||||
1 |
抗压强度 |
平均值 |
Mpa |
≥30 |
<500m |
1 |
JC/T446 |
2 |
单块最小值 |
Mpa |
≥25 |
||||
3 |
弯拉强度 |
平均值 |
Mpa |
≥3.5 |
|||
4 |
单块最小值 |
Mpa |
≥3 |
||||
5 |
|
耐磨度 |
|
≥1.5 |
|||
6 |
磨坑长度 |
mm |
≤32 |
GB/T16925 |
|||
7 |
吸水率 |
% |
≤6.5 |
GB/T12988 |
|||
8 |
抗性(融循环) |
融循环试验后,外形质量符合表6,5.1-1中1~6条的规定;强度损不>20% |
JC/T446 |
(4)人行道上的再生石面层质量检验标准及其允许的偏差应严格遵循表6.5.3-3中的相关规定。
再生石面层人行道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
项次 |
检查项目 |
单位 |
规定值 |
允许偏差 |
检验频率 |
检 |
|
范围 |
点/次 |
验方法 |
|||||
1 |
平整度 |
mm |
<4 |
|
20m |
1 |
3米直尺检测 |
2 |
横坡 |
% |
设计值 |
士0.3 |
20m |
1 |
水准仪检测 |
3 |
纵缝直顺度 |
mm |
|
≤10 |
40m |
1 |
20m小线量取最大值 |
4 |
横缝直顺度 |
mm |
|
≤10 |
20m |
1 |
沿宽度拉小线量取最值 |
5 |
接缝宽度 |
mm |
设计值 |
+3/-2 |
20m |
1 |
直尺靠量 |
6 |
井框与面层差 |
mm |
|
≤3 |
每座 |
1 |
直尺靠量量 |
7 |
相邻块高差 |
mm |
|
≤2 |
20m |
1 |
直尺靠量 |
8 |
与侧石顶面差 |
mm |
5 |
士2 |
20m |
1 |
直尺靠量 |
现浇水泥混凝土
(1)在基层验收达标且侧石基底具备规定强度的前提下,方可着手实施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施工工作。
(2)设计要求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备相应的强度和厚度指标。
(3)混凝土水泥表面施工完成后,需进行养护,待其强度达到规定标准后方可启用。
(4)施工与检验标准应符合:水泥混凝土面层需依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执行,而对于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则需遵照《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的相关条款。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标准GB5768.2-2009
4、GB5768.3-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5、 《路面标线用玻璃珠》 GB/T24722-2009。
6、 《道路预成形标线带》 GB/T24717-2009。
7、GB/T 3190-2008:《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8、《一般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
9、《一般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GB/T 3880.3-2006:《一般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
11、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 《道路交通信号灯》。
14、关于道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与安装,《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标准规定详述
17、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
18、参考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交通标线
1、道路交通标线的设计须严格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规定进行。
2、标线的主要功能是指挥和引导道路交通,其视觉标识需显著且有效。作为路面标识,理想的标线应具备高强度附着性,持久耐磨,寿命长久,并展现出优异的耐候性、抗污染及抗褪色特性。施工过程中,标线还需快速干燥,便于施工操作,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尤其在夜间,标线的高反光性能对于驾驶者导向至关重要。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
1、标线材料的质量要求
所选用的道路标线涂料须基于环保反光热熔涂料技术,严格遵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及《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的相关标准规定。
2、标线质量要求
施工现场对标线的质量控制应严格遵循《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的规定,确保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a.在实施路面标线喷涂作业前,务必对路面进行彻底清洁,确保其表面干燥且无尘埃附着。
b.道路交通标线的颜色、形状及布置位置应严格遵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督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标准与设计指南。
c.标线施工污染路面应及时清理。
d.线形设计应确保流畅连贯,与道路总体轮廓相契合,弯曲部分需圆润过渡,严禁呈现折线特征。
e.反光标线玻璃珠应均匀撒布,确保其牢固附着并呈现出一致的反光效果。
f.标线表面不应出现网状裂缝,起泡现象。
3、玻璃珠的级配及技术指标:
a.在固态状态下,路面标线涂料采用反光热熔型,其中含有18%至23%的玻璃珠成分。
b.面撒玻璃珠用量为。施工时涂布涂层后立即将玻璃珠撒布在其表面,分布均匀。玻璃珠应符合JT/T466《路面标线用玻璃珠》的有关规定。
c.玻璃珠密度(在的二甲苯中)
;外观无色透明球状,扩大
倍观察时,熔融团、片状、尖状物、有气泡等瑕疵不应超过总量的20%;玻璃珠的折射率
。
4、涂料的品质必须符合如下技术指标规定:
a.密度。
b.软化点。
c.涂膜成型评估:涂膜在冷却固化后应呈现出平整无瑕的表面,不应存在皱褶、污点、气泡、剥落,且整体色泽和外观应与标准样本高度吻合。
d.不粘胎干燥时间。
e.色度表现:需符合JT/T280-2004标准所规定的涂膜色彩色品坐标及光反射比指标。
5、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a.确保涂料与玻璃珠原料的优质管控、严谨实施路面干燥清洁的要求、细致把控底漆的均匀施涂、精确维持排水线的直线形态及其准确定位、以及严格控制划线机行进轨迹的直线度和定位准确性。
b.车道的划分见图中标注。道路平面宽度不规则的路段原则按车道平均分配划线。 (标线、导向箭头和路面文字的厚度为0.2mm)。
c.路面敷设标线前,务必确保表面清洁干燥。在应用于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或旧沥青路面上时,必须先施加底油。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这两种材质的路面,底层涂料需分别处理,不得混合使用。
d.白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黄色反光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不应低于
。
6、其他标线见大样图。
四、标志
1)、旨在提升道路行车效率与连通性,本项目主要针对对周边路网不熟悉的外来驾驶员,同时考虑沿线居民的本地出行需求。通过精准的交通标识指引,促使驾乘人员能顺利、迅速并准确地进出道路,无论是目的地导航还是过境通行,都将确保无误向行驶和出口选择错误的情况发生。
2)、在构形与版面设计中,交通标志须遵循美学原则,追求庄重、大方且具有审美价值。
3)、依据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结合本道路交通的实际运行特性,我们致力于实现如下目标:一是确保各类标志形式的规范化统一,以及标志内容的体系性协调;二是强调标志间距的均衡布局,在立交桥密集或隧道路段适度简化标志层级,防止过多标志导致的信息冗余,从而科学有效地发挥交通管理效能。
①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要素,包括其形状、图案、尺寸规定,设置原则,构造要求,反光与照明标准,以及制作工艺,均需严格遵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的规定。
②道路交通标志的文字书写应确保规范化、准确无误且字迹清晰。支持使用汉字及其他文字。若标志需包含中英文对照,地名应采用汉语拼音标识,专业术语则采用英文标注。
③道路交通标志的周边设计须配备衬底色,其具体要求如下:警告标志采用黄色背景,禁令标志选用白色,指示标志则为蓝色标识,而指路标志亦同为蓝色基调。
④交通标志应安置于车辆行驶方向视线最为集中的区域,通常选择设置于道路右侧或者车道上方。若同一位置需设立多于一种标识,允许集中安装于单根标志柱上,不过此类标识的数量上限不得超过四种。
⑤。柱式标志不应侵入公路建筑限界内,标志内边缘距路面边缘不得小于25cm。标志牌下缘距人行道路面的高度为;悬臂式标志牌的板底到路面距离
。
⑥。道路交通标志的支撑方式有单立柱式、中悬臂式。
⑦所有交通设施相关杆件、螺栓及螺母必须实施热浸镀锌防腐工艺,确保耐腐蚀性。
为了确保主线设计速度达到40公里/小时的行车需求,以及在辅道环境下满足道路使用者对标志识别的一致性,依据国家标准,对于设计车速对应的主线指示标志,其汉字高度定为40厘米。标志的基本风格采用蓝色背景、白色文字和图案。若包含引导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等信息的标志,相应的部分将采用绿色底板、白色文字和图案设计。
按照国家标准,警告标志的三角形主线条长设定为90厘米;在禁令标志中,圆形标志的外径主线尺寸为80厘米;指示标志中的圆形标志直径主线为80厘米,而正方形标志的边长大致同样为80厘米。所有标志的颜色选择均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遵循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基本准则时,我们积极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成功实践经验,坚持‘路名主导,地名辅助’的策略。基于信息分级的严谨性,我们将严格依据信息选取标准,以科学而合理的方式确定路标信息,构建完整的信息发布系统。
1)、指路标志
设计指引标志时,我们遵循信息分级的原理,依据通用的信息选择准则,构建了详尽的信息发布架构。
2)、限速标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理念及对本道路实际交通状况的详尽调研数据,确定主路的基本限速值为100公里/小时。
3)、其他标志的设置
在制定本路段的警告、禁令和指示标志布局时,应依据国家标准及设计车速,科学确定其前置间距的合理性。
1)、材料
①立柱与横梁的标识:对于外径152毫米及以下(包括152毫米)的立柱和横梁,应选用符合GB700-88标准的普通碳素结构钢(A3)焊接钢管。而对于直径大于152毫米的立柱和横梁,则需采用通常的热轧无缝钢管,并严格遵循相关的规格要求。
立柱柱帽及横梁帽的标识选用常规碳素结构钢板,其厚度为3毫米。
②所选用的标志板及滑动槽钢均采用LF2铝合金板材,并严格遵循国家关于尺寸偏差方面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③高强度螺栓,包括高强连接螺栓与高强地脚螺栓(配套的螺母及垫片),应选用优质材料40B或45号钢,并确保符合GB1231-76的相关标准要求。
④混凝土基础材料,其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20兆帕,并严格遵循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所有规定。
⑤桥梁标志基础钢筋选用II级3号钢,其余部分则采用热轧结构等级的圆钢筋,其规格与材质均需符合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⑥本项目采用的高强级定向反光标志膜,其特性需符合交通部JT/T279-1995《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的规定,具体包括回归反射光度值(最低标准)、反光膜颜色的角点坐标以及标志色泽的耐久性要求。
2)、反光要求
本道路标志板采用IV类反光膜。
3)、制作
①交通标志的形态、图案及色彩需严格遵照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或设计图纸的规定执行。为了保障指示标志的辨识度,汉字部分务必采用专用的交通标志字体,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符亦需符合GB5768-2009的相关规范,不得选用其他字体。标志板材质应平整无瑕,不应有皱褶、气泡、裂纹、脱落或色差等问题,同时须具备优异的反光性能与持久耐用的特性。
②交通标志的设计要求其边框外部应具有衬底色。衬底颜色根据不同类型的标志设定:警告标志采用黄色背景,而禁令标志则选用白色。对于警告标志,其边长a设定为900毫米,禁令标志的直径D为800毫米,两者衬底的宽度C统一为6毫米。
③标志板通过滑动槽钢及卷边加固件实现连接,确保连接的稳固性和标志板表面的平顺性,同时须兼顾不影响反光膜的粘贴,推荐采用铆接或点焊工艺。
④在考虑大型路标在生产、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性,制造商在制作阶段,针对特定的版面设计,可灵活采用分块制造策略,即独立贴附反光膜,实现分段运输,并在安装环节进行无缝衔接。
⑤在确保基础浇筑并完成养护,待其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后,方可着手进行交通标志杆的安装。标志杆竖立完毕后,紧接着进行标志板的安装工作。
4)、施工注意事项:
①路肩区域的柱式标识设计要求其标志板的内缘与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25厘米;而对于悬臂式标志,其标志板底边至路面的净空高度需确保不低于5.5米。
②所有的标志立柱及横梁需配备焊装的柱帽与横梁帽,后者采用钢板通过冲压工艺精确制作而成。
③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标志板需谨慎操作,务必确保其及其反光膜不受任何损坏。
④交通标志杆的制作通常选用焊接杆、无缝钢管或者对接槽钢作为基础材料,其性能需达到或超过Q253钢材的标准。对于立柱、横梁以及所有外露的钢制部件,必须实施热浸镀锌防腐处理,要求锌层附着力不低于550克每平方米(约0.078毫米厚度)。标志杆的外观颜色应选用浅灰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