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分
(一)优质服务满足度评估
(二)深入剖析培训需求
1.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需求详析
2.团队能力提升需求剖析
3.整校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需求研究
(三)定制化培训计划与创新课程设计
一、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计划
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计划
三、乡村振兴整校推进计划
(四)详细培训评估设计
1.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效果评估设计
2.信息技术提升培训计划
3.乡村振兴的整校推进与评价策略
(五)跟踪指导方式
(六)专业团队与项目契合度
1.专业培训顾问团队
2.团队成员清单
(七)高效组织管理体系-实施策略
1.管理体系规定
2.学员与项目管理系统规范
3.财务管理制度详解
4.规范化档案管理流程
(八)管理体系、教育设施与住宿条件、财务规划
1.管理体系规定
2.学员与项目管理系统规范
3.财务管理制度详解
4.线下培训食宿条件、经费预算
(九)培训设施与设备
(十)高效组织管理体系下的防疫措施方案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服务方案
模板简介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服务方案涵盖了培训需求剖析、定制化计划设计、效果评估、跟踪指导及组织管理等核心内容。方案先通过优质服务满足度评估及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团队能力、整校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等维度的需求分析,再针对性设计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乡村振兴整校推进等定制化培训计划与创新课程,并配套详细的培训评估设计及跟踪指导方式;同时,明确了专业团队配置,以及涵盖管理体系、培训设施与设备、食宿条件、财务规划及防疫措施的高效组织管理体系,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序实施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服务支撑。
模板预览

 

 

 

 

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技术部分

(一)优质服务满足度评估

采购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项目编号:NMGZC-G-F-210190)的招标文件规定,我司(投标人名称)已详细审阅了投标须知、合同条款、技术规格、资质条件及其他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遵循这些合同条款、技术规范及资质要求参与投标。我司郑重声明:

我们完全符合招标文件所设定的各项服务内容及标准要求。

1.【项目概述】:   - **兴安盟旗县示范校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针对每校1名校长及2名核心管理成员,共计225人的专项培养计划,遵循教育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指导方针。    - 培训目标聚焦于提升团队的**信息素养与态度**、**政策解读与执行**、**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以及**混合式校本研修组织与评估**能力。    - 所有课程设计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核心要求,强调信息化管理、规划的实践性,以及整校推进与指导测评的关键要素。    - 线上课程结构分为必修与选修部分,每位参与者需完成至少30个课时的学习;线下集中培训限制每班人数不超过50人,采用区域内的集中方式进行,确保高质量教学。    - 培训师资力量由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资质的区内外教师担纲,确保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以保证深度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2.提升教育部‘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指导下旗县示范校培训团队能力建设:兴安盟项目涉及150名学员,每校选拔2名代表参加。培训目标聚焦于政策理解、区域规划实践、项目执行掌控及校内应用评估等关键领域。课程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强调信息技术演进与教师培训革新、区域发展战略、全学段推广新策略与实践模式、信息化教学指导方法以及能力测评理念。线上课程设有必修与选修模块,每位学员需完成至少30个课时学习;线下培训采用分批集中,每班控制在50人以内,由具备‘2.0工程’培训资质的教师主持,确保不少于3天的教学时间。

3.整校推进的乡村振兴旗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兴安盟,2020-2021年度)针对5165名涵盖一线学科教师的乡村教育振兴参与者。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借助信息技术驱动教学革新、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在新型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效能、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目标是促使教师深刻领会‘能力提升2.0’的理念,深化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理解,并培养常态化的技术应用意识。项目遵循‘整校推进’的协同模式,学校依据自身发展策略设定信息化教学目标和能力评估点,以此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框架。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人需完成至少50个课时的学习,课程设计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充分考虑了整校推进的需求以及教师个人能力发展点的考察与考核。

若上述承诺存在虚假,承诺人自愿依据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接受相应的惩处。

特此承诺。

(二)深入剖析培训需求

1.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需求详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被视为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自2013年起,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与技能。然而,诸如教学创新乏力、乡村教师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以及支持服务系统的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全面推广和教师深度运用信息技术的进程。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革新,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总体来看,受制于经济状况及实际环境因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尚处于较低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未充分彰显为驱动学校进步与转型的关键动力。

以下是具体问题的体现:首先,学校欠缺主体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整体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其次,教师的信息技术视野狭窄,实践机会匮乏,对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先进技术及其整合策略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再者,从信息技术驱动学校发展角度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未能与愿景紧密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急需实施系统化的规划,并寻求在不同技术环境中塑造独特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模式。

在执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过程中,项目组采用多元方法进行工程培训项目的深化研究,包括教师深度访谈、实地考察、学校观摩与问卷调查,旨在明确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具体需求。主要调研内容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设施环境以及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效能,详尽的调研内容及其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状况

(1)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配置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满足了开展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根据调查,高达95%的教育机构配备了专门的计算机机房以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在普通教室设施上,大部分配备了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计算机,以提升教学效率。更有甚者,部分学校增设了录播教室和远程直播间,专为师生的学术研究与互动学习提供专用环境。

从所属信息化教学环境来看,大部分学校属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硬件条件具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实施集体教学,占比90.85%:部分学校具备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别可以支持学生开展集体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两种环境分别占比6.78%和2.37%。所以,从学校信息化环境上看,学校已充分具备开展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基本条件。

调研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A多媒体教学环境(计算机、投影仪、交互白板等)B混合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学生终端等)C智慧学习学习环境(平板电脑、智能终端、个性化学习等)

(2)教师团队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性,熟练掌握并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师资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20至30岁的教师占比达到33.6%,30至40岁的教师占50.91%,而40岁以下的教师占比更是高达84%。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年轻教师群体对信息技术持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乐于接纳新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年轻教师普遍依赖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并具备相当程度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技能。

(3)部分学校展现出强烈的信息化发展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渐趋体系化。

在调研过程中揭示出,虽然总体而言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尚待提升,但各校之间的差距显著。部分院校的教师展现出较高的信息化发展认知,其信息技术应用已呈现出初步的集中态势。电子阅卷系统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常态,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已经开始探索并采用专门的学科工具,如数学教学中的几何画板,以及物理教学中的虚拟实验室等。

2.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1)学校管理者的信息素养现状与挑战: - 大多数管理者重视自我提升: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并视其为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的责任。 - 知识盲点存在:然而,关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国家标准,校长的认知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63.2%的校长自评理解程度为一般,而26.5%的校长表示对此缺乏深入了解。

据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有62%的学校管理者表示其认知处于一般水平,而25%的管理者自认对此知之甚少。

理解与掌握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程度

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方面,有87.25%的校长认为他们有责任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其中75%的校长态度较为坚决。调查数据还反映出,通过计算机进行办公已经是常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校长占了77.9%,同时有93.5%的校长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工作所需资源。

(2)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7.5%的校长拥有详尽且可操作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而35.8%的校长则表示并未制定此类计划。计划的有效实施依赖于配套保障措施的支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高达71.4%的校长尚未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这一现状揭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滞后性,其背后的主要因素包括校长对学校经济状况、发展阶段以及后续运营管理的考量。

■,设计了详细且可实施的发展内容,并有时间和资金上的规划。,设计了详细且可实施的发展内容,但是否实施并不确定。■,但只停留在设计阶段。没有设计。

(3)分析学校管理者在在线教学中的规划与实施能力

疫情阻隔期间的教育调查显示,高达97.29%的教育机构已实施了在线教学。然而,从实践层面审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管理者对于线上教学的体系性规划尚显不足,涉及的环节如教学平台抉择、资源筹备、团队协作备课以及教学成果评估等方面面临挑战,反映出他们在相关技能和经验积累上的欠缺。

调研学校的在线教学开展情况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具有显著重要性。根据最新调查,高达90.85%的教育机构管理者认同,为了适应后疫情时期的教育需求,亟需对学校及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进行体系化的提升。

疫情后时代下,关于提升教师在线教育技能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急需掌握信息技术在优化管理与教学中的创新策略、手段与工具,这包括通过深化研修和实践反思,寻求适合本校的信息化培训实施路径。同时,对于教育信息化2.0和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理解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规划工作和制定行动计划时面临困惑。因此,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深度解读显得尤为关键。

本研修项目的核心内容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政策理念的深度解读,创新思路与方法的介绍,业界同行的成功经验分享,以及针对关键问题的集体研讨。这些旨在明确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前进导向,启发工作规划策略,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从而提升管理团队在规划决策及各类专项技能方面的专业素养。

2.团队能力提升需求剖析

(1)培训者信息化指导力现状

(1)在对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构成的信息化培训团队的核心研修需求进行深入剖析时,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三项研修指导能力依次为:策划与组织研修活动的能力(占比86.3%)、信息技术应用考核的测评技能(占比79.25%)以及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观察的能力(占比66.35%)。

在推进工程2.0项目中,所需的关键信息化培训指导能力应包含哪些要素?

(2)在信息化培训活动的规划与辅导层面,大多数(超过60%)的培训者自认在有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存在不足。对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调查数据显示,68%的培训者表示对此认识一般,另有19%的培训者对相关知识表示陌生。

(3)在评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视角下,有高达95%的培训参与者表示支持实施标准化和体系化的测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51%的培训者对于测评的具体规范和技术应用的标准并不明确,多数人倾向于依赖于课堂教学观察和活动参与的直观经验来进行评价,这表明他们在衡量各能力点的实际运用上缺乏统一和详尽的测评框架。

在推进工程2.0项目的培训进程中,对本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校本应用能力评估是关键任务,即对教师选定的能力点相关认证资料进行评价。有研究表明,作为培训者,必须具备围绕能力点进行深度研修指导的全方位技能,这涵盖了课程研究、活动策划以及测评标准的制定等环节。

(2)自身学科教学指导能力提升方面

培训者自评的关键提升领域包括: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实践、教材内容的深入解析、教学模式及方案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过程管理。根据图表所示,培训团队在学科教学能力建设与信息技术深度运用方面仍面临挑战与需求提升。

在对培训者团队引导学员深入学习的关键因素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网络资源的不足是主要障碍之一。

主要障碍包括修缮技巧的提升需求、学员参与度不高以及个人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为此,本研究项目将围绕政策理念解析、策略与方法演示、业界同仁的经验交流以及问题深度研讨四大模块展开,旨在协助培训者明确区域内信息化教学与教研设计的理念路径,指导他们规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估体系,并指导实施行动计划,从而提升培训者的指导能力和专业技能素养。

3.整校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需求研究

近年来,我公司持续履行中西部地区的‘国培计划’任务,对内蒙古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进程保持深度关注。在项目实施阶段,我们深入到各地市县的各级学校,进行了针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详尽调研。调研范围广泛,涵盖了城区与乡镇的各级中小学,调研对象多元化,包括教研员、培训管理者、学校管理层及学科骨干教师等关键角色。通过多维度的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同时揭示了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技能发展以及培训中遇到的挑战,这些数据为推进‘2023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1.教学平台的专业化程度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中略显不足,缺乏相应的专用软件予以支撑。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相对集中,以PPT和电子白板为主力。数据显示,高达65.66%的教师倾向于使用PowerPoint进行授课,26.26%的教师则依赖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活动。至于专业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虚拟实验室、扇贝单词和成语掌中宝等,仅占8.08%的比例,反映出教师们的多元化教育资源利用尚待提升。

2.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技术支持程度低。

在与教师的深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各校普遍设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但从总体趋势看,其形式相对单一,主要围绕集体备课展开,而教师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较少。在实际教研实施策略上,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有待提升,互联网+和数据驱动的研修支持匮乏,仍主要依赖传统的经验式教学模式。

教学或教研活动中,信息技术主题的系统化实施在各学校间呈现出差异性:35%的教师每周进行一次,27%的教师选择每月一次,而28%的教师则遵循每学期一次的节奏。这一分布情况暗示了本区域内的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主题活动的定期与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

学校定期举办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3.在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方式的需求上,展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教师群体的绝大多数(超过90%)倾向于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与活动研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在课程选择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上,他们同样倾向于多元化的方法。

专家计案例分析活动研讨以上三相结合

4.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们强调其内容应当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实践效益。

教师群体的九十六百分比表达了对系统化课程资源的需求,尤其是聚焦于特定技能提升,例如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理想的培训课程应涵盖微课制作工具的详细介绍、微课程的应用策略,以及相关实践案例的教学内容。

5.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期待实践活动形式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依托校本研修平台的听课与点评直播、由本校主导的信息化教学主题活动,以及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撰写与实施,以及校际区域研修联动,正逐步演化为教师们有效运用技术并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您倾向于采用何种教学活动形式?

校本研修平台驱动的在线听评课直播活动:我校实施的信息化教学主题设计,旨在推动跨校际的教学实践与区域层面的深度研修

6.在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层面,教师普遍表现出对现有资源的高度依赖,富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多数教师倾向于机械式地运用已有的教育资源。

当前,教育工作者主要依赖的教育资源平台包括学科网、淘课网及班班通等。在具体资源获取方面,大部分教师倾向于直接获取并下载配套的课程资源课件,对其进行基础的调整后用于课堂教学,而较少有教师对现有资源进行创新性的整合与再利用。

概述中揭示,由于经济条件与实际局限,我国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尚显滞后,其建设程度与应用深度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驱动学校革新与进步的关键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欠缺主导性思维,教师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知上相对薄弱,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在应用实践中,视野狭窄,实践机会不足,且对优质平台、技术资源及整合策略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从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发展全局来看,信息化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未能完全契合学校长远规划,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尚未充分显现,亟待通过系统化的规划,并寻求在不同技术环境中形成独特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模式。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我们计划实施以下具体策略:

1.一、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构建 以学校为核心,我们着手制定全面的学校信息化教育与教学发展规划。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将针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实施集中的专业培训。 此次研修旨在摒弃传统的单向校级管理者培训模式,而是聚焦于构建多元化的团队结构,包括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及部分卓越教师,共同组成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团队的整体研修,明确学校的愿景与目标,梳理发展策略,强化团队领导力。 研修的核心任务在于提升学校管理团队对信息化发展的深度理解和实用策略,以及实操路径的掌握,从而提升学校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的整体实力。

2.构建创新导向的区域培训师资团队,专注于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校本研修指导。该团队由区县的专职与兼职教研员,以及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等核心教育资源组成,他们在项目实施中积极贡献力量,包括支持学校的信息技术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活动,以及推动校本研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估与提升。此外,他们还将被培养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引领者和辅导者,作为驱动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

3.围绕信息技术关键能力点实施专题研修,通过精确评估,设计针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点的校内实践考核。依托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与教学发展规划,学校依据实际课堂环境选定多个适宜的能力点作为研修焦点,每位教师自主选择三个能力点进行个性化深入学习,以此为导向展开相应的主题研修活动。教师需经历申请、搜集、提交和分享的流程,参与基于能力点的测评性校内应用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旨在激励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提升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测评结果直接反映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从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

4.借助华东师范大学校本研修专业网络平台,我们推进在线听评课的校本实践活动,以课堂为核心,致力于构建创新技术驱动的教育环境。该活动旨在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业评价等能力,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关键挑战。通过对课堂观察量表数据的深度分析,我们精确识别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领域,从而塑造出技术引领的高效课堂模式。

(三)定制化培训计划与创新课程设计

实施方案:2021年内蒙古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第二阶段详细规划

一、学校管理团队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计划

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计划

三、乡村振兴整校推进计划

1.实施方案: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能力的策略与执行计划

目标定位

“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以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小学校长所关注的问题,培养一批由学校校长、教务主任、业务骨干等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辐射更多学校与教师用好信息技术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更需要考虑学校及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深化路径,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能力、信息化支持下的管理评价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能力。基于上述目标要求,本次研修具体目标如下:1.明晰政策目标与发展愿景。通过解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关文件,介绍教育信息化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学校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深化的途径。2.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管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工作坊讨论等形式,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与管理方法的分享,提炼总结经验,探讨管理机制与方法的创新,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3.提高校本应用考评的实施能力。通过基于能力点的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的解读、校本应用考核案例的分享、平台操作和情境体验,提高管理团队专业化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的能力。成果产出:1.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规划2.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3.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需求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推进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说来,受限于经济水平和现实条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应用层次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尚未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

以下是具体问题的体现:首先,学校欠缺主体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整体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其次,教师的信息技术视野狭窄,实践机会匮乏,对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先进技术及其整合策略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再者,从信息技术驱动学校发展角度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未能与愿景紧密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急需实施系统化的规划,并寻求在不同技术环境中塑造独特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模式。

在执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过程中,项目组采用多元方法进行工程培训项目的深化研究,包括教师深度访谈、实地考察、学校观摩与问卷调查,旨在明确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具体需求。主要调研内容涵盖了学校的信息化设施环境以及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效能,详尽的调研内容及其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状况

(1)学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在信息化进程中已达到高标准配置,据统计,高达95%的教育机构配备了专用的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机房。在普通教室中,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计算机成为标配,确保了教学资源的现代化。更有甚者,部分学校增设了录播教室及远程直播间,专为教学与研究活动提供先进的在线交流平台。

从所属信息化教学环境来看,大部分学校属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硬件条件具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实施集体教学,占比90.85%;部分学校具备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别可以支持学生开展集体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两种环境分别占比6.78%和2.37%。所以,从学校信息化环境上看,学校已充分具备开展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基本条件。

调研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

A多媒体教学环境(计算机、投影仪、交互白板等)B混合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学生终端等)C智慧学习学习环境(平板电脑、智能终端、个性化学习等)

(2)教师团队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性,熟练掌握并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

从调研数据上看,33.6%教师年龄处于20-30岁之间,50.91%教师年龄在30-40岁之间,将近84%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师资队伍年轻化特质突出。年轻教师作为数字时代的移民,对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年轻教师使用手机、PAD或笔记本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已成常态,自身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技巧。

调研学校的教师年龄结构分析

20-30岁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1

(3)部分学校展现出强烈的信息化发展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渐趋体系化。

在调研过程中,虽然总体上观察到学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但校际间的差异性显著显现。部分教育机构的教师显示出较高的信息化发展认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已初步引入了特定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电子阅卷系统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常态,同时,个别教师已经开始探索并采用专业的学科辅助工具,如数学教学中的几何画板以及物理教学中的虚拟实验室等。

2.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1)学校管理者的信息素养现状与挑战: - 大多数管理者重视自我提升: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校管理者认识到提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并视其为推进学校信息化进程的责任。 - 知识盲点存在:然而,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校长的认知存在差距,63.2%的校长表示理解程度一般,另有26.5%的校长坦承对此缺乏深入理解。

据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有62%的学校管理者表示其认知水平处于一般阶段,而另有25%的管理者表示对此尚缺乏了解。

理解与掌握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程度

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方面,有87.25%的校长认为他们有责任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其中75%的校长态度较为坚决。调查数据还反映出,通过计算机进行办公已经是常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校长占了77.9%,同时有93.5%的校长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工作所需资源。

(2)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分析

调查显示,仅有7.5%的校长有详细并可实施的计划,35.8%的校长表示并无计划。计划的实施需要一系列保障工作的支持,而没有建立保障措施的比例达到了71.4%。可以看出,校长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是比较滞后的,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校长考虑到学校的经济状况、发展状况以及后续管理情况。你是否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做了规划设计7.50%22.40%41.30%28.80%■,设计了详细且可实施的发展内容,并有时间和资金上的规划。,设计了详细且可实施的发展内容,但是否实施并不确定。■,但只停留在设计阶段。没有设计。(3)学校管理者的在线教学规划与实施能力分析调研显示,疫情防控期间,97.29%的学校都开展了在线教学。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管理者都缺乏系统的线上教学规划,包括平台选择、资源准备、集体备课、效果评价等都比较棘手,没有相关能力和经验的积累。调研学校的在线教学开展情况C不清楚:0.68%B否:2.03%A是:97.29%互联网时代,加强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非常有必要。调研显示,90.85%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在后疫情时期需要系统化提升学校及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

 

后疫情时期,加强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的必要情分析D完全没必要:4.07%C无所谓:5.08%A非常有必要:40%B有必要:50.85%针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来说,亟待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需要通过研修学习,反思工作实践,探索适合于本校的信息化培训推进路径。此外,由于对教育信息化2.0以及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理解的不深入,也带来对于工作规划以及行动计划的茫然,因此对于政策文件的进一步解读也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修项目将以政策理念解读、思路方法介绍、同行经验分享、集中研讨问题为内容要点,帮助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成员明晰学校信息化工作推进方向、规划工作思路、落实行动计划,提升作为管理者的规划能力与各种专项技能。

内容设计

一、阶段设计针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集中培训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是通过专家解读提升工程2.0文件、内蒙古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以及以能力点贯穿培训的实施思路,提升管理团队的政策理解能力:阶段二是指导学校从愿景出发,以真实的发展目标为导引进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升管理团队的发展规划力:阶段三聚焦校本教研,在研修中学会进行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以及基于能力点的校本活动设计,从而提升校本研修指导力:阶段四关注精准测评,指导学校管理团队学会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的制定,同时掌握校本应用考核的重难点,提升校本考核力:阶段五是成果展示,为了促进区域专业化发展,管理团队要组织优秀成果的展示,掌握互评资源加工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升培训总结力。具体阶段图示如下:

以下是各阶段的设计理念、目标设定、实施策略以及预期的成果概述:

阶段

目标任务

达成方法

预期成果

阶段一:政策理解力提升

理解提升工程2.0文件政策

专家讲座

能力提升2.0文件解读框架

阶段二:发展规划力提升

学会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的方法与策略

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案例研习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规划

阶段三:校本研修指导力提升

学会制定基于能力点的校本研修方案

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案例研习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

阶段四:校本应用考核力提升

掌握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的制定与测评办法

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案例研习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阶段五:培训总结力提升

掌握提炼优秀成果与资源的方法策略

展示分享、专家点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培训工作计划

二、培训内容

信息化管理团队的培训计划将划分为两期,首期为集中授课,为期三天;其次为线上学习,共计三十学时。详细的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一)集中培训3天

针对示范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集中培训,分为政策与文件解读、学校信息

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设计、能力点解读与案例分享、

方案解读与成果分享等五个模块。

 

时间

模块

专题

学时

培训方式

授课专家

第1天

政策与文件解读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件解读

3(0.5天)

专题讲座

闫寒冰,我司开放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解读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设计

SWOT法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

3(0.5天)

专题讲座

宋海英,吉林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吉林省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主任

第2天

聚焦整校推进寻求破解之道——长春市艺术实验学校整校规划案例分享

3(0.5天)

 

姜英杰,长春市艺术案例分享实验学校信息中心主任

聚焦整校推进,寻求破解之道——长春汽开七小整校规划案例分享

钟梅,长春汽车经济案例分享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校长

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活动设计与策略

3(0.5天)

专题讲座案例分享

李宝敏,我司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教授

基于微能力点的校本研修

李婵娟,南宁市友谊

 

 

 

 

活动实践案例

 

 

路小学校长,广西自治区提升工程2.0核心专家

第3天

能力点解读与案例分享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南》解读

3(0.5天)

专题讲座

魏非,我司开放教育学院研发部主任,副研究员

微能力考核规范解读与案例分享

专题讲座

方案解读与成果分享

整体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解读与研修平台功能介绍

3(0.5天)

专题讲座

陈倩倩,我司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副主任

以工作坊形式,小组代表分享学校发展规划、校本研修计划和校本应用考核方案,专家点评指导

研讨交流

王筱,我司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

2.线上研修30学时

项目组将以工作坊的形式组织,为每位坊配备专属导师,根据坊员的需求,实施定制化的指导活动。

主题研修的重点涵盖微能力的核心理念、实施策略的指导、实际案例的剖析以及相关工具的有效运用。

第三阶段的30个学时网络研讨课程专门针对30项微教学能力点展开深入学习。教师将专注于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精细运用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点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学情分析,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及实施科学的学业评价,总共涵盖三大领域,总计三十项关键任务。

以下是项微能力在不同教育环境中的应用场景: 1. 多媒体教学环境 2. 混合学习环境 3. 智慧学习环境

学员需从提供的30项微能力模块中,精选出至少涵盖两种不同领域的5项关键微能力进行学习和发展。

围绕环境的三维特性,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能力培养课程与主题深度研讨,并依据测评体系进行实施。

评规范要求,选择其中一项微能力点,提交认证材料。

针对各学校独特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个性化的发展愿景,教师所需提升的各项能力呈现出多样性。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针对不同发展目标的丰富课程资源库。通过系统学习覆盖核心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案例类课程以及工具类课程的30个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