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整体服务方案
一、招标文件需求相应
二、规划方案
三、创新的项目交接策略
四、服务涵盖内容
五、流程管理
1.1目标检测方法
1.2材料检验程序
六、高效道路检测方法
1.1初期质量核查
1.2高效材料审核流程
1.3基础地基与路面质量评估
1.4管道工程质量检验
第二节详细的技术保障与质量管理策略
一、创新技术实施方案
1.1项目目标
1.2标准化检测方法
1.3方法与关键内容
二、高效质量管理策略
1.1土工性能评估
1.2压实度管理
1.3路面弯沉评估
1.4地基性能评估
1.5道路检测与质量管理
三、质量管理流程
1.1保证方案
1.2强化保障方案
1.3强化意识形态策略
1.4详述的技术保障策略
四、优质服务保障措施
1.1确保环境适宜性
1.2设备保障措施
1.3专业团队的技术实力保障
1.4质量管理与执行措施
1.5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第三节详细服务执行进度与保障策略
一、企业安全保证声明
1.1强化安全保障措施
1.2承诺合规用工
1.3承诺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详细的服务保障条款
1.1初期合作构建
1.2严谨的控制标准
1.3报告反馈系统
1.4设备管理与维护
三、应对恶劣气候措施
1.2项目范围覆盖
1.2基本原则
1.3项目影响与潜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第四节跟踪进展
1.1规范化档案管理规定
一、基础规定
二、文件管理流程
三、文件管理与存储
四、借阅规定与保密措施
五、项目验收与交接
1.2高效的道路维护与监管
一、安全操作规程管理
二、高效原材料管控策略
三、项目时间管控
四、高效卫生管控
五、危险品规程
六、事故处理与分析
七、设备管控
八、资料管理策略
九、高效样品控制与管理
十、标准化流程与技术规定
第五节专业服务团队与先进检测设施
二、服务团队配备原则
三、物资购置与分布详情
1.1道路标准
1.2高效交通解决方案
1.3桥梁
四、设备与资源投入策略
五、设备检验详情
六、高效设备维护策略
1.1高效能大型设备
1.2基础量具介绍
1.3精密微分测量工具
1.4高效能温度监控设备
1.5天平、衡器
1.6压力测量设备
1.7高效维护与保养策略
第六节 疫情防控措施
第七节创新综合服务提案
一、专业团队能力提升计划
1.1创新培训方法论
1.2定制化培训框架
1.3定制化培训方案
二、道路维护计划
1.1项目目标
1.2项目范围
1.3项目责任划分
1.4应急响应措施
交通运输局道路桥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方案
模板简介
交通运输局道路桥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方案聚焦道路桥梁检测服务需求,涵盖整体服务方案、技术保障与质量管理策略、服务执行进度与保障、跟踪进展及创新综合服务等核心内容。其中,整体服务方案包括招标文件响应、规划方案、流程管理及高效道路检测方法;技术保障与质量管理涉及创新技术实施、高效质量管理流程及优质服务保障措施;服务执行进度与保障涵盖安全保证声明、详细服务条款及恶劣气候应对策略,同时包含跟踪进展中的规范化档案管理与道路维护监管,以及专业团队配备与先进检测设施投入。本方案为交通运输局道路桥梁第三方检测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服务支撑,助力保障工程质量,提升检测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
模板预览

 

 

 

 

交通运输局道路桥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节整体服务方案

一、招标文件需求相应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识别号:JH22-210114-00092

招标项目:于洪区交通运输局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服务采购方案

项目定价基准:本工程采用折扣率报价方式,其上限依据《辽宁省交通工程材料实验检测收费标准》的规定设定,控制费率为百分之百。

项目需求:寻求一家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担于洪区内道路、桥梁及其相关设施的一年期质量检验服务任务。

合同履行期限:1年(具体以签订合同为准)

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内容:1。对于中小微企业(含监狱企业)的相关规定;2。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的相关规定等。

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服务需求

根据省交通厅发布的官方文件指示,我们需对洪泛区域内的道路交通设施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弯沉度测量、表面平整度检验、摩擦系数测定、构造深度核查、路面损坏状况的勘查以及必要的现场芯样采集。此外,还需编制详尽的道路桥梁登记册,并按采购方需求实施其他相关任务。

★履约期限:1年(具体以签订合同为准)

★履约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支付条款与条件:根据政府部门的拨款进度执行付款,具体细节将以双方实际签署的合同为准。结算依据为《辽宁省交通工程材料实验检测收费标准》中的定价,中标单位享有相应折扣比例的优惠。

★验收标准:《辽宁省政府采购履约验收管理办法》(辽财采[2017〕603号)并且符合行业内验收标准。

验收程序:按文件要求执行

验收报告:按文件要求执行

验收执行机构:该项目的履约验收按照法定程序由采购方负责实施。

★质量要求: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合格标准

★若成交供应商未能满足采购人的服务需求,或者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未能达到用户的反馈和评价标准,采购人有权利中止业务委托或解除合同。

热线支持:供应商自报

快速响应服务:1小时内做出反馈并调度抵达。

二、规划方案

(一)领导小组需全面执行项目的服务实施策略和《合同》规定的所有条款,严格遵循甲方的需求,详尽规划项目人员、设备、工具及物料的入场安排。

(二)根据招标规定,计划保留现有检测人员并增补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人员短缺,将采取临时性措施,从其他项目调配资源以应对人员不足。直至达到满编状态。所有新入职及原员工均需接受岗前培训,内容涵盖服务区域的认知、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以及安全检测等要点。在导师的引导下,他们将迅速完成入场交接,从而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高效完成车辆的相关通行证件和手续的办理,并计划在项目周边(预定租赁某汽车维修基地作为场地)设立项目的指挥中心,以确保车辆的停放、维修以及仓储设施的配置。

至诚服务规范管理求实创新追求无限

旨在实现人员办公、车辆调度与材料获取的无缝衔接,提供即时响应服务,从而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创新的项目交接策略

若我司有幸中标,将以严谨的态度确保项目清扫检测服务的顺利实施,依据相关规定,我公司将遵循以下交接流程进行操作。

(一)现场勘察

在项目交接之前,我公司将实施一次全面的作业现场复查,由项目总负责人亲自主持,带领项目团队中的关键管理人员,针对道路建设的历史背景、道路条件、道路交通量(车辆及行人)等关键因素,进行详尽深入的勘查,并做好所有相关实况记录。

道路现场检测情况调查表

记录日期

天气情况

记录人员

勘察地段

起始点

道路级别

路况:代表性建筑物:车流量:人流量:

 

 

作业重点:

 

 

作业难点:

 

 

(二)人力、财力、物力的准备

1.人员方面交接

(1)在选拔过程中,原检测人员将优先考虑并确保按照招标文件规定配备充足的人员。

(2)负责与相关人员协商劳动合同的详细条款,确保谈判结果公正均衡。一旦达成共识,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与员工签署劳动合同。同时,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市的薪酬规定,向检测人员支付高于和县最低工资标准的薪酬,包括但不限于工资、保险金、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相关的检测人员津贴等。

2.制订财务方案

依据既定需求及实地状况,规划并制定资金运用方案,随后申请其实施与落地。

3.投入作业设施设备

(1)检测设备

在招标项目中,若涉及工具房配置,我们应与招标方共同确保相关检测设备的完好状态,并在工具房无法正常使用时,及时与招标方进行沟通。对于由此产生的我方检测设备采购需求,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购置。

我公司将确保所有工具按照规定进行统一编号,并按指定位置有序存放。我们将严谨执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及交接程序,以防止资产的非正常流失,从而确保检测设备的功能完备,保持清洁整齐,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办公设备

项目实施策略着重于管理便捷、交通顺畅及快速应对突发状况,为此,我们计划在服务范围内租赁适宜的办公空间,作为项目的后勤核心基地。此举旨在实现对项目作业流程的高效指挥与实时监控,同时确保项目管理部能及时配备包括电脑、电话、打印机、办公桌椅在内的必要日常办公设备。

(三)交接

1.沟通好,定好交接时间地点。

2.与下一轮承包单位的业务接管方案

(1)当我们的服务合同即将到期之际,我公司将设立专门的资产交接团队,负责与甲方(业主单位)进行有效的协调与资产确认工作。

(2)执行现场核查:协同业主单位甲方及下一任承建商,对现有设备设施进行实物盘点,详细记录并得到三方共同确认。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解决方案协商。

(3)开展对业主原有设备设施的现场接收与交接工作。

(4)与后续承包方就界定时间内的各类使用费用,进行详尽的签字确认,并依据相关凭证进行付款操作。

四、服务涵盖内容

服务委托人有权根据实际需求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范畴进行相应调整,涵盖全部施工内容的服务内容。

(一)工作内容

1.涵盖道路检测、质量管控、安全文明施工监督、进度规划与执行、合同履行、信息管理系统运营、现场协调与整合、竣工验收与资产交接、文件资料的审验与归档,以及后期维护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流程。

2.对道路承包人在所述区域内提交的竣工资料进行审验,通过后将督促其向委托方办理资料交接手续。

3.协助委托人委托办理完成道路备案手续。

(二)服务期限

1.道路施工服务条款:服务自合同生效直至道路完成竣工验收并完成所有服务资料的交接。

2.后期服务承诺:道路缺陷责任期满后额外提供14天的资料整理与移交服务期。

3.服务期限规定与对应标段施工检测工程的实施周期保持一致。

五、流程管理

1.1目标检测方法

(一)道路

1.在实施路基、加强层以及级配碎石层的施工前,首要步骤是对路基回填土进行土工道路的相关检验。在填筑作业中,每一层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规格和相关规范执行压实度的测定。施工完毕后,后续环节将进行弯沉值的测量评估。

2.在进行水稳层施工前,首先需对原材料进行配合比验证实验。施工过程中,需对拌和料实施无侧限抗压试验和灰剂量测试。后续,经碾压并确保表面平整后,紧接着进行压实度检验。只有当其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及相关规范规定的7天强度要求后,才会进行弯沉及钻芯取样等道路性能评估。通常情况下,针对两层水稳层,我们应分别进行样品采集与检测。

3.在沥青施工前,必须进行原材料配合比验证实验;施工过程中,需对现场混合料实施马歇尔试验及含油量等道路性能检验;施工完毕后,还需执行包括弯沉测试、钻芯取样、平整度评估以及渗水系数测定在内的全面现场验收。通常情况下,涉及三层沥青铺设,每层都应独立进行样本检测以确保工程质量。

(二)雨污水、电力、通信、给水管道等沟槽

1.评估沟槽基底地基承载力:轻型或重型测试

2.在沟槽回填及井周回填施工各阶段,严格遵循规定标准进行每层压实度检验,特别关注井周填充材料的现场检测质量控制。

(三)桥梁、涵洞、综合管廊等结构物

1.基础地基承载力检测(轻型或者重型)。

2.施工过程中须依据规范要求,在适当数量的灌注桩中预安装声测管,旨在实施桩身完整性检验,并在有特定需求时进行静载荷试验。

3.在涵洞、桥台、管廊以及台背回填的施工进程中,每一层均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实施压实度的检查与测定。

4.主体混凝土构造需实施植筋拉拔试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以及钢筋扫描评估。

1.2材料检验程序

(一)在混凝土施工之前,务必先进行原材料的配合比验证实验。

(二)混凝土试块制作规范:样品需在浇筑过程中按标准抽取,随后进行28天的标准养护及600天的同条件养护(养护期间依据每日气温记录)。如有抗渗性能需求,试块应在同期制作完成。

(三)所有进场的钢筋原材料、采用机械连接的构件、焊接组件、防水卷材以及砖块,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抽样检验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方可使用。

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在施工自检验收通过后,应及时通知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样品采集,施工方需制定详尽的道路检测计划。特别关注的重点在于地基承载力评估与现场压实度测定。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通知检测,可能导致后续检测时机丧失,进而无法获取该区域的检测报告。因此,强烈建议各项目在实施现场检测时务必提前与检测单位沟通,确保所有工序的道路上的检测工作得以及时完成并生成相应的检测报告,这将为项目的最终竣工验收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依据。

六、高效道路检测方法

1.1初期质量核查

一、检测标准及依据

本项目的支护结构检测工作主要遵循以下相关规范与文件指导:

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此为中国国家标准,详述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之中

2.关于建筑地基与基础检测的标准规定:DBJ15-60-2008《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

3.委托方提供的设计图纸等有关规定执行。

二、检测数量规定

依据既定的标准与设计规格,我们初步核算了相应的检测数量明细。

检测要求如下:轻便触探检测需覆盖不少于总数量的1%,压板试验不少于0.5%的比例,而钻芯法检测的样本数量则不得少于总数量的0.5%。

对工程桩检测,检测项目和数量如下表:

基桩检测工作量表

轻便触探

钻芯法

压板试验

20根

10根

10点

三、单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

参照省标《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规定:

根据规定,本项目单桩复合地基的平板载荷试验需执行每项工程不少于三点的检测,且检测点数量应占总桩数的0.5%作为下限标准。

(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评估砂桩与桩间土构成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以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

(二)试验设备及加载装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利用了压重平台反力设备,通过在其上安置一组复合钢梁,对主梁进行增强支持。

至诚服务规范管理求实创新追求无限

试验准备阶段,需在平台一次性加载超过预设最大试验荷载1.2倍(包括钢梁自重)的砂包。施压过程采用上海千斤顶厂出品的千斤顶进行,通过机械压力表测量压力。为了监测沉降情况,我们安装了四块量程为50mm的百分表。试验设备配置详图如图1所示。所有参与试验的仪器仪表已由法定计量部门定期校验并确保其精度符合试验需求。

(三)试验要点

1.检测的准备工作、实施方法

检验桩的最低龄期应达到28天,确保桩顶与周边土层表面平整;对于地基较为松软的情况,我们建议预先进行场地整平,并铺设粗砂作为基础支撑措施。

试验前,确保试验区域的表面与设计基座标高一致,通过铺设中粗砂平整压板下方区域,将桩的中心定位为承压板和千斤顶安置的核心。同时,预留适当的进出通道,并预设基准梁的安置位置,以满足实际操作需求。

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示意图

2.检测桩的龄期要求

按照规定标准,桩体应在施工完成后28天内进行承载力检验。

3.检测基本原理、技术要求及质量评定

根据辽宁省发布的《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的相关规定,并充分考虑本工程的独特性质,我们的试验方案详述如下:

(1)在试验前,开挖不小于的试验坑,试验坑的底面与基础底面设计标高相同,压板下用中粗砂找平。

(2)加载过程应采取分级策略,实施逐级均衡加载;建议每级荷载占最大试验荷载的比例为1/8至1/12,特别地,初始级荷载可考虑为分级荷载的两倍。

(3)在承受各级载荷后,按照5分钟、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的间隔测量承压板的沉降量,后续则每30分钟进行一次读数记录。

(4)承压板在不同荷载下的沉降稳定性要求如下:当试验荷载小于或等于特征值时,每小时内沉降量不得大于0.1毫米;若荷载超过特征值,限速为每小时0.25毫米。在达到沉降速率的稳定标准后,方可进行下一级荷载的施加。

(5)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①垂直方向上的应变显著加剧,导致土壤遭受挤压,甚至在压板周边显现明显的隆起现象。

②在当前负载下,沉降现象显著加剧(其沉降量相对于前一级增长超过五倍),且荷载与沉降的关系(Q-s)呈现出明显的陡降阶段。

③某级荷载作用下,24h内沉降速率未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④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与累计沉降量的比率不小于0.06。

⑤在承受最大试验荷载后,承压板的沉降速率趋于稳定标准。

至诚服务规范管理求实创新追求无限

当为第一种情况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

(6)卸载过程需按等级逐步执行,每次卸载量应为加载时所分阶段负荷的两倍,并确保每次卸载量保持一致,逐级进行。

在卸载过程中,每一级荷载保持30分钟稳定后,分别在第5分钟、第15分钟、第30分钟记录承压板的沉降量。卸载至零后进行初次测读,随后在2小时后再进行一次测量。

(7)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①在评估Q-s曲线时,若比例界限与极限荷载均具备明确数值,并且极限荷载大于比例界限的两倍,建议选用比例界限值;反之,当极限荷载低于比例界限的两倍时,推荐采用极限荷载的一半作为参考标准。

②若当前总加载量已超过设计规定值的百分之百,但尚未达到极限承载条件,建议采用总加载量的一半作为评估基准。

③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对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单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所对应的荷载值,对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多桩复合地基,可取高值;对于加固淤泥等软黏土地基时,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均宜取低值。

四、钻芯法检测

(一)检测标准

1.检测过程与成桩质量评估依据的是辽宁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标准规定。

2.试验流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及 J256-2003)中的相关章节,主要包括水泥土芯样试件的截取与抗压强度测试操作规程。

(二)检测目的

水泥搅拌桩的主要目标包括:评估桩身水泥土的胶结强度,考察搅拌的均匀性,确认实际桩长与施工验收数据的一致性,以及鉴定持力层岩土特性,同时进行水泥土芯样的抗压强度测试。

(三)检测数量及抽样方法

根据辽宁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范》(DBJ15-60-2008)相关规定并结合设计要求,钻芯法检测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0.5%,本次钻芯法检测具体桩号由建设方、监理方及设计方等单位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综合确定。

(四)检测设备

1.施工过程中,采用机械厂生产的高效XY-1A型油压钻机(其额定最高转速需达到790转/分钟及以上),钻机的最大工作转速可达1050转/分钟。钻探设备配备直径不小于108毫米的双管单动钻具,包括配套的孔口管、扩孔器、卡簧、扶正稳定器以及适用于松软渣样的捞取工具。钻杆直径标准为50毫米。我们选用泵压在1.0~2.0兆帕范围内的水泵,排水量设定为50至160升/分钟。

2.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测试采用WHY-2000型或WQY-300型微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驱动的全自动压力试验机进行操作。

(五)抽芯工艺及技术要求

在抽芯检测过程中,我们将运用恰当的钻探技术和方法,确保其符合以下标准:

1.由监理方、施工方确定现场桩位。

2.在启动钻探作业前,首要步骤是核查检验区域,同时严谨细致地对钻机安装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这涉及钻机的稳定性、水平平整度以及主轴的角度校准等关键参数,务必确保其符合钻探抽芯技术规格,任何降低标准的行为都应严格禁止,以保证作业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3.底架水平措施

(1)1. 底座安装要求:务必在座台上铺设稳固的地木梁。    2. 对于软土地基,需采取填充砂包措施,以预防地面沉降的发生。    3. 在安置机架之前,务必在机台底部铺设相应长度的木梁,并通过螺丝将其与机台底座牢固连接,确保设备的水平与稳定性。

(2)在必要时,为确保抽芯过程中的机架稳定,机台底部的地木梁四角需采用钢钎进行稳固安装,以预防机架发生平移或下沉倾斜现象。

(3)当检测到设备存在较大振动时,务必在机座的四个角落均匀放置适量的重物(如砂包),以确保机座稳定性,防止其发生位移。

4.机具校直

(1)在实施开孔作业前,务必逐一对抽芯钻具、钻杆、立轴以及机上导杆进行精确的垂直校准,以确保所有施工设备的垂直一致性。

(2)在施工过程中,确保每完成5米钻孔作业后,对钻杆、钻具及立轴进行一次精确校直调整。

5.钻孔过程实施要点

(1)在开始钻孔作业前,务必先确保机架水平,通过水平尺调整,使其与天车外缘(即天车前沿切点)、立轴及孔口中心三点成一条直线。在钻进过程中,务必拧紧合箱螺丝,以实现立轴的稳固支撑。

(2)1. 孔位定位精确至关重要,开孔需轻柔推进并确保孔径笔直。2. 完成孔口后,务必安装套管使其垂直稳固,安装前需用水平仪校验垂直度。3.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与甲方共同确认桩顶标高及预留的架空高度,以便后续精确测定桩长。

(3)钻芯过程中应确保不发生倾斜、移位,钻芯孔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开孔后钻进1m内,每钻进就用水平尺校正一次机架水平度;以后钻进过程中每,从4个方向校正一次立轴垂直度。

(4)钻进过程中随时注意进尺速度、操作感觉、孔内声音及钻具突然落下的起止深度,并及时记录现场桩身的情况及桩底岩土情况。应设专人监视孔回水颜色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并根据水的颜色及岩土形状调整水量,避免水泥土被冲散。

(5)进尺管理与控制:在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每次的回次进尺需严格控制在岩芯管有效空间长度范围内,一般不超过5米;若质量与完整性欠佳,特别是在接近重点检测区域,为了防止芯样机械损坏和磨损,应酌情减小回次进尺,通常限制在0.8米以内,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芯样获取率和完整性。当钻头接近桩底1.0米时,应停止当前回次,以便在下一次钻进中同时获取桩底及持力层。在取芯过程中,务必在定位芯样后提起钻具,避免盲目操作导致芯样脱落或残留。芯样一旦脱落,务必立即进行捞取,然后继续钻进操作。

(6)在抽芯作业中,若监测到钻孔偏离桩体,机长应立即将此情况报告给现场检测人员,并果断暂停钻进操作。

(7)芯样在提取完毕后,需立即标注其回次编号、长度以及对应的钻进深度。请确保按照编号顺序井然有序地存放,以便后续的保存、记录和影像资料拍摄。芯样的安全存储至关重要,非相关人员严禁触碰或挪用。

6.抽芯现场记录要求

在钻探作业中,钻探记录员与检测人员需严格遵循钻孔抽芯检测现场记录表的各项要求,确保实时记录工作的完整性。一旦芯样被抽取,应立即进行编目并拍摄相关照片。所有记录工作务必真实无误,杜绝任何虚假行为。项目施工完毕后,现场收集的所有资料需经过验收的审核,随后整理归档于资料室保存。

7.芯样的有关要求

芯样试件应尽量避免开裂。对于桩长在10米以下的,每根桩建议取样两组;而当桩长处于10至20米区间时,每根桩应准备三组芯样。鉴于水泥土的强度较低,钻探过程易导致机械碎裂,因此所获取的水泥土芯样长度通常不得少于35厘米。若一节芯样长度不足35厘米,可选择连续的两节或三节,但每节至少需保证10厘米,以确保能切割出足够的材料制作三个抗压试件。

五、基础轻型动力触探试验

(一)检测目的

旨在评估搅拌桩水泥土搅拌的均匀性的轻型动力触探试验,对确保工程质量的深入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测数量及抽样方法

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对于搅拌桩的均匀性检测,我们执行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的比例定为1%。

(三)仪器设备

本次项目所选用的触探设备源自专业仪器制造商的标准轻型动力触探仪,其主要构成包括穿心锤、锤垫、触探杆及探头组件。

(四)试验方法

1.自由落锤法应用于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实施过程中。

2.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连续锤击贯入,锤击速率宜为30击/min,触探锤的落距应为50cm,试验时,应避免锤击偏心和侧向晃动,触探孔倾斜度不应大于2%;

3.每贯入1m,应将探杆转动一圈半;

4.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对试验段的深度与锤击次数进行实时记录,具体做法为每次锤击深入30厘米后记录一次统计数据。

5.当或贯入15cm的锤击数超过50时,可终止试验。贯入15cm时锤击数超过50时,轻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取为2倍的实际击数。

(五)实验结果分析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给出的岩土层系根据现场基坑开挖面的情况来进行判定的,表中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数据则主要根据辽宁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经验值来确定。

1.2高效材料审核流程

检测项目涵盖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掺合料及钢筋等材料。

一、水泥物理性能

(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检验

1.每天试验开始之前应记录试验室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和养护水温度。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应与试验室温度一致。

2.用电子秤称取水泥试样500g。用湿棉布擦拭搅拌锅、搅拌叶片和锥形试模。向自动滴定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拌和水,并将此水量记录。将拌和水倒入搅拌锅中,然后在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泥和水溅出。将搅拌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

3.作业流程如下:拌和作业完成后,立即将配置好的水泥净浆均匀倒入预先放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随后,使用小刀进行细致插捣,轻柔地振动数次,以清除多余净浆。接着,迅速抹平表面,紧接着将试模连同底板同步移至维卡仪中心,定位在试杆下方。接下来,逐步降低试杆,直至其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固定好后,迅速松开螺丝,让试杆垂直自由地下沉至试材中。在试杆停止下沉或在30秒释放后,记录下试杆与底板之间的距离。试杆提升后,需立即擦拭干净。整个操作过程要求在搅拌完成后的五分钟内迅速且准确地完成。

14.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 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二)水泥凝结时间检验

1.从标准稠度用水量配置成净浆,并记录水泥完全溶解于水的时间,此时刻被视为凝结时间的起始点。

2.确保试模内满载标准稠度净浆,经过适度振动以平整表面,随即置于标准养护箱中。待试件在标准养护环境中经历加水后30分钟,初次测量操作随即展开。

3.测定时,从标准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的指针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记录此时间。

4.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执行操作:将试模连同浆体平稳移除玻璃板,翻转至180度,确保直径较大端朝上,较小端朝下放置于玻璃板上,然后置于标准养护箱内持续养护。此时,需更换维卡仪的初凝针为终凝针,并附加一个外环附件。在接近终凝阶段,每间隔15分钟进行一次测试。当试针深入试体达0.5毫米深度,且外环附件无法在试体表面留下痕迹时,标志着水泥已达到终凝状态,此时需记录下这一时刻。

(三)水泥安定性检验

1.试饼的成型方法。

(1)采用标准稠度用水量的程序制备净浆样本,随后从制备好的标准稠度净浆中取适当部分,均匀分为两个相等份额,塑造成球体状,然后分别安置于两块专用玻璃板上展示其形态。

(2)轻轻振动玻璃板,并用湿布擦过的小刀由边缘向中央抹,做成直径,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将试饼放入标准养护箱养护

2.雷氏夹试件的制备方法

(1)迅速地,将预备完毕的雷氏夹定位在经过适度润滑的玻璃板表面,紧接着一次性填满已达到标准稠度的净浆。

(2)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标准养护箱内养护

3.沸煮

(1)调整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用中途添加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内升至沸腾。

(2)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

当采用试饼法时先检查试饼是否完整,有挠曲或开裂则需重新成型试件。将无缺陷的试饼放在沸煮箱的水中篦板上,然后在5min内加热至沸并恒沸

当为雷氏法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到

至诚服务规范管理求实创新追求无限

0.5mm,接着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试件架上,指针朝上,试件之间互不交叉,然后在内内加热至沸并恒沸

4.检测结果判别

(1)试验完毕后,应迅速排空沸煮箱中的热水,开启箱盖,待箱体冷却至环境温度时,取出样品进行评估。

(2)在采用代用方法检测时,若目测无裂纹且经钢直尺检验(确保钢直尺与试饼底面紧密接触,无透光即视为无弯曲),则试饼的安定性被视为合格;反之,则判定为不合格。若两块试饼的判断结果出现冲突,该水泥的安定性将被认定为不合格。

(3)根据标准程序,测定雷氏夹指针尖端间距离(C),要求精度达到0.5毫米。若两试样经煮沸后,平均增加距离(C-A)不超过5.0毫米,则认为该水泥安定性符合标准。若两试样的(C-A)值之差超过4.0毫米,需立即对同一样本重新进行测试。若连续两次出现此类结果,将判定该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2)首先通过试饼检验水泥的安定性,如结果不符合标准,则进一步采用雷氏法进行确认。在两种检测手段产生分歧时,遵循雷氏法的判定结果作为最终依据。

(四)水泥胶砂强度检验、

1.每天试验开始之前应记录试验室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和养护水温度。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试体养护池水温度范围内。试体带模养护的标准养护箱温度保持在,相对湿度不低于90%。

2.操作流程如下:首先,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取适量水泥并转移至塑料瓢内;接着,按照ISO标准添加1350g的砂子,然后将其均匀装载于胶砂搅拌机的下料漏斗中;最后,利用精度确保的自动滴管量取对应比例的拌和水。对于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在进行胶砂强度测试时,其水灰比需控制在0.50,同时确保胶砂的流动度不得低于180mm。

3.操作步骤如下:首先,确保搅拌机处于待启动状态。接下来,依次加入水至胶砂搅拌锅内,随后加入水泥。将搅拌锅放置在固定架上,提升至预设高度,然后立即启动机器,以低速运转30秒。在第二个30秒计时开始的同时,均匀地添加砂。之后,切换至高速搅拌模式,持续30秒,然后暂停90秒。在此期间,利用胶砂刮具清理叶片和锅壁上的残留胶砂,将其刮回锅中。最后,恢复高速搅拌,继续60秒,至此,胶砂制作完成。

4.成型过程如下:胶砂制备完成后迅速操作。首先,将空试模与模套定位在振动平台上。然后,使用勺子分两次从搅拌锅均匀地取胶砂,每层填充约300克于模槽内。对于第一层,需借助大拔料器垂直放置于模套顶部,沿着每个模槽进行往返平整动作,之后进行60次振动压实。完成第一层后,切换至小拔料器平整第二层胶砂,同样执行60次振动压实步骤。

5.卸下试模于振动平台后,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金属直尺以接近90度角安置在试模顶端,随后沿着试模长度方向,采用横向切割的方式逐渐移至另一端,以清除超出试模部分的胶砂。接着,利用同一尺子,在近乎水平的状态下,平整试体表面。

6.完成胶砂模具周边的清理后,紧接着将预先标记了编号的试件标签粘贴于试模相应位置。一旦胶砂成型工作结束,需迅速将带有编号的试模安置在标准恒温养护箱的水平搁架上,确保湿气能均匀地接触到试模各边缘。在此养护过程中,切勿将试模叠放,保持独立。试模需在模具内持续养护20至24小时后方可取出脱模。

7.在试体脱模操作前,需确保在试体表面以油性笔清晰标注成型日期和试件编号,同时注明试件在振实台上的相对位置。规定时间为水泥成型后需尽快(建议具体时间)完成脱模步骤。采用橡皮榔头轻轻敲击试模端部的固定螺栓以松开,随后卸下试体周围的防护挡板。按照试体在模具内的排列顺序,依次取出试体,六块试体分别竖直放置于操作台上。在每块试体的两端头,交替书写"3"和"28",以此标识其对应的强度检测龄期。取下的挡板需与模具底座妥善保管,以保持整洁和便于管理。

8.将试件按试件编号和龄期竖直地放入塑料框养护箱中进行水中养护。并保证养护箱的水温为,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mm。

9.在试体达到预定龄期后,应于试验(形状测定)前15分钟将其从养护水中取出。随后,需仔细擦拭试体表面的附着物,直至试验开始前始终保持湿润覆盖。

10.抗折强度试验

(1)确保抗折试验机及其配套的数字采集仪和计算机已连接并接通电源。

(2)在检测系统中选取所要试验的水泥试样的编号,将鼠标点至“抗折强度”栏中所测龄期的第一空格。设置好抗折试验机的加荷速度。按下抗折试验机的启动按钮,并及时地启动数据采集系统,试体折断后,自动采集水泥试体抗折数据。

(3)移除断裂的试样,将其部件整理后置于浅盘内。按照相同程序处理下一块试样,依次测定第二和第三的抗折强度。完成抗折实验后,用湿润的布料覆盖已测试的试体,确保两个断面棱柱体处于持续的湿润状态,直至准备进行抗压测试。

11.抗压试验

(1)试验流程如下:首先,从抗折试验后获取两个完整的半截棱柱体样本。然后,启动抗压试验机及相关计算机设备,同时激活水泥抗压性能检测软件。接下来,设置抗压试验的加载速率参数。最后,确定用于测试的试件的唯一编号并进行操作。

(2)将试件安置于抗压夹具内,确保受压面为试体侧壁,底面紧密贴合夹具定位梢,并对准压力机压板的核心部位。操作时,按下试验机的"启动"键,同时在检测软件上选择"自动运行"模式。随后,试验机将自动执行抗压性能测试。

(3)完成一次试体压力测试后,迅速依照6.14.3程序将下一块试体安装至抗压设备中继续实验。务必确保每个试样在承受压力的过程中,抗压夹具表面洁净无砂粒,以实现压力分布的均匀性。

二、细集料检测

(一)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1.将所送的砂倒在干净的地板上拌匀,用四分法取样,将不少于650g的试样装入浅盘中。调节烘箱工作温度为。将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将烘干后的试样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2.按照程序进行操作:首先,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取300克干燥试样(m2),并将之转移至装有半瓶冷水的容量瓶中。然后,对容量瓶进行摇晃,确保试样充分混合以排除气泡。紧接着,旋紧瓶盖,让其静置约24小时。待处理完毕后,使用移液管谨慎地向容量瓶添加冷水,直至达到500毫升刻度线,再次密封并擦干瓶体外部水分,记录此时的质量(m2)。接着,将瓶内混合物倾倒,彻底清洗容量瓶内外壁。最后,注入mg1量的冷水,要求其与7.3℃水温的差距不超过2℃,直至500毫升刻度线,封口,擦干瓶身,测量其新的质量(m2).

测定值采用两次实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若两者的偏差超过20kg/m,则需对样本进行复检并重新进行试验。

(二)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1.首先,采用公称直径为5.00毫米的筛子对砂子进行筛选,随后将已过筛的洁净砂粒倾倒入清洁的平面上。

至诚服务规范管理求实创新追求无限

板上拌匀,用四分法取样不少于3L,将试样装入浅盘中。调节烘箱工作温度为。将所得的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将烘干后的试样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测定堆积密度的方法如下:取适量试样,通过漏斗在距离容量筒口50毫米的高度处缓慢填充,直至试样完全填满并溢出筒口。装填完毕后,确保筒口上部的试样形成锥形,接着利用直尺在筒口中心线两侧均匀刮平多余的试样。随后,测量试样与容量筒的整体质量(m)。

3.操作步骤如下:    1. 选取一份试样,分为两层均匀填充至容量筒内。每填充一层后,于筒底置放一根直径为10毫米的钢筋作为支撑。   2. 稳定筒体后,对准地面执行左右交替的25次敲击,确保每一层的压实。完成第一层后,再按照相同方法处理第二层,但注意钢筋摆放方向需与第一层垂直。   3. 当第二层填满并充分夯实后,继续添加材料,直到试样超出筒口。此时,使用直尺在筒口中心线两侧平整多余部分。   4. 记录试样与容量筒的总质量(m)作为最终数据。

4.测定值采用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计算。

(三)砂的含泥量试验

1.将所送的砂倒在干净的地板上拌匀,用四分法取样,将不少于1100g的试样装入浅盘中。调节烘箱工作温度为。将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将烘干后的试样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各为400g(m)的试样两份备用。

2.在实验中,首先精确取400克试样(m),置入容器内。随后,注入适量饮用水,确保水面大约高出砂面150毫米,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持续浸泡2小时。浸渍结束后,通过在水中手工淘洗,促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使其悬浮或溶解于水中。同时,确保试验用筛的两面湿润。接下来,缓慢倾倒混浊液体至1.25毫米和0.80毫米的方孔套筛(1.25毫米筛位于上方),过滤掉小于0.080毫米的颗粒,操作过程中需谨防砂粒流失。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容器内水质清澈。随后,用水清洗筛上残留的细粒,并将0.080毫米筛置于水面略微高出筛内砂粒顶部的水中,轻轻摇晃以彻底清除小于0.080毫米的颗粒。最后,将两只筛上剩余的颗粒转移至盘中,置于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取出试样,待其冷却至室温后,再次精确称量其重量(m)。

3.测定值采用两个试样的实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若两次测得值之差超过0.5%,则需进行样本重取和相应的试验。

(四)砂的泥块含量试验

1.将所送的砂倒在干净的地板上拌匀,用四分法取样,将5000g的试样装入浅盘中。调节烘箱工作温度为。将试样置于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将烘干后的试样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为1.25mm的方孔筛筛分,称取筛上的砂不少于为400g分为两份备用。特细砂按实际筛分量。

2.将200克试样(m)精确称取后,转移至塑料盆内,随后注入适量的饮用水,确保水面大约高出砂面150毫米。

3.充分拌混合均匀后,浸泡24h。浸泡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使泥块碎散。把试样放在0.630m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将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浅盘后,置于温度为10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试样,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试样的重量(m)。

4.测定值采用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计算。

(五)砂的筛分析试验

1.将样品置于浅盘中,放在的烘箱中烘至恒量,冷却至室温备用。

2.从精确度出发,取适量试样(特细砂则为250克),置于一套筛网(遵循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排列)的顶层筛(5毫米筛孔)上,覆盖筛底。随后,将该筛网安装于摇筛机内,确保摇筛机的固定装置牢固,以便于筛分。设定筛分时间参数为10分钟。当10分钟后,摇筛机制动自停,取下筛网,接着逐个在洁净的浅盘上用手筛分,直到每分钟筛出试样的比例不超过总量的0.1%。通过的颗粒转移至下一筛,与新筛中的样品一同再次过筛,如此反复,直至所有筛网都已完成筛分过程。

(1)试样为特细砂时,在筛分时增加0.080的方孔筛一只。

(2)若样品中含泥量超过5%,则需先行水洗处理,随后将其烘干至恒重,再进行后续的筛分操作。

(3)摇筛机出故障时,可改用手筛。

3.所有试样筛分后,其在各筛子上的剩余量必须遵循以下规定:不得超过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的理论值。若筛余量超标,需将样本分为两份或多份,重新进行筛分,并将各次筛分的剩余量相加,以此总量作为该筛的最终筛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