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测绘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进行积石山县铺川村、代家山村、张巴村、银川村、阳坡村、杨家岭村、小关村、大寺村以及学文村九个村庄的详细规划地形测绘工作。
2、依据测绘技术规范及甲方要求进行作业,分别对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物地貌进行测量,按照GB/T20257.1-2017《1:500、1:1000、地形图图式》进行编绘。
3、确保依据国家权威标准实施精确的地貌测绘工作,选用的测绘比例为1:1000。在坐标体系上,采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平面基准,而在海拔标高参照上,采用的是'1985国家高程基准'。
本项目涵盖以下工作内容: - 平面控制测量 - 高程控制测量 - 地形测绘 - 规划监管测量 - 不动产测绘 - 变形监测与控制测量 - 沉降与位移观测 - 基坑监控测量 - 地下管线调查与测量 -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项目测量 - 竣工验收测量 - 电线线路测量 - 地籍权属调查
1、1:1000地形图测绘
1)《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标准
2)《1:500 1:1000 1:2000 外业数字化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17:
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一部分: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2017;
4)关于《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5)《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6)采用的平面坐标参考体系为CGCS2000坐标系统。
7)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8)采用的投影方法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每一带的划分精度为3°带宽。
9)图示比例尺设定为1:1000,常规等高线间距为1米。
10)数据的构成与格式主要包括DWG(制图数据)
2、平面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根点与图根起算点的坐标精度应控制在0.5毫米以内;地物点的平面位置精度标准则不超出±0.5毫米。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超过
;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基准点的高程精度须控制在0.2毫米以内。
相邻图根点的高程基准下,高程注记点的测量误差须控制在0.15米以内(即不大于基本等高距的三分之一)
1.《工程测量规范》(GB/T 50026-2020)
2.《城市测量规范》 (CJJ/T8-2011);
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17);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5.《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2009):
6.《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测量规范》(GH/T2009—2010):
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9.《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10.《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1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
12.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字线划图》CH/T9008.1—2010;
14.《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
15.关于《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1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17.项目审批资料概述:包括已获批准的用地红线图及相应的规划条件,以及详尽的总平面设计图纸
采用的坐标体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方法,每带宽度为3度,其中央子午线位于东经114°,并且坐标横轴向西进行了500千米的平移处理。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形测量采用1:500全解析度数字化制图技术,对于平地,基础等高线间距设定为0.5米。至于其他类型的测绘项目,其成图比例尺及基本等高距将依据委托方的特定需求来确定。
计量单位:长度采用米(m),保留两位小数;面积采用平方米,保留两位小数;坐标单位采用米(m),保留三位小数。
正射影像图:航拍比例尺采用,需达到0.05米的分辨率,正射影像图的地物点相对于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不大于0.15米。
平面坐标系统: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投影映射方案选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体系,每带划分间隔为3度,且中央子午线定位在102°经线上。
本次任务是对积石山县铺川村、代家山村、张巴村、银川村、阳坡村、杨家岭村、小关村、大寺村、学文村9个村庄规划地形图测绘,依据测绘技术规范及甲方要求进行作业,分别对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物地貌进行测量,按照 GB/T20257.1-201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进行编绘。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地形测绘,地形图测绘比例为1:1000,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1目的和依据
为了实现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强化土地控制,本规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制定。
1.2工作性质
项目用地勘测定界(以下简称勘测定界)的定义是,针对通过征用、划拨或使用等方式获取的土地,实施实地划定土地使用区域、定位界桩坐标、明确用地界限、绘制现有土地利用状况图,并对用地面积进行核算,以便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建设项目用地的测绘专业技术活动。
1.3法律效力
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确认与合法审批,土地勘测定界成果随之具备法定的法律效力。
1.4承担机构
在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土地勘测定界任务由持有有效'土地勘测许可证'的专业勘测机构执行。
1.5 当勘测单位已持有有效的"土地勘测许可证",在接收用地单位的定界测绘委任后,即可正式启动相关工作。若用地单位未能及时实施委任,相应权限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有权代理委托勘测任务。
1.6工作程序
接受委托一一查阅有关文件及图件一一现场踏勘一一实地放样一一界址测量一一面积量算一一编绘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一一编绘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图一一编制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一一成果检查验收一一提交资料。
1.7图纸的要求
勘测定界工作须利用比例尺不小于的地籍图或地形图。
大型工程、线形工程,可利用比例尺不小于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或地形图。
利用地形图应事先补充权属调查。
当现有图纸不符合勘测定界工作需求时,应实施对界址线区域内地形地物的校正测量或补测作业。
1.8规程适用范围
本规定涵盖国家建设项目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及城市集体、私人和个人项目的实施,以及乡(镇)村建设项目的相关界定工作。
1.9地方补充规定
省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规程》中未涵盖或阐述详尽的部分制定补充规定,待经国家土地管理局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
1.10规程解释权
本规程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2.1接受委托
只有获得用地单位或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如需审批)的合法委托,即勘测定界委托书(详细资料参见附录五),具备相应资格的勘测单位方能开展勘测定界工作。
2.2查阅有关文件
所需提交的文件包括:用地单位呈交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选址意见书,已获批准的初步设计及相关资料,以及土地管理部门对项目用地的前期审查意见。
2.3图件及勘测资料
2.3.1 参考市、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详实用地管理图,通过地管地图进行查询。
2.3.2 详查地图包括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与地形图。
要求用地单位提交相应的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或地形图,以明确划定用地范围。
2.3.3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由专业设计单位承担设计的比例尺不小于的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大型工程、线形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的比例尺不小于000。
2.3.4搜集勘测成果
收集项目实施地点周边已有的平面控制点和道路中心线的坐标及相关测量成果。
2.4现场踏勘
按照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所示的用地范围及其规定,实施现场勘查,详细记录行政边界、地类分界线以及潜在的地下设施信息,用蓝色晒图铅笔标示出来。同时,评估勘察区域的视线条件,并核实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
2.5确定放样数据
在现场勘查后,我们将确认并记录下界址点的坐标信息以及相关的距离测量数据。
A.界址点坐标
通过解析初步设计图纸中的界址点详图,或者依托于现有建设项目工程总平面布置图的界址坐标资料,获取所需的坐标信息。
B.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关系距离
获取途径包括对设计图纸的详细解读或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相关信息。
2.6制定勘测方案
依据实地考察与界址点的分布特点,我们将设计并提出一套适宜的平面控制测量与施工实施方案。
3.1基本要求
在进行界址点的测定或放样时,通常采用极坐标法进行角度测量,这一过程要求使用精度达到J6级的经纬仪,采用半测回方式进行角度观测。距离测量则依赖于精确的钢尺读数或两次测距仪读数以确保准确性。
3.2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坐标系统的选用应遵循国家或城市的统一标准,对于实施条件受限的区域,如需采用非标准坐标系,需通过图解手段,在地形图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中获取初始数据作为依据。
3.3解析法放样
通过坐标数据和控制点信息,对放样元素进行精确计算,然后依据临近控制点的指引实施界址点桩位的实地放样。
3.4关系距离放样
通过实地考察,依据用地界址点或界址线与周边环境要素的距离关系,核实并标记相关的地物和地界。运用钢尺测量,并采取交叉绘图技术,精确定位界址点的桩位设置。
3.5线形工程和大型工程的放样
3.5.1线形工程的放样
本项目涵盖了一系列线性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河道、输水渠道、输电线路以及地上的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对于线性工程的勘测定界与放样工作,具体实施策略可灵活选用图解法或者解析法,以适应各类项目的特性需求。
A.图解法
对于线路简短且线路走向大致直线的线性工程项目,图解法是一种适用的放样手段。
依据设计图纸所示的定位原则,即线性地物中线与现有地物的几何关联。在实地测量过程中,我们以现有的地物点作为基准,运用经纬仪、测距仪及钢尺精确测定中线的位置。对于直线段,每间隔150米需设置一个中线标识点。
B.解析法
对于线路长度较长且包含折点或曲线的线性工程项目,推荐采用解析法进行施工放样。
1. 建立初始控制测量网络:依据设计图纸所设定的定位参数,包括线路起点、中点、转折点、交叉点以及长直路段的加测点,通过计算得出这些位置相对于控制点的三维坐标信息。随后,以控制点作为基准,借助经纬仪、钢尺或测距设备精确标定线路中心线的位置。
测设平曲线的方法包括偏角法、切线支距法以及中心角放射法。在处理圆曲线和复曲线时,需确定其起点、中点和终点坐标;而对于回头曲线,关键参数则涉及半径、圆心位置及其起终点的界定。
3.5.2大型工程的放样
大型工程放样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利用不小于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或地形图,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折点和曲线点,到现场根据图上判读,实地定桩。
界址点乃界定相邻土地利用区域的交汇点,而界址桩则是在这些点上设置的标识标记。
4.1界址桩的类型
勘测定界界址桩类型主要有:
界址标识包括混凝土界桩、带帽钢钉标识桩以及喷涂标记界桩,具体细节参见附件六。
界址桩应用范围如下:
(1)设立混凝土界址标识:针对地表建筑物已被移除或者界址点处于开阔区域的情况,适宜设置混凝土界址桩作为标识。
(2)坚硬路面上及地面条件受限或难以埋设混凝土界址桩时,可采用钻孔方式或直接植入带帽钢钉界址桩作为替代措施。
(3)明确标识界址点:在诸如房屋转角、墙壁终端等永久显著特征物上,喷漆界址桩是适用的选择。
4.2界址桩设置的规定
4.2.1直线间距
界址桩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150m。
4.2.2界址桩的编号
图纸上,用地单位的界址桩应遵循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的编号原则,确保顺序一致且明确。
当新用地的界址点与原有用地界址点相吻合时,应沿用原界址桩的编号标识。
4.2.3界址点点之记
所有界址点必须执行详细的点之记记录(具体格式参阅附录七)
一份详细的界址点记录需分别保存于用地单位、批准用地机关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确保各执一份。
5.1界址测量
为了确保界址点的精确性和位置坐标的可靠性,界址桩设置完毕后,必须实施详细的界址测量工作。
界址测量须在已知控制点上设站,按极坐标法测量,角度半测回测定,经纬仪对中误差不得超过5mm,一测站结束后必须检查后视方向,其偏差不得大于。距离测量可用电磁波测距仪或钢尺,用钢尺测量时一般不得超过二尺段;使用电磁波测距仪可放宽至300m。
5.2勘测定界图
勘测定界图的编制是基于界址点坐标的地籍图或地形图,内容涵盖界址点定位、权属界线描绘、地面及地下设施如建筑物、管线、埋藏物、地类界限、占地面积,以及按照附录四的图例精确绘制,并确保比例尺不低于附录一所规定的要求。最终成果需经实施勘测定界的单位盖上专用章,即‘勘测定界专用章’,以示正式完成。
大型工程勘测定界图的比例尺不小于,线形工程勘测定界图在不小于
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或地形图上,根据中线位置和设计宽度绘制。(见附录二和附录三)。
5.3变更建设用地管理图
根据界址点的坐标或关系距离,将用地范围展绘在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图上,并注记用地项目的编号。比例尺:城区不小于1:5000,农村不小于。
6.1坐标法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1n
P=-Xi(Yi+1-Yi-1)
21
式中:P一一宗地面积(平方米)
、 Yi-一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米)
n一一宗地界址点个数
6.2几何图形法
对于界址线清晰且便于测量,且项目用地面积小于一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可采用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估算用地面积;若需精确计量,将采用实地边长丈量的方法确定用地面积。
6.3求积仪法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建设项目用地,需运用电子求积仪在图纸上精确测量面积。确保准确性,对同一地块需分别从正反两面进行测量,并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面积数据。
6.4分类
6.4.1 本宗地的地类划分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分类标准执行。
6.4.2 需对宗地中各类别的土地逐一进行面积的单独核算。
6.4.3 该地块包含多个权属单位,需对各自占用的面积逐一进行核算。
7.1成果资料
在完成勘测定界的内业资料整理后,应递呈如下文件:勘测定界图、详实的外业记录、计算手簿、体现控制网点的图纸以及平差计算的相关资料。同时,还需附上土地勘测定界的技术工作报告,供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验和确认。
技术报告书的内容结构严谨,详细涵盖了以下部分: - 小标题:勘测定界技术说明 - 技术细节阐述与解释:详尽的勘测定界表 - 数据统计:勘测面积表与土地分类面积表 - 视觉辅助:用地范围的精确定位——略图展示 - 准确坐标记录: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 界址点详细记录:点之记 这些内容按照目录编排,说明清晰,表格精准,图表并用,整体装订成专业严谨的报告册。
7.2成果资料的检查
在勘测定界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执行核查任务,严格遵循本规程,对内外业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一旦发现任何问题,须立即修正。核查内容涵盖了平面控制测量、详尽的细部测量、相关勘测定界图以及技术报告书等内外业观测记录、计算数据和图纸。所有实施单位需提交详尽的自我检查报告。
7.3验收工作
完成勘测定界工作后,须由具有审批用地权限的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委派持有有效‘土地勘测许可证’的测绘机构,依据本技术规程进行验收作业。
本次测量项目的技术工作流程如下:
测区内GPS点及二、三级导线网密度应满足首级控制测量需要。本年度测区的GPS点及二、三级导线沿主要道路布设。可根据修测需要布设GPS控制点、二、三级导线(网)。1)三级导线以附合导线为主,在导线超长的情况下可布设为导线网。二、三级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厘米。2)二、三级导线起迄点上,应进行固定角检测(其较差不应大于:二级为;三级为)或已知边检验,边长较差应小于2厘米。
3)所有测距仪的校准误差必须符合二级和三级导线测量所规定的限差标准。参见表1,列出了二级、三级导线的关键技术规格,而表2则详细阐述了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表1。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
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 |
平均边长(m) |
测距中误差(mm) |
测角中误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二级 |
2.4 |
200 |
≤±15 |
≤±8 |
≤1/10000 |
三级 |
1.5 |
120 |
≤±15 |
≤±12 |
≤1/6000 |
表2光电测距图根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 |
测角中误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角度测量仪器 |
角度测量测回 |
方位角闭合差(”) |
测距仪等级 |
距离测量测回数 |
度(m) |
(”) |
|
|
数 |
|
|
|
900 |
≤±20 |
≤1/4000 |
DJ6 |
1 |
≤±40√n |
级 |
单程观测1 |
注:1。n为测站数;2。Ⅱ级测距仪每千米测距中误差MD应满足
4)各级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一般不应小于1:2,个别也不得小于1:3。当光电测距图根导线的长度小于300m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应;二、三级导线网的平均边长不应小于规定的2/3。每条导线当折角超过13时,应增加一测回水平角观测。
5)在计算每条导线边长时,应综合考虑并纳入仪器常数、气象因素和倾斜修正,同时,气压值默认采用标准大气压,温度测量精确到0.5摄氏度。
6)实地标识中,一级GPS点采用六角钉标记,二级和三级导线点则选用水泥钉。所有导线线号及点号均需在前标注字母'QX',同时,每一点会附带点之记,图形文件的命名依据为对应的导线点点号。
7)二级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应(n为测站数),三级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应
(n为测站数)。
8)二、三级导线(网络)的平差计算,采用我院自主研发的程序DXWPC进行精确处理,确保了严密性。处理完毕后,成果需经双人严格核查并入库。
9)在二级或三级导线的基础上,图根控制点的增设将按需实施,通常采用附合导线的形式,确保同等级别的附合点仅连接一次。若导线构成闭合环,其终点需偏离首站,以实现闭合性质。
10)采用GTS-336全站仪或GTS-225全站仪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对角度实施一测回观测,并对单程距离实施同样次数的测回作业。
11)图根导线的平均边长不小于80米,附合导线全长应小于900米。图根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应(n为测站数),全长相对闭合差
。
12)支导线的布设,总长应小于400米,点数不得超过5点。其角度和边长均应往返观测,边长往返较差应小于测距仪标称精度的2倍,角度往返较差应小于;当支导线的点数在两点以下时,可以不往返观测。 图根导线可由各小组自行编号(按字母A、B、C......),但小组之间不得重复。由于近年来随着测绘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网络RTK的普及和成熟应用,布设复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的测绘技术已基本不用,转而用网络RTK布设测量控制点更加省事省力。当利用GPSRTK方法加密控制点时,须严格按照ZYW07-45基于QHCORS系统RTK测量作业指导书中的要求执行。
水准测量的基准设置需依据本项目提供的二、三级导线点及图根导线点,GPS点同样可供选用作为水准点。水准工作可沿导线点设计为水准路线或构成水准闭合环,建议采用S10型号水准仪进行作业。图根水准测量的技术参数须遵循如下的标准要求。
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路线长度(km) |
每千米高差中误差(mm) |
水准仪 |
水准尺 |
观测次数 |
闭合差(mm) |
|
支线 |
附合路线 |
|||||
8 |
≤±20 |
S10 |
双面 |
往返 |
单程 |
≤±40√L |
注:1。L为水准路线总长,以千米计。
1)水准路线长度如超出8公里标准,建议采用节点网设计,其中节点间的连线长度需限制在6公里以内。特殊情况可考虑设置图根水准支线,其长度不得超过4公里,并确保双向观测。对于图根水准测量,同级重复不得超过两次操作。
2)水准路线闭合差(L为路线长度,以Km为单位)。
3)视线的极限长度应不超过100米,在成像效果清晰的前提下,可视范围可适度扩展至120米。所有基辅分划须进行详细观测,并采用人工手段记录于手册中。
4)本项目之水准网平差工作采用了我单位自主研发的SZWPC程序。
5)道路新建工程的高度测量依据水准路线进行,碎部点高度则可通过全站仪进行间接测量。
6)碎部点的高程测定可采用直接或间接方法,其中间接测量需精确记录仪器高和水准尺读数至厘米级别,并实施垂直角的半测回测量(需对指标差进行修正)
7)在实施GPS RTK技术测定图根点高程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ZYW07-45 SHCORS系统RTK测量作业指南中的详细规定,确保提交完整的原始观测数据和最终的测量结果资料。
8)所有仪器均应经过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1.3.3.1般规定
1、针对工程的不同设计阶段、规模范围以及运营管理需求,推荐采用以下比例尺进行地形图测图:
地形图测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 |
用途 |
1:5000 |
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 |
1:2000 |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矿山总图管 |
|
理、城镇详细规划等 |
1:1000 |
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城镇、工矿总图管理;竣工验收等 |
1:500 |
对于精度需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参照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相关标准进行测绘,或者通过放大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来生成所需的详细图纸。
2局部施测大于比例尺的地形图。除另要求外。可按1:500地形图测量的要求执行。
2、地形测量的图形产出应包含两部分:一是纸质地形图成果,二是数字地形成果。后者具体涵盖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以及数字三维模型。地形测量图形成果的主要特性可以根据以下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地形测量图形成果的主要特征
产品..0特征 |
图形成果类型 |
||||
纸质地形图原图 |
数字地形测量图形成果 |
||||
数字线划图 |
数字高程模型 |
数字正射影像图 |
数字三维模型 |
||
数据来源模拟航测成 |
平板测图、人工手绘、图等 |
全站仪测图、卫星定位实时动态测图、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扫描数字化等 |
数字航空摄影、机载激光雷达、3D激光扫描等 |
数字航空摄影、低空无人机摄、遥感影像等 |
数字航空(地面)摄影、倾斜摄影测量、3D激光扫描 |
|
|
|
|
|
等 |
技术测、透明底特性 |
纸质图可量图可晒图复制等 |
可量测、编辑、计算、矢量格式、自由缩放、叠加、漫游、查询等 |
立体直观、自由旋转、可量测切割等 |
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逼真、现势性强等 |
真实性强、性价比高、立体直观、自由旋转、单张影像可量测等 |
表达方法 |
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高线、分幅、图廓整饰等 |
用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系统表达线划、颜色、符号,注记、等高线、分幅、图廓整饰和属性特征等 |
矩形格网或三角网(TIN)构建模型等 |
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和影像特征的图像 |
真实反映地物外观、位置、高度等属性的三维数据模型等 |
数学精度精度 |
测量及图解 |
测量精度 |
格网精度、分辨率 |
空间分辨率 |
空间分辨率、纹理质量 |
提交成果 |
纸图、必要时附细部点成果表等 |
各类文件:如原始文件、成果文件、图形信息数据文件、元数据等 |
DEM数据、元数据和文档资料等 |
DOM数据、元数据和文档资料等 |
DSM数据、纹理数据和文档资料等 |
工程应用 |
几何作图等 |
生成地理空间数据库和数字线划方量计用等 |
数字沙盘、土石图供规划设计使算、线路工程选线等 |
城市规划管理、农村土地调查、区(流)域生态监测等 |
应急指挥、国土资源管理、数字城市、灾害评估、房产税收等 |
3、根据工程测量的区域特性,地形测图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类:一般地区地形测绘、城镇建筑区域的地貌测绘、工矿区现有地形图制作以及水域地貌调查。
4、关于数字线划图,其基本精度须遵循以下规定:
1)图上地物点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精度应符合下述规定中的误差限值。
相邻图根点精度下的地物点位置误差(毫米级)
区域类型 |
点位中误差 |
一般地区 |
0.8 |
城镇建筑区、工矿区 |
0.6 |
水域 |
1.5 |
对于施测可能存在复杂情况的普通区域地图绘制,建议各点位的测量误差不应超过表中规定限差的1.5倍标准。
2.比例尺水域测图、其他比例尺水深超出20m的开阔水域测图,点位中误差不宜超过相应比例尺图上2.0mm。
2)对于等高线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格网点,其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高程测量误差应严格遵循下表所列的限值标准。
相邻图根点高度参照下的等高线插求点或数字高程模型网格点的高程测量误差
注:1为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2. 数字高程模型的选用应当依据相应的比例尺和地形类别,参考表513进行。3. 对于复杂或难度较高的区域测绘任务,允许放宽至标准值的150%。4. 当作业环境条件艰苦,且水深超过20米,对工程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水域部分的测量精度可以放宽至一倍。
3)根据功能划分,工矿区的建筑物可分为核心设施与普通建筑两类。对于细部坐标点的位置精度和海拔测量误差,应严格遵循下表所列标准。
点位和高程的细部坐标点精度误差(毫米级)
地物类别 |
点位中误差 |
高程中误差 |
主要建(构)筑物 |
50 |
20 |
一般建(构)筑物 |
70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