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智能化设备升级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本计划依托综合管理平台,整合酒店的多项信息系统,包括高清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门禁控制、考勤记录以及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等。通过上层平台的统筹协调,实现了各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与交互,旨在提升管理效率的直观性和便利性。各个子系统的智能化联动得以实现,同时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目标是优化入住者体验,有效提升酒店管理和运营效能。
截止2022年1月1日,我国有限服务酒店总数已达到21481家,其中中端酒店1749家,经济型酒店19732家,同比共增加了5106家,客房总数为1969145间,同比增加了443674间,增长幅度为29.08%。其中经济型酒店面临产品老化、成本上升、品牌弱化的发展瓶颈,几大经济型酒店集团普遍遭遇盈利下滑的困境,故一方面继续拓展加盟店跑马圈地,通过品牌加盟费等获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品牌战略,渗透中高端市场以及提升价值,以此来寻找突破口和出路。
随着我国旅游经济逐步迈向度假模式,取代了大众旅游的初期阶段,本土商务旅行住宿需求的增长为中端酒店业奠定了稳固的市场需求基础。与此同时,国家对‘三公’消费的管控对高端酒店业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为中端酒店市场创造了有利的发展契机。伴随中产阶层的崛起和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高性价比且具有设计感的中端酒店产品恰好迎合了这一群体对于消费升级和个性化住宿体验的追求。中端酒店的竞争策略愈发聚焦于市场细分与产品差异化,以适应日益多元化的消费者需求。
酒店行业的最新动态体现在一个'变'字,独特且卓越的服务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然而,现代客户对酒店服务的需求已超越传统的客房服务人员和设施装修,他们期待酒店具备强大的信息化整合能力,能无缝衔接旅行体验,使他们在享受舒适的住宿环境时,能便捷地运用前沿技术与服务。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酒店有望实现盈利增长,同时,服务质量的提升与生产效率的优化将进一步提升宾客满意度,从而驱动整体利润的提升。
该XX酒店管理可视化综合解决方案旨在借助统一的软硬件平台,对各个子系统实施集中管控,通过整合的数据库存储并分发各子系统前端的数据采集,同时提供标准化的操作界面。此方案致力于促进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业务融合与协同效应的实现。
酒店综合管理系统日益丰富,其下设的子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报警、门禁及客房门锁等。各子系统功能独立,导致系统资源特性单一,亟待优化的领域集中在资源共享与业务整合层面。
硬件资源的分布零散,缺乏对同类功能在硬件层面的整合与优化利用。
未能实现监控设备的无间断连接,以及视频资源的调用与共享功能。
多数系统的联动功能主要依赖于硬件层面的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实施与维护的复杂性。
系统的软件架构倾向于封闭式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升级潜力。
系统集成面临挑战,主要由于缺乏标准化接口,制约了业务整合的顺利实施。
信息共享的内部实现受到阻碍,主要源于缺乏统一的数据库,同时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也面临挑战。
未能在统一平台上进行全局策略配置,优化管理功能无法实现一体化操作。
通常情况下,各个系统需安装并配置相应的软件及操作程序,这导致机房软硬件资源的冗余性增加。
系统管理员应具备广泛的客户端管理知识,涵盖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控制逻辑,然而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某一特定业务领域的专精度不足或工作细节上略显疏忽。
远程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数据功能受限,大多数系统资讯局限于管理机房内,对高层管理层的便捷管理构成阻碍。
鉴于酒店设施的固定性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酒店在运营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其安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视频监控系统,常常因技术更新换代迅速而显得相对滞后。以下是对当前酒店视频监控系统具体状况的详细剖析:
通常情况下,模拟视频分辨率较低,如540p或720p,这往往无法充分满足对全高清(1080p)视频质量的要求。
当前视频压缩技术相对陈旧,导致视频的有效期限受限,同时对存储空间的需求较高。
·国标发布之前的前端设备(20XX年),无法支持G28281协议;
图像处理性能有待提升,缺乏超宽动态和极低亮度等高级特性。
同轴传输技术虽具有线路质量稳定的优势,但其扩展性和兼容性方面则相对较弱。
XX凭借长期的研发积淀与产品线拓展,现已打造出涵盖高清视频、一卡通、报警等在内的多元化系列产品。并通过配备丰富的接口选项,如综合管理平台(iVMS-8700),为管理者提供了直观易用的系统管理服务。这正是为了构建一套高效实用的综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鉴于当前管理需求,亟待引进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旨在整合系统资源,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有效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
系统构建将以技术领先、功能完备、性能稳定且注重成本效益为基石,旨在打造一个完全契合连锁行业实际运营的信息平台。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兼顾了维护与操作的便利性,并充分预留了未来扩展的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发展、扩建和改造的需求。在系统设计上,我们致力于实现"五个统一"的目标,力求寻觅出最为融洽的整合点和切入点。
(1)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系统设计应遵循实效性优先的理念,旨在最大程度地契合超市内各类监控业务需求,同时兼顾系统管理员与使用者的业务操作需求。我们追求技术的前沿适应性,力求在保证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选用技术成熟且性能稳定的优质产品。在设备选型上,我们将充分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合理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设计方案严格遵循系统工程的设计原则,致力于在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合理性间实现均衡。我们专注于系统的全面科学合理性,避免过分侧重局部的高规格和尖端技术。在确保系统整体功能及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选用成熟、可拓展且具有广阔前景的先进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标准化与开放性的统一
设计方案力求遵循国际、国内及行业的标准化与模块化原则,确保各系统间的开放透明与互联互通。在处理具有扩展潜力的子系统时,设计与设备选择均基于对未来发展业务增长和扩容的科学预估,实施适度冗余设计,预留充分的扩容和发展空间。
(4)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统一
依托稳固的整体设计理念,所选设备天然具备卓越的安全可靠性。关键设备或核心组件实施了备份冗余策略,系统软件选用了安全防护完备且安全等级高的版本,同时采用了专为确保网络稳定而设计的高效安全产品。
(5)易管理性和易维护性的统一
系统需具备高效管理与维护的特性,其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设计应遵循简洁实用的架构理念,以期实现运行维护成本的有效控制。为了保证产品的售后保障,我们倾向于选择国内技术成熟的知名品牌产品。
本设计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规章及行业规范,同时参考了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要求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城市联网监控报警系统设计方面:
关于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专业技术规范:GB/T 669-2008《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629-2007
2)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面: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的权威规定:GA70-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
关于《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 75-2000)的规范说明
关于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标准,参考了《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3)视频监控图像质量方面:
测试电视视频通道的方法依据《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1987)
4)视频系统网络设计方面: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 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 216.1-1999)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5)视频系统工程建设方面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B/T 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关于《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权威标准:GB50174-93
关于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规范要求,参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关于《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 670-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它重塑了人们的沟通模式,引领着各领域的数据交换技术步入崭新的阶段。这一变革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在短短数年间,从电子设备到各类系统的数据共享,网络通信技术日益深入,尤其推动了工业通信领域的革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升。
本项目依托于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中将各个子系统整合在同一网络域内,充分利用局域网高效的数据传输特性,实现了各子系统间的信息流畅交互。其核心优势在于物理层面上的互联互通,由此构建了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将独立的综合管理系统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了技术协同防护与一体化管理模式的运行。以下是系统硬件架构的示意图表:
图1。智慧酒店解决方案拓扑示意图
根据先前的实施经验,本提案沿袭了各个子系统独立构建的传统,通过网络化连接,旨在满足执行层面的独立管理、控制和监管需求。此举不仅实现了各子系统在通信层面的有效整合,实质上推动了统一对整体的管控,维持了各自独立但协同运作的大系统运行模式。此外,这种设计为子系统间的联动提供了天然基础,并为后续的系统扩展和二次功能开发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酒店内配置的四大子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设施以及报警装置。
1)视频监控子系统
视频监控子系统做为酒店安全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关管理部门感受现场情况最直观的手段之一。整套系统采用全高清解决方案,摄像机采用200万像素网络高清摄像机;室外安装的设备采用室外专用摄像机,在低照度环境下选用带红外功能的筒式摄像机或红外快球摄像机;室内安装的设备,为配合装修,多数选择半球型摄像机,如安装在出入口等光线反差较大的场景,还需选用带宽动态功能的半球型摄像机;电梯轿厢内安装的摄像机采用XX电梯专用碟型摄像机。
传输体系构建于项目配套的安防网络之上;存储设备选用XXCVR的直接存储模式;解码显示墙上则装配了XX品牌的明星级产品——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配备有多块解码业务板,确保了对解码上墙需求的高效满足;电视墙则选用了XX公司的高端大屏显示系统。
2)门禁一卡通系统
通过构建'信息共享、集中控制'的门禁一卡通系统,我们采纳了统一网络平台、整合统一数据库以及建立完善的身份证件认证体系的战略,旨在提升各管理系统和各类读卡终端设备的综合智能性能。其功能涵盖:
电梯访问控制系统:通过在电梯轿厢内安装乘客识别装置(读卡器),住户凭借房卡权限得以精确抵达预设楼层。
出入管理系统:在酒店主要出入
设置人员通道闸机与车辆进出读卡设备,进入酒店区域内需持授权卡刷卡或其它认证方式(指纹、指静脉等)进入,访客可经酒店管理人员临时授权或通过预约及自助服务进入;
酒店考勤管理系统:依据管理人员的需求,合理配置考勤设备,安置于员工出入口通道显眼位置。
3)停车管理子系统
停车管理子系统划分为两组件:首先是酒店车库出入口的管控单元;其次,涵盖车库内部的导向停车以及逆向寻车功能模块。
4)报警子系统
子系统报警采用总线式连接前端探测器,这种连接方式便于扩展,支持区域性的管理和操控。防盗报警系统巧妙地融合了信号联动机制,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协同运作。系统不仅接收并响应前端探测器的报警信息,还通过联动监控设备(例如,当接收到报警时,对应的画面会自动高亮并启动自动录像),从而实现全面且实时的安防监控与防盗管理功能。
为了确保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建议所有的相关设备部署在一个统一的局域网环境中,这个专属网络由专门的交换机负责连接。采用二层网络结构的决策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它优化了数据流,超过95%的一向传输便于集中收集和管理系统信息;其次,这种架构设计有助于隔离故障影响,系统维护和故障定位时,不会波及到其他监控设备的数据传输,从而实现故障处理的模块化和分区化;此外,对于施工和未来系统的升级扩展,二层网络的灵活性显著,允许附近网络摄像头轻松通过共享设备接入,显著减少了安装和调试工作量,并节省了大量布线成本。
网络中链路带宽利用率最高约80%,其中20%作为包头数据的开销。如:100M端口作为综合管理数据传输最大速率为80Mbps,且网络端口带宽使用率一般在60-70%左右。为使数据传输安全、高效,接入层设备需求百兆带宽,上联带宽不低于千兆带宽;核心交换机交换容量建议大于等于所有数据流量总和的4倍,使之具有足够强大的峰值数据交换能力和留有足够的系统扩充空间。本案接入层交换机采用百兆接入,不低于千兆上联;整套网络采用树型拓扑结构,即每台网络交换机均用4芯室内光纤与管理中心内核心交换机连接,为保证整套系统稳定的运行,要求每台网络设备均采用稳定、高质量的网络产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各子系统设备接入专用网络,接入层交换机应优先部署于现场前端的弱电间或弱电井,确保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交换机的接入端口数量将根据前端设备的预计数量进行配置,并预留适当的冗余,以便于后续系统的扩展需求。至于核心交换机,需依据所有接入设备的实际带宽需求以及接入交换机的数量,精确计算所需的背板光接口和光模块数量,并确保充足的背板带宽。原则上,背板带宽的使用率应严格控制在标称值的70%以下,以维持高效且稳定的运行环境。
该系统作为酒店综合管理系统特有的专用网络,其设计宗旨是严格限制非关联设备的接入。若需与酒店内部其他局域网交互,必须通过防火墙设备在连接点进行隔离,以确保外部未经授权的网络行为无法侵犯本项目网络设施,从而保障设备安全及系统信息的严密防护。
在日常运用中,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严禁非授权途径通过该设备网络接入城域网。为确保设备的正常通信带宽并防止网络广播风暴造成干扰,应严格禁止无关设备的连接。同时,坚决反对因节省成本而临时将该设备网络用于办公通信,包括文件传输和占用网络资源的行为。
1)传输方式的选择
·图像信号传输
本系统采用超五类网线传输摄像机信号。
系统控制信号传输
本系统采用超五类网线传输摄像机信号。
2)线路的设计
在进行线路图纸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路径短捷、安全可靠、施工维护方便;
·避开恶劣环境条件或易使管线损伤的地段;
·不与其它管线等障碍物交叉跨越;
摄像机信息传输线选用超五类线缆,室外设备采用室外专用铠装线缆;接入交换机至核心交换机采用室内单模/多模光缆;设备电源传输线选用专业电缆,室外设备电源传输采用专用铠装线缆。
在安装室外设备的电缆时,推荐由设备底部接入;务必逐一核查电缆的长度,并依据设计图纸所示各路段线路长度选定合适的电缆,以防止接续过程中的冗余或短缺;在进行电缆接续作业时,应采用专用的连接组件。
3)线路敷设
施工质量须严格遵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的要求执行。
·电缆的弯曲半径大于电缆直径的15倍;
·敷设管道线之前应先清刷管孔;
·管孔内预设一根镀锌铁线;
·穿放电缆时宜涂滑石粉;
·管口与电缆间衬垫铝皮,铝皮应包在管上进入管孔的电缆应保持平直,并应采取防潮、防腐、防鼠等处理措施;
4)抗干扰措施
为了确保系统的信号纯净,强电线缆应独立于弱电线路(例如五类以上网络线)进行布线,以防止相互间的电磁干扰。
在设计直梯轿厢模拟视频线路时,我们极力优化其路径,确保线路远离可能的干扰源,如电梯机房等,以实现顺畅无阻的传输。
1. 对各类传输线缆的屏蔽层进行专业焊接并确保接地,金属电线管亦需实施有效接地,同时控制室系统设备外壳接地点应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若遭遇未明原因的强烈干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和控制信号传输受阻,应首先定位干扰源,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消除或削弱。在必要情况下,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选用专门设计的抗强干扰滤波设备,以最大程度降低干扰影响,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1)该系统采用的电力供应源自稳定的220伏特、50赫兹单相交流电源。对于低压设备,我们建议配备一款适应其正常运行需求的变压器,以便将输入电压和电流适当地降至工作所需的水平,从而确保稳定供电。
2)所有系统用电设备,包括网络摄像机、接入交换机及核心交换机,应统一接入UPS供电系统。目标是在系统失电情况下,酒店内UPS能自动切换并保证一段持续供电,其供电时间应符合或高于国家标准。若需提升在断电后UPS的额外供电时间,可根据建设方的实际需求,并结合UPS设备性能进行电池容量的合理扩充。
3)系统采用单点接地策略,旨在防止因地线电位差引入交流噪声等干扰。接地母线选用优质铜导线,其截面直径不小于16毫米,确保系统的地阻小于12欧姆。接地系统设计为开路结构,坚决避免与高压电力网络的零线或任何形式的混合连接。
酒店整合的管理系统集成了设备维护、存储控制和网络监管等核心设备管理功能。通过优化系统设计,显著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对酒店内部各子系统的高效、人性化管理,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全方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XXiVMS-8700综合管理平台软件以模块化构建,其部署简易,操作直观,运行高效且稳定,专为多系统酒店项目定制适用的解决方案。该平台充分展现了酒店内部各系统集成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有助于管理人员轻松、全面地管理各个子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
酒店的各子系统采用综合管理平台软件进行管理,该平台基于SOA架构设计,并通过WebService提供基础服务,方便与第三方业务系统相互集成;同时,解决了系统集中管理、多级联网、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多业务融合等问题。该产品面向业务化的酒店类项目,解决酒店内管理的迫切需求,实现综合管理各子系统的统一管理,方便管理公司/部门的使用,明确系统权限和职责。
通过对酒店内部综合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调控和一体化管理,支持各类子系统间的异构通信方式和多元数据格式的兼容。各子系统通过遵循统一的中间件接口标准,借助消息服务与中央平台进行无缝的信息交互和控制信号传递。这一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集中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以统一的软件界面整合分散且独立的子系统,同时具备实时监控和管理各子系统运行状态的功能。
依托于我们全面的产品体系和深厚的行业洞见,本项目精心设计了多个针对酒店安防与管理业务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旨在助力酒店提升客人的入住体验,优化运营效率,并增强品牌形象及其商业价值。
系统凭借其高效能,在各类现有数字传输网络上以极低的带宽占用实现远程图像传输。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度融合,它支持多样化的多媒体应用,观众可利用计算机或监视器等多种设备欣赏图像。系统着重于高清视频监控,依托网络化传输和数字化处理的技术基石,其核心在于整合各类功能并拓展至报警联动、智能手机等应用场景,从而实现从单一图像监控向更广阔领域的广泛扩展与深入应用。
第4章 竞争优势
酒店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安防解决方案支持,其中包括了众多子系统。借助统一管理平台,对设备资源、存储资源及网络资源等进行集成化的控制。通过优化系统架构设计,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使得平台在对酒店内部各子系统的管理上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与人性化,从而为用户呈现出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借助上层综合管理平台的协同整合,各应用子系统得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顺畅交流。通过配置详尽的联动规则,多元系统的联动与管控得以轻松实现,管理者仅需依赖单一的客户端界面,即可高效地驾驭酒店内所有子系统的运维与管理工作,从而呈现出清晰明了的管理体系。
依托于我们全面的产品体系和深厚的行业洞见,本项目精心设计了多个针对酒店安防与管理业务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旨在助力酒店提升客人的入住体验,优化运营效率,并增强品牌形象及其商业价值。
在各行业广泛应用的视频监控技术背景下,视频监控系统在酒店综合安防体系构建与升级中占据核心地位。本项目特别选用高清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旨在实现对场景的高清影像捕获与储存。整套系统注重细节,真实再现现场环境,确保图像的每一个细微信息得以清晰呈现。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设计思路如下:
1)为了实现高清视频采集,前端设备选用的是高清IPC。鉴于前端应用的多样性和不同需求,我们建议配备各类具备不同功能的IPC,以满足各种场景的需求。
2)通过分布式(或集中式)的NVR(或CVR)存储技术,我们确保实时视频的高效存储,旨在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3)构建并整合先进的视频综合平台,特别强调其模块化与集成化特性,以便于实现高清显示大屏对视频图像、电子地图以及电脑信号的实时上墙展示和精准拼接控制功能。
4)构建一体化的综合管理系统,旨在实施对所有系统的集中管理;并同步采用视频质量诊断技术,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效能。
5)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优先考虑对现有系统的有效利用,旨在实现新旧系统的平稳过渡,从而降低运行成本,优化资源分配,防止资源闲置和浪费。
系统依托高清视频监控技术,高效地进行视频图像的高清晰度捕捉、编码、传输与存储,并支持高清晰度显示。系统凭借IP网络传输技术,集成智能分析功能,包括视频质量评估,从而实现对全网络的智能调度与管理,推动业务应用的智能化。我们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款集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于一体的视频监控解决方案,充分满足用户在视频图像业务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
1.1.1IPC+NVR分布式存储架构
2.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架构展示(集成IPC与NVR):
1)前端部分
系统兼容多类型摄像机接入,其中包括高清网络枪机和球机。前端网络摄像机负责将采集的模拟信号高效转化为网络数字信号,并遵循业界标准的音视频编码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与网络的无缝对接,实时传输视频图像。
2)传输网络部分
前端设备与接入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一是利用光纤收发器实现点对点光纤接入;二是直接连接,适用于距离不超过100米的场合;三是采用点对多点光纤PON技术,将前端信号汇集至核心交换机中心节点。
3)监控中心部分
系统在交换机接口处配置NVR以存储高清视频图像,旨在解决数据落地问题。同时,在监控中心设置备份NVR,以增强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监控中心内设视频综合平台,负责视频的解码、整合,并通过LCD大屏幕实现视频上墙展示。该系统兼容模拟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和数字摄像机的接入,集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切换控制系统和显示系统,从而实现对所有设备的集中配置与管理。
4)平台部分
部署于通用服务器的应用管理平台,致力于对视频监控设备及用户实施全面的集中管理,支持包括视频浏览、回放与下载在内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1.1.2IPC+CVR集中式存储架构
3. IPC+CVR视频监控子系统架构示意图
1)前端部分
系统兼容多类型摄像机接入,其中包括高清网络枪机和球机。前端网络摄像机负责将采集的模拟信号高效转化为网络数字信号,并遵循业界标准的音视频编码格式和通信协议,实现与网络的无缝对接,实时传输视频图像。
2)传输网络部分
前端设备与接入交换机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一是利用光纤收发器实现点对点光纤接入;二是直接连接,适用于距离不超过100米的场合;三是采用点对多点光纤PON技术,将前端信号汇集至核心交换机中心节点。
3)监控中心部分
监控中心利用CVR技术对高清视频图像实施存储,旨在解决数据落地难题。同时,配置了视频综合平台,该平台负责视频的解码与整合,并通过LCD大屏将视频内容呈现于墙面。系统兼容模拟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及数字摄像机,集成统一的管理平台、切换控制系统和显示系统,从而实现对所有设备的集中配置与管理,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效能。
4)平台部分
部署于通用服务器的应用管理平台,致力于对视频监控设备及用户实施全面的集中管理,支持包括视频浏览、回放与下载在内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1.1.3前端设计
1.1.3.1前端结构设计
依托先进的硬件平台与优化的编码技术,系统网络高清摄像机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和多元的功能特性。其目标在于为用户呈现出更清晰的视觉体验,提升监控价值的丰富度,简化操作管理流程,并构建完善的维护服务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高端需求。
在前端摄像机的选型过程中,需考虑应用场景的特定监控需求,灵活选用各类或组合摄像机。对于室内环境,推荐选用半球形摄像机,以其优雅的外观和实用性见长。室外场景则应依据固定枪机与球机的协同配置,遵循全面覆盖、无死角的原则。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前端基础附件,如防雷装置、设备箱等,以及确保视频信号的传输设备的配置。
1.1.3.2适用场景设计
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酒店出入口、前台区域、楼层走道、珍贵物品/行李寄存处、门外环境以及门店周边/主要道路等关键区域。
1)酒店出入口
1. 室内安装环境:支持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场景尺寸,光照条件变化显著,主要针对酒店出入口的全面监控,需确保能清晰识别进出人员面部特征,日夜候工作。考虑到安装的美观与隐蔽性,我们推荐选用200万像素H.265变焦超宽动态筒型网络高清摄像机,此款设备特别适合逆光环境,推荐采用吊装安装方式。在预算充足且业务需求增强的条件下,建议考虑升级至200万像素H.265超宽动态日夜型半球型智能网络摄像机,以提供更高级别的监控性能。
2)大堂前台
针对室内固定场景的监控需求,着重于监控前台服务质量,建议实施对酒店服务人员行为规范的详细观察。摄像头需具备识别人员面部特征以及清晰呈现前台区域物体特性和陈列状态的能力,同时兼顾安装的美学与隐匿性。为此,我们推荐选用200万像素H.265变焦技术的低光照半球型网络摄像机,其图像清晰度极高。推荐采用吸顶安装方式以实现最佳效果。
3)楼层走廊
针对室内固定场景,我们建议在监控酒店楼层走廊时选用200万像素的H.265夜视半球型网络高清摄像机,推荐采用吸顶安装方式以确保监控效果在光线欠佳的环境中依然清晰。
4)贵重物品/行李储藏室
针对室内固定场景的夜间监控需求,目标是全天候监控人员进出储藏室的情况,以预防可能的盗窃或抢劫行为,特别强调需能清晰识别可疑人员的面部特征。为此,我们建议采用200万像素H.265红外网络高清筒形摄像机。考虑到安装位置,推荐选择壁挂安装方式以确保最佳视角和隐蔽性。
5)大门外
室外监控需求:支持场景尺寸自适应,全天候运作,需确保能清晰捕捉到人员面部细节及车辆车牌信息。鉴于夜间光线条件不佳,车灯照明强烈,推荐选用具备200万像素H.265变焦功能并具有强光抑制的筒型网络摄像机。此类摄像机适用于广阔区域监控,具备防水防尘特性,安装简便,建议采用壁挂安装方式。
6)酒店周界/主要道路
针对户外广阔且不稳定的场景,考虑到夜间环境光线较暗,摄像需求聚焦于监控酒店周边的人员与车辆动态,我们建议采用200万像素的H.265全天候型枪式网络摄像机。此款摄像机具备防水、防尘以及防雷功能,推荐选择壁挂安装方式以确保设备稳固且适应各种气候条件。
1.1.4前端配套设施
1)支架及立杆
根据现场环境的具体条件,监控点的安装方式可供选为立杆、抱箍、壁挂或吊杆安装。抱箍、壁挂及吊杆支架均为成套设备,只需依据现场需求选取相应符合规格的产品即可。
安装室内摄像机时,我们依据摄像机型号及现场环境,灵活选用壁挂、悬挂或角落安装支架,确保其安装高度不低于2.5米,以实现稳固且适用的布局。
室外摄像机的安装策略依据环境而定:如能利用建筑物结构进行安装,应选择适宜的安装支架;若缺乏适宜的附着点,推荐采用专为视频监控设计的立杆。立杆安装时,其最低高度不得低于3.5米。
2)室外机箱
室外摄像机的供电及信号传输设施需在户外集中管理,配备专用的防水箱进行接口连接。防水箱内部的安装支架设计充分考量了设备的安置需求,具备防雨、防尘、抗高温以及防盗的多重防护功能。对于不适合安装在杆顶的设备箱,地面设置了设备机柜,其设计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同样注重防尘、防水以及防止恶意破坏的防护措施。
3)补光设备
在实施夜间摄像监控时,常需采取增亮手段以确保图像质量。常用的补光设备光源包括LED、金卤灯、高压钠灯、白炽灯以及氙气灯(HID)等多种类型。
4)防雷接地
针对前端供电与控制系统,必须实施严谨的防雷接地策略,以确保其稳固与可靠性。前端监控的防雷接地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环节。
视频监控点的防雷保护策略:在非直击雷防护区域,每个监控点均配备了前置放电避雷针,它被安装在监控立杆的顶端,确保设备安全。
前端设备的电源防雷系统设计:其核心目标是防范雷电波通过电源线路对设备产生潜在威胁。
技术措施:实现均压等电位连接的目的是为了将那些通常不带电(且无信息传输)且可能未接地或接地不充分的设备金属外壳、电缆外皮、金属架构、以及金属管道与接地系统进行电气联结。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因感应雷电高压或雷电从接地装置导入地面的高电位,进而对设备内部绝缘结构和电缆芯线构成反击威胁。
5)线缆
前端网络摄像机的连接方式分为两种:近距离传输(100米内)时,直接通过网线连接至接入交换机。对于远程通信,需先通过网线将摄像机连接至光纤收发器或光网络单元(ONU)。在涉及防雷保护时,务必遵循先接入防雷设备,继而连接传输或交换设备的顺序。
1.1.5IPC功能亮点
1)超低照度
XX摄像机凭借业内领先的传感器和DSP技术,展现出卓越的感光性能,即使在光线极度不足的环境中,也能保证画面色彩还原度的高水平。
图4。超低照度摄像机对比效果示例图
2)强光抑制
针对夜间监控中车辆行驶道路、出入口等场景常常遭遇的强光干扰导致视频画质下降的问题,XX产品广泛应用了先进的强光抑制技术。该技术有效地压制了由强光源直射引起的图像模糊,通过智能识别强光点并对其周边区域实施补偿,从而实现了更为清晰的视觉效果。
图5。强光抑制开启与关闭效果示例图
3)红外增强
为解决在夜间或光线不足条件下的图像质量低劣问题,XX公司特别推出了配备红外摄像机和红外球机的解决方案。这些设备采用先进的阵列红外灯技术,最大红外工作距离可达惊人的150米。同时,融入了3D降噪技术,确保在夜晚也能提供清晰无噪的视觉效果。
图6。红外监控效果示例图
4)3D数字降噪
3D数字降噪技术通过精细处理弱信号图像中的随机噪波干扰。该技术利用相邻帧之间的差异,智能过滤非连续信息(即噪声),从而实现画面的纯净与细腻。XX产品广泛应用三维时空域联合降噪策略,配合精确的噪声强度评估算法。在光照条件良好且噪声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图像的清晰度得以保持,而在光线不足时,噪声得到有效抑制,图像细节得以充分保留,从而显著提升视频监控的图像质量。
图7。降噪前图片示例
图8。降噪后图片示例
5)新一代宽动态
监控环境中常会遇到光线明暗反差过大的场景,利用宽动态技术,场景中特别亮的部位和特别暗的部位同时都能看得特别清楚。普通摄像机获取的是背景清晰但是前景较暗的图像,宽动态摄像机能获取前景和背景都清晰的图像。XX采用业界高端传感器并结合自主研发算法,XX新一代宽动态基于动态范围达120db的多重曝光Sensor,采用局部亮度映射与图像增强相结合的处理算法,在逆光环境下能够清晰地保留暗处细节并抑制亮处过曝,大幅提升宽动态场景的图像质量。
图9。宽动态摄像机图片效果示例图
1.1.6设计思路与要求
1.1.6.1设计思路
对于视频监控子系统的网络构建,一项全面的规划必不可少,需涵盖以下几个要素:
1)设计监控网络时,我们采纳前沿的主流网络技术,其优势在于通常具备卓越的性能和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便于后期维护。相较于传统的分层策略(如核心层、汇聚层与接入层),现代网络设计倾向于扁平化,主要采用核心和接入层的架构模式,这顺应了网络管理技术进步的潮流。
2)网络监控体系应遵循模块化与结构化的构建原则,以确保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便于未来的扩容与升级需求得以顺利实现。
3)系统应确保网络安全,采取多元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维护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1.1.6.2设计要求
1)网络传输协议要求
网络体系结构中,必须具备对IP协议的支持,同时在传输层层面,需兼容TCP和UDP通信协议的运行。
2)媒体传输协议要求
在基于IP的网络传输过程中,对于视音频流的支持,应当遵照RTP/RTCP协议的规定;同时,其数据封装格式须确保符合标准规范。
3)信息传输延迟时间
在利用IP网络传输各类信息(包括视听资料、控制指令和警报讯息等)的过程中,对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涵盖从发送端信息采集、编码、网络传输至接收端解码、显示等一系列环节)有如下规定:前端设备与直接相连的监控中心设备之间的延迟时间需不超过2秒;而前端设备与用户终端设备间的延迟时间则不得大于4秒。
4)网络传输带宽
网络带宽设计应确保满足前端设备连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以及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需求,并预留适当冗余空间,以确保系统的顺畅运行。
5)网络传输质量
对于联网系统的IP网络传输性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关键指标的品质标准需满足:传输延迟、丢包率、错误包率以及虚假包比率应达到规定要求。
●网络时延上限值为400ms;
·时延抖动上限值为50ms;
丢包率上限值为;
包误差率上限值为。
1.1.7有线网络规划设计
1.1.7.1网络结构设计
该监控传输网络系统的首要职能是整合各类监控资源,并作为中心管理平台各项功能运行的基石,致力于提升对各类用户的全方位服务。其网络架构如图所示:
图10。传输网络结构示意图
1)核心层
核心层主要设备是核心交换机,作为整个网络的大脑,核心交换机需具备高可靠性及高稳定性的要求,一般均采用模块化框式交换机,在可靠性配置上需具备双电源、双引擎的要求,在稳定性配置上需选择合适的背板带宽及处理能力较高的板卡,对特殊行业还可采用双核心交换机部署方式。
2)接入层
前端视频资源接入
前端网络构建独立的IP地址子网,旨在高效地连接众多监控设备。前端视频资源通过IP传输网络,被整合至监控中心或数据机房。在传输距离小于100米的范围内,我们推荐使用超五类或六类双绞线进行直连交换机;对于远程超过100米的场景,则采用光纤收发器实现点对点连接,或者借助PON技术实现点对多点接入。当涉及分布式存储需求时,接入层必须支持NVR存储设备的网络接入,确保其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用户接入
用户端接入设施应增设专用的用户接入交换机,旨在提供高效稳定的上网服务。在监控中心,我们配置了一台接入交换机,通过高速的千兆光纤链路与传输网络无缝连接,确保监控中心解码器及终端设备的顺畅运行。
1.1.7.2VLAN规划
VLAN,即虚拟局域网技术,其重要性在于应对视频专网中大规模用户与终端设备接入后,网络广播流量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趋势。通过VLAN的运用,我们将特定规模的用户和终端设备组织进同一广播域,有效控制了视频专网的广播流量,提升了带宽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据转发过程中,VLAN支持两种方式:二层和三层。二层VLAN技术通过将用户聚合成一个广播域,有效控制广播流量,提升带宽资源的利用率。而三层VLAN则是基于IP协议的,它将用户组织在一个子网内,各组间通过网关进行网络通信和信息交换。
在规划网络用户的VLAN策略时,通常依据用户分类(如视频用户、前端设备对应部门及后台设备所属单位),并结合各网络应用的具体权限需求来进行划分。在实施VLAN规划时,务必注重每个VLAN承载的实际用户量的合理性。
一般规划VLAN资源参考如下几个做法:
1)所有设备的三层接口地址在VLAN1下保持关闭状态,且VLAN1不承载实际业务需求,也不作为网管专属VLAN使用。
2)设备的网管VLAN支持全网统一配置,旨在简化预设设置与日常运维管理操作的便捷性。
3)通常,我们推荐依据区域特性来分配VLAN资源,所有IPC的VLAN配置需遵循其所属区域的VLAN策略规划。
4)尽管各汇聚设备间共享同一VLAN不会引起冲突,然而,这种做法被严格禁止,主要是因为会显著增加后续的维护难度和故障排查困扰。
5)当网络设备无法在端口上直接配置用于互联的IP地址,需依赖VLAN绑定时,我们强烈推荐根据链路特性划分全局的互联VLAN资源,确保每条链路独立占用一个互联VLAN,以实现高效有序的网络连接。
注:交换机中标记VLAN的数据长度是12位,所以VLAN取值范围是,通常0和4095是系统保留,1通常是交换机的默认VLAN号。
1.1.7.3网络IP地址规划
确保网络的顺畅运作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关键在于IP地址的恰当分配。应注重地址空间的优化利用,以实现最佳的地址分配策略,并均衡业务流量分布。
网络IP地址的分配与有效利用与其结构设计、组织架构及路由配置密切相关,对网络的可用性、可靠性和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进行IP地址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地网络对IP地址的潜在需求,以确保其能满足未来业务扩展对IP资源的需求。遵循的IP地址规划原则:
1)唯一性
为了确保IP网络的唯一性,每个主机必须分配独特的IP地址。因此,选取一个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具备扩展潜力的广阔IP地址范围至关重要。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