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湾污水处理厂工程投标策略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说明
我们荣幸地接受河南省新乡排水工程有限公司的邀请,参与新乡市骆驼湾污水处理厂工程Ⅱ标段的投标。秉持"致力于为建设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的核心理念,我公司将派遣最精良的施工团队,目标是以卓越的工作质量确保打造令建设单位满意的优质工程。我们将致力于营造绿色施工环境,通过严谨的成本管控,引入适用于本工程的创新技术和工艺,以提升工程质量,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材料消耗,确保建设单位的每一项投资都能获得满意的效益。
《新乡市骆驼湾污水处理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我公司对新乡市骆驼湾污水处理厂工程的投标文件之一。这是我公司在认真阅读有关文件,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和对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编制的一部对工程质量、成本、工期等方面程序化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力求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履行我们对建设单位每一项承诺,希望能以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建设单位对我们的信赖。
本《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以较短的篇幅,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各位专家知晓本《施工组织设计》所表述的重点和难点;以精当、凝炼的语言,详实的图解,图文并茂地为各位工程专家充分展示仅用一般工程语言难以表达的重点信息,一般的信息作简明阐述,供各位专家选择。另外我公司非常珍惜建设单位给予我们的这次宝贵的机会,若我公司有幸中标,我们将依据本《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原则,遵循我公司的技术管理规定和质量体系文件,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之后编制详细的专项工程施工方案和作业指导书,为工作提供完整的技术性文件,用以指导施工,确保优质、高速,安全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给建设单位递交一个满意的工程。二○○一年三月二十日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本工程招标文件
2.公司质量体系保证手册(第三版)
3.公司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第三版)
4.施工工艺标准:建筑安装分项工程(DBJ01-26-96)的详细规定与执行指南
5.《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GBJ201-83)
6.《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详解
7.《地下工程防水施工与验收标准规范》(GB50205-1995)
9.《建筑地面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09-1995)详解
10.《屋面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207-1994)
1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73-1991)详解
12.《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
13.《砌体工程施工与验收通用规范》(GBJ50203-1998)详解
14.《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
1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2-88)
1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J108-87)
17.《混凝土检验与评价准则》(GBJ107-1987标准)
18.施工安全检查评分基准:依据JGJ59-88标准实施
19.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规范GB50164-1992
20.《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通用规范》(GB50205-1995)
21.《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21-90)详解
2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1996)详解与规范
23.《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与验收规范》(GBJ141-1990)标准指南
24.关于YJGF22-92混凝土补偿收缩防水施工技术规程
25.《混凝土中粉煤灰应用技术规程》(GBJ146-1990)的技术规范
26.《工程建设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1999)
27.《JGJ108-96钢筋带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规程》
2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通用规范》(GB50204-1992)指南
2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J119-88标准)
30.关于混凝土泵送的技术规程:JGJ/T10-95
工程概况
骆驼湾污水处理厂项目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日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城市污水。该项目作为2000年度河南省的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额为247,380万元,彰显了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与投入。
本方案仅适用于Ⅱ标段。
新乡市骆驼湾污水处理厂。
第一节工程地址
本工程位于河南省新乡市骆驼湾村东。
第一节建设单位
新乡市排水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节建设规模
日处理15万t城市污水。
第一节招标范围
本项目招标涵盖以下设施:两座二次沉淀池、一座配水集泥井、两座涡流沉砂池、两座精细格栅间以及一座污泥泵房。
本项目涵盖所有结构与装饰施工内容,包括土方作业与地下降水工程。
第一节施工工期
建设单位方要求施工工期200d。
第一节质量标准
省级优良。
第一节场地及地基情况
本项目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地貌单元,原为农业用地,地势平缓开阔,场地地面的绝对标高为71.7米。地震的基本烈度为8度。场地内的地下水属于潜水类型,其埋藏深度大约为2.7米左右,且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地下水位的具体高度与基础底座标高如表2-1所示。
表2-1
地下水位(m) |
污泥泵房(m) |
细格栅间(m) |
涡流沉砂池(m) |
二沉池 |
配水集泥井 |
||
中心筒基底(管基)(m) |
中心筒外围(m) |
基础底(m) |
管基底(m) |
||||
69.1±1~2 |
67.6 |
68.9 |
69.4 |
66.1 |
68.2 |
66.7 |
64.6 |
第一节建筑概况
根据其功能用途及紧密的关联性,本工程项目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子项目群组。
(1)两座细格栅间设施及两座涡流沉砂池设备。
(2)两座二次沉淀池及一座配水集泥井
(3)污泥泵房。
2.9.1建筑设计:
2.9.1.1 涡流沉砂池的细格栅设计:该池采用沉降缝分隔,其关键构造特征在于沉降缝区域装备了橡胶止水带,确保有效分离沉积物与水流。
S2.9.1.2 二沉池与集泥井设施:二沉池设计直径为45米,有效容积达到5884立方米。配套的集泥井则是一个外径约为16米,储泥容量大约为530立方米的小型水池。
2.9.1.3 概述:该污泥泵房采用双层结构设计,底部与顶部各占据一层空间。其中,地下室的层高为4.5米,首层的层高提升至5.750米,整体建筑从室外地面下沉至-0.30米,总高度总计6.55米。
II标段各项目由于结构特点不同,它们的与绝对高程的相对关系设计如下:
配水集泥井\二沉池工程:相对绝对高程68.95m。
污泥泵房工程:相对绝对高程72.50m。
细格栅间、涡流沉砂泥工程:相对绝对高程69.80m。
2.9.2.结构设计
本项目采用的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构造,设防的地震烈度为八度。
S2.9.2.1 细格栅与涡流沉砂池之间的建筑构造特性详述如表2-2所示。
表2-2
部位 |
厚度(mm) |
强度等级 |
抗渗等级 |
标高(m) |
|
水池壁 |
300/350 |
C25 |
S6 |
+3.600~+5.20 |
|
水池底板 |
300 |
5 |
S6 |
2.350~+3.600 |
|
钢筋混凝土柱 |
300×300 |
C20 |
/ |
|
|
柱下条形基础 |
300×1600 |
C20 |
/ |
|
|
垫层 |
100 |
C10 |
|
|
|
装饰 |
池内、外壁、池底抹20mm厚1:2防水砂浆。地上 |
||||
|
部分(+3.25m以上部分)外池壁贴白色面砖。 |
||||
2.9.2.2 表2-3展示了二沉池的建筑结构特性。
表2-3
层次 |
部位 |
厚度(mm) |
强度等级 |
抗渗等级 |
地上结构 |
水池壁/后浇带 |
400 |
|
S6 |
中心筒 |
300 |
C25/C30 |
S6 |
|
地下结0构 |
底板/后浇带 |
600 |
C25/C30 |
S6 |
垫层 |
100 |
C10 |
/ |
|
管道包裹混凝土 |
|
C15 |
|
|
|
|
|
|
|
装饰 |
1.池内、外壁抹20mm厚1:2防水砂浆。地上部分(+3.25m以上部分)外池壁贴白色面砖。2.走道板及楼梯地面贴灰色防滑地砖 |
S2.请参阅表2-4,详细了解配水集泥井的建筑结构特点。
表2-4
部位 |
厚度(mm) |
强度等级 |
抗渗等级 |
标高(m) |
井壁 |
300/350 |
C25 |
S6 |
-1.810~+4.40 |
底板 |
500 |
C25 |
S6 |
-2.310~+-1.810 |
垫层 |
100 |
C10 |
/ |
|
装饰 |
池内、外壁、池底抹20mm厚1:2防水砂浆。地上部分(+3.25m以上部分)外池壁贴白色面砖。 |
S2.请参阅表2-5,详细了解污泥泵房的结构特性。
表2-5
层次 |
部位 |
厚度(mm) |
强度等级 |
抗渗等级 |
首层 |
楼板 |
120 |
C20 |
/ |
柱 |
|
C20 |
/ |
|
填充墙 |
240 |
MU100 |
/ |
|
地下室 |
顶板外围混凝土墙 |
140450 |
C25C25 |
/S6 |
内柱 |
|
C25 |
S6 |
|
底板 |
500 |
C25 |
S6 |
2.9.2.5 请参阅表2-6,了解污泥泵房的装饰施工方法。
表2-6
部位层次 |
顶棚 |
内墙面 |
踢脚板 |
地面 |
首层 |
1.抹混合砂浆 |
1.抹混合砂浆 |
1.抹混合砂浆 |
水磨石地面 |
2.刷白色乳胶漆 |
2.刷白色乳胶漆 |
2.水泥砂浆 |
|
|
地下室 |
1.抹混合砂浆 |
1:2防水砂浆压光面 |
水泥砂浆 |
水泥砂浆 |
2..刷白色乳胶漆 |
||||
外装饰:外墙面贴白色面砖,浅灰蓝色装饰线,灰色仿石面砖勒脚。屋面防水: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涂膜 |
第一节工程特点
S2.10.1各工程构筑物布局比较分散,机械、设备及人工工作效率低。2.10.2本工程地下水位比较高,地下水贮量大,二沉池、集泥井局部和污泥泵房基坑基底位于最高水位以下,基础施工过程中需考虑排水。
2.10.3 鉴于本项目的工程特性,其结构设计繁复,主要由曲面和非规则平面构成,对异型模板、钢管龙骨以及曲线钢筋的需求显著,且加工制作须依托1:1实物模型进行精确确认。因此,测量与定位的工作量相应增大。
2.10.4 本工程项目的关键在于应对直径45米的二沉池结构的特殊挑战,特别是要有效管理池体混凝土因温度变化导致的收缩裂缝问题,以及施工接缝的处理策略。
2.10.5 本项目乃一项庞大的水工设施,其设计旨在实现对水池的高效抗渗性能。
2.10.6 在结构施工阶段,工艺管道、预留洞及预埋件的工程量繁重,且对精度有着极高的严苛要求。
S2.10.7 我方承建项目的合同规定工期为200天,而我方拟定的施工进度计划为180天。鉴于工程的复杂结构与庞大工程量,这一工期安排对我们的执行显得尤为严峻。
2.10.8 鉴于本项目的庞大建筑规模,涵盖了众多部门与专业领域,技术复杂度极高,因此施工过程中需协调多专业团队通力合作。
2.10.9 本项目乃一项庞大的水工设施,其内外装潢设计相对简洁。
施工布署
根据工程的特点进行以下施工安排
S3.1.1质量目标:达到省级优良。
3.1.2工期目标和阶段性控制。
3.1.2.1 项目工期规划:预期施工周期为80个自然日,较建设单位设定的工期缩短10%,工程预计于2001年4月1日正式启动。预期竣工时间为2001年9月27日。
S3.2.2 施工阶段管理:为了实现本项目的总体施工期限目标,我们设定了各个施工阶段的具体完成日期,如表3-1所示。
表3-1
分部工程 |
基础工程 |
主体工程 |
装饰工程 |
项目 |
|
|
|
污泥泵房 |
2001/06/12 |
2001/06/28 |
2001/08/11 |
细格栅间 |
2001/05/29 |
2001/07/08 |
2001/09/15 |
污泥沉砂池 |
|||
二沉池 |
2001/05/08 |
2001/06/14 |
2001/09/3 |
配水集泥井 |
|
2001/06/08 |
2001/08/11 |
第一节项目工程施工组织
3.2.1 鉴于本项目的庞大建筑规模与繁重施工任务,以及确立的高标准——省级优良工程质量目标,为了前置把控并确保质量达标,我们依据公司《项目经理部组建办法》及其它相关政策文件,决定设立一级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持有国家一级项目经理的专业资格。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团队优选本公司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和技术经验的技术人员,构建一个高效且组织完备的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经理部的组织架构如图3-1所示。
图3-1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图
3.2.2.施工任务划分
针对本项目的建筑构造特性、地理位置以及我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我们计划将施工任务划分为三个土建专业团队,他们分别负责细格栅间与涡流沉砂池、二沉池及配水集泥井、污泥泵房的建设。各个项目将采用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组织。
第一节施工程序
见图3-2。
图3-2施工程序
第一节施工原则
在本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我们遵循建筑施工的固有逻辑,详细规划了以下施工流程: 1. 地下先行,地上随后 2. 以主体结构为先,外围设施随后 3. 施工顺序应为结构部分在前,装饰工作在后 4. 从土木建设开始,继而安装设备 5. 优先进行干线工程,再扩展到支线作业
第一节施工流水段的划分
3.5.1 流水段划分依据:以沉降缝作为分隔,细格栅间与涡流沉砂池各自构成独立的施工阶段,如图3-3所示。
图3-3 流水段划分图
3.5.2 图3-4所示,细格栅间与涡流沉砂池的竖向施工过程依据施工缝被划分为三个连续作业段。
3-4图的详细网格间隔与涡旋沉淀池的竖向施工阶段划分
3.5.3 施工流程划分:根据设计预留的后浇带,将二沉池底板及外墙水平部分划分为五个依次编号的流水段,即1至5段,具体示例如图3-5所示。
3.5 图像展示了二沉池底板与外墙的水平施工工序分段分布
3.5.4 根据施工便利与质量控制的需求,我们将二沉池底板、中心导流筒以及外池壁的竖向施工区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以水平施工缝作为分隔,具体划分如图3-6所示。
施工流程图3-6展示了二沉池底板、中心导流筒以及外池壁的竖向分段详细规划。
3.5.5 鉴于配水集泥井的平面面积有限,我们采取竖向逐段施工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三个施工流水段,具体的划分示例如图3-7所示,以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
图3-7 配水集泥井施工流水段划分
3.5.6 施工流程划分:为确保地下室结构的完整性与防渗性,水平面上,我们将地下室外墙视为单一施工单元,而地下室内柱墙则构成单独的流水段。根据水平施工缝,整体划分为五个作业区,具体示例见图3-8。
图3-8 污泥泵房施工流水段的划分
第一节分项工程施工总体思路
$3.6.1混凝土工程
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流水段划分后,二沉池底板和污泥泵房地下室一次浇筑混凝土量比较大,每施工段浇筑混凝土量约次,其他各施工段一次浇筑混凝土数量都在
次以内,基于以上情况,进行以下安排:
混凝土供应将由现场自备的搅拌站集中调配,再通过混凝土运输车辆分送至各个工程项目,确保一体化运作。
鉴于本工程项目中,二沉池底板与污泥泵房地下结构需整体一次性浇筑大量混凝土,因此,我们选用自行搅拌的混凝土,并通过汽车泵输送至作业现场。
所有材料将通过混凝土输送车运输至浇筑作业区域,并由履带吊车进行吊装并精确入模。
3.6.2模板工程
对结构工程的品质,尤其是外观质量,有着极高的标准。模板的选用至关重要,它应具备设计上的大型化、系列化、通用性,以及整体刚度强、操作简便、施工高效的特点,从而确保混凝土呈现出优良的外观效果。为此,二沉池内外模板特选用全钢大模板,而其他构筑物如基础、池壁和梁柱的主要模板则采用600系列新型组合钢模板,辅以适量的小型钢模和木模板。所有的顶(底)板模板则优选竹胶模板,并配合碗扣式脚手架支撑体系进行施工。
本项目的大模板将由专业金属结构工厂进行设计与加工,然后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与调试。所有非标准形状的木模板将在现场定制制作。
3.6.3钢筋工程
鉴于工程中钢筋总量虽总体较少,但种类繁多,且施工场地受限,我们遵循供应策略,即钢筋将按计划分期分批引入。在钢筋加工设备的选择上,我们强调效率与便捷性兼顾。
钢筋冷拉加工设备优选冷拉调直一体化机,其功能涵盖冷拉、调直及下料,凭借高精度、节省人力、无废料产生以及占地面积紧凑的特点。此设备旨在优化半成品库存管理,确保钢筋的进场节奏与加工速度与施工进度保持一致,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所有工程项目采用统一由加工厂加工的钢筋,实施分项目独立进行绑扎施工。
现场施工中,二沉池的池壁及底板环形钢筋采用钢套筒进行有效连接。
为了确保异形钢筋的加工精度,我们会在加工场所设立1:1实物样板进行校准确认。
$3.6.4脚手架工程
鉴于工程结构空间构件的体积较大,我们选择采用具有较高结构刚度且施工效率高的碗扣式支承体系作为室内脚手架。对于外墙防护,采用了稳固耐用的钢管双排脚手架,并在外围设置了严密的密目安全网进行封闭,确保施工安全与便捷。
3.6.5基坑排水工程
请参见表3-2,其中详细列出了地下水位标高及基础底标高的相关信息。
表3-2
地下水位 |
污泥泵房 |
细格栅间 |
涡流沉砂池 |
二沉池 |
配水集泥井 |
||
中心筒基底(管基) |
中心筒外围 |
基础底 |
管基底 |
||||
69.11~2m |
67.6m |
68.9m |
69.4m |
66.1m |
68.25m |
66.74m |
64.65 |
基坑排水策略依据地下水的储存形态——潜水特征,以及工程基础的底标高度进行相应的设定。
(1)地下水位的降低将应用于污泥泵房、二沉池中心筒及其附属管道基础、以及配水集泥井及其相关管基坑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施管井降水技术实现这一目标。
(2)在细格栅间、涡流沉砂池、二沉池以及配水集泥井底板以上的构造区域,鉴于底板的相对高位,预期的基坑涌水量较低,因此适宜采取明沟排水的方式进行施工管理。
第一节施工机械的选择
$3.7.1二沉池起重机的选择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各单位工程的布局和施工要求,二沉池在基础、主体阶段布置一台QUY50履带起重机,起重机24h运转,昼间安排支拆模板,绑扎钢筋,夜间辅助浇筑池墙混凝土。底板一次浇筑混凝土约,采用汽车泵送混凝土。
$3.7.2污泥泵房
实施龙门架用于基础、主体阶段的钢筋与模板等关键材料的垂直运输,其具体位置依据施工平面图所示。
3.6.6.2 混凝土搅拌站的初期布局与核心设施配置
搅拌站的配置体现自动化,计量精度高,机械性能、产量相匹配,混凝土的生产均满足绿色环保施工要求为原则。为此,混凝土搅拌站选用散装水泥,砂、石、水泥、水均能自动计量。混凝土搅拌站的设计生产能力。混凝土搅拌站选用山东方圆集团提供的HZS25Z组合式混凝土搅拌站。如下图3-9所示。
图3-9搅拌站安装剖面图
设备配置概述:JS500型混凝土搅拌机与PLD800配料机联袂工作,配备两个容积达20吨的水泥储存罐。这种混凝土搅拌站设计灵活性极高,当进行骨料装载时,可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选择使用ZL15型装载机进行高效作业,或者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灵活操作。水泥则通过螺旋输送机精确输送到独立的计量秤斗,实现配料与搅拌的集中智能控制。
3.7.3施工平面布置
3.7.3.1现场临建安排
本项目拟建设包括现场办公室、仓库及员工宿舍在内的临时设施。办公区与宿舍均选用轻钢结构复合保温板构建,以实现高效节能;围挡部分则选用坚固耐用的钢制压型板围墙,确保安全与美观。
3.6.7.2现场材料储备
鉴于施工场地资源有限,钢筋和钢结构元件将依据进度计划按需进场。在二沉池底板施工过程中,为优化搅拌站资源配置并控制混凝土峰值需求,我们采取策略性安排,即在浇筑二沉池底板期间,暂停其他区域混凝土的生产。对于搅拌站的基本配置,其设计基于预估的混凝土消耗量,包括每立方米混凝土所需水泥量为370公斤,总计82吨。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储备,现场设有两个容量为50吨的水泥罐,用于存放总计100吨的水泥,以及砂子200吨、碎石300吨和粉煤灰25吨,这些库存能满足混凝土拌制的全面需求。
3.7.3.3现场排水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水源于混凝土搅拌站。为此,我们规划在搅拌站外围构建一套高效污水处理设施,包括三级沉淀环节,经过处理的水资源得以实现再利用。
3.7.3.4现场临时道路规划
鉴于工程场地空间限制,为确保大型车辆在基础与主体施工期间的进出便利,混凝土搅拌站砂石料存放区、钢筋加工区域以及主要通行道路均实施硬化处理。具体措施为:采用素土夯实作为基层,再铺设C10等级混凝土路面,以适应重型车辆的顺畅通行需求。
为便于钢筋的1:1放样,钢筋加工场区安排钢筋放样场——长×宽;钢筋放样场地面浇100mm厚C10混凝土,表面抹平压光。
在结构施工阶段,组合模板与柱模板采取就地存储策略,以减少对施工场地地面和道路的占用。在进行室外回填土作业前,已预先在基础施工阶段同步安装并预埋管线,旨在防止反复挖掘,进一步节省施工区域资源。原材料的入场与储存遵循施工进度计划,严格按照施工平面图的布局规定,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大型构件的二次搬运,确保现场管理有序高效。
3.7.3.5施工平面图(见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