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装备车辆数字化迷彩喷涂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1.喷漆实施方案
1.1.1. 采购需求响应
(一)货物总清单
序号 |
货物名称 |
数量 |
单位 |
备注 |
财政预算限额(元) |
1 |
军用汽车数码迷彩喷涂项目 |
1 |
批 |
拒绝进口 |
|
(二)货物清单明细
序号 |
名称 |
名称(地区) |
数量 |
单位 |
喷漆面积 |
备注 |
1 |
军用汽车数码迷彩喷涂项目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轮式车辆喷涂面积
序号 |
车型 |
底盘型号 |
数量 |
喷漆面积合计 |
1 |
摩托车 |
|
|
28800m2 |
2 |
叉车 |
|
|
|
3 |
方舱车 |
|
|
|
4 |
运输车 |
|
|
|
5 |
特种车 |
|
|
|
6 |
方舱车 |
|
|
|
7 |
运输车 |
|
|
|
8 |
特种车 |
|
|
|
9 |
特种车 |
|
|
|
10 |
特种车 |
|
|
|
11 |
小型车 |
|
|
|
12 |
小型车 |
|
|
|
13 |
特种车 |
|
|
|
14 |
特种车 |
|
|
|
15 |
特种车 |
|
|
|
16 |
特种车 |
|
|
|
17 |
油罐车 |
|
|
|
18 |
特种车 |
|
|
|
19 |
油罐车 |
|
|
|
20 |
特种车 |
|
|
|
21 |
油罐车 |
|
|
|
22 |
特种车 |
|
|
|
23 |
方舱车 |
|
|
|
24 |
特种车 |
|
|
|
25 |
油罐车 |
|
|
|
26 |
特种车 |
|
|
|
27 |
小型车 |
|
|
|
28 |
小型车 |
|
|
|
29 |
小型车 |
|
|
|
30 |
特种车 |
|
|
|
31 |
小型车 |
|
|
|
32 |
运输车 |
|
|
|
33 |
工程机械 |
|
|
|
34 |
工程机械 |
|
|
|
35 |
特种车 |
|
|
|
总计 |
|
1.1.2.技术要求
1、项目依据及参考的标准
A.《陆军武器装备数码迷彩通用要求》B.《伪装涂料通用要求》C.《装备数码迷彩要求》D.《装备迷彩喷涂检验验收要求》
2、项目组织实施要求
陆军武器装备数码迷彩通用要求
1范围
本规范明确了陆军武器系统的数字化迷彩设计与涂装技术规格。
本规范适用于陆军装备的数字迷彩标识,其他陆地背景下的装备可根据此标准进行参考应用。
2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的相关条款将在文件中予以体现。对于注明日期或版本号的引用文件,除非特别说明,后续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部分)或修订版本将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我们鼓励所有采纳本标准的各方考虑采用其最新版本。对于未标注日期或版本的引用文件,应采用其最新的适用版本。
GJB434A-1998伪装术语
GJB798伪装涂料漆膜颜色
GJB××××-××××伪装涂料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的术语和定义依据GJB434A进行了明确规定。
3.1 数字艺术图案绘制
一种通过有序排列和组合规则最小可分辨色块,从而在各种分辨率和背景下实现良好匹配的迷彩图案设计。
3.2 基本单元basic unit
构成数码迷彩图案的最小几何图形。
3.3 核心模式:
分割目标外形轮廓特征的连续封闭图案。
3.4 优化改进模式
模拟背景斑驳特征的离散分布图案。
3.5错interleaving
描述了主体斑点之间的边界连接,且存在相互嵌合的互动位置关系。
3.6置apposition
两种主体斑点相互靠近但不衔接的位置关系。
3.7periphery
修饰斑点配置于主体斑点周围的位置关系。
3.8内包 interior
主体斑点内完全包容了所有的修饰斑点的分布关系。
3.9基线 datum line
在装备的设计与涂装过程中,我们依据五视图或特定表面位置的基准点,精确绘制出水平和垂直的直线基准线。
3.10 定位线:用于确定物体或结构在空间中的准确位置的参考线。
依据基准线,设定每50厘米间隔,精确绘制出水平与垂直的直线。
3.11 网格划分线条
在相邻定位线的间隔区域内,均匀分布着一系列水平与垂直的直线。
3.12 项目背景的主要色彩配置
按照规定,以占据面积的递减顺序排列,这是前五种颜色的统称,以其在背景区域内的分布为主要考量。
3.13 设计示例图纸:详尽阐述与构想
一幅详尽阐述数码迷彩图案模板、实例及其数量的示意图。
4林地型
南方林地型:
5一般要求
应满足下列要求:
a)施工任务应委派给获得军方资质认证且具备相应资格的设计与涂装专业机构实施。
b)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
1)作战使命和任务;
2)对抗的侦察监视和目标捕获威胁;
3)地域的背景特征;
4)被伪装目标的暴露征候;
5)涂装的可操作性。
c)作战单元内的装备应当配备多样化的数码迷彩图案,以提升整体视觉效果和战术隐蔽性。
d)所选的伪装涂料必须经过军方认可并达到标准型号的产品认证。
e)涂装效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6详细要求
6.1 设计要求
6.1.1 基本单元
应满足下列要求:
a)形状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b)主体斑点的基本构成单元尺寸应确保其长度不少于10厘米。
c)基本单元边长在修饰斑点时的要求应不超过5厘米。
6.1.2 伪装色
应满足下列要求:
a)数码迷彩设计应包含至少三种以上的伪装色彩元素。
b)在考虑装备的应用环境特性时,应在GJB798中挑选与其主要背景色彩相吻合或类似的伪装涂料漆膜色泽。对于长期驻扎于特定区域的武器装备,推荐选用该区域的主要颜色作为基准色。
c)光谱反射特性应符合GJB××××-××××伪装涂料通用要求中的6.1.7条款,这要求模拟自然界典型绿色植被的伪装效果。
d)无论是林地环境还是城市景观,都应当具备至少一种伪装色,以模拟背景阴影的色调。
e)色差相对于标准色应控制在3L*a*b*单位以内,确保色彩一致性。
6.1.3 亮度系数
应满足下列要求:
a)两种主要伪装色之间的可见光亮度系数对比应满足最低标准,即不得低于0.4的比例。
b)主体斑点伪装色与背景优势色的可见光亮度系数对比应当满足不大于0.1的要求。
c)要求背景区域的可见光与近红外综合亮度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1,确保视觉效果的一致性。
d)在考虑林地环境因素时,推荐将俯视视角下的可见光亮度系数较水平方向降低大约10%。
6.1.4面积比例
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在确定伪装色的面积比例时,应充分考虑装备的地域特性背景。
b)多样性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面积不小于20%的伪装色允许的设计偏差为;
2)面积为的伪装色允许的设计偏差为
。
c)对热红外伪装有要求时,低发射率迷彩斑点伪装色的面积比例应不小于25%。
6.1.5红外辐射特性
如果对热红外伪装有要求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具备生成至少三个不同灰度级别的热图斑点的能力。
b)应能有效分割目标的红外热图。
6.1.6斑点配置
在遵循附录A中关于交错、并置、外围和内包四种位置关系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还需进一步遵守以下原则。
a)分割原则,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各个视图中,目标外形的分割应当通过展现至少两个清晰可辨的亮度对比主体斑点来实现。
2)如遇主体斑点在装备表面接缝区域的尺寸超逾30厘米,应顺其自然地延伸至相邻表面。
3)斑点的分布、形态、尺寸及走向应当展现出非规律性的特征。
4)在斑点拼接设计中,应当追求不规则且错落有致的布局,避免形成整齐划一的、等边长度的'锯齿'效应,以及大面积的直线分布。
1)对于主体斑点中面积较大的区域,应合理镶嵌亮度对比鲜明的点缀斑点。
2)对于主体斑点周边的广阔区域,应合理布局与其色调一致的点缀斑点。
3)应当在各同色调背景的主体斑点之间适度融入相应的同色修饰斑点。
4)对于大面积的凹陷区域,应适度增加明亮色点的分布。
5)对于大面积的突起区域,应当适度增加深色调斑点的配置。
c)对热红外伪装有要求时:
1)应满足光学和热红外伪装兼容;
2)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红外发射率斑点布局,实现目标红外热图的有效分割。
6.1.7图样
6.1.7.1图样种类
附录B的内容需涵盖效果图、设计总图、施工图以及详尽的设计说明图,这些图纸需严格遵循以下规定。
a)数码迷彩涂装后的产品效果应通过直观的画面得以呈现。
b)设计图样需采用五视图的呈现方式,确保各视图的图形、基准线以及网格线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得以清晰展示。
c)施工图纸需包含俯视、左视、右视、前视和后视图,特别是对于装备中复杂结构部分,如炮塔、发射架以及可伸缩或移动的部分,可视情增设其详细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应明确指示施工过程中所需各类模板的类型与数量,以便于施工操作的精确执行。
6.1.7.2图样要素
各类图样应分别包括下列要素:
a)效果图应包括分视图的仿真设计图。
b)设计总图需包含以下元素:色样栏、比例尺标注、装备的外观图形以及各个分视图的布局图,同时须满足以下规定。
1)色样栏应标注使用的伪装色种类;
2)比例栏应标注各伪装色的面积比例;
3)装备外形图应标明装备的外形轮廓;
4)配置图的设计应由多个相互衔接的彩色斑点模块构成,旨在清晰展示各模块之间的组合关联。
c)施工图在满足6.1.7.2b)规定内容的同时,还需涵盖基准线、定位线和网格线,并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1)基准线应使用红色标示;
2)定位线应使用蓝色标示;
3)网格线应使用黑色标示。
d)设计说明图的构架须包含以下组成部分:概述、模板数量统计以及详尽的模板示例,同时需满足如下规定。
1)总则应规定图样的设计内容和适用范围;
2)在模板统计中,需明确标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斑点模块的数量。
3)模板图例应标示斑点模块的尺寸及形状。
6.1.7.3图样编号
应对图样进行统一编号。
6.2 涂装要求
6.2.1 伪装涂料选择
应满足下列要求:
a)本产品需符合GJB××××-××××中对于光学伪装涂料I型所设定的全部性能参数要求。
b)对热红外伪装效果有要求时,应满足GJB××××-××××中热红外伪装涂料规定的性能指标;
c)要求与装备基础漆、中层漆或原始漆面实现良好兼容,确保无底漆渗透、色泽混淆等不良反应。
6.2.2 作业环境
应满足以下要求:
a)请确保完全符合GJB ××××-××××标准的第5.4条(a)款要求。
b)作业区域周遭未发现大面积的裸地或尘埃产生点。
c)现场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严禁烟火。
6.2.3涂装流程
6.2.3.1表面处理
应满足以下要求:
a)装备表面应无浮尘、油污和锈迹;
b)应修复装备表面碰撞或破坏性缺陷;
c)在施工过程中,请确保对无需喷涂的区域进行遮蔽,包括但不限于玻璃、车灯、车牌、标识以及锁孔等细节部分。
6.2.3.2底色喷涂
应满足以下要求:
a)施工图图样中标注的面积占比最大的伪装色应作为底色选用。
b)应喷涂整个装备表面;
c)装备表面的底色应均匀,无明显色差。
6.2.3.3迷彩斑点喷涂
a)人工涂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1)根据设计图样绘制基准线和定位线;
2)按照设计图纸的指示,将相应的模板安放至设备的指定位置。
3)确保模板与装备表面紧密贴合,防止涂料喷溅现象的发生。
4)先喷涂主体斑点,后喷涂修饰斑点。
b)按照预先设定的计算机涂装流程,自动化涂装作业应当严格执行。
6.2.4 涂装质量控制
应满足下列要求:
a)喷涂工作应当遵循自上而下的顺序,即由上风向区域向下风向区域进行操作。
b)在喷涂作业中,务必确保设备与喷枪呈垂直状态,同时,喷涂路径需与设备运动方向保持一致,确保平行进行。
c)施工表面应呈现出平整、无遗漏涂覆区域、无涂层侵蚀底层、色泽均匀、无气泡浮现、亦无任何皱纹出现的优质状态。
d)涂层应呈现出色泽均匀,无显著的色差偏差,表面平整光滑,无流淌痕迹、橘皮效应、发白斑点以及孔隙缺陷。
e)斑点之间的边缘应当界定分明,不应出现明显的涂料飞溅或漆灰残留迹象。
f)对接部位的斑点误差或间隙应当控制在5毫米以下,确保精确无误。
g)数码迷彩施工图所示的斑点位置应精确无误,其位置误差不得超过一个基本单元的标准。
h)斑点的数量、位置应与施工图样一致。
6.2.5涂装防护
应满足下列要求:
a)要求所有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能够娴熟地操作和操控喷涂设备及工具,并能实施恰当的防护措施。
b)确保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呼吸防护面罩、橡胶手套及专业工作服。
c)员工应极力防止直接吸入漆雾,并确保皮肤不长时间与涂料、固化剂及稀释剂接触。
d)对于皮肤上附着的涂料,应先以酒精进行擦拭,随后以肥皂水和清水进行彻底清洗,切勿采用溶剂替代清洁皮肤。
e)若涂料、固化剂或稀释剂意外溅入眼内,应立即执行紧急冲洗程序,以清水冲洗。
f)任何身体表现出如下症状:头部不适、胸部疼痛、皮肤持久发红以及过敏反应,应即刻寻求医疗救助。
g)作业点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h)作业点照明灯和电源插座应防爆。
附录A:规范性规定——数码迷彩斑点之间的布局关系
数码迷彩斑点的分布关系主要包括交错、并置、外围及内包容四种模式,具体展示如下:交错示例如图A.1,并置示例请参考图A.2,外围构型请查阅图A.3,而内包容的示例可见于图A.4。
图A.1交错示意图
图A.2并置示意图
图A.3外围示意图
图A.4 内包示意图
附录B(规范性附录)各类图样要素及布局
以下是数码迷彩图案的相关图纸: - 效果图详细展示各要素与布局,参见图B.1:效果示意图。 - 设计总图的各项元素及其布局详述,请参考图B.2:设计概览图。 - 施工图纸中各要素与布局的详细指示,见图B.3:施工蓝图。 - 图B.4提供设计说明图,对各项要素和布局进行详解。
图B.1效果图图样要素及布局示意
图B.2设计总图图样要素及布局示意
图B.3施工图图样要素及布局示意
图B.4设计说明图图样要素及布局示意
附件
伪装涂料通用要求
1范围
本规范明确了伪装涂料的分类原则、通用规定及性能指标。
该规范适用于地面军事设施上应用的光学迷彩涂料、热红外隐身涂料以及雷达吸波材料。
2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的相关条款将在文件中予以体现。对于注明日期或版本号的引用文件,除非特别说明,后续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部分)或修订版本将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我们鼓励所有采纳本标准的各方考虑采用其最新版本。对于未标注日期或版本的引用文件,应采用其最新的适用版本。
GB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720-1989 漆膜附着力测定方法标准》
GB/T 1727-1992:漆膜的一般制备方法
《GB/T 1731-1993 漆膜柔韧度测定方法》
GB/T 1732-1993:漆膜抗冲击性能测试方法
《GB/T 1733-1993 漆膜耐水性测试方法》
《GB/T 1740-2007 漆膜耐湿热性能测试方法》
《GB/T 1741-2007 涂料(漆膜)耐霉菌性能评估方法》
《GB/T1765-1989 漆膜耐湿性、盐雾侵蚀及人工气候老化试验方法:制备技术指南》
《GB/T 1766-2008 色漆和清漆涂层耐老化性能评估标准》
测定色漆和清漆对中性盐雾的耐受性能:依据GB/T1771-2007标准
《GB/T 1865-2009 色漆和清漆的人工气候老化及人工辐射暴露(氙弧辐射过滤条件)》
《GB/T 3186-2006 色漆、清漆及其原材料的采样规范》
GB/T 5210-2006:色漆与清漆采用拉伸剥离法测定附着力测试方法
《GB/T 6739-2006 色漆与清漆硬度的铅笔法测定指南》
《GB/T 9274-1988 色漆与清漆对液体介质耐性的评估方法》
测定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标准依据:GB/T 13452.2-2008
GJB434伪装术语
GJB798伪装涂料漆膜颜色
《GJB2038-1994雷达吸波材料反射特性测定法》
GJB5023.第2部分:发射率的材料和涂层反射率及发射性测试方法(2-2003)
《JG/T 25-1999 建筑涂料涂层耐冻融循环性能测试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JB434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分类
伪装涂料分为:
a)光学伪装涂料;
依据作战环境需求,光学伪装涂料划分为两个类型,即I型和Ⅱ型。
1)I型:能够符合一般的作战地域要求;
2)Ⅱ型设备需满足不仅常规作战地域的需求,还需适应诸如沿海、高原等特殊地理环境的严苛运用条件。
b)热红外伪装涂料。
c)雷达波吸收涂料。
5一般要求
5.1总则
伪装涂料应符合如下要求:
a)论证、设计、制造及检验伪装涂料的环节应当由那些已获得国家和军方资质认证,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的机构专业执行。
b)伪装涂料应为军队鉴定或定型的产品;
c)除非另有明确规定,本标准的所有规定均适用于所有伪装涂料。
5.2 设计要求
伪装涂料设计时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a)满足对抗军事侦察监视、精确制导威胁;
b)符合目标的特性和表面状态;
c)符合目标使用的地域环境特征。
5.3 制造要求
5.3.1材料要求
涂料的伪装性能与物理化学特性需严格符合规定的要求。
5.3.2 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应满足如下要求:
a)通常情况下,应依据涂料的性能需求及体系特性来选择相应的生产工艺,常见的方式包括分散、研磨或砂磨等方法。
b)生产制造过程中,伪装涂料的质量控制必须严格符合产品技术规格标准。
5.4涂装要求
涂装应满足如下要求:
a)在执行涂装作业时,环境需确保温度不低于5℃且相对湿度不超过75%。至于野外施工,宜选择天气晴朗、干燥的条件,空气中的悬浮尘埃含量低,同时风速限制在3级以内。
b)喷涂或刷涂工艺完成后,伪装涂料涂层在表面处理干燥后需展现出均匀平滑的质地,不得存在流淌痕迹、斑驳色彩、气泡孔洞等瑕疵,同时涂层表面应无明显刷痕或条纹显现。
5.5安全性要求
安全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a)所有伪装涂料及其配套包装材料须严格遵守安全与环保标准。
b)对被涂装的目标无损伤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