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护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乃由自然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与财产构成威胁的地质现象,其后果往往涉及损失与破坏。
(1)狭义地质灾害:
以下是与地质活动关联的六种自然灾害:山体崩塌、地表滑坡、泥石流爆发、地面沉陷、地表开裂及地基下沉。
(2)广义地质灾害: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滑坡
崩塌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地裂缝
2.地质灾害隐患
存在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不稳定的斜坡、潜在的滑坡与崩塌、可能出现的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同时需关注那些已发生但稳定性未得到充分确认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事件。
(一)滑坡及其防治
1.滑坡的基本概念
(1)滑坡的含义
描述的是一种地质现象,即斜坡上的岩土体在多重因素如降雨、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地震以及人为的切坡影响下,由于重力作用,沿特定的软弱层面或地带,可能整体滑动也可能分散滑动,且滑动过程中滑体始终保持与下覆滑床的接触。其下滑过程中的水平移动通常超过垂直移动。
(2)滑坡的概念
滑坡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坡周界4-滑坡床5-滑坡壁6-滑坡台地7一滑坡台坎8-滑坡舌9-后缘张裂缝10一鼓涨裂缝11一扇形张裂缝11一滑坡洼地
(3)滑坡发育阶段及其特征
①初始变形(蠕滑变形、弱变形)阶段
②强变形阶段
③滑动阶段
④停滑阶段
图3-6滑坡变形阶段性曲线
AB-初始变形阶段;BC-强变形阶段;CD-滑动阶段;
DE-停滑阶段
2.滑坡成因
影响因素:
(1)地质环境条件
①地形地貌
②岩土体类型
③地质构造及岩土结构面
④地下水作用
(2)诱发因素
①降雨
②水流冲刷岸坡掏蚀坡脚
③人为工程活动破坏坡体平衡
④地震动的作用
3.滑坡类型
(1)按主要因素划分
(2)按其他因素划分
4.滑坡预测预报
(1)滑坡前的异常现象
观察到水体复苏现象或井水(包括地下水源)的突发性枯竭,以及钻孔井水位的异常变化。
②在滑坡体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
在滑坡体前沿,观察到坡脚下的土体呈现上升(隆起)态势。
④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在滑坡体周边,岩质土壤结构可能会观察到小型崩塌和稳定性减弱的现象。
显示出明显的加速度变化趋势: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的动态演变加速进行。
后缘滑坡处的裂缝显示出迅速的扩张态势,伴随着热气或冷风自裂隙中喷涌而出。
(2)滑坡位移监测
①简易监测
1)设桩检测
2)贴片检测
3)设尺监测
4)刻槽监测
②精密监测
③其他检测
1)地下水动态监测。
2)建筑物变形监测。
3)深部位移监测。
地表位移测量仪
5.1:简易斜坡裂缝位移监测装置构成 - 观测桩:用于基础数据采集(1) - 读尺:测量工具,确保精确度(2) - 测微计:精细测量裂缝变化的重要设备(3) - 滑轮:可能用于调节或辅助设备操作(4,具体作用根据上下文可能有所不同)
地下水位及雨量测量仪
深部位移测量仪
(3)现代化监测
滑坡体典型监测设备现场布设图
滑坡体典型监测设备现场布设图(本地组网)
5.滑坡防治
(1)砍头—一后缘削方减载;
(2)压脚——前缘堆载压脚;
防护措施:中前部采用抗滑桩及抗滑挡墙实施支撑与防滑设计
(4)束腰—一锚索(杆)主动加固;
(5)排水一一截排地表水和地下水。
(二)崩塌及其防治
崩塌示意图
1.崩塌的基本概念
地质灾害现象:岩土体在重力及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突然的脱离母体行为,表现为自陡峭斜坡向下滑落、坠落并伴随着翻滚,随之引发斜坡结构的显著变化。
(2)特点
岩土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且突发的快速移动,表现为脱离母体时非循特定层面或带状的运动,其垂直方向的位移明显超过水平方向。
危岩
落石
2.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
3.崩塌的类型
(1)土质崩塌
(2)岩质崩塌
(3)岸崩(崖崩)
4.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判别指标 |
|
滑坡 |
1斜坡坡度 |
一般>50° |
一般<50° |
2.发生的斜坡部位 |
只发生在坡脚以上的坡面上 |
发生在坡面上,或在坡脚处、其至在坡前剪出 |
3.边界面特征 |
侧面和底面各自独立存在,不能构成统一平面 |
侧面和底面有时可连成统一的曲面(平面或曲面) |
4底面摩阻特征 |
底面摩阻大 |
底面摩阻小 |
5群体的底面几何特征 |
各崩塌块体底面往往各自独立存在 |
各滑动的底面有时为统一的滑动面 |
6运动本质 |
拉裂 |
剪切 |
7运动速度 |
极快 |
极快至极慢 |
运动状态 |
多为滚动、跳跃 |
相对整体滑移 |
9运动规模 |
很小一较大,块体一般不超过数千立方米 |
较小~极大0 |
10.典型标志 |
坡面上出现反向错台 |
地表裂缝,滑坡平台 |
11.典型内部结构 |
松动开裂,局部架空,叠瓦状构造 |
总体上保持岩土层原始结构,构造特征,也可出现叠瓦状构造0 |
12.堆积体名称 |
倒石堆、崩塌体 |
滑坡体0 |
5.防治
(1)拦截
(2)支挡
(3)护面
(4)镶补
(5)清除、刷坡
(6)遮挡
(7)排水
(三)泥石流及其防治
1.泥石流的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特征表现为携带大量泥砂、石块的突发洪流。
作为一种过渡状态的流体,暂态急流中固体质点的含量有时超越了水的体积,它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流之间,本质上是土石、水、气的混杂流动,或者可称为颗粒剪切流。
特性概述:其特征表现为突发性爆发,态势猛烈,运动迅速,且持续时间有限,对山区场地安全构成显著威胁。
泥石流示意图
2.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3.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作为泥石流主要固体物质来源的,往往是崩塌和滑坡所携带的物质。
在滑坡和崩塌运动中,它们往往能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在这些地质现象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残留物若遇到适宜的水源条件,可能会诱发泥石流,从而形成一个灾害链,而泥石流被视为滑坡和崩塌的衍生灾害。
4.典型泥石流分区:
泥石流流域分区
(1)形成区
地理位置独特,该区域大致呈三面环抱的开阔地势,周边山势陡峭,其地形斜度普遍在30至60度之间,沟壑纵向坡度下降幅度可达30度以上。
(2)流通区
本区域属于泥石流活跃地带,地形主要表现为狭窄而深邃的峡谷或冲沟,其谷壁陡峭,纵向坡度显著,且常见陡坎和跌水。因此,当泥石流物质涌入此地,其强大的冲刷力不容忽视,能将沟床及沟壁上的土壤和岩石轻易地冲蚀并携带走。
(3)堆积区
一般位于出山口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坡度通常小于5°。由于地形豁然开阔平坦,泥石流动能急剧降低,最终停积下来,形成扇形、锥形或带形堆积滩。由于泥石流流域具体地形地貌条件不同,在有些泥石流流域,上述三个区段不可能明显分开,甚至缺乏某个区段。此外,泥石流流域形态对流域内径流过程有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各种松散固体物质参与泥石流的形成和泥石流规模。
5.泥石流类型
(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划分
特征类型 |
水源成因 |
特征 |
物源成区 |
特征 |
类型 |
特征 |
|
暴雨型泥石流 |
泥石流一般在充分的前期降雨和当场暴雨激发作用下形成,源发雨量和雨强因不同沟而异 |
坡面侵蚀型泥石流 |
坡面侵蚀、冲沟侵蚀和浅层坍滑提供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松散体,固体物质多集中子均道中,在定水分条件下形成泥石流 |
冰川型泥石流 |
冰雪融水冲口沟床,侵蚀岸坡而引发泥石流,有时也有雨的共同作 |
崩滑型泥石流 |
固体物质主要由滑坡、崩塌等堆积体提供,也有滑坡直接转化为泥石 |
溃决型泥石流 |
由于水流冲刷、地震,堤自身不稳定起的各种水堤坝浸法形成堰塞湖的滑坡坝。终堤溃决,造成突发性高度洪水冲蚀而引发石流 |
冰型泥石流 |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冰物 |
火山型泥石流 |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是<山碎屑堆积物 |
||
弃渣型泥石流 |
形成泥石流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由开渠、筑路、矿山开控的弃渣提供 |
(2)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划分
类型指标 |
泥流型泥石流 |
泥石型泥石流 |
水石(砂)型泥石流 |
重度 |
21.601/m |
21.301/m |
21.30m |
物质组成 |
粉砂、粒为主,粒度均匀98%的粒度<2.0mm |
可含粘、粉、砂、、卵、漂各级粒度,不均匀 |
粉砂、粘粒含量极少,粒度多为>2.0mm各级粒度,粒度很不均匀(水砂流较均匀) |
流体属性 |
多为非牛顿体,有粘性,粘度>0.3~0.15Pas |
多为非牛顿体,少部分也可以是牛体。有粘性的,也有无粘性的 |
为牛顿体,无粘性 |
残留表观 |
有浓泥浆残留 |
表面不干净,表面有泥浆残留 |
表面较干净,无泥浆残留 |
沟槽坡度 |
较缓 |
较(>10%) |
较院(>10%) |
分布地域 |
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地区 |
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及堆积体中0 |
多见于火成岩及碳酸盐岩地区 |
(3)按流体性质划分
类型性质 |
稀性泥石流 |
粘性泥石流 |
流体的组成及特性 |
浆体是由不含或少含粘性物质组成,粘度值<0.3Pas,不形成网格结构,不会产生屈服应力,为牛顿体 |
浆体是止富含性物质(站土、<0.01mm的粉砂)组成,度值>0.3Pos,形成网格结构,产生屈服应力,为非牛顿体 |
非浆体部分的组成 |
非浆体部分的粗颗粒物质白大小石、砾石、粗砂及少量粉砂粘土组成 |
非浆体部分的粗颗粒物质由>0.01mm粉砂、石、块石等固体物质组成 |
流动状态 |
紊动强烈,固液两相作不等速运动。有垂直交换,有股流和散流现象,泥石流体中体物质易出,易纳,表现为冲、变化大,无泥浆残留现象 |
呈伪一相层状流,有时呈整体运动,元垂直交换,浆体浓稠,浮托力大,流体具有明显的床减阻作用和阵性运动,流体直进性强,弯道爬高明显,浆体与石块掺混好,石块无易出、易纳特性,沿程冲、淤变化小,由于站附性能好,沿流程有残留物 |
堆积特征 |
堆积物有一定分选性和侧堤式条带状堆积,平面上呈龙头状堆积,沉积物以粗粒物质为主,在弯道处可见典型的泥石流凹岸淤、凸岸冲的现象,泥石流过后即可通行 |
呈无分选泥混杂堆积,平面上呈舌状,仍能保留流动时的结构特征,沉积物内部无明显层理,但剖面上可明显分辨不同场次泥石流的沉积层面,沉积物内部有气泡,某些河段可见泥球,沉积物渗水性弱,泥石流过后易干酒 |
容重 |
130t/m3~1.60t/m3 |
1.60t/m3-2.3t/m3 |
沟谷型泥石流
6.泥石流监测
7.泥石流活动预报
8.泥石流防治
(1)泥石流预防
在工程建设项目选址阶段,首要考量应为防止泥石流的发生。新建工程场地应避免设于泥石流沟的生成区域(汇水区除外)、流通地带及堆积区域,以确保安全与合理性。
在泥石流沟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应首先对现有设施的迁移与泥石流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和经济的综合评估与优选,确定最为适宜的实施方案。随后,执行所选方案,无论是实施迁移还是采取防治工程,目标都是有效规避或管理泥石流风险。
针对采矿过程中的废渣及工程建筑弃置土方,应实施有序的堆放策略,严格禁止在山坡和沟谷地带任意堆放。对于大规模的废弃物,沟谷区域需建设专用的尾矿坝、淤泥坝以及梯田等设施,旨在有效拦截并储存这些弃渣和弃土。
防止人为因素引发既有滑坡的复燃及新的崩塌滑坡现象的发生。
确保山区新建水库工程品质,针对分布于泥石流沟内的水库,应实施定期检查与维护,重点防范坝肩渗漏引发的潜在风险,坚决防止坝体溃决。在雨季期间,需在确保水库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设定蓄水位,精细调度,以防止因库容管理不当触发泥石流灾难。
(2)泥石流的防治工程
(四)地面塌陷及其防治
1.地面塌陷的基本概念
一种地质现象表现为地表岩层与土壤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沉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坑(或洞)的现象。
2.地面塌陷成因
3.地面塌陷成因
(1)按地面塌陷成因划分
(2)按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划分
(3)按塌陷坑数量划分
根据塌陷坑的数量分级如下:当塌陷坑超过100个,定义为巨型塌陷;数量在50至100个之间,称为大型塌陷;10至50个的为中型塌陷;而小于10个的则属于小型塌陷。
4.岩溶塌陷
(1)形成演化过程
初期阶段的岩溶塌陷特征表现为地面已显现明显的圈状裂隙。
②岩溶塌陷形成的中期
(2)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
①潜蚀效应
②真空吸蚀效应
③压强差效应
④垂直渗压效应
⑤浮力效应
⑥自重效
5.岩溶塌陷综合治理
图6—8岩溶塌陷综合治理图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服务
(一)服务内容及范围
作为中标供应商,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 XX区的地质灾害日常防治技术服务 - 地质灾害应急事件的应急抢险和定期巡查任务 - 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在汛期期间,需额外部署一名高级工程师驻场,强化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包括现场调查、风险评估等工作。 采购方仅提供办公场所,相关的野外作业设备和设施由中标单位自行配备,包括车辆和其他必要的装备。
1.日常防治工作技术服务
提供XX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定期技术咨询服务,侧重于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与公众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根据采购需求,日常配备一名常驻技术员,并在黄色及以上地质灾害预警级别时增派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驻局值守。我们的职责包括按照采购人的指示,参与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以及XX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此外,我们还将协同编制年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图,对监测结果进行指导、核查和验收。我们还将积极参与和支持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其他各项工作。
2.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巡查
一旦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将迅速派遣专业技术团队实施现场应急救援技术指导,并随之生成详尽的调查报告,随之提出针对性的应急排险策略或后续防治方案。
实施汛前、汛中及汛后期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巡查,并分别编制并向XX区提交详细的排查巡查报告。
3.其他技术服务
根据应急调查的结果,对工程治理规模较小的项目,我们倾向于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险治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二)服务要求
中标人应确保其提供的技术服务严格遵循省自然资源厅的规章制度及采购方的特定需求,投入充足的技术资源,确保任务的优质高效完成。
所有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的入职率已达到百分之百。
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职责明晰。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成绩达标率为百分之百。
地质灾害防治团队的服务态度热情周到,成员们以其耐心与细心著称。
确保精神专注、行为严谨,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避免懈怠推诿现象的发生。
5.不执行工作指令的行为或者工作状态;
负责人对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人员所属部门的满意度超过95%。
7.服务对象满意度达到率达90%以上。
1.不发生人身未遂及以上事故;
确保所有防治相关设备的操作得当,从而预防任何可能由此引发的事故。
确保不会出现由现场消防管理服务人员疏忽导致的火灾事故,或因其巡查、处理不当引发的火灾事故蔓延情况。
确保避免因采购人未履行定期工作或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措施的缺失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事故。
确保地质灾害防治服务人员不会出现习惯性的违规行为,同时严格控制公司内部的违章记分,使其均能符合考核指标的要求。
确保地质灾害防治服务人员在执行职责期间,不会引发承担同等及以上责任的轻微及以上交通事故。
确保不出现与地质灾害防治服务团队相关的突发状况、安全意外,以及各类报表报送的延误、遗漏、虚假报告或隐瞒行为。
地质灾害防治服务人员严格遵守规定,确保按照标准佩戴并使用相应的安全防护劳保用品。
确保严格履行甲方的保密协议,杜绝任何泄密及内部网络与外部系统的不适当连接行为。
在工作期间,确保不因个人过失导致承担主要责任的治安或刑事案件。
11.不发生应急突发处置不当事件
12.不发生损害招标人社会形象的行为。
实施预先检查,继而整饬有序,强调预防为先,推行综合管理策略。
2.从根本上隐患;
3.确保该项目质量;
核心理念:侧重于防控突发、群体性和多发性的灾害风险源,依托群众性监测预警,采取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融合的策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均衡,确保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秉持人本主义原则,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着重于对重点潜在威胁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防控。
实施预防为主的策略,构建全面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控体系。对于威胁性较大但涉及人口较少的灾害区域,采取避让措施;而对于威胁性高、危害严重且无法回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则需进行科学的工程治理方案设计。
强化属地治理原则:针对各镇(街道)行政区域内暂无短期治理计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着重履行监测职责,并与存在隐患的村落签订安全保障协议,以保障本地区居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力求减小潜在损失。
实施策略注重整体布局:鉴于XX区地质灾害的稳定性与危险性评估,防治工作的规划应强调系统性和针对性,遵循分级、分步、分期的原则,依次进行有序治理。
遵循引发者负责治理的原则: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方自行治理;由自然因素导致的灾害,政府部门则进行管理,实施'受益者负担'原则。对于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执行'开发者保护'的准则。
实施群众与专业力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短期内难以治理或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协同技术人员与当地民众构建监测体系,强化监测工作执行力度。
优化防治策略:地质灾害防控需在详尽研讨多种可行措施后,优选出最具经济效益、快速见效且能实现最优治理效果的方案,确保投入与效益的高效结合。
策略性执行,保障全面迁移。针对已识别的可能导致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各乡镇需采取果断行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有序实施针对性的工程治理。对于治理成本高昂、安全隐患突出且经济效益较低的地质灾害点,优先考虑实施危险区域居民的整体迁移。对于短期内难以治理或迁移条件暂不具备的灾害点,我们将强化监测预警,以确保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虞。
构建完善的群防体系,强化灾害预警与响应。所有已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需纳入群测群防网络,实施精细化监测,提升预警准确性。监测责任需明确至具体单位、行政村、村民小组及受影响的居民,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针对重点地质灾害区域,应制定详尽的'防、抢、撤'应急计划,以从容应对突发状况,确保民众能在危险来临之际有序撤离。在关键防御期,须加强监测密度,一旦察觉异常,立即上报并采取紧急措施,极力防止和减轻人员伤亡。对于发生险情或灾情瞒报的行为,将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构建责任制体系,实施绩效评估制度。明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责任人与监测人员,详细规定工作职责与任务,全面建立并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以保障汛期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万无一失。
实施严格的值班安排,确保通信联络的连续性。在汛期前夕,需明确值班人员配置,完善值班规定,确保24小时值班热线畅通无阻,做到值班人员坚守岗位,记录详实。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应遵循灾害应急处理流程,迅速并准确地报告,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与精确。
实施公告预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需在汛期前,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并公开公示。同时,在隐患点周边醒目位置设立警示标识,明确标注灾害地点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此提升危险区域居民的警觉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确保提前分发两卡,实施应急响应措施。在汛期前夕,各乡镇需将防灾通知卡和应急预案卡发放到处于危险区域的民众手中,以便他们熟知预警信号、撤离路径和安置点。此举旨在预防突发地质灾害时的混乱,避免救灾行动陷入被动和不利的境地。
遵循'统筹规划、注重重点、实事求是、分步推进'的策略,依据地方实际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采取了工程性治理与整体移民搬迁的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落实。
确保组织引领与责任到位:地质灾害防控关乎民众福祉与社会经济的长远稳定。各乡镇需深刻领会防治工作之关键,强化领导体系,明确层级职责。应有计划地推进地质灾害防控,组建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主管责任人任副组长的专项防治工作小组。该小组包括:办公室、应急抢险队伍、治安维护团队以及医疗救援力量,全面负责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控的组织指导和应急响应协调。在遭遇突发地质灾害等紧急状况时,各部门务必遵照《XX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的分工与任务,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
(二)加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灾害。当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造成的。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切实避免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地质环境,督促矿山企业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落实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的提取与使用工作。各级部门应引导矿山各企业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
提升日常管控,强化基层设施建设。实施对在册群测群防点的严谨管理,确保所有登记的地质灾害风险点全面融入群测群防体系,并优化群测群防网络的基础信息及'两卡一预案'数据维护。各乡镇街道需在隐患点显眼位置设置警示标识,明确指定监测责任人,编制详尽的隐患点应急避险预案与演练计划,确保职责分明、责任到岗、针对性措施完备无遗漏。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公众认知。各乡镇需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在高风险区域广泛开展活动,如分发宣传资料、通过电视广播、展示宣传海报以及组织地灾知识培训,以此实现多维度、全角度地普及地质灾害防范知识与应对措施。此举旨在引导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共同构建群防群治的局面,从而显著提升全社会的灾害防范和减灾自救能力。
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灾害防范认知。 - 以《X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核心,采用多元化手段,深入推行地质灾害相关法规与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着重针对存在地质灾害风险的行政村,确保宣传培训的精细化和系统性,普及基础防灾知识,使之成为工作流程中的常态环节。 - 积极推动应急演练活动,旨在提升公众的灾害应对、应急避险以及互助自救能力。 - 不断提升各级管理者在执法执行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全面强化全社会的灾害预防与减灾意识。
(六)做好应急处置,确保群众安全。进一步完善应急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和专家作用,积极主动协助政府做好灾情、险情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应急值守,及时掌握灾情、险情,及时报送信息。做好应急处置,接到险情和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积极主动做好灾情、险情调查评估工作,协助地方划定危险区,撤离人员,避免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二次伤亡。加强宣传演练,使隐患的周边群众熟悉撤离信号,路线和避险场所。汛期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具体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信息汇总和省、市、县精神的传达。值班电话:
做好本项目的各项服务工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就需要良好的管理。为更好地服务本项目,我公司结合以往的服务经验对本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刻的思考。
管理的本质在于实现目标或达成预期成果。评估管理效能的一个关键标准是:目标是否达成,任务是否顺利履行。然而,这一准则并非在所有情境下均通用,管理者应将重点和关注度聚焦于切实可行的任务执行上。
(一)把握整体
作为管理者,其核心职责在于具备全局视野,注重整体战略,视推动整体进步为自身使命。他们应当深刻理解自身的角色定位,而非局限于职位本身,而是运用源自职位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实践经验,致力于为整体目标贡献力量。
(二)专注要点
关键在于专注于少数几项核心要素,这是实现专注的关键。众多管理者往往追求所谓的‘灵丹妙药’,然而,这种做法实则蕴含风险。
若要谈及制胜之道,关键在于专注于核心要点。
高效工作的典范特征通常体现在对关键点的专注、相应的技巧以及严明的纪律性上。
(三)利用优点
强调现有优势:在实践中,有效的管理策略应着眼于利用既有的优点,而非执着于创造全新的。尽管新颖的方法可能显得巧妙且科技感十足,但如果忽视了发掘和优化现有资源,其潜在的管理失误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四)相互信任
如何构建部门或组织内部和谐而高效的团队氛围?尽管一些管理者遵循传统教程,但实践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实际上,管理者若能赢得同仁的信任,那么其所辖部门或组织的工作环境自然会趋向和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