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监测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一)细菌的概念
细菌是指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人类活动深受细菌影响,其作用具有双重性。首先,作为众多疾病的载体,细菌通过接触、消化道途径、呼吸道传播以及昆虫媒介等方式,在人群中引发疾病,展现出高度的传染力,对公共健康构成严峻挑战。其次,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与细菌形成紧密联系,如在食品工艺中,细菌参与了乳制品如乳酪和酸奶的发酵过程,同时,它们也是制药工业中抗生素的重要来源。此外,细菌在废水处理技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细菌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
细菌以其微小体积著称,已知最小的细菌尺寸仅为0.2微米,通常仅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作为单细胞生物,细菌的细胞构造极其简洁,不具备典型的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线粒体和叶绿体等膜性细胞器。这些独特的属性使得它们归属于原核生物门类。此外,科学家基于演化亲缘关系还划分出一个特别的分支,即古细菌,这一群体与真细菌并列为原核生物的两个子类。
细菌的生态环境极其广泛,普遍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与生物共存,并且是人体内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估算,人体内以及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大约是人体细胞总量的十倍。值得注意的是,在极端环境中,如温泉和放射性废物区域,也生活着特定的耐极端生物,如知名的海栖热袍菌,这种菌种就是在意大利海底火山的特殊条件下首次被科学家发现。尽管细菌种类繁多,已知并记录的仅占其总量的一小部分。在细菌的所有主要分类中,仅有大约一半能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研究。
细菌的营养类型包括自养与异养,异养型腐生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分解角色,确保了碳循环的顺畅进行。部分菌种具备固氮功能,将氮元素转化为可供生物体利用的能量形式。此外,细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方面,细菌作为众多疾病的元凶,诸如肺结核、淋病、炭疽、梅毒、鼠疫和沙眼等皆源于细菌感染。然而,人类与细菌之间的互动并非全然负面,实际上,我们巧妙地利用细菌进行生活生产的多个环节。例如,在食品工业中,细菌贡献了乳制品如奶酪和酸奶的发酵过程;药物制造中,抗生素的合成往往依赖于细菌的代谢产物;而在环保技术中,细菌更是扮演了污水处理的重要角色。此外,生物科技领域内,细菌的应用同样广泛且深入。
微生物:单细胞生命形式 生物学家将这类单细胞生物划分为"裂殖菌类"。细菌细胞的结构,尤其是其细胞壁,类似于植物细胞,但不含叶绿素。因此,细菌常与无叶绿素的植物聚集,被误认为"真菌"。细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微小体积,相较于其他植物细胞。实际上,细菌包含着已知最小的生命单元。不同于传统的细胞结构,细菌不具备明显核体,而是核物质分布于整个细胞内。某些细菌与简单的"蓝绿藻"细胞群体共生,尽管两者都有分散的遗传物质,但蓝绿藻拥有叶绿素。如今,细菌被广泛接纳并归入一个独特的类别,即非植物界亦非动物界的"原生生物界"。 在生物分类中,一部分细菌被称为"病原体",意味着它们可能致病。然而,大部分细菌并不致病,反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土壤肥力的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中活跃的细菌群落。
微生物,确切地定义,涵盖所有微小生命的范畴。术语'菌株'的使用更为广泛,它涵盖了生命的任何微小个体,甚至包括较大生物体的部分。例如,当我们提及植物种子的核心部分——即胚胎,我们称其为‘小麦胚芽’。同样,卵子和精子,尽管微小,却承载着孕育完整生命潜力的初始火花,它们被称为‘生殖细胞’。通常情况下,微生物与菌株在描述细菌时可互换使用,尤其是在涉及病原细菌的情况下。
生物链的基础结构中,细菌大多扮演分解者的角色,主导物质循环的初期阶段。其中,部分细菌展现出多元的生态功能,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例如,硫细菌和铁细菌这类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凭借无机硫和铁元素进行光合作用般的过程,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归类为生产者。另一方面,根瘤菌作为消费者,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它们摄取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体现了消费者的身份。然而,总体而言,细菌的首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依旧是分解者,因为它们的存在确保了生态系统中废物的高效转化,使得世界免于陷入无尽的有机废弃物海洋之中。
(二)细菌形态结构
1.基本形态与大小
(1)球菌:
细菌界中的球菌以其圆形或椭圆形的外观特征著称,其直径范围在0.5至1微米之间,主要包括以下各类:
A. 单独存在的细菌种类:例如尿素小球菌。 B. 双球菌类别:比如肺炎双球菌。 C. 链球菌系列:如乳酸链球菌。 D. 四联球菌构型:四个细胞紧密排列构成"田"字形,典型代表是四联球菌。
E.八叠球菌:如尿素生孢八叠球菌。
F.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2)杆菌:
杆菌以其杆状外形著称,包括近似等长宽的短杆或球杆型,例如甲烷短杆菌属。还有一些种类展现出显著的长度与宽度差异,如棒状或长杆状的枯草芽孢杆菌和梭状杆菌。分枝或叉状的菌类,如双歧杆菌属,形态特征独具特色。此外,还有呈竹节状,两端平整的菌种,如炭疽芽孢杆菌等。
按杆菌细胞的排列形式各异,包括成对的双杆菌、排列成链状的链杆菌,还有呈栅状、"八"字形结构,以及被鞘衣紧密缠绕的丝状形态。典型示例包括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链杆菌和变形杆菌。
(3)螺旋状:
细菌形态呈螺旋状者被归类为螺旋菌,其尺寸通常在5至50微米之间长度,宽度则在0.5至5微米范围内。这些螺旋菌依据其菌体的弯曲特征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具有螺旋结构的弧菌,若螺旋圈不满一圈,其形态将呈现香蕉形或逗点状,例如霍乱弧菌便是如此。
小型、坚硬的螺旋状微生物——螺菌,常见种类包括具有2-6个螺旋环的小螺菌。
螺旋体:这类特殊的细菌呈现出螺旋状,其特征在于旋转次数丰富(通常超过六圈),并且具有较长且柔韧的体型,例如著名的梅毒螺旋体。
(三)结构
细菌的构造可分为基础单元和独特特征。所有细菌普遍具备的基础单元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核质。另一方面,特定于某些细菌的附加结构被称为特殊结构,如荚膜、鞭毛、菌毛以及芽孢等。
(1)细胞壁
细胞壁作为菌体的外围结构,包围于细胞膜周围,其构成相当复杂且种类各异,根据细菌类型的不同有所区别。共同存在于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基本成分是肽聚糖,然而两者各自具有独特的附加组分。
细菌细胞壁的厚度各异,通常在15-30纳米范围内。其主体构造为肽聚糖,由N-乙酰葡萄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组成双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结形成庞大的聚合物。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嵌有四肽侧链,相邻的聚糖纤维链之间,革兰阳性菌通过肽桥相连,而革兰阴性菌则依赖肽键,构建出类似胶合板的肽聚糖层结构,层层叠加紧密牢固。
各物种共有的是肽聚糖中的多糖链,然而横向短肽链则展现出种间差异。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构造厚约20-80纳米,由15-50层密集的肽聚糖片层构成,每层厚度约为1纳米,其中含有20-40%的磷壁酸,部分还包含微量蛋白质。相比之下,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为轻薄,大约10纳米,仅包含2-3层肽聚糖。其细胞壁结构更为复杂,由外至内依次包括脂多糖、细菌外膜和脂蛋白。值得注意的是,细胞外膜与细胞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核心构造物为肽聚糖,任何能够干扰或抑制其结构稳定性或合成功能的化合物均具备抗菌或杀灭细菌的能力。例如,溶菌酶作为一种N-乙酰胞壁酸酶,通过阻断转肽酶的功能,从而干扰肽键的生成过程。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包括:
A.保持细胞外形,提高机械强度。
有效抵御机械力与渗透性损害(针对具有20kg/cm²压力承受能力的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C.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侵入宿主)。
D.防止大分子入侵。
E.协助细胞运动和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
通过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特性,增强其对抗生素和噬菌体抗性的抵抗力。
其中还有一些缺壁细菌,分为四类:
细胞壁缺陷的变异菌株,特指那些在实验室环境或宿主体内经自然突变演化而形成的L型细菌。
在特定的人为操作下,即通过溶菌酶或青霉素的作用,革兰阳性细菌能够释放出一种无细胞壁的特有结构,我们称之为原生质体。
球状体,通常指在人工操控下,对革兰阴性菌进行处理后所剩余的细胞壁结构组件。
支原体,一种在演化历程中发展出无细胞壁特性的原核微生物。
(2)细胞膜
是典型的单位膜结构,厚约8-10nm,外侧紧贴细胞壁,某些革兰阴性菌还具有细胞外膜。通常不形成内膜系统,除核糖体外,没有其他类似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呼吸和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链位于细胞膜上。某些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和紫细菌),质膜内褶形成结合有色素的内膜,与捕光反应有关。某些革兰阳性细菌质膜内褶形成小管状结构,称为中膜体或间体,中膜体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提高了代谢效率,有拟线粒体之称,此外还可能与DNA的复制有关。
(3)细胞质与核质体
作为原核生物的一种,细菌特有其简化形态的遗传中心——拟核,不具备核膜。DNA分子密集地分布于细胞质中,形成低电子密度的核区或核质体,通常包含1至4个,甚至多达二十多个。核质体呈环状,由双链DNA构成,能编码大约2000至3000种蛋白质,结构极其紧凑,且不存在内含子。细菌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由于缺乏核膜,DNA复制、转录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得以无缝衔接,与真核细胞中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分离的生化步骤形成鲜明对比。
每个细菌细胞约含5000-50000个核糖体,部分附着在细胞膜内侧,大部分游离于细胞质中。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由大亚单位(50S)与小亚单位(30S)组成,大亚单位含有23SrRNA,5SrRNA与30多种蛋白质,小亚单位含有16SrRNA与20多种蛋白质。30S的小亚单位对四环素与链霉素很敏感,50S的大亚单位对红霉素与氯霉素很敏感。细菌核区DNA以外的,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称为质粒。质粒是裸露的环状双链DNA分子,所含遗传信息仅为2-200个基因,能进行自我复制,有时能整合到核DNA中去。质粒DNA在遗传项目研究中很重要,常用作基因重组与基因转移的载体。
胞质颗粒作为细胞质内的重要储存单元,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临时保管各类营养物质,如多糖、脂质及多磷酸盐等。
(4)荚膜
细菌的表层结构通常被多糖层覆盖,其中界线分明的区域称作荚膜,如肺炎链球菌,而界限模糊的部分则表现为黏液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特殊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它赋予细菌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保护其免受白细胞的吞噬,并展现出对目标细胞的高度特异性吸附,例如伤寒沙门氏菌能够专一性地侵入肠道淋巴组织。此外,细菌荚膜中的纤维还具备储存和释放消化酶的功能,以便在适宜时机对靶细胞发起攻击。
当细菌侵入免疫系统时,荚膜能有效地阻碍免疫系统的识别功能,从而使细菌得以存活。
(5)鞭毛
作为细菌特有的运动器官,鞭毛主要由弹性蛋白——鞭毛蛋白构建,其构造特性与真核生物的鞭毛有所区别。细菌通过调控鞭毛的旋转模式(顺时针或逆时针)来实现运动状态的转换。
(6)菌毛
在细菌表面,分布着一类特殊的丝状结构,名为菌毛,其特征为纤细、短小且刚直,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菌毛有五个显著特点:细长、短直、坚硬且数量众多。值得注意的是,菌毛并不参与细菌的运动。依据形态、构造及功能的不同,菌毛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对于细菌吸附宿主并引发感染具有重要作用,而性菌毛则呈现出独特的中空管道结构,它在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7)芽孢
在细菌生长发育的晚期,部分菌体会经历形态变化,个体减缩,伴随着细胞壁的强化,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芽孢。作为细菌的休眠状态,芽孢具备显著的耐受恶劣环境的能力。此外,因其体积微小且轻盈,芽孢能够借助风力广泛散布,一旦进入适宜的生态环境,便能复苏并发育成新生的细菌。这种特性,即快速繁殖与形成芽孢,使得细菌几乎无孔不入,无所不在。
当某些细菌遭遇恶劣环境或营养耗尽时,它们会转化为一种特殊的休眠形式,即内生孢子,亦称芽孢。这是一种对逆境具有显著抵抗力的生命状态。因其在细菌细胞内部产生,故内生孢子又名内生胞子。
芽孢展现出极强的生命持久性,例如,某些存在于湖底沉积物中的芽孢杆菌在历经500至1000年的时间后仍保持着生命活性。至于肉毒梭菌的芽孢,在pH值为7.0的环境下,甚至能够承受100℃的高温煮沸,时间跨度可达5至9.5小时之久。
(四)菌落特征
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下,固体平板培养基上经细菌划线接种后,细菌展现出快速的生长与繁殖过程。由于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深层限制了细菌的自由扩散,繁殖的菌体倾向于聚集,从而形成肉眼可辨的细菌群体,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菌落。得益于平板划线的分散效应,每个可见的菌落源于单个细菌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选择并转移一个菌落至新的固体斜面培养基,即可实现单一细菌种类的纯培养获取。
细菌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菌落,其特征各异,主要包括菌落的尺寸、形态、亮度、色泽、硬度及透明度等方面。因此,细菌菌落特征被视为鉴定菌种的关键依据,对于细菌分类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菌落的形态特征直接受细胞构造及其生长动态的影响,尤其是细菌荚膜的角色显著。肺炎链球菌,因其拥有荚膜,其菌落表现为光滑型,表面呈现出光滑且黏稠的特点。相比之下,缺乏荚膜的菌株则产生粗糙型菌落,其表面干燥且带有皱褶,这进一步证实了菌落特征与细菌细胞结构间的紧密联系。
菌落的形态与大小不仅由菌落细胞的特性决定,还受邻近菌落的影响。当菌落密集时,由于共享的营养物质有限且有害代谢产物可能积聚,导致生长受限。因此,在平板菌种分离过程中,通常观察到相邻菌落相对较小,而分散的菌落则较大。即使在单一菌落内,由于细菌细胞占据的空间位置各异,它们在获取营养和空气供应上存在差异,从而在生理和形态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
平板培养基上常见的三种菌落形态包括表面菌落、深层菌落与底层菌落,上述提及的菌落特性主要针对表面菌落。当某些细菌在明胶培养基中繁衍时,它们会分泌明胶酶分解明胶。若将这类菌株进行穿刺接种于含有明胶的试管内,观察到的现象是明胶被酶解后形成各异的溶解区域。这些特定形状的溶解区域,因其与细菌种类的对应关系,构成了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
(五)繁殖
作为极其微小且原始的生命形式,细菌的繁殖特性及其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模式与高等动植物细胞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主要采用无性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具体过程为:当细菌生长至适宜阶段,细胞中央逐步形成横向隔膜,母细胞随后分裂为两个大小一致的子细胞。这一分裂过程连续不断,新的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继续形成隔膜,随即进入下一轮分裂。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分离成独立菌体的情形,如单个菌体独立存在;也有部分保持连接,形成特定结构,例如链球菌和链杆菌的链状排列。
电子显微镜揭示的细菌分裂进程概要如下:起始阶段,核质DNA与中介体或细胞膜建立连接,伴随着DNA的精确复制并向细胞两端扩散。此时,细胞膜发生内折,形成一条沿细胞长度方向的细胞质分隔膜,确保了核质与细胞质在新子细胞间的均等分配。随后,横隔壁逐步构建,母细胞的细胞壁在内膜扩展的同时,从边缘向中心点延伸。最终,子细胞各自完备的细胞壁得以形成。分裂完成时,两个尺寸相近的子细胞由此诞生。
细菌具有极快的增殖速率,通常每20至30分钟完成一次分裂,形成新一代。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如肉汤,细菌能迅速扩增,导致培养液迅速变得浑浊,象征着细菌的大量滋生。然而,某些种类,例如结核分枝杆菌,其繁殖周期较长,大约需15至18小时才能完成一代的繁衍。
(六)代谢
细菌展现出多元的代谢特性:自养生物类别包括那些专以二氧化碳为碳源的种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自行合成有机物,即光合自养型。反之,那些依赖氧化无机化合物来产生能量的细菌属于化能自养类别。另一类则为异养生物,它们依赖于有机碳的形式作为能源来源。
光合自养菌包括蓝细菌,它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可能在制造地球大气的氧气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他的光合细菌进行一些不制造氧气的过程。包括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紫硫细菌,紫非硫细菌和太阳杆菌。
植物的正常生长依赖于诸如氮、硫、磷等主要营养素,以及维生素和一系列金属元素,如钠、钾、钙、镁、铁、锌和钴的供给。
根据它们对氧气的反应,大部分细菌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类:一些只能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称为需氧菌。另一些只能在没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生长,称为厌氧菌。还有一些无论有氧无氧都能生长,称为兼性厌氧菌。细菌也能在人类认为是极端的环境中旺盛地生长,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微生物。一些细菌存在于温泉中,被称为嗜热细菌。另一些居住在高盐湖中,称为喜盐微生物。还有一些存在于酸性或碱性环境中,被称为嗜酸细菌和嗜碱性细菌。另有一些存在于阿尔卑斯山冰川中,被称为嗜冷细菌。
(七)运动
细菌的运动形式多样,其中运动型细菌凭借鞭毛实现滑行或者调控浮力以实现空间移动。螺旋体细菌的特点在于它们拥有与鞭毛类似的结构,即轴丝,轴丝连接着细胞质的内外双层膜,其移动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螺旋形态。相比之下,螺旋菌虽无轴丝,但依然具备鞭毛,从而完成自身的移动。
细菌的鞭毛分布呈现出多样性:一端可能单一地配备有极鞭毛,或者呈现出簇状排列;而对于周毛菌,其表面则散布着众多鞭毛。
细菌的行为特性中,诸如趋化性、趋光性和趋机械性等,体现了它们对特定刺激的响应,即运动型细菌的趋性。特别地,在粘细菌群体中,个体细菌展现出独特的交互作用,它们相互吸引并聚集,从而形成具有功能性的子实体结构。
(八)种类
1.按细菌形状分类
细菌具有不同的形状,并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
2.按细胞壁的组成分类
细菌的基本构造简洁明了,作为原核生物,其内部不具典型的细胞核结构,亦无膜包裹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然而,细菌拥有坚实的细胞壁,部分种类还具备鞭毛和荚膜。细菌的分类依据细胞壁的特性,主要划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这一命名源于丹麦细菌学家卡米勒·弗雷德里克·韦廉·革兰的开创性工作——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细胞壁外围裹着一层由多糖构成的特殊结构,即荚膜,它犹如一层保护层或包裹膜。在干旱时期,荚膜能够促使细菌进入休眠状态,同时具备储存营养物质和处理代谢废物的功能。而鞭毛则赋予了细菌移动的能力。
细菌的分类的变化根本上反映了发展史思想的变化,许多种类甚至经常改变或改名。随着基因测序,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的发展,细菌学被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最初除了蓝细菌外(它完全没有被归为细菌,而是归为蓝绿藻),其他细菌被认为是一类真细菌。随着它们的特殊的原核细胞结构被发现,这明显不同于其他生物(它们都是真核生物),导致细菌归为一个单独的种类,在不同时期被称为原核生物,细菌,原核生物界。一般认为真核生物来源于原核生物。
1976年,美国微生物学家伍兹通过对核糖体RNA(rRNA)序列的研究,提出了原核生物两大类群的概念。起初他称之为真细菌和古细菌,后这两个术语演变为现今的细菌和古菌。伍兹的理论强调,这两大类群与真核细胞的起源独立,各自代表不同的生物类别。尽管伍兹的划分模型曾被部分取代,但三域系统因其广泛接受而成为主流分类框架。在现代生物分类体系中,细菌划分为若干界,而这一分类法在某些领域内依然引起讨论,关于其单源性问题并未达成共识。
3.古细菌
一类独特的细菌,古细菌(又称古生菌或古菌),因其特异的生活习性而备受瞩目,它们普遍适应极端环境。作为原核生物的典型代表,古细菌不具备核膜和复杂的内膜体系,然而在生物学特性上展现出真核生物的某些元素,例如利用甲硫氨酸启动蛋白质合成,且核糖体对氯霉素表现出抗性,RNA聚合酶功能与真核细胞相近,DNA结构包含内含子并伴有组蛋白结合。此外,古细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细胞膜的脂质构成是非皂化性的,细胞壁的成分各异,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有的含有杂多糖,虽然类似肽聚糖,但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以及二氨基庚二酸等特征成分。
(九)危害
作为众多疾病的根源,细菌通过多种途径,例如接触传播、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扩散,甚至昆虫媒介,高效地在人群中引发疾病,其高度传染性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对于植物而言,细菌引发的病害包括叶斑病、火疫病以及植株萎蔫现象频发。
致病性
细菌对宿主的侵袭过程,涉及以下几个阶段:首先,细菌通过吸附作用附着于机体表面;其次,它们能够穿透组织或细胞壁,进一步侵入;接着,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产生并释放毒素;随后,细菌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病变扩散;最后,细菌还会对抗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这些行为均可能导致机体遭受损害。
1.吸附
细菌能够通过其表面特有的分子结构和成分,实现对寄主体表或各器官上皮粘膜的附着。例如,大肠杆菌的部分菌株利用其表面的K88抗原吸附于肠上皮;淋球菌则依赖其表面的棒状结构附着于尿道上皮;而化脓性链球菌则因其表面的特异性M蛋白吸附于咽喉黏膜。
2.侵入机体:
细菌在表面繁衍生息,继而释放出毒性物质,这些毒素一旦侵入人体,可能导致诸如破伤风、白喉等健康问题。
细胞膜在某些细菌吸附后会发生裂隙,使得细菌能够入侵并胞内繁殖,继而产生毒性,导致细胞死亡,例如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等实例。
部分细菌能够经由黏膜上皮细胞的渗透,侵入皮下组织,并继而引发诸如链球菌引起的丹毒和蜂窝织炎之类的炎症反应。
3.在体内繁殖
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繁衍依赖于适宜其生存的营养条件及对抗寄主防御的能力。例如,变形杆菌凭借尿素酶的特性,能分解尿素并产生氨,这种毒性效应导致其引发的肾盂肾炎尤为严重。另一方面,布氏杆菌因其能在富含赤藓醇的胚胎组织,如胎型绒毛膜和羊水中大量增殖,从而引发流产,因这些组织对它是理想的生长刺激因素。
4.扩散
部分细菌,如化脓性链球菌,能够分泌可溶性代谢产物,特异性地降解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导致皮下扩散。另一方面,布氏杆菌和鼠疫杆菌等细菌在淋巴结内未被有效清除,反而得以增殖,通过淋巴液途径向体内其他区域传播。在机体免疫力减弱的情况下,局部感染的细菌可能突破屏障,引发败血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抵御机制的挑战:链球菌的溶血素效应、肺炎球菌的荚膜防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固酶特性,以及结核杆菌对溶菌酶的拮抗作用——部分病原菌甚至能生成致死吞噬细胞的毒素,这些策略使得细菌得以在宿主体内生存并引发疾病。
5.毒素
生物毒素主要分为外毒素与内毒素两种类别。肉毒杆菌的肉毒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属于外毒素,它们在体外环境中具有致病性。传染病中扮演关键角色或参与部分病程的毒素,例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及链球菌引发的红斑毒素,也需关注。针对肠道感染,某些细菌产生的毒素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使cAMP水平上升,从而导致肠道分泌过度,引发腹泻症状。 内毒素源自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特指包含磷脂、多糖与蛋白质的复合大分子,其中脂多糖为核心成分。这些内毒素能够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微循环障碍、引发休克、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并可能诱发施瓦茨曼氏反应,即局部皮肤的免疫反应。”
(十)灭菌方法
1.温度
细菌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强,大多数细菌在液态空气(-190℃)或液态氧(-252℃)下可保存多年。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大多数无芽孢菌在100℃煮沸时立即死亡,而有芽孢的细菌对高热有抗力,如炭疽芽孢可耐受煮沸5-15分钟,湿热灭菌比干热效果强,因为湿热灭菌渗透性大。
2.干燥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体在干燥空气中很快死亡,有些菌如结核杆菌对干燥耐力强,在干痰中保存数月后仍有传染性,干燥不能作为有效的灭菌手段,只能用于保存食物,但细菌在湿度<15%、真菌在湿度时,均不利其生长,因此干燥的食物可保藏相当一段时间而不坏。
3.射线
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包括诱发突变及致死,紫外线的波长260nm时作用最强。主要作用于细菌的DNA,但紫外线的穿透力很弱,一薄层盖玻片就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紫外线适量照射可以杀死细菌,但在照射后3小时再用可见光照射,则部分细菌又能恢复其活力,这种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可见光杀菌作用虽不大,但在通过某些染料时,染料放出的荧光具有与紫外线同样的作用,可杀死细菌,称为光感作用。其原理尚不太清楚。
4.电离射线
放射性核素可以放出a、、
三种射线。
射线穿透力强,在几秒钟内就能灭菌。
射线穿透力比a、
射线都强,但对细菌作用弱,消毒需要的时间长。a射线穿透力弱,有杀菌和抑菌作用。电离射线损伤细胞的DNA,使细胞死亡,电离辐射通过介质时还可引起猛烈冲击。其他影响表面张力的溶液如有机酸、醇、肥皂等也可使一些细菌不生长或溶解。
(一)简介
国家授权的卫生管理部门履行着对区域内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国家卫生法规、条例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职能。对于任何侵犯卫生法规且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违规行为,监督机构将予以严格惩处。各级政府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下,通过设立相应的卫生监督机构,实施预防性和常规性的监管。卫生监督涵盖多个领域,主要包括:医疗保健监督、公共卫生保障、环境环境卫生监控、计划生育执行监督、传染病防控和学校卫生管理,以及职业健康监督。
卫生管理的强化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作为核心执行机构,承担着卫生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具体实施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扮演着直接责任者的角色,通过实施定期检查等监管措施开展工作。
(二)监督范围
1.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范围
根据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检测兵团报告,2011年全国设置化学性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点480个,对19类10.2万份样品进行检测。设置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点716个,对9大类5.3万份样品进行检测。在465个医疗机构设置检测点,开展食源性疾病试点工作。
2.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管
根据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检测兵团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报告(下同),2011年,职业卫生实际监督7.2万户,监督覆盖率50.1%。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9.7万户次,合格率99.1%。依法查处职业卫生监督案件1586件。放射卫生实际监督2.8万户,监督覆盖率62.3%,进行经常卫生监督4.6万户次,合格率99.2%。依法查处放射卫生监督案件633件。
3.公共场所和生活饮用水监督抽检
2011年,公共场所实际监督73.3万户,监督覆盖率58.3%,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135.7万户次,合格率99.4%。依法查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案件11000件。生活饮用水实际监督3.3万户,监督覆盖率67.9%,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7.3万户次,合格率98.8%。检测生活饮用水样品3.2万件,合格率92.1%。依法查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案件340件。
4.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
2011年,学校卫生实际监督13.7万户,监督覆盖率63.7%,经常卫生监督22.3万户次,合格率99.9%。依法查处学校卫生监督案件135件。传染病防治实际监督7.6万户,进行经常卫生监督10.5万户次,合格率99.7%。检测消毒产品7.9万件,合格率96.3%。依法查处传染病防治监督案件6480件。
5.医疗卫生和血液安全监管
2011年,医疗卫生实际监督39.4万户,监督覆盖率66.3%,进行经常卫生监督65.4万户次,合格率98.3%。依法查处医疗卫生监督案件12469件,无证行医案件6477件。采供血机构实际监督594户,监督覆盖率76.0%,进行经常卫生监督1583户次。依法查处采供血卫生监督案件7件。
(一)水质检测范围:
涵盖范围广泛的水源类型包括: - 日常生活饮用水 - 瓶装矿泉水 - 地下水资源(如地下水、地表水) - 处理过的水(如中水、污水处理后水) - 工业用途水(锅炉水、纯水) - 饮用天然矿泉水 - 海水 - 冷却系统用水 - 工业生产用水(如渔业用水、农业灌溉水) - 实验室专用用水 - 游泳池和景观用水 - 温泉资源 - 各类废水与排放水 - 城市公共供水体系
生活废水、工业废水、生活饮用水、地下水、工业冷却水、中央空调水、海水的一水温,臭,色度,浊度,酸度,碱度,透明度,总残渣,pH值,矿化度,总硬度,悬浮物,硫化物,电导率,全盐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砷,硒,总汞,铜,铅,镉,锌,银,铝,钡,六价铬,总铬,镍,铁,锰,钾,钠,钙,镁,溶解氧,氨氮(铵盐),凯氏氮,亚硝酸盐(氮),氟化物,硝酸盐(氮)、硝酸根,硫酸盐,总氮,总磷,溶解性正磷酸盐,总氰化物,氰化物,氯化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挥发性酚,石油类,动、植物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苯乙烯等等。
(二)相关检测方法分别如下:
1.pH值水质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2.溶解氧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碘量法:根据《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由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发布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由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发布,采用臭和味的文字描述法进行详述。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所采用的侵蚀性二氧化碳甲基橙指示剂滴定法,源于2002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采用的酸度指示剂滴定法定于2002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关于碱度(包括总碱度、重碳酸盐及碳酸盐)的测定采用酸碱指示剂滴定法,标准源自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的规定。
7.色度水质色度的测定。
8.浊度水质浊度的测定。
测定水质悬浮物的重量法:悬浮物(SS)含量的确定
采用《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国家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规定之总可滤残渣重量测定法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的总残渣重量测定标准,源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的发布规定。
测定水质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方法:重量法详解
测定水质总硬度(钙与镁的综合含量):采用EDTA滴定法
测定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方法
测定水质化学需氧量(COD)的方法,采用重铬酸盐法。
测定水质生物需氧量的方法:稀释与接种法详解
测定氨氮水质的方法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所述的水杨酸一次氯酸盐光度测定法,源于2002年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
18.《硝酸盐氮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19《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20.亚硝酸盐氮《水质亚硝酸盐氮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方法:采用二苯碳酸二肼分光光度法
22.《总氮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23.《总磷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磷酸盐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定量技术,源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的发布标准.
硝基苯类还原反应的偶氮光度测定法,参考自《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由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发布。
水质中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N-(1-萘基)乙二胺偶氮分光光度法(GB/T 11889-1989标准)
测定水质游离氯和总氯的N,N一二乙基一1,4一苯二胺滴定法标准:GB/T 11897-1989
测定水质总氯及游离氯含量:采用N,N一二乙基-1,4一苯二胺滴定法(依据GB/T 11897-1989标准)
测定水质氟化物的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7484-1987氟化物标准)
水质氯化物的测定方法:硝酸银滴定法,依据标准GB/T 11896-1987
测定水质中硫酸盐含量:重量法GB/T 11899-1989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铬酸钡分光光度法定量技术,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标准(2002年)。
测定硫化物水质的亚甲基兰分光光度法定量方法:依据GB/T 16489-1996标准
水质中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GB/T 7494-1987标准操作
水质中石油类及动植物油的红外光度测定法:GB/T 16488-1996
水质中动植物油及石油类的测定——红外光度法(GB/T 16488-1996)
测定总铬水质的方法采用GB/T 7466-1987标准的高锰酸钾氧化-一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采用《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该标准源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的发布.
《铜水质中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7475-1987):
《GB/T 7475-198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铜、锌、铅、镉含量》
《GB/T 7475-198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铜、锌、铅、镉含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铜、锌、铅及镉》(GB/T 7475-1987):水质镉含量的测定标准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镍水质的标准规范》:GB/T 11912-1989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钾、钠含量》(GB/T 11904-1989)
《钠和钾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1904-1989)
《GB/T 11905-1989:钙、镁含量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指南》
《镁及钙、镁含量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规范》(GB/T 11905-1989)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质中铁、锰含量的标准》(GB/T 11911-1989)
《锰水质中铁、锰含量的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规程》:GB/T 11911-1989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1911-1989,用于测定溶解性铁和锰水质的标准方法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银元素:GB/T 11907-1989 银质银标准方法》
水质甲醛的测定方法: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依据GB/T 13197-1991标准)
空气和废气(含室内空气)
一般的废气有:发电机废气、食堂油烟、食堂火烟、焊焬废气、窑炉废气、锅炉废气、金属废气、酸雾(盐酸、硫酸),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废气,恶臭,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新风量,锅炉烟尘,工业炉窑烟尘,烟气林格曼黑度,可吸入颗粒物,铬酸雾,氨,氟化物,二氧化氮,氮氧化物,恶臭,臭氧,二氧化硫,二硫化碳,一氧化碳,氨,氯化氢,氯气,酚类化合物,饮食业油烟,苯胺类,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醇,丙酮,丙烯醛,非甲烷总烃,总烃,丙烯醛,乙醛,氯化烯,硝基苯,甲烷,镍,镉,锡,硒等等。
以下是主要的室内污染物:甲醛、氨、苯、氡以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工作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各项要素:甲醛、氨以及苯类有机化合物的存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以及重金属如铅和锡的含量。同时,我们还需关注氯化氢等酸性气体的影响。此外,土壤特性涉及的参数还包括pH值、水分含量以及对重金属污染物如砷、铅、镉、铜、锌、汞和铬的检测。
相关检测方法分别如下:
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GB/T 18204.13-2000标准操作指南
公共场所空气湿度测定的相对湿度测定方法:GB/T 18204.14-2000标准操作指南
公共场所空气流速风度测定的技术规范:GB/T 18204.15-2000
《GB/T 15432-1995: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GB5468-1991标准)
《GB/T 16157-1996 工业炉窑烟尘及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锅炉烟尘及烟气林格曼黑度的测定方法(GB5468-1991标准)
《GB/T 9801-1988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一氧化碳空气质量标准》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一氧化碳的标准》(HJ/T44-1999)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测定法:GB/T 18204.24-2000标准操作指南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臭氧的标准:GB/T15437-1995
《公共场所空气中臭氧测定方法》(GB/T 18204.27-2000):标准操作指南
《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262-1994): 一种用于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测定的方法标准
甲醛含量测定采用《空气和废气检测分析方法》(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第四版)中的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其中涉及甲醛缓冲溶液的吸收过程。
测定氮氧化物空气质量的方法: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依据GB/T 8969-1988标准)
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依据GB/T 15436-1995 Saltzman 法
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标准依据HJ/T43-1999)
测定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依据标准GB/T15435-1999
测定硫化氢的亚甲基兰光度法:GB/T 11742-1989 中的空气环境测定方法
测定环境空气中氟化物质量浓度的方法:石灰滤纸结合氟离子选择电极法,依据标准GB/T15433-1995
测定环境空气氟化物质量浓度: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依据GB/T15434-1995标准)
测定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依据HJ/T67-2001标准)
测定氨气空气质量的标准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GB/T 14668-1993)
测定空气质量中氨含量的方法: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定量标准GB/T14679-1993
公共场所氨浓度检测方法:依据GB/T 18204.25-2000标准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测定氯气固定源排气中的氯含量》(HJ/T30-1999)
测定硝基苯类(包括一硝基和二硝基化合物)空气质量的方法采用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依据的标准为GB/T15501-1995.
测定苯胺类空气质量的方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定义标准GB/T15502-1995
测定硫酸雾及硫酸浓缩尾气的铬酸钡比色法定量方法: GB/T 4920-1985
《铬酸雾排放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HJ/T29-1999标准操作规程)
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的酚类化合物: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T32-1999标准)
测定甲醛环境空气中甲醛含量:依据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标准GB/T15516-1995
测定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的GB/T18204.26-2000标准方法
丙酮气相色谱法的检测分析方法遵循《空气与废气检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该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发布。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空气中铅含量的标准》:HJ/T15264-1994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固定污染源中的镍》(HJ/T63.1-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