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编制、监测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1.1.当前任务:xxx市城镇排水管网的一期更新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1.1.2.项目位置:xxx市辖区。
1.1.3.建设规模:xxxxx
1.1.4.服务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直至全过程咨询服务工作顺利通过省市的检查验收,验收合格的标准以招标人的具体要求为准。
1.1.5.质量标准须满足现行国家、行业及专业验收标准的相关规定,确保达到合格要求。
1.2.1.项目背景
1.2.2.历史发展
1.2.3.发展优势
(1)交通优势:
(2)资源优势:
(3)口岸优势:
(4)民族优势:
(5)生态优势:
1.2.4.行政区划
1.2.5.位置境域
1.2.6.气候情况
xxx市位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差别明显。冬季严寒漫长,多西北风,气候干燥;夏季短暂,温热多雨,多偏南风,雨水集中,气候较为湿润;春、秋季节由于冬夏季风交替,气候多变,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4.5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5.6度,极端最低气温-27.5度;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3度,极端最高气温32.1度。年平均降水量709.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3504.7小时,无霜期148天。
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28日期间的天气晴雨分布图表
在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28日期间,xxx地区的气温记录详尽展示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
气候统计报告显示:累计多云日数为226天,晴朗天气占164天,降雨日数为61天,阴天出现54次,降雪记录为28天,罕见的沙雾霾现象发生1天。
平均高温:8℃,平均低温:-3℃;
最高温度(2023/06/25):34℃,最低温度。
1.2.7.地形地貌
该区域地理特征表现为xxx市地处历史悠久的冲积沉降平原地带,零星散布着源自外兴安岭的丘陵地貌,总体地势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平均海拔处于45米至65米之间,地势起伏平缓,坡降大致在1/5000至1/8000之间,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且分布均匀。
1.2.8.土壤情况
该市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据统计,草甸土占据总面积的61.2%,黑土占比为21.1%,白浆土则占5.3%。土壤地势平坦,质地肥沃,为广泛的农作物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在评估本项目的工程占地时,需特别关注其是否触及国家规划中的关键区域,如国家级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生态脆弱地带及泥石流易发区,这些区域易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从水土保持的视角出发,我们需审视主体工程的实施是否契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中的强制性要求,确保工程布局的合规性。
对于xxx市城镇排水管网更新及雨污分流改造项目的总体布局,需评估其是否受到水土保持方面的潜在限制,项目的实施可行性如何。
本项目乃城镇排水管网的升级更新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其线路选择的水土保持影响评估详细资料见表2-1。
表2-1 主体工程约束性规定的因素分析
限制行为性质 |
要求内容 |
严格限制行为与要求 |
(1)选线必须兼顾水土保持要求,应避开泥石流易发区、坍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 |
(2)选线应避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不得占用国家确 |
|
|
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 |
(3)城镇新区的建设项目应提高植被建设标准和景观效果,还应建设灌溉、排水河雨水利用设施 |
|
普遍要求行为 |
(1)选线宜避开生态脆弱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区,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 |
(2)工程占地不宜占用农耕地,特别是耕地、水田等生产力较高的土地 |
2.2.1.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
(1)占地性质及数量
本项目涉及新建设施与旧管道升级共计26.668公里,具体包括:新建污水管道2.267公里,对9.153公里的原有管道进行改造,以及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15.248公里。此外,计划增设一座新型泵站。
(2)占地类型
在项目后期阶段,我们特别关注主体工程区域以外的临时占用土地的及时复垦和地貌还原,尤其是对所有可进行绿化的地方实施绿化措施。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确保符合严格的水土保持规定。
2.2.2.土石方平衡分析与评价
请参阅表2-2,其中详细列出了本工程项目中关于土石方挖掘、填充与平衡过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2.2 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土石方挖填平衡的详细探讨
限制行为性质 |
要求内容 |
严格限制行为与要求 |
(1)应充分考虑弃土、石的综合利用,尽量就地利用,减少排弃量 |
(2)应充分采用取料场(坑)作为弃土(石、渣)场,减少弃土(石、渣)占地和水土流失 |
|
(3)开挖、排弃和堆垫场地应采取拦挡、护坡、截水以及其他防治措施 |
|
(4)施工时序应做到先拦后弃 |
|
普遍要求行为 |
(1)充分考虑调运,尽量做到挖填平衡,不借,不弃 |
(2)挖、填方时段尽量避开雨季、风季 |
|
(3)尽量缩短调运距离,减少调运程序 |
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本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是否践行了土石方平衡的原则,通过分区实施挖填平衡策略。对于产生的弃方,是否已合理安排将其运输至临近的河道周边鱼塘或洼地,并在后期实施相应的绿化措施,以确保符合水土保持的标准。
2.2.3.弃土场的选址的分析与评价
2.2.4.施工组织分析与评价
请参阅表2-3,其中详细列出了本工程项目中关于土石方挖掘、填充与平衡过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
2.3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的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限制行为性质 |
要求内容 |
严格限制行为与要求 |
(1)控制施工场地占地,避开植被良好区 |
(2)合理安排施工,减少开挖量和废弃量,防止重复开挖和土(石、渣)多次倒运 |
|
(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时序,缩小裸露面积和减少裸露时间,减少施工过程中因降水和风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
|
(4)施工开挖、填筑、堆置等裸露面,应采用临时拦挡、排水、沉沙、覆盖等措施 |
|
普遍要求行为 |
(1)料场宜分台阶开采,控制开挖深度。爆破开挖应控制装药量和爆破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
(2)弃土(石、渣)应分类堆放,布设专门的 |
|
|
临时倒运或回填料的场地 |
2.2.5.对主体工程施工的分析与评价
施工水土保持方案在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详尽分析并进行了评估,相关数据与评价见表2-4。
2-4节:主体工程施工的水土保持评估与分析
限制行为性质 |
要求内容 |
绝对限制行为与要求 |
开挖土石方和取料不得在指定取土(料)场以外地方乱挖。 |
严格限制行为与要求 |
(1)施工道路、伴行道路、检修道路等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减小施工扰动范围,采取临时拦挡措施,必要时可设置桥隧;临时道路在施工结束后应进行迹地恢复。 |
(2)主体工程动工前,熟土层应进行剥离,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用于复垦地、林草地的覆土。 |
|
(3)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遇暴雨或大风天气应加强临时防护。雨季填筑土方时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 |
|
(4)临时堆土(石、渣)及料场加工的成品料应集中堆放,设置沉沙、拦挡等措施。 |
|
|
开挖土石和取料场地应先设置截排水、沉沙、拦挡等措施后再开挖。不得在指定的取土(料)场以外的地方乱挖乱弃。 |
土(砂、石、渣)料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沿途散溢,造成水土流失。 |
|
普遍要求行为 |
外购土(砂、石)料的须选择合法、正规的供料商和料场,并在供料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的要求。 |
2.3.1.界定原则
(1)主导功能原则
防护工程若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目标,应定性为水土保持工程。对于主要以主体工程设计功能为主,并具备水土保持功效的项目,将不列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仅需进行水土保持专项分析与评估。如其水土保持性能未能达标,可建议对主体设计进行优化或增设相应的补救措施(以便纳入防治体系).
(2)责任分区原则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临时性的土地征用和占用,鉴于施工完毕后需转交给当地社区或政府部门,此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随之转移。对此,必须通过水土保持验收程序予以确认。所有的防护举措应明确视为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纳入全面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框架之内。
(3)试验排除原则
针对主体设计功能与水土保持功能在永久占地区内不易辨识的防护措施,建议采用破坏性试验的评判标准:若该防护措施缺失,主体设计功能仍可正常运作,但可能导致显著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这类防护措施应定性为水土保持工程,纳入整体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框架之中。
2.4.1.分析建设期间引发水土流失的关键影响因素
在排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尤其在建设阶段,鉴于其线路漫长且涉及大量土石方操作,水土流失问题显得尤为显著且具有潜在的危害。这个时期,由于施工活动对原有地貌植被的强烈干扰和河道结构的扰动,使得工程区域内的植被保水护土功能急剧减弱或消失,导致松散物质易于遭受侵蚀,进而引发河水浑浊度上升和水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工程竣工后植被恢复的进程相对较慢,但短期内水土流失程度依然高于工程未实施的状态。
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土石方挖掘、废土渣堆放以及弃土场管理等施工行为。这些作业会占用土地,对地表地貌构成扰动,导致植被损伤,降低生态植被覆盖率,进而冲击原有的生态防护结构。同时,大面积裸露地表无疑将加剧水土流失的风险及其潜在影响严重性。
在项目实施阶段,弃土渣的运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若临时防护措施实施不足,可能导致施工期间的水土流失,进而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我们需审慎选择生态建设策略和控制人为干扰程度,通过精确预测工程进程中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科学布局防治措施,极力减小施工对原始地貌的破坏,有效控制新产生的水土流失。这些举措对于保障生态建设项目正常运行、达成预定目标以及维持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坚实基础。
2.4.2.分析工程运作期间引发水土流失的关键影响因素
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后,针对实施工程护坡的区域,由于护坡有效隔离了土壤侵蚀源与侵蚀动力,通常不会出现新的水土流失现象。然而,在植物防护措施尚未充分发挥保土作用的阶段,部分工程单元可能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经历轻微的水土流失。然而,随着植物生长和覆盖率提升,水土流失现象将逐步得到控制,并趋于达到或低于允许的水土流失标准值。
2.4.3.工程建设结论性意见
(1)经过对工程布局的整体评估、占地面积的详细分析以及土地性质和类型的考察,本提案认为该工程有效地利用了现有资源,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植被的损害。从水土保持的视角审视,本项目占地的合理性有待深入探讨。
(2)经过对本工程项目挖填施工时间、挖填方量、土方运输与土石方利用的详细评估,该方案认为,在确保主体工程规划的前提下,能否有效地组织和调配土石方资源,实现挖填平衡,同时满足水土保持规范,是本工程设计的关键考量点。
(3)主体设计的框格网植草护坡技术,其对于阻遏水土流失、确保有效水土保持的作用如何?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策略体系是否经过了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针对不同区域和施工特性,我们已在方案中强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体系。
通过监测项目区域的水土流失成因、流失量、流失强度及其动态演变,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益,我们能够实时了解各工程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成效。这有助于建设单位有效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强化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我们的工作旨在全面掌握项目水土保持和防护效能,尽早识别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同时,我们提供水土保持监管的技术支持和公众监督的基础信息,以推动项目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建造期间的水土流失,减轻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3.2.1.监测范围
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的规定,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涵盖项目固定占用地、临时占用地(包括租赁土地)以及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使用和管理区域。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等相关专业技术规定,并综合考虑实地勘查的监测数据,明确工程的监测区域范畴。
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分区详见表3-1。
表3-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统计表
序号 |
分区 |
工程占地类型及规模 |
|
|
小计 |
占地类型 |
备注 |
||
|
新建污水管道 |
|
|
|
2 |
改造老旧污水管道 |
|
|
|
3 |
雨污分流改造 |
|
|
|
4 |
新建泵站 |
|
|
|
小计 |
|
|
|
3.2.2.监测分区及水土流失特点
依据项目所确定的《水土保持方案》中的防治分区策略,本工程特此划定水土流失防治区域。参照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特性,详细分区情况如表3-2所示。
3.2 工程区域的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及其特性概述
序号 |
防治分区 |
主要特点 |
水土流失因素 |
水土保持防治重点 |
1 |
新建污水管道 |
|
|
|
2 |
改造老旧污水管道 |
|
|
|
3 |
雨污分流改造 |
|
|
|
4 |
新建泵站 |
|
|
|
3.3.1.监测布局与实施组织概述:水土保持项目的详细规划与执行机构的情况
(1)在我司承接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任务后,我们迅速组建了一支技术团队,对现场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并搜集相关资料。随后,依据相关规定及项目特性,我们精心编制完成了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称为《监测实施方案》)
(2)本项目实施的监测方案首先界定于防治责任区域,随后进行分区划分,最后明确设定所需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数量。
(3)根据《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监测时段划分为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施工期:监测委托后应对各监测点进行一次全面的监测,以了解当前的水土流失状况。施工期间,主体工程建设进度、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生长情况至少每3个月监测记录1次。如遇台风暴雨等情况应及时加测,台风暴雨过后1周内应完成水土保持设施损毁、水土流失危害等内容监测。水土流失灾害事件发生1周内完成监测。
(4)自然恢复期:
①监测水土流失量需按照季节性特征,着重于风蚀与水蚀时期的动态记录,特别在遭遇大风或暴雨后,应迅速增设观测点进行补充测量。
②工程实施后及恢复一年后,分别对植被生长状况、成活率、植被覆盖度以及防治土壤侵蚀的效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③在工程实施阶段前后各进行一次工程措施防治效果的测定。
④在工程实施前后,我们确保在秋末时节进行一次全面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监测。
⑤前后分别对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地整治面积及其效果进行两次测量评估。
(5)监测的核心内容涵盖三个关键方面:水土流失因子的识别、水土流失现状的评估以及防治成效的检验。我们主要通过实施调查监测、实施定点监控、设置临时监测点以及定期巡检的方式,收集必要的数据。特别在水土流失的重点监控区域,我们采取增设简易坡面测量设备和沉沙池等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6)在项目监测工作的全面完成之后,我们将向业主提交以下文件: 1. 监测实施方案 - 详尽规划了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流程,明确了任务分配与监测技术手段,确保监测工作的有序执行。 2. 季度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 定期汇报监测进度与成果,为后续监测提供指导。 3. 总结报告 - 对整个监测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其对控制施工期间水土流失、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影响。 这些文档对于后续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实质性作用。
3.3.2.监测点布设原则
(1)代表性原则
依据水土流失预测的最新成果,以及对关键区域和对象的监测焦点,我们挑选出具有典型性水土流失风险的地点实施监测。
(2)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工程项目所引发的水土流失特性,本方案旨在追求经济性、实用性和操作可行性并重。
(3)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布设原则
在规划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时,务必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便为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与项目特性紧密衔接。
(4)时段对应性原则
在工程实施阶段,我们将依据原则在建设区域内设置适宜的监测点,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有效并全面地评估水土流失的状态、潜在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实施成效。
3.3.3.监测点布设依据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规程与标准,综合考量项目的实际状况、工程水土流失特性、施工技术分析、《水保方案》的预测成果、本项目特有的监测特性、以及参考类似项目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关键监测区域的重点评估,最终将通过全面分析来确定本项目的监测站点设置。详细信息请参阅表3-3。
表3-3 监测点布设分析表
项目组成 |
水土流失时段分析 |
水土流失面积分析 |
侵蚀类型及形式分析 |
土壤侵蚀状况分析 |
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分析 |
||||||
流失主要时段 |
时段 |
流失面积 |
变化趋势 |
侵蚀类型 |
侵蚀形式 |
|
|
侵蚀量 |
方案预测 |
实际可能发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4.监测点布设结果
根据我公司承担监测的时段,最终确定本项目布设的水土保持监测点个数。监测点分别布设于项目的各监测分区内。水土保持监测点汇总情况详见表3-4。
表3-4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点情况汇总表
序号 |
监测区域 |
监测点位号 |
点位所处的具体位置 |
|
|
|
|
|
|
||
|
|
||
2 |
|
|
|
|
|
||
|
|
||
3 |
|
|
|
|
|
||
|
|
||
4 |
|
|
|
|
|
3.4.1.监测时段
根据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要求及工程实际进展情况,确定本监测实施方案实际监测时段。
3.4.2.工作进度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度如下:
接受任务→资料收集→前期调查→内业整理→监测设计→实地监测→提交监测阶段性报告→成果整理与分析→最终水土保持监测总报告→配合水土保持措施专项验收。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度见图3-5。
图3-5 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度见图
3.5.1.施工准备期
(1)本项工作旨在详尽调查项目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地表构成物质特性、植被分布、气候水文要素、当前的土地利用状态、已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果,以及项目建设前潜在的水土流失背景情况,以便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
(2)监测工作主要依赖于现场实地考察、实验测试与资料深入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涵盖项目防污治污责任区域的全面监测范畴。
(3)为了确保《水保方案》在实际施工阶段的有效实施,本监测方案旨在监控建设单位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绩效。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 合同管理与施工现场监控
②专项资金管理情况概述 - 水土保持措施的拨付款项进度执行
③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落实情况,根据《水保方案》设计
3.5.2.工程建设期
在工程建设期间,主要监测内容涉及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涵盖以下方面: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土地扰动面积、气候变化(如降水和大风情况)、不同类型、形式及量级的水土流失现象、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灾害。这些监测旨在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动态演变情况。
本项目采取现场巡查与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实时为施工组织与工艺提供指导,以确保最大程度地把控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施工期间的监测内容详细列表如表3-6所示。
表3-6 施工期监测内容一览表
监测时段 |
监测分区 |
监测内容 |
|
施工期 |
xxx区 |
水土流失 |
植被的扰动面积变化 |
监测时段 |
监测分区 |
|
监测内容 |
|
XXX区xxx区 |
因子 |
复核建设项目占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