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详细的服务提案
(一)水土保持咨询顾问服务详细计划
1.项目简介
2.专业项目评估
3.环保监测服务
4.水土保持方案
5.保证水土保持方案的文字与图纸质量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服务方案
模板简介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服务方案》涵盖了详细的服务提案等核心内容,其中详细服务提案包括项目简介、专业项目评估、环保监测服务、水土保持方案制定及方案文字与图纸质量保证等具体环节,全面覆盖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监测服务的关键流程,为水土保持项目的规范实施与质量保障提供了专业、系统的服务支撑。
模板预览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五、详细的服务提案

(一)水土保持咨询顾问服务详细计划

1.项目简介

(1)概述与项目概览

xxxx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南岸,三江平原腹地,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板块之一,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相望,边境线长170公里。辖区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6镇4乡6国营农场,总人万。辖区内耕地面积624万亩,其中市属耕地面积225万亩。同江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一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是贯穿祖国南北公路大动脉“同三”公路的北端起点,盛产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富集名优特鱼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市有中草药种植品种21种,养殖类中药2种。同江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纯朴的赫哲民俗和浓郁的异国风情,被称为“湿地天堂”和“天然氧吧”,境内汇集了大口岸、大界江、大湿地、大农业、大冰雪、特色民族等旅游资源。

1)口岸经贸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同江的对俄贸易形式多样,包括现汇贸易、旅游贸易与经济合作。自1986年至2002年间,该市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2亿美元,实施并执行了122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派遣劳务人员总计6500人次,口岸货运量累计达到143万吨,客运量约为17万人次。2003年,进出口额增至192百万美元,货运量为23.2万吨,位列黑龙江省第三,客运量为1.9万人次。  2004年,同江市内的经贸企业数量已达155家。进口商品主要包括木材、化工原料、废旧钢材及有色金属,而出口产品则涵盖了果蔬、粮食、肉类、建材、建筑装饰材料、家具、服装、鞋帽、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等,全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额30.4亿美元,口岸货运量提升至393,900吨,位居黑龙江省第二,客运量约3万人次。  此外,同江在当地俄罗斯五个州区设有32家企业,涉及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农业种植养殖、工程承包以及餐饮服务,同时,超过5100名市民在俄罗斯19个城市开展民间贸易,年度销售额逼近10亿人民币。

经过持续建设和不断优化,同江口岸的环境日益提升,现已形成东港和西港两大作业区域。西港区位于市区3.5公里处,邻近俄下列港(距离35公里)、哈巴港(272公里),与黑龙江出海口尼古拉耶夫斯克市相距1140公里,而至日本酒田港则有1900公里之遥。港区占地17.7万平方米,拥有5个万吨级深水泊位和1座专用粮食码头,配套设施包括仓储设施、装卸设备、联合查验站以及铁路专用线,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00万吨,是国内外船舶进出松花江河运口岸的主要通道,也是江海联运的起点港。东港区位于市区东北方向38公里的哈鱼岛西北端,与俄下列港隔江相望,与比罗比詹市的距离为120公里,哈巴港则在240公里之外。东港区配备有联检楼、气垫船基地、轮渡码头和货场等设施,并设有同江至东港的铁路专用线路。目前,东港在夏季运营船舶客货运输及汽车轮渡,冬季则提供冰上汽车运输,在流冰期启用气垫船服务。

为了构建国际化大港,开通国际贸易主通道,推动大范围的经贸合作,并落实‘依托港口驱动城市繁荣,对外贸易作为引领,联通南北,拓展网络’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同江港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在西部港区,五座新的千吨级泊位将被新建,同时对三个现有泊位进行改造,预计年吞吐量将达到150至200万吨。而在东部港区,计划新建11个泊位,包括增设3个滚装码头泊位、2个江海联运专用泊位以及6个散货及件杂货专用泊位。此外,还将增设散货堆场、集装箱堆场及配套装卸作业区域,预期年吞吐能力将达到400万吨。

2)交通运输

同江市作为同江至海南三亚公路的起点,其交通网络发达。'同三'公路穿越同江镇、向阳乡和乐业镇,高等级公路连接青河乡、临江镇、八岔乡和银川乡,白色路面的同江至哈鱼岛公路途经三村镇,而同江至街津口旅游区公路直达赫哲族乡,总里程已达621公里。公路客运直通佳木斯、哈尔滨、长春和沈阳等地,货运则四通八达,且已开通至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比罗比詹和哈巴罗夫斯克等国际路线。铁路方面,国铁福前线向阳川至同江地方铁路于2005年启用,同江至哈鱼岛专用铁路正在建设中,预计2005年底投入运营。为了构建东北亚国际贸易大通道,该市正筹划建设连接哈鱼岛与俄下列港的跨江铁路大桥,这将使同江铁路与享有‘欧亚第一大路桥’美誉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水路运输方面,沿松花江(内江)上行可达佳木斯、哈尔滨和吉林等城市,沿黑龙江(界江)上行可达黑河市,下行经俄罗斯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如日本、朝鲜和韩国,且相比绕行大连港,江海联运至日本酒田节省了时间和运费。航空方面,同江距佳木斯机场210公里,距哈尔滨市638公里,距佳木斯市中心仅225公里,具有显著的地理位置优势。

3)农业发展

同江是国家确定的63个重点粮棉和畜牧基地之一。现有耕地320万亩,建有鸭北、新发、卧牛河、清水河、鸭绿河、永红、永祥和三江口水稻、大豆小区及绿色水稻、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大豆年产量30万吨,水稻43万吨;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椒样薄荷、爱碧丝瓜、甜叶菊及中药材等,并建有生产基地。有天然牧草地132万亩,适宜黄牛、肉羊等规模养殖,全市目前肉牛饲养量4万头,羊饲养量4万只。境内有两江十三河及大量泡沼,水域面积38万亩,有鱼类16科73种,主要有黑龙江野鲤、大白鱼、草鱼、鲫鱼和名贵的“三花五罗”、鲟鳇鱼、鲑鱼等,渔业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有林地73万亩,有杨、桦、椴、松等十多个树种,拥有山药材229种总贮量300万公斤。矿产资源初步探明的有锰、铬、铜、镍、钛、镓、钒矿化点和高岭土、褐煤、石灰石、石英石、钾长石矿床及储量丰富的建筑用石、砂料。有1.21亿立方米可作化工原料的草碳资源和贮量较大、品质优良的矿泉水资源有待开发。

4)民营经济

同江地区的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4年的统计中,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增长至3,925户,实现经营总收入高达35,280万元。民营企业方面,共有135家企业活跃,其经营总收入达到22,400万元。该地区工业产品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啤酒、白酒、熊胆酒、精制米、食品制品、电力生成、空心砖、饲料以及木制产品等,涵盖了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饲料工业、能源工业、木材加工和机电产品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木材加工业,作为该市的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凭借对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江市积极推动木材加工园区的建设。目前,园区已吸引超过百家企业的入驻,显示出木材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木材加工中心。

(2)环保与可持续资源管理

1)矿产资源

截至2023年1月,已发现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锌、硫铁矿化点和砂金、高岭土、褐煤、石灰石70多种,铁矿石储量为44亿吨,锰矿储量达640万吨,煤炭储量达298亿吨,萨哈林岛上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高达50亿吨,水镁石矿储量1400万吨,氧化镁含量高达62%。

2)植物

xxxx市属森林面积36.6135万亩,森林覆盖率10.64%,有桦树、实生柞、落叶松、黄菠萝、水曲柳等20余个树种,有榛子、核桃、葡萄等干果与浆果,有蕨菜、蘑菇、木耳、猴头等菌类,有刺五加、刺嫩芽、黄芪、党参、穿地龙等山药材229种,总贮量近300万公斤。

3)动物

xxxx市境内野生动物有熊、野猪、狍子、野鸡等。鱼类共计16科74种。其中有施氏鲟、达氏鳇、大麻哈鱼、细鳞鱼、黑龙江茴鱼、乌苏里白鲑、日本七鳃鳗、江鳕等多种珍稀濒危种类和冷水性鱼类。还有瓦氏雅罗鱼、拟赤梢鱼、黑斑狗鱼、乌苏里拟鲿、鲤、细鳞斜颌鲴等鱼类群体。这些鱼类中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三种,即施氏鲟、达氏鳇、细鳞鱼。

(3)项目地理位置与环境影响分析

1)位置

xxxx市是一座边境口岸城市,位于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处南岸,三江平原腹地,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和哈巴边区相望,边境线长170公里。是国家一类口岸。辖区总面积6229平方公里,辖6镇4乡、6个国营农场,总人万。辖区内耕地面积624万亩,其中市属耕地面积22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水稻和玉米。

境内有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管辖的洪河农场,前进农场,浓江农场,鸭绿河农场,青龙山农场,勤得利农场,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

xxxx市经济地理位置处于东北亚地区中、日、俄、韩经济核心地带,是我国沿边开放带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城市,也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俄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窗口和桥梁,是国际物流中转、贸易及加工中心。

2)气候

该地区地处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域,具有鲜明的大陆性季风特征。冬季漫长且严寒,盛行西北风,气候干燥;夏季则相对短促,气温适中,雨水充沛,主要受偏南风影响,降雨集中,气候湿润;春秋季节,由于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气候变幻莫测,风力较大。

气候特征概述如下:年均气温稳定在2.9摄氏度,其中1月作为低温月份,其平均气温低至-20.0度,极端低温甚至可达-40.8度。而到了炎热的夏季,7月作为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上升至22.1度,极端高温记录为37.7度。

3)地形

该地区位于古代冲积沉陷的沼泽平原之上,其间散布着源自外兴安岭的稀疏山脉。总体地势特征表现为西南部高峻,东北部较低,平均海拔在45米至65米之间,地形坡度维持在1/5000到1/8000的区间。地貌类型的多样性相对有限。

4)土壤

该市土壤类型主要包括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分布特征如下:草甸土占据土壤总面积的61.2%,黑土占比为21.1%,而白浆土则占5.3%。土壤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为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4)最新业务进展概述

1)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额

在2021年度,xxxx市的市政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人民币8.7亿元,相比上一年度下降了70.87%。具体投资构成如下:道路桥梁项目占比最高,达到了27.5%;其次是排水设施,占比为23.1%;市容环境卫生的投资份额为17.2%,而集中供热方面的投入则占11.5%。

年度投资概述:xxxx市2012年至2021年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趋势图表

2021年xxxx市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情况

(2)资金来源

2021年度,xxxx市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实际投资总额为11.7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前一年度出现了显著下降,下滑幅度达到62.68%。本年度的资金来源总计同样为11.7亿元,同样呈现了62.68%的同比下滑。在资金构成上,自筹资金占据了实际到位资金的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6%,紧随其后的是其他资金来源。

债务融资与国家预算资金的配置分别占比为19.4%和14.6%。

图表标题:xxxx市2012年至2021年市政设施投资到位资金年度分布概览

2021年度xxxx市市政基础设施资金到位来源分布概况图

2)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1)城市供水

2021年,xxxx市城市供水总量39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4.21%,其中公共供水总量占城市供水总量的100%;城市供水管道长度290.3公里,和上年一致;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95.04升;供水普及率100%(其中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100%),和上年一致。

城市供水与节水趋势分析:xxxx市2012-2021年的细分数据可视化

图表概述:2012年至2021年间,xxxx市的城市居民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变迁及供水普及率发展历程

(2)城市集中供热

在2021年底的数据统计中,xxxx市的蒸汽集中供热能力达到了0.04万吨/小时,实现了同比显著增长,增长率为57.78%。另一方面,其热水集中供热能力维持在0.01万兆瓦,与前一年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了0.04亿平方米,较上年度增长了2.54%。

历年xxxx市城市供热能力发展趋势图表(2012-2021)

历年xxxx市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发展历程图表

3)城市居民环境卫生需求

在2021年度末期,xxxx市的排水管道网络规模达到1000公里,实现了1.31%的年度增长;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稳定在20,000立方米,与前一年持平;污水净化处理的覆盖率提升至96.8%,较上年提升了0.0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该城市依然维持着一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格局,与上一统计年度保持一致。

2012-2021年xxxx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处理能力统计图

4)城市居民出行需求

在2021年度收官之际,xxxx市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显示出稳健增长态势:城市道路总面积达到0.0149亿平方米,实现了3.84%的同比增长;与此同时,道路长度增长至0.0079万公里,同比增长1.05%。值得注意的是,该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24.3平方米,较上年度增长3.34%,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

2012-2021年xxxx市城市道路统计图

5)城市居民绿色生态需求

(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与绿地率

在2021年终报告中,xxxx市的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维持在0.04万公顷的水平,与前一年度持平;同时,该市的绿地覆盖率达到了35.72%,这一比率与上年度保持了稳定。

城市建成区绿化历程概述 (2012-2021年):

(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在2021年的统计数据中,xxxx市城市居民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8.12平方米,相较于前一年有所下降,减少了0.07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该市公园总数维持在3个,与上一年持平,且所有公园均为免费入场,公园门票政策的普惠率为100%。

2012-2021年xxxx市城市公园数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统计图

2.专业项目评估

(1)水土保持工程主体设计原则

按照总体布局的特征,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别:线性布局项目和点状布局项目。线性项目特指那些横跨广泛,沿直线序列分布的工程,如公路、铁路、管道、输电线路和渠道等;而点状布局项目则涉及相对集中的设施,例如矿山、发电厂和水利枢纽等。

设计原则概述:通过对主体工程的深入剖析与评估,实施针对性的临时防护措施,并确保设计的精准性。在工程实施中,我们致力于控制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始地貌、地表植被和水系的干扰与破坏,采取有效手段保护原有植被。在主体工程规划与总体布局阶段,需依据水土保持评价结果,提出节约水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建议,同时,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需兼顾资源的合理利用。  主体工程设计中,对于挖掘、排放和堆积区域,应配置拦挡设施、护坡、排水系统等,特别是在扰动地带,要实施表土剥离、存储和再利用策略。在风沙活动频繁的区域,施工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保护沙地表面的覆盖层,以防施工活动加剧风蚀和风沙问题。  对于弃土(石、渣)的处理,提倡综合运用,无法利用的部分应集中存放在指定的弃土(石、渣)专用场地,严禁在江河、湖泊、已建水库以及河道管理区域内设置弃置场所。弃土(石、渣)场需配备拦挡设施,遵循‘先拦截后弃置’的原则,并结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结束后还需实施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以恢复其原有的功能和生态价值。

2)设计基本原则: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预防优先的原则、生态效益优先原则、综合防治、突出重点的原则。

(2)深入剖析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策略与影响评估

在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在可行性研究的环节,必须对主体工程的设计规划、空间布局和规格标准进行全面的水土保持评估,以确认其在防止土壤侵蚀方面的有效性,是否符合水土保持规定。对于设计中未能满足水土保持标准的部分,应明确提出改进需求或在设计方案中增设相应的保护措施。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线路(地址)选择与建设方案的评估,弃渣场和土石料场的选址分析,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同时综合考量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土流失风险因素。

主体工程规划与实施方案的评估与剖析:需对不同选线与布局比选方案进行全面审视,特别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供局部或整体的否定性建议。涵盖选线策略、全局布局设计、施工技术与流程、土石料场和弃置场地的选择、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积等关键要素,我们将依据扰动区域、土石方需求、植被损害、水土流失程度以及潜在环境影响,对水资源占用、水土流失效应以及景观影响进行量化评估,并据此提出或确认优选建议方案。

综合分析与评价弃渣场选项:涉及内容包括弃渣的构成特性、预计产生量、渣场的占地面积与类型,以及潜在的水土流失风险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水土保持视角下,评估选址的适宜性、占地面积的有效利用、接纳和处置能力,以及废弃物排放的合规性。对于不符合水土保持标准的情况,应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协商,共同提出优化的弃土弃渣场布局方案。

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特性在土石料的选择中具有重要影响,其分析主要由地质专业负责以满足设计需求。然而,水土保持专业在场地选址阶段应积极参与,基于评估与分析,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评估与改进策略:详尽剖析施工手段、工艺选择、进度规划及其实施序列,审视其中可能对水土保持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对于施工交通布局的审查,特别关注其对水土流失潜在风险的影响,建议对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修正。此外,依据主体工程设计,深入探讨地表径流路径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对于主体工程中虽未明确列为水土保持项目,但具备水土保持效益的部分,应评估其是否符合水土保持标准。若未能达标,应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必要时在水土保持设计方案中予以完善。

(3)工程水土保持责任划定与区域管理

防治责任涵盖范围:此责任范围涵盖了项目实施区域及其直接关联区域。项目实施区域包括工程的永久征地、临时占用以及租赁土地,涉及建筑用地、施工设施区域(如生产、生活设施,道路,料场,弃渣场地,线性工程如供水、通信线路和电力设施等)、水库正常蓄水位淹没区及移民安置区域(在工程竣工验收并移交给地方后,移民工程的防治责任则不包括在运营期)。对于改建或扩建项目,若与现有工程共享部分,同样纳入项目实施区域。  直接影响区则包括较小规模的拆迁安置区、道路专项设施迁移区域,排洪泄水区下游,挖掘作业的边坡地带,道路两侧,灰渣场下风向区域,塌陷地带,水库周边受影响区域,以及由工程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崩塌风险区域。确定责任范围需基于地域地形、自然条件和主体工程设计文档,通过深入分析主体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尤其是施工布局和水库淹没、移民规划等内容,并参考设计资料,初步划定。最后还需通过实地考察和抽查验证以得出最终确定结果。

防治分区策略:分区应精细适度,以适应水土保持标准设计方案的要求。对于小型项目,如无需全面设计,可不设分区。在明确防治区域责任的前提下,需实施分区典型设计并计算工程量。根据野外调查成果,依据工程主体结构配置、施工活动特性、建设时间安排、地形地貌特性、自然环境特性和水土流失潜在影响因素,对防治区域进行细分划分。

(4)水土保持措施与目标

项目的核心目标如下:原区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将得到根本性整治;新增的水土流失现象将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最大程度地得以维护,生态环境将显著提升;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安全与功效得以保障。

1)防治指标:土壤流失控制比,项目建设区内,容许土壤流失量与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强度之比。扰动土地整治率,项目建设区内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水土流失总治理度,项目建设区内水土流失治理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林草植被恢复率,项目建设区内,林草类植被面积占可恢复林草植被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适宜于恢复林草植被面积的百分比。拦渣率,项目建设区内采取措施实际拦挡的弃土量与工程弃土总量的百分比。林草覆盖率,林草类植被面积占项目建设区面积的百分比。

防治等级及适用范围的规定: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的级别应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在防治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重要性来设定。对于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所在水土流失防治区确定防治标准的执行等级,须遵循以下准则:

一级标准涵盖国家级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护区域,包括预防保护区、监督区和治理区,以及省级的重要预防保护区域,这些均依法划定。

二级标准:涵盖在省级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与监管核心区域的法定划定范畴。

(4)环保建议-针对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策略

在遵循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中的水土保持‘三同时’原则下,水土保持方案需与主体工程紧密结合,实施同步。鉴于主体工程的时间表、水土流失动态特性以及各类设施施工受气候条件制约,拦挡工程应优先启动,护坡工程则需同步展开。植物措施的施工可以稍晚于主体工程,但延迟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为确保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项目进度的灵活性将被充分利用,通过分期实施和分阶段验收的方式,根据土壤侵蚀程度的缓急,合理配置和适时启用水土保持措施,以便尽早体现其生态保护效益。

3.环保监测服务

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针对水土流失现象的持续性调查、观测与分析活动,旨在揭示其发生、演变过程中的特性、危害程度、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发展规律和动态趋势。这项工作对于整体规划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策略,以及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决策至关重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合理、系统地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1)数据监控与分类管理

通常包括四类:

1)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监测。

分析涉及的气象要素有降雨状况、风向风力特性,地形地貌特征,地表物质构成,各类植被类型及其覆盖率,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

包括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和流失量等。

3)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河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发以及植被与生态环境的变迁的显著影响。

4)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监测。

该方案着重于提升实施的水土保持设施的技术水平与工程质量,详细阐述各类防治工程所带来的显著效益,特别是其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2)监测内容

1)区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不同侵蚀类型:(风蚀、水蚀和冻融侵蚀)的面积和强度。(2)重力侵蚀易发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进行典型监测。

(3)典型区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v土地生产力下降;

w水库、湖泊、河床及输水干渠淤积量;

x损坏土地数量。

(4)典型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

防治措施的种类与实施水平:涵盖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措施与耕作技术等多个类别,详细列举各类措施的数量及质量要求

效益体现:涵盖了土壤保持、减少河流含沙量、提升植被覆盖率、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粮食产量的提升等多个方面。

2)中小流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面积、强度、流失量及潜在风险的评估:各类侵蚀类型的特性分析

(2)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v土地生产力下降;

w水库、湖泊和河床淤积量;

x损坏土地面积。

(3)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效果监测;

生态保护与治理策略:涉及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木种植、植被恢复(如封山育林和草地建设)、梯田与沟坝地的有效面积,以及治沟和坡面整治项目的数量和品质提升。

效益体现:涵盖了土壤保持、减少沙害、植被类型与覆盖率的变化、经济效益提升以及粮食产量的增长等多个方面。

(4)小流域监测增加项目:

流域特性概述:主要包括流域长度、宽度与面积,地理位置的精准标注,海拔高度的数据记录,以及地貌类型的详细描述,还有土地及耕地表面的地面坡度分布情况。

w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年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

土地利用状况详细阐述:涵盖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与构成,以及植被类型的分布及其覆盖率。

y主要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沙尘暴等灾害发生次数和造成的危害。

探讨水土流失及其防控策略:涉及土壤的分类、厚度、结构以及理化特性,分析水土流失的范围、强度与空间分布,详述相应的防治手段及实施规模。

{社会经济: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

改良土壤:治理前后土壤质地、厚度和养分。

3)开发建设项目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在开发建设项目的初期阶段,务必通过设置代表性监测断面、点位及基准设施,实施对其产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措施成效的系统监控。

项目实施区域的水土流失要素监测须涵盖以下内容:

v地形、地貌和水系的变化情况:

w建设项目占用地面积、扰动地表面积;

项目涉及的挖掘与回填工程的体积与面积统计,包括弃土、弃石以及弃渣的数量及其堆放区域的占地面积。

y项目区林草覆盖度。

(3)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应包括下列资料:

v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

w水土流失量变化情况;

x水土流失程度变化情况;

监测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应当涵盖以下各项内容:

v防治措施的数量和质量;

评估林草项目的存活率、保存状态、生长动态以及覆盖率

x防护工程的稳定性、完好成度和运行情况;

y各项防治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3)监测方法

1)调查监测

项目工程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状况的调查监测,是一项依赖直接考察与深入理解来获取原始数据的关键措施。具体执行涉及资料搜集、全面勘查、代表性样本调研、抽查检验以及定期巡查等环节。

2)地面监测

地面监测实施过程涉及建立典型观测断面、观测点及基准,旨在评估开发建设项目在施工初期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措施的成效。其手段多样,涵盖小区布设、控制站安置、专门的水土流失观测场地设置以及测钎技术的应用。

3)遥感监测

通过遥感技术的多元传感器和多时相特性,本研究旨在对不同时期的同一地区遥感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取演变信息。

信息源包括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TM、SPOT、IKONOS、QuickBird、航片等)、大比例尺地形图(最小要求1:1万)、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图、水土保持监测分区图等。

(4)网站监控与维护服务

1)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由以下四级监测机构组成:一级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二级为大江大河(长江、黄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及辽河、太湖等)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为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级为省级重点防治区监测分站。省级重点防护区监测分站,根据全国及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设立相应监测点。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承担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具体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职责: - 制定并执行相关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 - 组织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项目、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活动; - 对监测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质量和技术认证; - 负责对申请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的单位进行考核与资质验证。

该中心站作为大江大河流域水土保持的专业监测机构,致力于国家层面的水土保持管理与协调任务。其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并实施针对流域内具有重大工程规模和显著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进行系统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履行对本辖区内的监测分站及监测点的监督与管理职责,担当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防治监测任务。

根据国家、流域及省级水土保持监测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防治区监测站负责对纳入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防治区域的水土保持状况实施动态监测,收集并管理相关数据,生成监测报告。

依据全国及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规划和实施需求,配合各地区重点防治区域的分布特点,我们将配置相应的监测站点。这些站点的主要任务是定期搜集、整理并汇总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的相关监测数据。根据监测目标和功能,监测站点划分为常规监测点和临时监测点,两者协同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5)项目监控报告

1)监测成果管理

下级监测机构完成对水土保持监测资料的整理与汇总后,递交给上级监测机构,省级以上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统一对这些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在全国范围内,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承担着监测成果的专业管理工作。

2)监测成果公告

根据相关规定,国家与省级水土保持的监测成果实施定期公示,其公告由中国水利部依法公开,而省级的公告在发布前需经过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审慎审核。

以下是公告的核心内容概述: 1. 土地侵蚀的区域分布与规模数据:详述本地区域内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及具体分布特点。 2. 灾害影响评估:阐述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及经济损失,以及其潜在的发展趋势。 3. 防治进展与成效:详尽报告针对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所带来的效益分析。

在全国范围内,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告工作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导执行。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获得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以及同级水行政主管机构的审批确认后,各自公示其管辖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监测详情。这项工作遵循每五年一轮的公告周期,每年公之于众的是年度水土流失监测报告。对于重点省份、关键区域以及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其监测结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别发布。

4.水土保持方案

(1)验收前的准备工作

1)组建评估组

评估组人员一般由人组成,对应评估工作的具体内容,下设综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经济财务4个专题组,一般每个专题组由两人组成。各专题组评估人员专业应为负责专题的相关专业,且有丰富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管理、评估经验,一般要求硕士及硕士学历以上,或本科工作3年以上。须熟悉科技评估的基本业务,掌握科技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科技专业知识;熟悉水土保持、经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水土保持及相关专业知识、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的知识。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与综合判断能力。

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精确性和工作的顺畅实施,我们建议邀请监测机构、监理方、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关键人员参与现场评估。同时,亦可考虑邀请地方省级、市级、县级水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机关共同参加。

具体工作按专业分工进行。

2)内业资料准备

(1)获取水土保持方案。

已通过前期沟通,从建设方或方案设计机构处获得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待审批版本)。

(2)制定评估工作大纲。

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评估内容、评估组人员构成、工作流程(内业、专家研讨会、现场核查、成果汇总、意见交流)、提交成果、工作计划。大纲中附评估工作人员、建设单位联系人、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系人联系方式(手机、电子邮箱、微信、QQ等),及工作纪律、技术要求等。

(3)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大纲

一、工程概况及工程建设水土问题

(一)工程概况

1.工程简介

2.建设实施相关单位

(二)项目区自然情况

1.自然概况

2.水土流失情况

(三)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问题

二、评估人员构成

项日水保持设施验收评估外业勘察人员名单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专业分工

手机

微信/QQ

 

 

 

 

 

 

 

 

 

 

 

 

三、评估工作流程

(一)前期工作

1.合同签订

2.评估准备

(二)工程现场评估

1.资料收集

2.外业调查

3.评估意见

4.工作纪律

5.技术要求

(三)成果汇总

1.资料整理

2.报告及多媒体制作

四、流转审查

五、成果提交

六、工作计划

3)资料清单

序号

资料名称

分部工程自查初验

单位工程自查初验

技术评估

1

工程建设大事记

 

2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大事记

 

3

拟验工程清单、未完工程清单,未完工程的建设安排及完成工期,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4

分部工程验收签证或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或自查初验报告)

 

 

*

5

水土保持方案及有关批文

6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设计工作

 

 

报告

 

 

 

7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历次监督、检查及整改等的书面意见

 

 

8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总结报告

 

9

水土保持设施工程质量评定报告

 

*

*

10

水土保持监理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