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食堂经营管理项目投标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范围
1.1.总则
本公司已建立健全的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完全契合公司的需求。
a)公司确保具备有效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持续供应符合客户期望及法规标准的餐饮服务,涵盖公司所有餐饮业务领域的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健康管理。
b)体系的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旨在确保产品始终符合客户的需求和相关法规标准,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
1.2.应用
我们的管理体系,涵盖食品制作与餐饮服务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的区域和内部部门,包括公司总部及各分店餐厅。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特定于产品的特性和加工生产环境的规定,通过详细的特性描述和场地布局得以明确实施。
本公司在食品制作过程中采用传统制作方法,不涉及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故对标准中关于“设计与开发(7.3)”予以删减,并在相关章节中予以说明。删减该条款对本公司提供满足客户需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不受影响,也不会免除本公司应承担的责任。
2.引用标准
《GB/T 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与术语》
《GB/T 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ISO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定与需求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GB/T 27306-2008 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规定与要求》
《2013年食品安全企业通用卫生标准》(GB14881)
《2000年6月卫生部发布的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2005年6月餐饮业与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卫生标准规范》
《1994年食品(餐饮)器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1994)
《1988年不锈钢餐具容器卫生标准》(GB9604)
3.术语和缩写
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除了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一基础与术语》、《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适用于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GB/T22000-2006idtIS022000-200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要求》
有关术语和定义外,并对以下术语进行定义规定:
本公司,即XXXXX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最高管理者、高管一一总经理(副总经理)。
每一批标识针对同一餐次(早餐、午餐、晚餐或宵夜)且品种相同的全部食品,采用统一的批号标记,其构成规则为:日期-餐次-菜品名称。
厨房区域的定义:专用于清洗作业后或储存清洗完毕原料的区域。
区域概述:成品区域专为存储和分发已烹饪完成、可供即时食用的制品,构成了厨房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食品分发区的组成部分。
4.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本公司依据相关标准规范,采用过程管理手段,构建并实施了涵盖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体系。我们严谨制定体系文件,确保其有效运行、持续维护,并不断优化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关于过程:本公司在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中明确了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应用(1.2)0确保过程的管理符合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的要求:明确建立食品安全危害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过程,确保在体系范围内合理预期发生的与产品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得以识别和评价,并以组织的产品不直接或间接伤害消费者的方式加以控制;建立了沟通过程,确保在食品链范围内沟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适宜信息,在组织内就有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更新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以确保满足本标准要求的食品安全。
流程之间的关联性:我司在管理体系文档中详尽阐述了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需控制流程的顺序、交互作用及管控策略,以实现流程的有效管理,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关于过程控制的规范与手段:我们通过构建系统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涵盖了手册、程序文件、管理规定、操作指南、技术文档,以及引用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必要要求,明确规定了对流程的控制内容、步骤和方法。
关于资源配置:为保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本公司已配备了一系列必要资源,涵盖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作业环境、先进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
监控与评估机制详解:我司通过实施对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环节的定期测量与监控,包括内部审计、客户满意度测评、作业流程检查以及安全审计,以确保既定目标的达成,并积极推动持续优化进程。
持续优化策略概述:我司依据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政策,以及ISO标准和管理体系文件,对产品、流程和体系实施全面监控。我们进行数据解析、信息互动,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定期执行内部审计和管理评审。在适宜的时候,我们会更新相关文件,以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其能及时反映组织活动,并整合最新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信息。
g)外包管理规定:本公司并不实施外包活动。然而,在必要时,如因业务运营需求而引入可能对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产生潜在影响的外部过程,我们需对此类过程制定详尽的书面准则。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我司已严谨构建并实施了一系列涵盖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具体内容如下:
a)关于公布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与目标的公告:详述方针与目标的实质内容、规定与核心要义
b)一致性指南:详述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健康管理的相关信息
c)程序文档:为支持跨部门操作与流程的实施,规定了路径,其中包括GB/T 19001、GB/T 22000和GB/T 28001等标准所必需的成文程序以及包含程序的相关文件。
d)工作文档:旨在规范职能范围内活动的策划、执行与管控,明确活动实施的指导原则。涵盖管理规定(各类管理制度),工作指南(如设备操作手册、工序规程等),以及技术规范(产品规格、技术参数或工艺要求)等内容。
e)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包括适用于本项目的官方规定、行政管理准则以及来自主管机关的指导文件。
f)质量记录模板:明确记载所需格式与要素,确保数据记录的规范性与一致性
g)体系所需的各种记录明细:包括操作活动记录、产品与服务流程中的文档、过程实施的痕迹以及产出物(例如公函、通告、会议纪要、工作报告、公示及投标文件等)
该文档详尽阐述了公司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系统地描绘了各个流程的序列和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及其管控策略,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范。文件的分发将依据各部门和员工职务需求确定发放范围,旨在确保所有文件得到有效管理。文件发布并执行后,通过全体员工的广泛教育与培训,我们致力于确保体系文件化、过程操作及控制的有效实施。
4.2.2.质量管理手册:确保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我们致力于编纂并持续维护作为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核心指南的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a)1.2章节详细阐述了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涵盖范围,其中包括了相应的删减内容及其合理性考量。
b)阐述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控与职业健康安全措施的实施流程及其相互影响的详细阐述。
c)依据公司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管理的独特流程特性,以及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以及适用的相关外来文件与记录,这些构成了支持质量、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的辅助文档。它们详细阐明了手册的执行方法,并在其中被引用。对于尚未形成程序文件或其他相关文件的操作步骤,手册会明确阐述其执行顺序和交互作用机制。
d)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手册作为管理体系文件的关键环节,遵循《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管理。其每次版本更新的状态,均会在封面上醒目标注。
4.2.3. 文件控制
为确保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管理,我司已制定了《文件控制程序》(DXY/QFS-II-001-2015),详尽规定了相关要求。
a)实施文件分类制度,明确各类别文件的审批责任人,从而保障文件的专业准确性和实际操作性。
b)明确规定评审文件的流程、修改手段、审批程序以及文件的更新管理
c)记录文件修改历程,实施版本标注系统,以标识文档当前的状态。
d)明确文件管理责任,确保所有使用点能获取并使用最新有效的文档版本。
e)为确保文件的一致性和易用性,提出对各部门文档实施统一编号的规定,以提升文件的清晰度与查找便捷性。
f)确保合规性:系统性地搜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构建有效的获取途径。公司需保持对法规及其他规定信息的实时更新,并及时传达给全体员工及所有相关利益方。
g)实施对外来文件的统一登记制度,创建详尽的文件目录,确保外来文件的身份可追溯,并有效管理其分发流程。
h)明确了废弃文件的处置程序,并对暂存作为参考的废止文件实施恰当标记,以防误用情况发生。
4.2.4条款所规定的内容,文件应当严格遵循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公司支持提供电子文档与纸质副本。其中,电子文档属于非受控文件类型。
4.2.4.记录的控制
公司已针对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记录规定,制定了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DXY/QFS-II-002-2015),旨在实施有效的管理。具体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a)所有作为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证明材料,其保留期限已明确规定,务必确保其完整保存。
b)记录的采集与初期整理工作由负责生成相关记录的部门执行。
c)详细阐明记录的标识、存储管理、保护措施、检索策略、有效保存期限以及相应的处置程序。
d)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的记录。
公司支持的记录表格形式包括电子版和纸质两种。其中,电子版属于非受控文档类型。
5.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为了确保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与持续优化,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实施了以下策略,并积累了相应的证明材料。
a)通过一系列举措,包括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组织定期会议与培训,并强化上下级间的信息传达,我们旨在让全体员工深刻领会满足客户需求及遵循相关法规法律的至关重要性。
b)最高管理层依据公司战略导向,明确并制定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随后进行详尽阐述并形成书面文件。方针通过广泛的宣传途径,如公告、标语公示等方式,确保全体员工能够充分理解并严格遵循执行。
c)依据严谨的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策略,我们设定并量化了明确的目标,这些目标已细化至各个相关部门。我们通过实施现场检查、组织部门会议、定期评估、内部审计以及管理评审,对这些目标进行持续监控与数据分析,进而实施适宜的管控措施,以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
d)根据管理评审的既定程序,及时组织并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对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
e)公司实施精细化资源配置,对人力资源、财务资金与物资进行科学配置与管理,致力于维持并不断提升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同时不断优化服务以增强客户满意度。
5.2.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公司以客户为关注焦点,通过工作沟通、市场调研、建立客户档案、定期拜访客户、电子邮件、网络等方式收集客户的相关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并予以满足,以持续增进客户满意。具体见7.2“与客户有关的过程”和客户满意”描述。
最高管理者积极倡导并明确表达,引导全体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融入各项工作的核心,致力于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与期望,从而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提升。
5.3.质量、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公司已发布并实施了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的指导原则,具体内容可参考《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针颁布令》(收录于质量管理手册的附件)
a)公司的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紧密契合企业的核心理念,充分考虑了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流程的特性和规模,并与企业在食品产业链中的角色紧密相连。
b)公司的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旨在确保满足客户对食品安全等各类需求,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同时着重彰显沟通的至关重要性以及对持续改进的坚定承诺。
c)公司的整体方针,包括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构建了各相关部门标准设定的基石,并需由可量化的目标予以支撑和体现。
d)采用多样化的途径,如办公会议、专题研讨会、教育培训、内部宣传资料、墙报以及内部期刊,旨在深化各部门员工对质量、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政策的理解与沟通。同时,我们通过宣传手册、标识展示和文件共享,确保这些方针易于相关方获取,并借此传达公司对于质量、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坚定承诺。
e)评审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在持续适宜并具备效力。如需更新,将遵循《文件控制程序》的相关要求进行相应的修改。
5.4.策划
5.4.1.致力于实现卓越的质量控制,严守食品安全标准,并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的崇高目标。
按照既定的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公司确立了可量化的目标体系,针对各部门在管理体系中的特定角色,将这些目标精细分解至各职能管理部门。这些目标涵盖了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食品安全绩效的提升,以及确保服务质量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承诺。详细的目标内容可在《质量、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颁布令》(作为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的附件)中查阅。
5.4.2.策划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
最高管理者统筹各部门,策划并实施针对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的管理体系
a)为了符合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政策和LI标准,本体系将详尽规划所需流程及其涵盖范围,具体内容见1.2章节。
b)构建并确立管理者代表及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结构,同时指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包括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监管与职业健康管理,以确保体系的有效建立、执行与持续优化。
C)依据既定标准并综合考量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着手编制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定,旨在确保公司各项体系的规范运作与持续改进。
d)在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遭遇如下变动情形时(例如:公司结构重大调整、产品与业务范围、技术与工艺革新,或法规要求更新),公司会相应策划修订措施,以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及其方针目标的持续适宜性。
5.4.3.识别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DXY/QFS-II-003-2015)由公司制定并持续维护。人力资源部遵循既定程序,协调各部门对现有管理体系中的产品/过程,以及计划开发的新项目,实施如下工作步骤:
分析与识别公司所具备管控权限及影响力的重要环境因素与潜在风险点:
评价/确定:评价并确定重要危险源:
管控关键危险源,尤其是重大危险源的严密监控,以确保其有效控制。
隐患的排查和治理。
随着公司的发展进程与治理体系的日益深化,我们持续实施环境因素的重要识别与关键风险源的有效管控。
a)公司针对危险源策划时遵循的原则要求:
概述公司活动的时间维度:历史回顾、当前进行与未来展望
概述公司活动的三种运作态势:常规运营、异常情况处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探讨公司活动所引发的内部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和潜在风险点。
b)识别与评价危险源的原则要求
危险源辨识时应考虑:
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2. 工作场所内所有人员(包括承包方成员及访客)的行动与行为规范:
3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的因素;
4.识别出的对工作场所内受组织管控人员健康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外部危险源
工作场所周边区域内的组织管控下工作关联活动所引发的潜在风险点
设施、设备和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本组织内部或外部提供的工作场所基础设施。
变更的组织结构、活动内容或项目规划
体系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变更,尤其是临时性调整,以及这些变更对运作流程和活动产生的影响均需明确阐述。
关于风险评估及对应管控措施的适用法律法规义务;
设计涵盖10个关键领域,即工作区域、流程、设备、机器、操作规程及工作组织结构,特别强调了对人员技能适应性的考虑。
C)评价危险因素时应考虑:
1该项活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2人体暴露在该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3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后果。
5.4.4. 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公司最高管理层确保,于体系构建、执行与维护过程中,严格遵循并实施对所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识别与履行。
《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收集评价控制程序》(DXY/QFSTI-001-2015)已由公司建立并持续维护,旨在明确法规获取途径,确保公司所有运营活动严格遵循相关法规文件的要求。
人力资源部担纲公司法规文件的整体管理职责,包括文件的搜集、审核与传递;各部门在获取相关法规要求后,须提交综合部进行确认并存档备案。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有确认适用于本公司的相关法规性文件的职责,并确保其有效性。
5.4.5.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本公司应对所有重要危险源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并执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进行严谨的控制和治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
A管理目标与指标;
B方法、措施和技术手段;
C责任人;
D预算经费;
E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
F验证时间。
管理方案的控制原则:
综合部协调各相关部门负责拟定管理方案,待审批通过后,由其代表公司正式予以发布。
综合部负责统筹协调,引领各部门执行相关管理方案。
综合部负责对管理方案的执行进度与成效进行严谨的监督与验证。
当管理目标与指标遭遇调整或所采取的措施变更时,综合部需相应地对管理方案进行适时的修订。
管理者按照既定的时间表,代表组织对管理体系进行周期性评审。
5.5.职责、权限与沟通
5.5.1.职责与权限
为了有效执行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公司构建了明确的组织架构(参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及职业健康管理手册附件),其中包括详细的职能分配表。这些规定明确了各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责与权限,同时,《岗位说明书》详述了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和权力。责任与权限的划分经过各级间的协商与沟通,以书面文件形式传达给所有管理者及相关部门,以确保各部门间工作的连贯性和协作一致性。对于各部门内部,针对同一岗位的不同员工,其分工则通过文件或工作任务安排得以明确,以确保各司其职,有序开展工作。
员工应被赋予明确的职责与权限,以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质量目标的达成,进而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主动性和承诺精神。
每位员工均负有向指定责任人通报涉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问题的义务。这些责任人需履行问题处理及维护相应记录的责任,并持有相应的权限。
5.5.2.管理者代表和食品安全小组
公司通过任命书的形式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明确指定管理者代表及委员会组长,旨在构建、执行并持续优化质量管理、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体系。无论他们在其他职务上的职责如何,均需严格遵循《管理者代表和食品安全小组任命书》(作为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的附件),履行其特定职责。
食品安全小组的构成应涵盖来自各部门的相关人员,其中包括各分店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操作的人员,视情况可能还需纳入外部专家。组内成员需具备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特别是在构建及执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他们的专长需涵盖但不限于产品、流程和设备在食品安全体系中的潜在风险,同时确保有证据证明他们具备所需的技能和经验(参见6.2.2节)
5.5.3.沟通、交流和协商
《沟通、交流和协商控制程序》(DXY/QFS-II-005-2015)由公司制定,旨在详尽规定关于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内外部沟通、交流与协商标准。
5.5.3.1. 内部沟通
公司采用并持续完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在各部门及各级别间就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职业健康安全的运行效果(包括流程规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以及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有效的交流。这一过程旨在确保所有层级的员工能迅速、准确地获取与其工作相关的必要信息。对于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立即识别并予以解决,以消除影响体系顺畅运行的任何障碍。
为了保障内部信息交流的高效与持续优化,沟通途径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用,可能的形式包括会议、座谈会、信息通报、书面文档、电子媒介、记录留存、内部通讯、审计活动以及管理评审等。常规的沟通举措涵盖:
a)文件(包括记录);
b)在工作区域内由管理者引导的沟通;
c)小组概况交流会议,以及各类专题会议,如成绩表彰大会,得以通过定期的管理层例会得以深化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对于相关任务,务必附带会议出席登记表,并在必要情况下制作书面会议纪要和报告。
d)布告栏、内部刊物和(或)杂志;
e)声像和电子媒体,如电子邮件和网址;
f)组织内人员的调查表和建议书。
提倡跨岗位员工积极有效地交流,共同探讨实现目标与协作的策略。沟通应渗透到组织的各个环节,明确传达关于原材料与配料、生产流程与设施、客户期待、员工资质与职责变更的信息。尤其要关注新法规的要求、突发或新兴的食品安全风险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的最新知识更新。
最高管理者和食品安全小组应确保在内部沟通机制中,能够即时获取涵盖但不限于如下关键信息,以便于体系的持续更新与管理评审:
a)产品或新产品;
b)原料、辅料和服务;
c)生产系统和设备;
d)生产场所,设备位置,周边环境:
e)清洁和消毒程序;
f)包装、贮存和分销系统:
g)人员资格水平和(或)职责及权限分配:
h)法律法规及有关标准要求;
i)与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有关的知识:
j)组织遵守的顾客、行业和其他要求;
k)来自外部相关方的有关问询:
1)表明与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抱怨:
m)影响食品安全的其他条件。
人力资源部门需策划并实施协作与交流项目,确保员工代表的有效参与及履行协商职责,从而推动全体员工对管理体系相关事务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参与。
a)参与风险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
b)审议并响应可能影响工作环境品质与职业健康安全的所有变动议题:
c)致力于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职业健康安全领域的实践与关注。
d)探讨管理体系中职业健康安全事务代表与管理者代表的角色区分
5.5.3.2.外部沟通
关于公司对外部的沟通机制及其在食品安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涵盖电话、电子邮件、会议、文件、传真、信函、研讨会及座谈会等多种渠道。这些沟通重点在于分享我们产品的食品安全信息,尤其是那些需由食品供应链上其他机构管控的已知食品安全风险点。
食品安全小组承担对外的食品安全管理沟通工作,而人力资源部则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的外部交流。这些沟通信息被视为体系升级和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资料。
与我们保持沟通的相关外部利益相关者及其涉及的信息范围如下:
a)供应商和分包商需就原材料、辅助材料以及与食品接触的物料,尤其是关于质量和安全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
b)客户需求涉及:1. 产品信息,包括产品说明书(详细阐述预期用途)、存储要求以及适用的保质期说明;2. 客户咨询与订单管理,包括对订单的修改请求;3. 客户反馈,涵盖客户投诉在内的产品和服务满意度评估。
c)食品监管机构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构协同交流,涉及的技术动态、法律法规更新以及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的相关资讯。
d)该体系的有效性或其更新内容,以及由此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应确保与相关组织进行及时且充分的沟通。
如下沟通记录应予以保持:
a)在公司产品的信息展示中,我们详尽揭示了食品安全相关内容,特别关注那些可能由食品供应链中其他机构监管的已知食品安全风险。这些信息已详细记录在终产品的特性和标识部分。
b)所有与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顾客需求和监管机构规定,均需通过外来文件识别与顾客要求识别得以记录并确保满足。
c)合同和订单信息(见7.2)0
d)客户和相关方投诉的信息(见7.2)0
e)记录与会人员基本信息以及日程安排,包括在会议签到过程中实施。如有需要,将编制详细的沟通报告。
5.6.管理评审
5.6.1.总则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DXY/QFS-II-006-2015)由公司制定,规定最高管理者需在不超过12个月的周期内执行体系评审,涵盖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此评审旨在评估体系的改进潜力及变革需求,形成并保持相应的记录,以确保这些体系始终具备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5.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会议应对以下事项进行评审分析:
a)审核报告:关于内部与外部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保障的评估结果
b)协调内外部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搜集和分析客户反馈以及与相关利益方的互动意见。
c)绩效评估涵盖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其中包括方针与目标的达成、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及其实施效果。
d)纠正和预防措施状况。
e)以往管理评审会议的跟踪措施。
f)概述:可能对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影响的内外部环境变动情况分析
g)关于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及优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的改进策略建议
h)分析食品安全验证活动中对外部产品的检验结果
i)紧急状况、事故和撤回。
J)体系更新活动的评审结果。
提交的资料形式应当确保最高管理者能够直观地关联其中的信息,与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战略目标紧密衔接。
5.6.3.评审输出
对管理评审活动进行全面记录,并基于此编纂《管理评审报告》,该报告的构成要素包括:
a)方针与目标:质量、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与目标更新
b)关于提升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所必需的改进策略与行动方案
c)与客户要求有关的产品的必要改进措施。
d)食品安全的保证。
e)因采纳上述优化措施,相应地引发了资源需求(包括设施)的调整。
各部门将收到并执行《管理评审报告》,随后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实施效果进行核查确认。
5.7.突发事件准备和响应
公司实施并维护《突发事件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DXY/QFSTI-007-2015),旨在辨识潜在的危机、紧急事态及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便迅速反应,预防并管控可能引发的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风险。程序要求定期评审或实施演练,以确保其有效管理,相关的记录将作为管理评审的重要输入。特别强调,一旦实际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应立即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进行评估和修订。
以下是各类可能引发紧急状况或事故的情形:火灾、洪水、生物恐怖袭击、蓄意破坏、能源供应故障、突发环境污染、新出现的风险、触电事故、机械伤害等。同时,需酌情考虑媒体对事件的渲染,即使这些报道可能非科学,它们往往会引发公众情绪并导致商业风险的显现。
6.资源管理
6.1.资源的提供
为了有效推进、维护与持续优化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客户对本公司餐饮服务的满意度,我们合理配置并妥善管理了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涵盖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
6.2.人力资源
6.2.1.总则
为了有效执行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公司在人员配置过程中,严谨考量候选人的教育背景、培训经历、专业技能及相关经验,依据岗位需求,科学分配工作任务,从而确保每位员工在特定岗位上具备履行体系规定职责的专业能力。
在寻求外部专家支持以构建、执行或运营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专家的职责权限应明确并以书面协议形式详述。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公司编制了《人力资源控制程序》(DXY/QFS-II-008-2015)描述以下方面的要求:
a)按照各岗位的职能划分,我们制定了《岗位描述客》,明确了对员工所需能力的要求,以此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参考依据。
b)公司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或采取其他提升措施,确保所有员工具备满足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从而胜任其职责工作。
c)评估培训及其他干预措施的效果,通过多元途径实施,包括理论测试、实践考核、绩效评估与现场监督。针对能力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的员工,可采取再培训、岗位调整或依据合同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以确保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得以贯彻执行。
d)实施培训与宣传教育活动,旨在提升员工的意识与专业技能。
个人职责与方针目标的紧密关联及其关键作用
质量、食品安全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严苛遵循,奠定了实现既定方针与目标的基石。员工的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有效发挥,对方针与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监视食品安全过程的专业人员需接受相应的技术培训,确保在面临过程偏离预期时,能够迅速采取适当纠正行动。
员工认识到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内部与外部的有效沟通的不可或缺性。
e)确保按照《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对教育、培训、技能及资历的相关记录实施妥善保存。
6.3.基础设施
公司提供餐饮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
a)必要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
b)足够生产和储存的场所;
c)必要的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等;
公司编制《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本项目详细规定了基础设施的供应、运营、利用及维护细则,特别提及了检测仪器的管理部分,请参阅手册7.6章节。
6.4.工作环境
为了确保产品的符合性,公司从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工艺、技术特性和人类生理及心理健康等多维度出发,设立并由各部门负责管理适宜的工作环境。
a)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b)舒适,有利于员工的健康;
c)工作区域秩序井然:各个岗位实施定期的现场维护与整理,确保通道畅通无阻,物料摆放规整,依据类别、状态和规格对产品进行有序储存并明确标识。
d)维护作业区域整洁:定期对工作环境周边进行深度清扫,确保环境始终保持洁净无尘。
e)作业环境井然有序:人员流动与物资输送流畅,照明适宜,空气流通畅顺,操作者始终保持专注、细致且全力以赴的精神风貌。
f)所有安全消防设备完备并妥善储存,严禁烟火,确保无任何潜在风险。
g)致力于构建和谐共进的内部工作环境,强化员工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励员工挖掘并发挥个人潜力,推动创新性工作的开展。
h)致力于赢得外部认可与客户信赖,营造优良的外部发展氛围。
工作环境涵盖厂区与建筑内部,延伸至周边及外部环境,其中包括邻近区域的动态、关键交通路线,以及任何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与卫生指标的地理位置,如害虫出没等要素。
7.实施与运行
7.1.产品安全和实现策划
7.1.1.总则
作为专注于餐饮服务的专业机构,我们依据产品实际运作情况精心策划,详细记录于相应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中。此举旨在确保我们的餐饮服务和食品生产得以顺利实施,有效地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同时满足客户期待、合同规定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策划内容包括:
质量、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口标和要求;
根据餐饮服务特性与客户特定需求,明确流程中的文件与资源配备,涵盖以下内容: - 前提方案(7.1.2):详细说明 - 产品特性与描述 - 工厂布局与活动流程图 - 工艺流程图与步骤详解及控制措施阐述 -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评价 - HACCP策划与执行计划
餐饮服务的质量控制涵盖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验证,包括独立要素和全面绩效的评估,以及产品交付的标准化要求,其中包括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等关键活动。
必要的记录。
策划输出的形式遵循公司运营的一体化原则,优先考虑依托既有的流程、文档和资源,确保实施的可行性。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当基于危害评估的分析结果表明有需求时,应适时对相关策划进行修订,包括产品特性的设定、预期用途的明确、流程图的更新、加工步骤的调整以及控制措施的完善。在必要情况下,HACCP计划和操作前提方案亦需同步修订,同时涵盖由此引发的基础设施改动及基础维护方案的变更。所有更新内容均需经过验证并妥善记录留存。
7.1.2. 前提方案(PRP)
7.1.2.1.《前提方案》(DXY/QFS-11-001-2015)的制定、执行与维护由公司严谨实施,旨在有效管控:
评估产品受工作环境影响下食品安全隐患的途径
探讨产品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污染,以及产品间的潜在交叉污染现象。
3产品和产品加工环境的食品安全危害水平。
7.1.2.2.任何《前提方案》必须满足以下规定:
1与公司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需求相适宜;
确保与公司的运营规模和类型、以及制造和(或)处理产品的特性相匹配。
无论其普适性或是针对特定产品或生产线,前提方案均需在全生产体系内实施。
4获得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
7.1.2.3.在制定《前提方案》的过程中,食品安全小组应当充分考虑并整合相关资讯,包括但不限于法规要求、客户期望、权威指南(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法典原则与操作规程),以及国家、国际或行业标准等重要依据。
1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2包括工作空间和员工设施在内的厂房布局:
3空气、水、能源和其他基础条件的提供:
4包括废弃物和污水处理的支持性服务:
设备适用性的评估,以及清洁、保养与预防性维护的实施可行性分析
管理内容涵盖:原材料(包括原料、辅料、化学品和包装材料)的采购控制,供应资源的保障(如水、空气、蒸汽等),废弃物的清理与处理,以及产品处置流程(包括储存和运输)的规范化管理。
7交叉污染的预防措施:
8清洁和消毒:
9虫害控制;
10人员卫生等其他适用的方面。
我们策划对《前提方案》的验证过程,参见7.8章节,视情况对前提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见7.7部分,并确保所有验证与修改活动均伴有详实的记录。
7.1.3. 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7.1.3.1.总则
食品安全小组负责搜集、建立、维护并定期更新实施危害分析所需的所有相关资料,确保形成完整的文档并妥善保存记录。
7.1.3.2. 食品安全小组
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其成员需具备多元化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丰富经验。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协同编纂《质量、食品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及其他体系文件,以及在管理体系运作过程中处理协调任何问题,并确保体系的有效验证,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新5.6.2
批准前提方案7.2.2
现场核对验证流程图的准确性7.3.5.1
实施危害分析7.4.1
8.1:规划并执行对单一控制措施及其组合的确认过程,同时进行验证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
系统的评价所策划验证的没个结果8.4.2
8.4.3 考察与验证活动的成效,涵盖内部审核及外部审计的评估结果
定期评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着重审议危害分析的全面审查、已实施的运作前提方案以及HACCP计划的适宜性。对于食品安全小组成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不可或缺。
7.1.3.3. 产品特性
7.1.3.3.1.原材料、辅助物料以及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元件
食品安全小组详尽阐述了早餐所涉及的所有原料、配料及与产品接触的相关材质,旨在确保所提供的详细信息能够充分辨识并评估潜在的风险。在必要的情况下,描述涵盖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a)化学、生物和物理特性;
b)辅料的配置详细列有增补剂及辅助成分。
c)产地;
d)生产方法;
e)包装和交付方式;
f)贮存条件和保质期:
g)使用或生产前的预处理;
h)接收标准:确保与采购的原材料和配料适用的食品安全相关准则或规定
7.1.3.3.2.终产品的特性
早餐产品的特性由食品安全小组详尽阐述,旨在确保所传达的信息充分揭示并评估潜在的风险。涉及的描述内容涵盖:
1产品名称或类似标志;
2成分;
3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