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础与指导原则
1.4我们的质量管理文档。
二、项目概述
2.1 工程项目覆盖详情
2.2环境要素与概况
2.3 创新构筑物设计与结构解析
三、项目整体规划
3.1平面布局设计
3.2施工流程概述
3.3全面施工方法流程:
四、 详细施工计划
4.1精确度量与管控策略
4.2灌注桩施工方案
4.3岸堤挖掘与松木桩实施
4.4新型护岸混凝土施工方法
4.5 回填墙面技术
4.6、预制护岸施工方法
4.7安装与现浇横梁混凝土工艺
4.8水平支撑装置安装与连接方法
4.9高质量混凝土边梁施工方案
4.10面板与沟槽处理
4.12 设施安装指南
4.13碎石水泥基层建设
4.14创新彩色预制混凝土施工方法
五、质量管理策略
5.1质量管理目标设定
5.2全面质量管理框架
5.3项目结构详细划分
5.4质量管理关键点
六、强化安全保障策略
6.1强化安全管理措施
6.2强化安全管理架构
6.3强化安全保障策略
七、详细施工进度安排
7.2设备需求规划
7.3材料需求规划
7.4人力资源策略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模板简介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涵盖了项目基础与指导原则、项目概述、整体规划、详细施工计划、质量管理策略、安全保障措施及进度安排等核心内容。方案首先阐述了项目基础与指导原则、工程覆盖详情、环境要素及创新构筑物设计解析等项目概述内容;接着从平面布局、施工流程及全面施工方法进行整体规划,并详细说明灌注桩、岸堤挖掘、护岸混凝土施工、预制构件安装等具体施工工艺;同时,明确了质量管理的目标、框架及关键点,强化了安全保障的管理措施与架构,还规划了施工进度及设备、材料、人力资源等需求。本方案为中心渔港工程的有序施工、质量管控及安全保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模板预览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一、项目基础与指导原则

1.1xxxx中心渔港工程设计图纸;

1.2承包合同

1.3 关于技术方面的标准、规范、规程、准则与法律法规

(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2001)标准

(2)《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

(3)《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96)

(4)《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269-96):

(5)《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1998)

(6)《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98)

(7)关于港口航道护岸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标准,我们遵循《港口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

(8)《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248-2001)

1.4我们的质量管理文档。

1.5 本工程项目涵盖的主要内容为:透空护岸长度为455.5米,后方护岸延伸至540米。鉴于当前阶段码头设计图纸尚未完成,因此,本施工组织设计暂未涉及三座码头的相关细节。

二、项目概述

2.1 工程项目覆盖详情

透空护岸455.5米、后方护岸540米。

2.2环境要素与概况

2.2.1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东海沿海中部的XXX渔港,坐落在XXX省南部,介于大目洋与猫头洋之间,它居于舟山渔场、渔山渔场和温台渔场的核心地带,与大陈渔场紧密相邻。距离大目洋渔场约20海里,猫头洋渔场21海里,而渔山渔场则相距25海里。作为东海渔区的知名渔港,XXX渔港享有‘浙洋中路’的美誉。  该中心渔港呈东北-西南走向,形如半月的封闭式港湾,港池中央线全长18公里,宽度变化在0.4至3公里之间,总面积达27平方公里,水深在4至33米之间。渔港西北方向依托于XXX镇,东侧有东门岛、对面山、南田岛和高塘岛作为天然防护屏障,而西边则直达三门湾。港内风平浪静,港域开阔、广大且深度适宜,具备极佳的避风条件,造就了其无可匹敌的天然优良港湾优势。

2.2.2气象

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季风显著,根据东门气象站1956~1989年资料统计,气象特征值如下:

2.2.2.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

最低月平均气温:5.4℃

最高朋平均气温:27.0℃

历史最低气温记录显示:1967年1月16日,最低气温达到极寒点-7.5℃。

历史极端高温记录:1971年8月20日曾达到38.8℃

2.2.2.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1397.0mm

年最大降水量:1917.0mm

年最小降水量:806.3mm

年度平均降水日数统计为162.7天,其中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雨日共有41天。

最大连续降雨日数为:22天

月最大降水量平均为:202mm(6月)

日最大降雨量:281.6mm

冬季自12月至次年3月,此期间降雪频繁,最大积雪深度可达到42厘米。

2.2.2.3 雾、能见度

平均雾日统计数据显示,多年间大约有55.7天出现雾天,雾日数量最多曾达到69天,最少记录为39天。雾日连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出现在1979年3月,持续了50个小时。

最多连续雾日为10天(1988年6月)

多年平均能见度7.4级,月能见度较差,这段时间内小于4Km能见度的天数约占66~72%,月能见度最好。

2.2.2.4 霜、冰冻

该地区的多年气候数据显示,平均无霜期为292天,最低记录可达223天,而最高值则延伸至235天。

该地区享有显著的温暖气候,据统计,其年均无冰冻期长达300天,而年内冰冻日数的平均值仅为16天,最低记录仅持续3天。

2.2.2.5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温度80%,6~7月份温度最大,为87~90%,10月至翌年1月温度最小,为

2.2.2.6雷暴

该地区的雷暴活动年度平均水平为33.3天,其中7月份最为频繁,平均每月有6.1天遭受雷暴;而10月至次年2月期间,雷暴现象最为稀少,月均仅有0.4天发生。

2.2.2.7风况

该地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春季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而夏末秋冬季则主导于北风。根据1956年至1980年间,xxx东门气象站历时25年的详尽风速观测数据,数据显示强风方向以东北风为主,其发生频率达到15%,而常风向为北风,出现频率同样为14%,其次则是西南风,占有相当比例的14%。

2.2.3水文

2.2.3.1 潮汐、潮流、潮位

①潮汐

根据宁波海洋调查队(1995年7月28日至8月6日)在xxx港航道口门附近海域进行的连续27小时全潮观测结果,该港口呈现出正相半日潮特性。平均涨潮时间记录为6小时11分钟,而平均落潮时间稍长,为6小时14分钟。值得注意的是,涨潮与落潮持续时间大致相当。在港内的潮汐波动模式表现为驻波型态。

②潮流

xxx港各港口潮流特性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往复流,其主导潮流在涨潮和落潮期间呈向上趋势;二是混合型潮流,它处于往复流与旋转流之间的过渡状态,流向往来的集中程度不及往复流,又非旋转流般分散无序。

潮流流向分析:涨潮期间,潮水自xxx港东侧的三个入口涌入,随后整体向西流去。在港南中部,涨潮初始潮流向北流动,随后汇入主流向西,最终通过西出口进入三门湾。落潮时,潮流则从西口往东口方向退出港域。

在涨潮过程中,潮汐于xxx港东门区域率先上涨,随后向西扩散至整个港域;而在退潮时,东口门同样呈现起落趋势,潮水随之由东向西渐次消退。

③潮位(以下均为黄海基准面)

a、潮差

根据1961年1月1日至1964年12月31日期间xxx港东门验潮站的详细数据,我们统计得到如下的潮差情况:

平均潮位:3.54m

最大潮差:6.08m

1995年7月份测得

平均潮差:3.42m

最大潮差:5.37m

根据相关分析得:

平均潮位:0.05m

历史上记录的最高潮位峰值为3.08米,具体时间是1989年7月。

最低历史记录水位:-3.42米(追溯至1990年12月)

b、设计潮位

设计高、低潮位:

根据河海大学海洋工程研究所对1989年至1991年间大目涂水文站连续三年的高、低潮位实地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同时结合1995年7月26日至8月25日期间在xxx东门进行的临时潮位实测记录,与大目涂站同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相关性分析,从而确定了设计的高、低潮位参数。

设计目标峰值:2.58米(对应累计频率10%的高潮位)

设计最低水位:-2.29米(对应90%的低潮累计频率)

校核高、低潮位:

根据河海大学海工所利用xxx以北松兰山大目涂站年共12年实测高、低潮位年极值资料作样本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出:

五十年一遇校核高潮位:3.94m五十年一遇校核低潮位:-3.46m二十五年一遇校核高潮位:3.81m二十五年一遇校核低潮位:-3.37m

2.2.3.2波浪

五个通向外海的港湾入口——其中铜瓦门口是唯一可能对港内水体稳定性造成显著影响的区域,其余各口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已微不足道。

经河海大学海工所计算,东北方向外海深处的大浪,传到铜瓦门前只有,五十年一遇最大有效波高HS=1.12m,绕射进大、小铜钱山处,

2.2.4地貌、泥沙

2.2.4.1地貌

该中心渔港的沿海陆地主要构成是滨海冲积阶地和海积平原,而港域的海岸线基础特性多为淤泥质海岸,伴有部分人工海塘设施。

港湾区域及五处航道口门的地貌特征皆为潮流槽型,其中如下湾门等,其水道深处主要由砂质粉砂与粘土构成,伴有贝壳和砾石成分。在狭窄的航道入口,水流湍急导致海洋侵蚀作用显著,形成了明显的冲刷深槽,尤其下湾门的深槽最为显著,最深处可达56米,此深度是在平均潮汐水平下测量的,整个下湾门航道划分为三个深度超过40米(以平均潮位为准)的深槽区域。

该区域的地貌单元由复杂的构成,经受了山坡面的流坡洪积、河流冲洪积以及海洋堆积等多元地质过程的影响,展现出山麓残坡积、坡洪积和河流冲洪积地带,以及滨海堆积的多样成因特征。

2.2.4.2泥砂

在XXX中心渔港,底部多为泥质地形,通过对底泥和悬浮颗粒直径的详尽研究,发现两者粒径分布相近。因此,该港口的主要淤积形式以悬浮颗粒沉积为主。根据监测数据,整个海域的平均含泥量为每立方米0.171千克。

河海大学海洋工程研究所针对xxx中心渔港港区的数值模拟淤积研究表明,一期工程所依傍的岸线区域,其泥沙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东门岛南岸、西岸及xxx镇雷公山至海军船坞岸线工程,当东段岸线向海面外扩展200米后,前沿海域的水流速度预计不会显著改变,年平均淤积速率低于3厘米以下。

2.2.5地质资料

依据浙江省工程勘察院2003年编制的《yyy县xxx中心渔港透空护岸及码头工程勘察报告》,对勘察区域的地层结构进行了详尽划分,自上而下共区分出6个工程地质层和15个细分的工程地质亚层。

①1层:杂填土。杂色,以碎石块石,建筑垃圾为主,混杂少许生活垃圾,底部为黑色,含淤泥,为近期护岸塌落和人工堆填而成,土质不均,厚度为米。

①2层:淤泥(mQ34)。黄灰色~黑色,流塑,厚层状,下部含腐木屑,局部夹少许卵砾石,高压缩性。该层场地内部分分布,厚度为米,物理力学性质差。

②1层: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表现为浅灰色至黄灰色,具有流塑性,层理明显,局部混有贝壳碎片及薄层粉土。此层在场地内部广泛分布,其顶板海拔高度为,厚度各异,且其物理力学特性较差,堪称场地内压缩性显著的层位。

②2层:淤泥混卵石(al-mQ42)

浅灰色,松散,饱和,卵石含量,径,大者8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圆砾,砂砾,径以为主,余为淤泥,含少许贝壳碎屑,土质不均,局部淤泥含量较高。该层场地内主要分部于渔港东路一带,顶板标高为,厚度为,物理力学性质一般。

③1含粘性土卵石(al-plQ23)。浅灰色,松散~稍密,饱和,卵石含量,径,大者11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圆砾,砂砾,径以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局部分部,顶板标高,厚度为,物理力学性质稍好。

③2含粘性土卵石(圆砾)(al-plQ23)。灰黄色,松散~稍密,饱和,卵石含量,径,大者8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成分为凝灰岩,圆砾,砂砾,径以为主,余为少许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圆砾含量高达70%以上。该层场地内局部分部,顶板标高,厚度为,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④1层:粉质粘土(al-1Q23)。灰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厚度为,物理力学性质较差。

④第二层:粉质粘土(mQ23),表现为浅灰至兰灰色,其质地从软塑至可塑,局部甚至呈现流塑状态。该层地层为厚层状结构,且在底部可见逐渐增多的铁锰质氧化斑点。此层在场地内的分布较为局部,其顶板海拔及厚度各异,物理力学特性较差。

⑤第一层:特征为d1-p1Q23的粉质粘土,色泽呈褐黄色,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表现为厚层结构,含有明显的铁锰质氧化斑点,并伴有局部砾砂层。在场地内,仅在SK37钻孔中有所揭示,其厚度仅为0.80米,物理力学性能相对较好。

⑤2层:含碎石粉质粘土(d1-p1Q23)。褐黄色~浅灰色,松散~稍密,饱和,碎石含量,部分为卵石,径为主,大者可达11cm以上,强~中风化,亚棱角形~亚圆形,成分为凝灰岩,砂砾含量,径以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碎石含量较高。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厚度为,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⑤3层:含粘性土碎石(d1-p1Q23)。褐黄色~浅灰色,稍密~中密,碎石含量,部分为卵石,径为主,大者可达8cm以上,强风化状,以次棱角形为主,部分为亚圆形,成分为凝灰岩,砾砂含量,径以为主,余为少许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以角砾、圆砾为主。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场地揭露最大厚度为13.60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⑥1层:含碎石粘性土、含角砾粘性土(el-dlQ)。褐黄色,松散,碎石含量,径以为主,大者可达11cm以上,强~全风化状,亚棱角形,砾砂含量,径以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为粉质粘土。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厚度,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2层:粉质粘土(el-dlQ)。灰紫色~褐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土质不均,偶见碎块石。该层场地内仅在SK42、SK43处分布,顶板标高,厚度,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3层:含砾粉质粘土(el-d1Q)。灰白色,可塑,厚层状,局部见残余角砾、碎石,土质不均。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厚度,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4层:含粘性土角砾(el-dlQ)。褐黄色,稍~中密,干,角砾含量,径以为主,大者可达5cm以上,强~全风化状,棱角形,成分为凝灰岩,砾砂含量,径以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粘性土含量较高。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厚度,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2.3 创新构筑物设计与结构解析

本项目涵盖后方防护堤540米的建设以及420米的透水式护岸工程

2.3.1后方护岸结构

护岸结构采用混凝土扶壁设计,路面铺设选用预制彩色混凝土板块。扶壁底部安置了直径为120毫米的松木桩,桩长固定为6米。墙体背后填充石渣,并配置闭气土方,其间以每平方米400克的土工布作为有效隔离。具体构造细节可参考后方护岸的断面图示。

2.3.2透空护岸结构

护岸结构采用800mm直径的钻孔灌注桩作为基础支撑,横梁部分采用现浇C30混凝土构建,上部设施为预制C35空心板。具体设计细节可见透空护岸的断面示意图。

2.3.2主要工程数量表

2.3.2.1后方护岸工程量: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土方开挖

m3

6985

包括超深、超宽部分

2

施打松木桩

4737

 

3

C15混凝土垫层

m3

166.2

 

4

现浇扶壁

m3

2453.4

 

5

石渣回填

m3

9302

 

6

闭气土回填

m3

3072.3

 

7

C25混凝土地梁

m3

34

 

8

水泥碎石稳定层

m3

409

 

9

400g/m2无纺布

m2

4905

 

10

预制混凝土彩色面块

m2

2640

 

11

栏杆混凝土

m3

150.8

包括灯柱等

2.3.2.2透空护岸工程量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l

Φ800灌注桩

根/m3

115/925.1

c30

2

100mm现浇面层

m3

325.5

c30

3

现浇c35细石混凝土

m3

94

c35

4

10mm厚R20砂浆

m3

1.7

 

5

预制空心大板

m3

925.4

c35

6

现浇横梁

m3

710.7

c30

7

现浇边梁

m3

240.8

c30

8

预制水平撑

m3

61.94

c35

9

预制管沟及盖板

m3

188.1

c35

10

预制靠船构件

m3

61.3

c30

11

预制面板

m3

27.9

c35

12

15t系船柱

24

 

13

橡胶护舷

240

DA-A300型

14

钢筋加工

t

325.7

 

15

铺装层混凝土

m3

9.8

C30

三、项目整体规划

3.1平面布局设计

3.1.1项目部办公生活驻地

租赁坐落在公路东侧,紧邻护岸0+150m位置的木材公司大楼十间办公区域。

3.1.2现场临时设施

的岸线后方布置现场设临时设施,临时设施设预制场、拌和站、钢筋加工场、模板加工场、试验室、仓库、临时住房和工班房。临时设施平面尺寸为,四周设砖围墙,临路处设大门。

3.1.3 临时设施的供水系统:通过业主指定的护岸北端自来水阀门引入,该水源既用于日常生活用水,又满足施工需求。

3.1.4 电力设施配置:业主要在护岸北端安装一座容量为125千瓦的变压器,以为工程提供充足电力支持。此外,为了满足灌注桩施工的电力需求,额外配置了一台功率为75千瓦的发电机。

总平面布置图见下页。

3.2施工流程概述

鉴于护岸北段渔船停靠较为稀疏,施工环境较为便利,相比之下,南段则分布有一座木材公司高桩码头及一座浮码头,这些设施可能对施工进程构成潜在影响。因此,我们建议施工的整体布局遵循自北向南的顺序,初期施工阶段应优先考虑北段,以减少前期干扰。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尽量减少对渔船活动的影响,并适时采取措施进行妥善处理。

3.3全面施工方法流程:

总体施工工艺流程图

在临近现有水岸的局部区域(长度大约100米),我们计划在灌注桩施工完毕后立即实施横梁安装,以此实现灌注桩与横梁的无缝衔接,构建一体化结构。

施工流程图:在靠近灌注桩的现有岸线区域的详细操作步骤

四、 详细施工计划

4.1精确度量与管控策略

4.1.1施工平面控制

本项目的平面布局基于相对参照,即依据周边已有的建筑物角点等定位基准。

首先,依据设计图纸测定护岸端点及拐点与附近原有建筑物特征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继而在实地确认这些特征点,以此为基础建立施工平面控制点的布局。

平面控制点的详细布局请参阅"xxx中心渔港建设项目平面控制点示意图"

4.1.2高程控制

在获取业主提供的周边高程基准数据后,我们运用水准仪技术进行施工高程控制点的精确测设。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水准仪测量,我们依赖于施工高程控制点进行精确的高程控制作业。

4.1.3点位埋设:

施工过程中,我们将采用现浇混凝土墩作为控制点位的基础设施,确保其埋设深度不低于40厘米。在混凝土桩墩的顶端,我们将预先安装嵌入有十字标识的钢筋。

4.1.4测量控制点的复核、复测

在工程的常规流程中,鉴于其短期工期,施工测量控制点通常无需重新校验。然而,若遇到个别点位遭受损坏或引发疑问,应立即将点位进行复测,并确保以书面形式迅速向监理工程师提交复测结果报告。

4.2灌注桩施工方案

4.2.1、工程概况

本项目拟实施的水上钻孔灌注桩总数为115根,桩径规格为800毫米。按照设计标准,要求桩基需确保最低深入至⑤3或⑥2地质层至少3米以上。

混凝土强度为水下c30,混凝土方量约计

4.2.2.施工准备

(1)现场施工准备

项目开工前,须确保供水系统、供电设施、道路交通畅通、排水设施完善,以及临设房屋和泥浆池等相关临时设施已预先筹备就绪。

清理施工区域内影响灌注桩作业的所有障碍物,包括块石、废弃船只及木质支柱等。

(2)材料准备

原材料包括:水泥、河砂、石子、钢筋、膨润土、粘土以及钢制护筒。

(3)技术准备

规划施工平面图纸,详细标注桩基位置、编号、施工流程顺序,包括水电线路布局与临时设施站点。同时,明确指定所需机械设备,如成孔机械及其配套装置,以及执行相应的施工技术规程。在施工前,还需对机械进行试运行和初次成孔操作的验证测试。

4.2.3、施工工艺

采用泥浆护壁泵吸正循环冲击成孔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及检测流程图见下页:

4.2.3.1测量放线

依据施工控制点定位,运用全站仪精确测定灌注桩的桩位,随后在每个桩位处标识出十字中心线,将其标记于钢护筒表面,并进行持续的核查确认。

4.2.3.2平台搭设及埋设钢护筒

主要检测内容

 

主流程

 

 

子流程

 

 

 

 

 

 

 

编审施工方案

 

 

 

 

 

 

 

设备器材进场

 

 

搭设施工平台

 

 

 

 

 

 

 

 

检查桩位基线与高程

 

桩位放样、设备安装

 

 

 

 

 

 

 

 

 

 

 

 

 

 

 

护筒外型尺寸

 

 

 

 

护筒加工

 

 

 

 

 

 

 

 

打设护筒

 

 

护筒中心偏差、垂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