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BIM基础概念与应用解析
第二章BIM技术的商业价值与应用探讨
第三章BIM技术架构
3.1.公司架构设计
3.2.公司架构与职能整合
3.2.1.工作流程
3.2.2.项目职责分配
3.2.3.配置管理与软件设置
3.2.4.详细硬件规格与配置
3.2.5.集成化BIM解决方案
3.3.BIM实施策略
3.3.1.BIM引导下的施工策略和技术评估
3.3.2.BIM引导下的质量管理策略
3.3.3.BIM支持下的安全管理策略
3.3.4.BIM支持下的环境管理策略
3.3.5.基于BIM的进度管理
3.3.6.基于BIM的资源配置管理
3.3.7.基于BIM的施工过程管理
3.3.8.BIM支持的高效运维策略
建筑信息模型实施策略
模板简介
《建筑信息模型实施策略》涵盖了BIM基础概念与应用解析、商业价值探讨、技术架构及实施策略等内容。第一章解析了BIM基础概念与应用,第二章探讨了其商业价值与应用,第三章重点阐述了BIM技术架构(包括公司架构设计、职能整合等)及BIM引导下的施工、质量、安全、环境、进度、资源配置、施工过程管理和高效运维等实施策略,为建筑信息模型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模板预览

 

 

 

 

建筑信息模型实施策略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BIM基础概念与应用解析

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其中文名称为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核心工具。该模型以项目相关详细数据为基础,构建建筑模型,并通过数字模拟手段呈现出建筑物的真实特性。BIM具备显著的五项特性:可视化呈现、卓越的协调性、精确的模拟功能、优化设计的优势以及图纸生成的能力。

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将BIM的概念分解为三个核心要素:

1.BIM代表的是对建筑项目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的一种数字化精准呈现。

2.BIM实质上是一个集成的知识库,它旨在汇集与设施相关的详细信息,为设施从初始建设直至最终拆除的全程生命周期内,支持各类决策的科学依据提供坚实支撑。

3.各个项目阶段,BIM被各个利益相关者通过插入、获取、更新和调整信息的方式,以协同执行并体现各自职责的运作过程。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nk 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BIM理念的启蒙,受到了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全行业需要考虑提高行业效益的问题,1975年“BIM之父”Eastman教授在其研究的课题“BuildingDescription System”中提出“a computer-based description,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在2010年至2011年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联手推出了《中国商业地产BIM应用研究报告2010》和《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1》。据这两份权威报告揭示,BIM的认知度在两年间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60%激增至2011年的87%。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有39%的受访机构已采用BIM相关软件,其中设计单位的应用尤为普遍。

早在二零一零年,清华大学经过深入研究并借鉴NBIMS,结合实地考察,独创性地构建了中国建筑信息模型标准体系(Chines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 简称CBIMS),这一框架巧妙地划分为面向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规范与面向用户操作的应用实施标准两部分。

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的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BIM技术被列为“十二五”期间的建筑业推广应用的重要信息技术,要求尽快推进BIM技术从设计阶段向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的应用延伸,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衰减;研究基于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等。

2012年1月,住建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宣告了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其中包含五项BIM相关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储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制造工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其中,《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编制采取“千人千标准”的模式,邀请行业内相关软件厂商、设计院、施工单位、科研院所等近百家单位参与标准研究项目/课题/子课题的研究。至此,工程建设行业的BIM热度日益高涨。

第二章BIM技术的商业价值与应用探讨

通过构建BIM技术驱动的项目管理信息化体系,旨在优化工程效率,强化建筑品质,压缩施工周期,并有效控制建设成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以其逼真度和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引人注目。作为BIM模型构建的基石,已完成的模型为后续二次渲染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显著提升了三维渲染的精细度与执行效率。

2.快速算量,精度提升

通过构建5D关联的BIM数据库,实现了工程量的精确且高效的计算,从而增强施工预算的精准度与执行效能。其特有的构件级数据精细度,使得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能迅速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显著提升施工管理的效率。

3.精确计划,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源于庞大的工程数据难以实时精准获取,导致依赖经验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然而,BIM技术的引入革新了这一状况,它使相关人员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获取工程基础信息。BIM的有效应用支持了施工企业在人员配置、材料分配和设备调度方面的精确规划,显著降低了资源分配、物流管理和仓储成本,为实施限额领料和消耗控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4.多算对比,有效管控

数据是管理的基石,项目管理的根基在于工程基础数据的严谨管理。高效且精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乃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优势。BIM数据库的优势在于能实时查询工程基础信息,通过对合同、施工计划与实际消耗量的对比分析,包括分项单价、合价等数据的多重核算,能够清晰揭示项目运营的盈利状况,检查消耗量是否超出预算,以及分包单价控制是否得当,从而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5.虚拟施工,有效协同

借助三维可视化功能与时间维度的融合,虚拟施工得以实现。无论是远程还是现场,都能即时且直观地对比施工计划与实时进度,促进各方——施工方、监理方及业主方的有效协作。凭借BIM技术的应用,结合施工方案、模拟演练和现场视频监控,显著降低了建筑质量瑕疵、安全隐患,减少了不必要的返工和整改环节。

6.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BIM的首要优势在于其三维可视化功能。通过三维建模技术,BIM在项目初期便能进行精确的碰撞检测和设计优化,从而降低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返工风险,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优化净空)和管线布局效率。施工人员能够借助经过碰撞优化的三维管线模型进行施工准备(施工交底)和模拟操作,这不仅提升了施工质量,也强化了与业主的沟通效果。

7.冲突调用,决策支持

BIM数据库所蕴含的数据特性在于其计量性,庞大的工程关联信息为工程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项目基础数据在BIM体系中得以各部门间协同与共享,通过对时空维度及构件类型的精细划分,工程量信息得以汇总、拆解并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确保工程基础数据的即时且精确提供。这为决策者在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控制等关键领域制定决策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

第三章BIM技术架构

3.1.公司架构设计

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我司根据项目特性,从BIM团队中选拔了三位具有深厚BIM技术应用能力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关键人员,组建项目BIM专项团队。其中指定一名担任BIM技术主管,负责统筹并引领团队日常运作。此外,配备了各专业BIM技术专家协同支持BIM团队的工作。

3.2.公司架构与职能整合

组织成员表:

人员

职务

证书编号

Xx

BIM技术负责人

 

XXX

BIM技术员(骨干)

 

XXX

BIM技术员(骨干)

 

XXX

专业BIM技术员

 

XXX

专业BIM技术员

 

组织成员证书:(不能曝光哦^-^)

3.2.1.工作流程

为了确保项目BIM团队在施工阶段提供高效且实质性的支持,以达成建设项目的既定目标并实现增值效益,本团队特此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并严格遵照流程图进行日常操作。项目经理负有监督与评估的职责。

BIM工作流程图

3.2.2.项目职责分配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能够有效地迎刃而解工作难题。明确的任务分配有助于提升团队运作效率,针对本项目的BIM工作小组,依据实际工作需求,特此制定以下任务分工明细:

工作人员

工作任务及职责

BIM技术负责人

a.负责应用BIM技术对光学元件生产成都基地第一期建设项目进行施工管理的全面领导工作。b.负责制定本工程BIM应用的任务计划,组建任务团队,明确职能分工。c.负责组织相关BIM技术人员熟悉了解本工程的合同、各专业图纸和技术要求。d.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深化设计方案。e.参与业主、监理、BIM总包等单位的讨论、协调会议。f.组织项目部管理人员、BIM任务团队对本工程的BIM方案进行评审,确定具体实施方案。g.按照《BIM技术应用标准和流程》、评审确定的方案组织BIM任务团队建立和优化本工程的各专业模型。h.BIM技术应用跟踪总结管理,组织编制工程竣工总结报告。

BIM技术员(骨干)

a.协助项目BIM技术经理的日常管理工作。b.熟悉了解本工程的合同、各专业图纸和技术要求。c.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深化设计方案。d.参与本工程的深化设计前的方案评审及模型交付前对模型的综合评审。e.负责本工程施工方案深化建模、施工方案比选评审、编制相关技术文件等工作。f.根据模型交付前的综合评审意见和建议,组织对工程模型图纸进行修改,并组织将修改后的BIM模型按照需要分专业转换成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用于指导施工的图纸。g.负责组织办理图纸移交和技术交底。对本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对BIM模型进行同步维护,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及时做出更新处理,始终保持BIM模型为最新版本。

各专业BIM技术员

a.负责对本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并对BIM模型进行同步维护。b.及时将图纸交相关方签字确认,并负责进行样板段、样板间施工技术交底。c.根据签字确认的图纸,与项目部管理人员一同指

工作任务分工表

3.2.3.配置管理与软件设置

按照招标文件规定、BIM团队的配置需求及项目实际情况,项目部门计划配备以下软件以支持日常运作。

软件名称

功能及用途

版本

Revit

BIM模型数据读取、深化设计建模,数据导出等

2015

Navisworksmanage

BIM模型查看及施工过程模拟、方案实施模拟、施工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资源配置管理等

2015

CAD

平面图形查看与设计、绘制

2010

PKPM施工系列软件

专项施工方案文本的编制

2012

Microsoftoffice Project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配合navisworksmanage实现施工4D模拟

2007

word

文本文档的编辑与整理

2007

excel

表格的编辑与整理

2007

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与运用

2007

Photoshop

图片的处理与编辑

Cs5

3ds max

图片的渲染与效果模型的制作

2014

Adobe AfterEffects

视频文件的编辑、整理以及渲染

Cs6

3.2.4.详细硬件规格与配置

由于BIM系列软件对电脑的配置要求特别高,如:Revit对电脑的内存要求特别高,3DMax、Adobe After Effects等图形处理软件渲染时对电脑的CPU要求特别高等,项目经理部配备高配置专用电脑,其主要配置如下:

1.i7第四代处理器;

2.16G内存条;

3.英伟达专业三维制图显卡;

4.华硕专业主板;

5.本设备配置了256GB固态硬盘与1TB机械硬盘,旨在实现高效的数据读取速度和大容量数据存储的双重优势。

6.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我们特别配置了双21英寸显示器,支持多窗口显示,方便他们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维度的观测与操作。

3.2.5.集成化BIM解决方案

构建BIM工作团队的内部网络,通过连接所有计算机设备,实现局域网的建立,旨在提升数据传输与共享的便捷性,加速信息流通,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3.3.BIM实施策略

3.3.1.BIM引导下的施工策略和技术评估

相较于传统的施工方案编纂和技术抉择,BIM支持的施工方案设计与技术措施选择在可视化与模拟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传统的施工策略主要依托于文字描述与图纸辅助,详尽阐述工艺流程和技术举措。然而,过度依赖文字可能导致理解偏差,从而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借助BIM技术,BIM模型赋予我们对建筑结构组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360°审视,快速获取构件特性。同时,它能无缝融合施工策略与进度规划,借助Navisworks Manage实现施工进程的动态模拟。通过动画形式展现详细施工方案,使技术人员能够直观判断其可行性,预览实施中的潜在问题,明确工艺流程,以及方案优化的空间。这样可以预先发现并消除实施障碍,防止因盲目或惯性操作导致的突发状况,从而确保技术方案的精准执行,降低因返工产生的材料浪费,实现高效施工和资源利用最大化。

对于本项目的各个独立建筑,其高度相对较低,且各单体之间的布局较为分散。针对建筑材料的垂直运输需求,我们提出了两种相应的解决策略。

方案1:采用塔吊负责材料的垂直运输;

2.1 方案规划:针对1#综合厂房B区,我们将专用一台塔吊进行物料的垂直输送,而对于其他区域,将依赖汽车吊进行高效物资垂直运输。

两种方案的具体布设如下图:

方案1:

方案2:

在navisworks manage中导入并应用这两个方案,进行详尽的施工过程模拟。同时,我们将综合考虑进度计划及机械设备租赁费用等因素,进行深入的评估与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方案一:鉴于单个钢结构屋架的最大重量达到约21吨,这超出了塔吊承载重量的上限,因此无法实现整座屋架的吊装作业。由此,方案一被认为不具备可行性,应当予以排除。

2.1 一般材料垂直运输策略:选择一台专用塔吊服务1号综合厂房B区,对于重型和大型构件的吊装,则依赖于汽车吊,通过选取适宜吨位的设备,可妥善处理超重部件的垂直输送。同时,我们实施灵活的场内设备调度,以最大化设备利用率,从而有效节省了机械设备租赁成本。

3.3.2.BIM引导下的质量管理策略

根据本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纲领,我们运用BIM技术,对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细分,从组织结构的构建直至具体任务分配,再到单项工程和检验批的逐一划分与执行。其实施步骤明细如下:

1.施工图会审

项目施工的核心参照源自施工设计图纸,施工图会审作为校正设计图纸潜在问题的关键步骤。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BIM总承包方构建的本工程项目BIM模型与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分析。如若模型表达的设计理念与图纸描述不符,将着重核查BIM模型的构建准确性。确认模型精确遵循设计图纸后,我们利用Revit执行碰撞检测,识别各专业间及专业内部设计冲突的组件。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将通过三维模型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提出相应的设计修订意见和建议,如下图所示:

在对xx工程项目中的给排水管道与结构碰撞进行核查时,我们注意到标高-1.000米处的一根循环供水管道与混凝土梁存在冲突。经深入分析,提议将该供水管道的安装标高提升60毫米以消除冲突,并确保这一调整不会带来额外影响。调整后的模型示例如下图所示:

据此,编制并提交该管道的调整建议文件。

在图纸会审阶段,BIM工作协作平台的有效应用促进了项目各参与单位间的高效交流,显著简化了传统项目管理中繁琐的环节,如图所示:

在执行xx项目暖通与结构的集成碰撞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三个显著的硬碰撞。随后,利用Navisworks Manage对这些碰撞进行了细致的状态管理,将它们的处理状态调整为了'新建',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借助'分配'功能,所有识别出的问题通过项目内部网络推送给业主、监理、BIM总包和设计等相关方进行审阅和修订。收到反馈后,他们同样能迅速通过局域网传达处理建议和最终结果,从而加速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如图所示,问题在处理完毕后,已标注为'已核准',并明确指派给了相应的单位或部门。

通过Navisworks Manage的碰撞检测功能,碰撞产生的构建元素能够被转化为直观的图文资料,进而得以传输给相关部门进行详尽的审核与修正。例如,如图所示,碰撞图元将以".html"格式的报告形式导出。

2.技术交底

借助BIM模型的丰富信息资源,能够迅速获取每个构件的详尽特性。这使得所有施工相关人员能够全面理解每个构件的本质、功能及其作用。同时,BIM模型还能与施工规划和进度计划相结合,生成四维施工模拟。通过多媒体可视化手段,对施工流程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详尽的说明,确保所有参与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对施工过程有清晰的认知。

在xx工程项目中,对于冷热水泵站及空压站房间的管道安装工作,我们首先会组织施工管理团队和作业人员,利用Revit软件提取所有管道和管件的详细组件特性,特别关注重要和特殊部件的属性。以下是一个循环供水系统的示例,展示了一个截止阀的相关参数:

整理并汇总所有管道及管件的组件特性,将其与对应的三维模型整合,形成明细表,供施工人员作为施工指导和作业参考依据。

通过整合施工设计与进度规划,我们进行了模拟安装施工,并将其实例化为4D动画形式。随后,该动画被用于组织施工团队的学习,如图所示,这是对应管道安装施工的4D模拟动画播放截图。

在模板分项工程施工阶段,首先构建支模架搭设的三维模型。在技术交底环节,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形展示,使施工人员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搭设步骤与技巧,从而增强架体的稳定性,提升工作效率,如图所示。

在施工安装阶段,工具式脚手架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然而,由于操作失误或不当使用,这类设备时常引发安全问题。为预防此类事故,施工前需组织人员通过BIM模型详尽学习脚手架的结构与操作规程,以此消除潜在风险,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工具式脚手架使用示例

3.材料质量管理

建筑材料的质量对建筑的整体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确保材料质量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有效策略。借助BIM模型的优势,我们迅速提取构件的基本特性信息,系统整理并核实进场材料的各项参数,确保其与设计规格相符。同时,我们会严格核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报告及质量检测报告等相关文件,确保其满足规定要求。这些文件会作为扫描图像附着在BIM模型中,对应于实际使用的材料部位,如图所示:在我司xx项目的施工进程中,我们已将门联窗所采用的钢化玻璃及其相关检测报告等资料进行了扫描并集成至模型,便于管理和查阅。

4.设计变更管理

在项目实施阶段,遇到设计变更时,应及时响应并更新对应的BIM模型,随后进行全面核查。基于修订内容,需重新编订施工操作计划,并履行审批流程。这些步骤旨在为后续的工程量调整及设施运维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5.施工过程跟踪

在施工进程中,施工管理人员需对各工序实施动态监控,充分利用BIM模型在移动设备(如iPhone和iPad)终端便捷访问的优势。他们能够即时获取作业区域的详细信息、施工规程及工艺标准,确保现场作业严格遵循技术交底和既定规范,确认选用材料的验收合格性以及施工位置的准确性。一旦发现不符规定之处,应迅速识别问题根源,拟定改进措施和执行要求,随即签署整改通知单并监督执行。此过程将通过摄影记录,所有问题的照片及相关资料会被反馈至项目BIM团队。BIM团队会整理问题详情,包括问题起因、责任方、整改需求、进展状况以及验收人员意见,这些信息将被精准地关联到BIM模型中相应的构件或施工部位上。

在xx项目的主体施工进程中,我司施工人员凭借携带的移动设备,依据BIM模型对电气与弱电管线的预埋安装进行了现场核查,相关示例图如下所示:

对检查结果进行系统性归纳整理,并配以详实的现场检查图片,将这些资料对应标注到模型中对应的组件上,如下所示:

6.检查验收

施工进程中,严谨实施逐级验收制度:自检验批至单项工程,依次涵盖分项工程、分部工程与单位工程,直至整个项目的全方位施工环节,均需严格遵循既定标准和规定。借助BIM的强大信息资源库,对繁复任务进行系统拆解并逐一执行,确保BIM模型与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紧密结合。这样,传统的验收工作得以简化,不再需要携带大量施工图纸、规范和技术标准,仅需移动设备就能实现精确核查,便捷记录验收过程与结果,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荷,显著提高工程质量。

在进行房间开间、净空及净高检查验收的过程中,借助移动设备,我们能够在BIM模型中实时标注所需核查的数据。这样,即时获取精确信息成为可能,无需在众多施工图纸中反复查找和计算,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使之更为简便易行且结果精准无误。

在管道安装阶段的检验与验收过程中,我们同样可沿用如下的方法,参见下图所示。

管道净距测量

管道宽度测量

在iPad中安装BIM360GLUE

利用iPad进行尺寸标注,方便检查

在iPad中进行模型查看

7.成品保护

施工质量控制中,成品保护扮演着基石的角色。每当一项工序告一段落,务必实施严谨的成品保全策略,以确保已完成部分免受后续工序或作业的损害或污染。通过BIM模型的深度分析,识别出可能遭受破坏或污染的关键区域,据此设计并执行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维护成果的完整性,从而确保施工品质的稳定达成。

3.3.3.BIM支持下的安全管理策略

BIM模型整合了建筑构件与施工策略的所有详细信息。作为静态基础数据的核心,建筑的特性资料为施工期间危险因素与风险源的识别提供了丰富且详尽的信息支持。动态的施工方案与进度规划协同作用,通过模拟施工进程,揭示可能存在的危险区域、施工空间冲突等潜在隐患。借此,我们得以预先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1.危险源识别

构建以BIM模型为依托的危险源辨识体系,严格遵循《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要求,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的所有风险源进行全面识别并实施明确标注,如图所示:

洞口安全隐患

基坑边安全隐患及临边防护

2.危险区域划分

根据损失量和发生概率的评估,我们将所有潜在危险源划分为四个等级区域:A区、B区、C区和D区,并对应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进行标识。这些警示将在施工场地的显眼位置公示,以便施工人员清晰地识别何处存在危险以及其相应的风险级别。以下示例展示了钢结构吊装作业过程中,作业区域的危险源分布及其风险区域划分图。

3.安全可视化交底

在开展施工作业前,我们首先确保对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施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详尽的技术与安全交底。借助BIM模型,我们对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剖析,并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生动讲解,明确揭示危险源的位置,使施工人员,特别是作业人员,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防范策略,以保障全体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本公司XX项目在项目多媒体会议室进行施工前安全教育和可视化安全指导的一个实例:

4.安全管控

根据危险区域的划分,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风险区域,我们将实施相应的防控策略。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区域A,其潜在损失严重且发生概率较大,我们需定制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应急计划,并组织人员进行定期应急演练,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尽可能将损失减至最低。而对于风险虽小但后果严重的区域B,同样不容忽视,应实施严格管控。在日常施工生产活动中,始终坚持按照风险区划分进行精细化管理,着重对高风险施工环节和部位进行检查,确保消除任何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隐患,做到零遗漏。

在房间内布置灭火器防止火灾发生

3.3.4.BIM支持下的环境管理策略

在建筑施工进程中,固废、废水、有毒有害气体及扬尘、噪声等问题随之产生。通过融合BIM模型与Google Earth,我们能够精准评估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及其周边条件,从而制定适宜的污染防控策略。借助BIM模型的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将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工序作业进行细分和集中管理,旨在推动绿色施工实践。

固体废弃物管理实行分类处置策略,区分可回收与非可回收资源,对后者则遵循专业规范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在指定场所进行有序的填埋等处理方式。

施工现场专设三级污水处理设施及沉淀池,确保废水经过有效处理、沉淀,并通过严格检测,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后,方排放至城市给排水系统。

施工过程中,我们将集中实施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同时确保在相关区域采取充足的通风等安全防护措施,以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施工流程中,针对易引发扬尘的工序,我们实施了严谨的控制策略,包括定期洒水、全面覆盖和有效隔离,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扬尘的产生。特别是在洁净室的施工阶段,我们特别实施分区封闭隔离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严格符合洁净度标准,从而确保洁净室的洁净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为减少噪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我们实施了精心规划,特意选择在非午休和夜间时段进行,以维护居民的正常休息权益。

3.3.5.基于BIM的进度管理

相较于传统进度管理模式,基于BIM的进度管理在三个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1.进度计划可视化

项目施工的整体进度规划以及每日详细的施工进度安排,均可借助project软件进行编制,或者直接在Navisworks Manage中制定。随后,通过TimeLiner功能将进度计划关联至模型中的各个组件,实现4D施工模拟。这使得各参与方能够清晰直观地掌握每个关键节点的工程完成度和实际效果,实时跟踪项目施工动态。如图所示:

施工总进度计划模拟

通过外部数据链接模拟施工

xx厂房进度模拟

2.施工过程跟踪,精细对比及偏差预警

在项目时间线中,针对每个施工任务详细记录人员、材料、设备的消耗量以及资金分配计划。施工过程中,实时同步实际施工进度与资源消耗数据,通过5D动画形式呈现。时间线系统具备智能分析功能,能自动进行精密的对比并揭示结果。一旦实际进度偏离预设轨道,无论是滞后还是提前,系统会自动识别偏差的位置及原因,即时发出预警。这样,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制定出针对性的纠偏策略,确保管理的高效性。

钢结构安装进度滞后蓝色预警

以不同颜色跟踪反映进度状态

进度模拟动画

3.纠偏措施模拟

根据提出的进度偏差警示,针对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技术、经济等纠偏措施,但所制定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模拟功能进行纠偏措施预演,直接分析纠偏措施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避免措施不力达不到预期结果和措施过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3.6.基于BIM的资源配置管理

施工进程中,工程量核算、人力资源与设备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诸多环节皆需依托于庞大且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BIM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整合工程项目的所有关键信息于单一、完整的模型之内,实现与其他软件系统的无缝衔接,从而为建筑施工阶段提供强大而全面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保障。

1.工程量计算

1.1 通过Revit中的"明细表/数量"功能以及Navisworks Manage中的"计量"模块,实现了高效、精准且详尽的施工任务工程量核算。这些信息以表格形式呈现,显著简化了工程量计数的工作流程,有利于根据各种需求进行统计汇总与整理。

1.2 在项目实施阶段,实时将施工过程中的消耗数据整合至BIM模型,生成以日、周、旬、月、季度、半年及年度为周期的详细报表,以便各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统计与对比,从而准确了解工程的实际进展动态。

xx项目循环供水系统材料统计明细表

通过Navisworks Manage中的计量工具精确计算框架柱的工程量

2.人料机管理

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和工程量数据,规划人力资源、物资和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并确保其有效实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劳动力和管理层的需求得以满足,同时避免人员过剩;精确控制材料采购量和供应时机,优化库存管理,以此降低材料保管成本和资金滞留风险,防止因材料短缺导致的工作中断,推行限额领料制度,减少材料损耗及非必要的浪费;合理配置施工设备,确保其按需使用,防止设备闲置带来的资源浪费。

3.费用管理

在BIM模型中精确录入各材料的合同单价,以细分工程单元为操作基础。针对每个分部工程,分别依据定额消耗量、计划消耗量、实际发生量以及行业平均消耗量,详尽记录人工工日和机械台班的消耗情况,并进行深入的统计与对比分析。通过揭示费用盈余的成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有效策略;同时,对超出预算的部分,剖析超支根源,进而设计控制措施,确保施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新的施工周期启动前,我们将根据过往的统计数据,精准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力求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每月产值报告将以包含详细材料价格与消耗量的BIM模型作为电子附件提交给业主,此举既便于业主核查实际工程产值,又有利于业主方进行投资管控等事务,提升工作效率。

如图所示,需将明细数据导出为'.txt'文件格式,随后利用Excel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与协同处理。

3.3.7.基于BIM的施工过程管理

1.土方施工

在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指导下,依据工程特性及进度规划,我们将对土方开挖作业进行详尽划分,明确每日作业内容,包括各机械台班的作业起点、挖掘方法、土方运输路径,以及每台班预计的挖方量等细节。

依据Google Earth的精确地理位置信息,规划土方运输的具体路径

土方开挖模拟

2.基础施工

鉴于基础在建筑物承重传递至地基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确保基础施工阶段的测量定位精度尤为关键。通过参照施工设计图纸,我们从BIM模型中提取轴线及相关数据。随后,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精确的控制线,作为施工放线与基础定位核查的基准,如图所示:

3.模板工程

模板的刚度与稳定性对于保障混凝土构件在浇筑过程中的良好成型以及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施工全过程中,模板的制作与安装需严谨把控。借助BIM技术,我们将模板工程细分为支撑体系与模板制安加固两部分,分别构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和施工管理。

3.1支撑体系

依据施工组织设计中详述的立杆间距与水平杆步距等搭建参数,我们将在BIM结构模型中进行详尽的支撑体系深化设计。随后,将按照1:1的比例构建精确的支模架模型,对其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效益以及合理性进行全面评估。参照下图所示的指导,这一过程将严谨执行。

满堂架搭设模型

3.2模板制安加固

在BIM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指导,进行模板深化建模。精确地根据模型中模板的类型、形状与尺寸进行模板的精细制作,这一工序应在木工加工车间内完成。制作完成后,模板必须经过严格检查,确保无误后方能运送至预定安装位置。安装时,首先依据BIM模型中的模板定位信息进行精准的定位测量,随后依据控制线和边线来确保模板的水平安装位置及标高的准确性。所有加固措施务必严格按照模型中所示的加固方式和规定执行。

在模型中整合柱模板施工详细计划及其相关周材清单

xx项目柱模板安装及加固

4.钢筋工程

在施工进程中,钢筋分项工程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通过精准的切割,确保符合设计标准与规范,同时实现原材料的最大限度利用,降低废料和剩余材料,从而达成节省成本的目标。

通过Revit中的'明细表/数量'功能,我们能高效地从模型中导出详尽的钢筋清单,以此作为后续钢筋切割与加工的精确参考,如图所示:

支持导出明细表至标准'txt'文件,以便于后续在Excel中进行精细编辑与整理,从而促进协作中的各类统计工作的高效执行,如图所示。

在实施钢筋绑扎作业时,必须严格遵照BIM模型预设的钢筋布置规则和方法进行排列。作业过程中,应实时对照BIM模型检查实际施工状况,一旦发现与模型不符之处,应立即暂停操作,进行修正,以确保钢筋绑定的一致性始终得到维护。

在BIM模型中,通过添加注释的方式明确标注各部分钢筋的绑扎规定,以便施工人员能够便捷查阅,降低错误发生的可能,如图所示。

并且,为各部分附上相关规范与图集的链接参考,具体示例如下图所示:

在施工进程中,施工员与BIM技术员需持续监控并核实施工现场是否严格遵循BIM模型的绑扎规范,同时实施现场影像记录。在每个分项工程的验收环节,务必依据模型中的钢筋布局和详尽信息进行严谨核查,并将验收结果准确无误地录入模型,以便归档保存,如图所示:

实例展示:利用BIM技术对钢筋隐蔽工程验收文档进行管理系统化存档

5.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浇筑作为结构施工环节的收尾,其品质的优劣对结构承载力有直接影响,进而关乎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因此,在工程实施中,严控混凝土浇筑质量至关重要。混凝土施工的关键要素包括:确保混凝土本身的品质优良、优化浇筑过程中的和易性、严谨把控浇筑的密实度、有效防止裂缝的发生,以及后续的养护工作不容忽视。

本项目选用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始于混凝土拌合料阶段。施工过程中,我们将派遣不少于1名BIM技术专家亲临供应商的混凝土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与监管,确保混凝土的生产能够符合设计强度标准,并具备优良的工作性能。生产过程中,我们会记录相关照片并获取配合比报告,以图片形式整合进BIM模型,具体如图所示:

柱下独立基础标记

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管理员应确保对混凝土到货时间进行详尽的记录,以便于实时管理。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浇筑时间、部位、方式以及现场环境,均需由工作人员详尽记录。随后,所有这些信息需汇总至BIM工作团队。BIM技术员需确保准确无误地整理上述内容,包括混凝土温度监测记录、养护过程文档、强度测试报告及拆除模板的时间等,一并整合进BIM模型,用于归档管理,具体如图所示。

6.钢结构工程

钢结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