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简介
1、地理位置与建设详情
2、项目职责与工作细节
2.1许可阶段的初期工程验线测量详述
2.2许可与监督阶段的验线测量关键点
2.3验收阶段的全面测量要点
2.4不动产权证办理的关键环节
3、 “多测合一”技术要求
3.1三维空间处理与映射策略
3.2精确测量比例规格
3.3图像划分与标识
3.4产品分类与数据标准
3.5精度规格与标准
3.6相关规定与标准化要求
3.7资料采集
4、周期服务与详细内容说明
4.1服务提供周期
4.2专业测绘服务规范
4.3地理位置说明
(二)详细的技术规划与实施方案
(I)精确测量与控制策略
1、一般控制测量准则
2、控制测量流程图
3、平面设计与测量
3.1平面定位系统设置
3.2高效一级GNSS站点测量
3.3高效的一级GNSS网络平差处理
4、精确的高程管理
4.1专业水准线路布局设计
4.2精确测量水平面
4.3水准测量方法详解
5、精密图根测量技术
5.1高质量图根点测量规范
5.2图根控制点密度
5.3图根控制选点
5.4高精度RTK定位图根控制
5.5高效全站仪图根导线作业方法
6、验收流程
6.1自检流程
6.2部门审查
6.3专业验收流程
7、资料提交要求
(Ⅱ)初期工程规划验线测量
1、通用条款
2、工作流程
3、详细技术规划
4、精确的测量与控制策略
5、测量项目规划条件关键点
6、项目测量与规划验证
7、测量新建建筑周边界限详情
8、项目成果汇总与交付
1、通用条款
2、工作流程
3、详细技术规划
4、精确的测量与控制策略
5、测量项目规划条件关键点
6、项目测量与规划验证
7、测量新建建筑周边界限详情
8、±0地坪高程测量
9、项目成果汇总与交付
1、通用条款
1.1验收测量关键要点
1.2所需资料收集
1.3测量标准与要求
2、详细技术规划
3、精确的测量控制方法
4、地形测绘完成报告
4.1地形图测量的基本规定
4.2地形图测量技术规范
4.3地形测绘覆盖范围
4.4地形测绘关键操作流程
4.5通用条款与标准
4.6精确测量碎部点
4.7详细地理信息测量
4.8高效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
4.9质量自我审核与修正流程
4.10验收流程
4.11提交的最终交付物
5、要素测量策略
5.1条件点测量策略
5.2建(构)筑物外部轮廓线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5.3距离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5.4建筑高度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5.5高度测量精度标准
6、测量项目面积
6.1建筑面积的测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6.2建筑空间需求规定
6.3建筑面积计算标准
6.4额外房屋面积计算方法
6.5公共区域面积处理与分配
6.6精确的建筑面积计算策略
7、专业消防安全评估与检测
7.1消防安全测量的应用领域
7.2消防安全检测的详细内容与实施策略
7.3总平面布局的要求
7.4消防测量的总平面布局的消防车道测量应规定
7.6建筑消防高度的测量消防规范
7.7防火间距详细检查指南
7.8报告提交详情
8、专业人防项目测量方案
8.1人防工程测量详解
8.2人防工程测量详解
8.3人防工程的精确测量技术
8.4人防工程数据采集方法
8.5人防工程面积计算法
8.6人防工程设计图制作
8.7人防工程资料管理
9、绿化面积评估
9.1初步数据搜集
9.2 详细绿地测量项目与精确度标准
9.3绿地管理准则
9.4关于基地内水体及绿地管理规定
9.5绿地面积计算边界指南
9.6绿化边界设计原则
9.7绿化面积评估方法
10、车位空间评估
10.1详细评估与执行措施
10.2车位空间规格与测量标准
10.3车位空间精度规格与测量策略
10.4完成并提交工作成果
11、市政管线配套需求详查
11.1管线竣工验收测量细则
11.2关于测量条件的详细规定
11.3管线探测精度标准
11.4确认管线调查详情
11.5地下设施检测技术
11.6管线点测量方法与地下管线定位
11.7高效管线图纸管理
11.8验收核查
1、整理测量完成后的验收资料
2、资料整理与提交流程
2.1详细阐述的成果数据概述
2.2项目交付成果概述
2.3报送的项目成果文档
(三)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与实施策略
1、高效质量控制策略
1.1质量管理政策与目标
1.2全面质量管理框架
2、严谨的质量控制策略
2.1质量管理基础规定
2.2质量管理策略执行
2.3管理人员保障策略
2.4人员配置保障策略
2.5设备配备保障方案
(四)风险管控与应急响应策略
1、风险管理与对策
2、风险管理策略
3、应对紧急状况的方法
3.1全面应急预案
3.2设备与设施的应急管理策略
3.3紧急应对策略
(五)与相关方的高效协同
方案
1、协作与配合机制
1.1协作与配合的关键原则
1.2协作与配合策略
1.3协调管理方案
2、监理单位的配合、服务方案
2.1监理职责与方法
2.2基础准则
2.3强化保障策略
2.4施工过程签收确认
2.5协作监理单位项目规划明细
3、协作与服务策略
3.1与合作伙伴的协同
3.2协作与建设单位的高效对接
3.3强化与客户沟通策略
(六)高端设备采购
1、设备清单
2、设备采购发票详情
2.1GPS服务费用详情
2.2管线设备发票详情
2.3发票处理相关
2.4测距仪采购发票详情
2.5关于水准仪的采购发票详情
(七)我们的服务保证
1、我们的服务保证
2、优质服务与履行承诺策略
2.1服务期间的行动计划
2.2承诺服务期内外管理方案
2.3人员配置和技术实施保障
3、公司拥有高效运维保障,承诺优质服务
3.1详细阐述的服务项目与职责
3.2完善的服务保障计划
综合服务方案大型项目测量技术
模板简介
《综合服务方案大型项目测量技术》涵盖了项目简介、详细技术规划与实施方案、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控与应急响应、相关方协同、高端设备采购及服务保证等内容。项目简介包括地理位置、项目职责、“多测合一”技术要求及周期服务;详细技术规划与实施方案围绕精确测量控制策略,对初期规划验线、验收测量、地形测绘、要素测量(建筑轮廓、高度、面积等)、专项(消防、人防、绿化、车位、管线)测量及成果交付进行了详细设计;同时明确了质量管理措施、风险应急响应、相关方协同机制,以及设备采购和服务保证。本文为大型项目测量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支撑,确保测量工作的精准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模板预览

 

 

 

 

综合服务方案大型项目测量技术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一)项目简介

1、地理位置与建设详情

本项目位于

2、项目职责与工作细节

本项目涵盖的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初期核查、施工过程监督测量、工程竣工验收测绘以及房产详细测绘等工作内容。

2.1许可阶段的初期工程验线测量详述

验线测量的初次阶段涵盖技术设计、控制测量、定位条件点、验证点位测定、新建建筑物周边界限测量以及最终成果的整理与交付。

2.2许可与监督阶段的验线测量关键点

过程验线测量包括不限于技术设计、控制测量、条件点测量、验测点的测量、拟建建筑四至距离的测量、层地坪高程测量、成果整理与提交。

2.3验收阶段的全面测量要点

我们的服务涵盖竣工验收测量的各个环节:技术设计的精确实施、严密的控制测量、详尽的项目地势图测绘、对规划要素的竣工核查测量(包括建筑面积、消防设施、人防设施以及绿地布局),车位规划的核实测量,以及市政管线项目的配套竣工测量。最后,我们致力于完成所有数据的整理与成果提交,确保严谨而高效的服务流程。

2.4不动产权证办理的关键环节

我们的服务涵盖房产测绘的各个环节:从技术设计的精密规划,到精确的控制测量;详尽的房屋信息调查,再到细致的房产要素测量;不可或缺的房地平面图测绘,以及房产建筑面积的精准计算。最后,我们致力于完成所有成果的整理与及时提交。

3、 “多测合一”技术要求

3.1三维空间处理与映射策略

(1)平面坐标系统整合:基于CGCS2000国家标准坐标体系,定位中央子午线于116°方位。

(2)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的'多测合一'高程系统

3.2精确测量比例规格

竣工验收测量、房产面积测绘均采用1:500比例尺,特殊要求及图面复核太大或过于狭小的区域图形比例尺可根据甲方要求放大到

3.3图像划分与标识

1:500竣工验收测量、房产面积测绘图,分幅采用50cm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值编号,X在前,Y在后,中间以短线相连接;其中X,Y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分幅图图号、图名沿用原图名、图号。

3.4产品分类与数据标准

请提交数字化的DLG线划图,格式需为DWG

3.5精度规格与标准

(1)采用创新技术及高效的方法,并确保符合相关规程所设定的精度标准。

(2)测量精度的评价基准选用中误差,而极限误差则定为两倍的中误差范畴。

(3)重要建构筑物及具有界标功能的围墙、栅栏等设施,其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的精度容许误差不得超出规定值。在施工难度较高的区域,地物点的位置精度允许放宽至标准值的1.5倍。

(4)地物点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的一般精度要求应不超过±10cm;在施测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地物点的位置中误差允许放宽至原标准的1.5倍。

(5)在对具有显著标识的放样点坐标进行精确测量时,其实际测得坐标与原放样值的误差不得超过7厘米。

(6)地面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在稳固坚实地面。一般地面

3.6相关规定与标准化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6)

(2)《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4)《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5)《<某某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办法(试行))实施细则》

(6)《某某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工作办法(试行)》;

(7)《某某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技术规程(试行)》;

(8)《本项目“多测合一”测绘技术服务比选文件》。

所有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但本条款未明确标注的标准化规范,将依据国家、河北省及某某市的现行标准执行。若合同中约定的管理规定与办法有所更新,将遵照最新发布的文件为准。

3.7资料采集

(1)收集测区周边的高等级平面控制点相关数据资料。

(2)搜集测区周围的高等级高程控制点;

(3)获取并整理测区内的地形图、设计图及施工图纸等相关图形资料。

4、周期服务与详细内容说明

4.1服务提供周期

服务期限: 日历天,计划开工日期:。

(1)在各楼栋满足初次验线测量的前提条件下,我方承诺在15个日历日内高效完成内外业等相关服务工作,确保项目的初期验收工作顺利进行。

(2)在各楼栋满足过程验线测量的必要条件后,我方将在15个日历日内高效完成内外业等全过程验线测量服务工作。

(3)在各楼栋通过竣工验收测量条件后的三十个日历日内,我们将如期完成包括内外业在内的全部竣工验收测量服务工作。

(4)在各楼栋满足房产测绘条件之日起三十个日历日内,将启动并完成包括内外业在内的房产测绘服务工作。

4.2专业测绘服务规范

确保完成并通过各相关部门的竣工验收与不动产登记程序,符合备案及产权登记的相关规定。

4.3地理位置说明

项目位于某某市

(二)详细的技术规划与实施方案

(I)精确测量与控制策略

所有'多测合一'过程中的测量工作控制,严格遵循本章节所设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

1、一般控制测量准则

(1)平面控制测量的首级工作选用GNSS技术实施,本项目的首级平面控制目标设定为一级精度。而对于图根控制测量,我们计划采用HBCORS系统结合网络RTK技术或者GNSS-Rtk技术进行精确作业。

(2)平面控制点采用固定标志。

(3)高程控制测量手段包括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以及HBCORS系统测量。所有测量均以某某市公开的最新型各等级水准网数据作为基准起始点。

2、控制测量流程图

3、平面设计与测量

3.1平面定位系统设置

首级平面控制布设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GNSS点,一级GNSS网最弱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在测区的关键交通干道上,我们设置了达到一级导线精度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点,其编号范围为GI01至GI99。

在道路及有铺装面的区域,标石埋设使用点的标志为直径25mm,长25cm以上,顶面嵌铜芯的特制钢钉。在土地及田间地头土质地面的区域,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标石的方法,进行标石埋设;实地用红油漆书写点之记。

一级GNSS网选点要求如下:

(1)选址应严格遵循技术设计规格,同时确保其兼容并便于拓展与其他测量方法的联动测量。

(2)基础点位需坚固稳定,确保长期维护和作业安全;在选择埋设位置时,须避开邻近大树的动态地面,排除填土区域、施工开挖现场及松软地带。

(3)接收设备的安装位置应确保视野开阔且便利操作,同时,目标卫星的地平线视角应不低于15度。

(4)设备安装位置须与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如电视台、微波站等)保持至少400米的安全距离,同时需与高压输电线路保持至少50米的间距。

(5)交通应便于作业;

(6)应当有效利用已满足规定条件的原有控制点、标识物以及军事标志。

(7)技术人员应遵循技术设计的指引进行现场勘查,并在规定的位置上精确选定标定点。

(8)实施现场定点作业(包括对原有点位的利用),务必满足《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附录A的规定。

(9)在进行水准联测时,对于选定的点位,相关人员应实施现场勘查,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

(10)在使用现有基准点时,务必对其实质稳定性、完整性和战标的安全适配性进行严谨核查,唯有满足规定条件方可启用。

(11)所有GNSS定位点需设置永久性标识,坑底填充采用砂石,并进行充分夯实或浇筑混凝土基础层。

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见下图

一级GNSS点标石规格图(单位cm)

建筑物上GNSS点

标石规格图(单位cm)

一级GNSS点标识于本项目水泥及沥青道路的铺设中,采用了与传统标识有别的一种控制点设计。具体表现为直径为15毫米、长度为70毫米的铜质棒状标志,其表面镌刻十字,并配备一个直径为80毫米的钢圈。此标志需在现场以混凝土浇筑牢固,并附有清晰的铭文‘一级GNSS点’,如图所示。

铺装硬质地面一级 GNSS 标志

在完成标石安置后,需实施精确的现场绘图标记,通常应包含三个或以上的交汇点,测量精度需达到0.01米。采用红色油漆在现场明确标注点位编号和测距信息。同时,对控制点进行影像存档,拍摄包括近景和远景各一的照片记录。相关点之记的具体样式如下所示:

GNSS点之记样表

报告日期:**年**月**日 制表人:***先生/女士

图者 *** 校对者:***

点名及种类

GNSS点

等级:一级GI01

土质

沥青路面

相邻点名号

GI02两点相距900米

标石说明(旧点)

钢圈加铜芯

旧点名

所在地

天鹅中路与瑞祥大街交叉口

交通路线

 

所在图幅号

42.50-48.50

概略位置

XY

LB

3.2高效一级GNSS站点测量

一级GNSS测量使用海星达H32GNSS接收机(标称精度2.5mm+1ppm),布设为附合路线形式,采用快速静态测量模式,保证重复设站数不小于1.6。

作业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每时段观测时间分钟,

(2)采样间隔为10秒,

(3)卫星截止高度角

(4)同步观测卫星数

(5)卫星几何图形强度因子

3.3高效的一级GNSS网络平差处理

GNSS基线解算采用的是随机算法驱动的软件,而网平差计算则依赖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COSA5.2平差软件进行。其平差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

(1)在每日收测作业完成后,对所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深度处理,通过计算基线向量,以验证其是否满足固定双差分解的准确性要求。

(2)每日运用软件对合规基准线进行校验计算,分别得出同步环与异步环的闭合误差,以此评估基线向量的准确性,尤其关注那些源于编辑观测数据的基线性能检验。

(3)完成所有GNSS基线测量后,进行精密的控制网平差计算。

①初始步骤是实施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自由度平差处理。

②本工作旨在实施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二维约束平差技术,对已知三角点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进行深入剖析。

③实施对WGS-84地心坐标系统与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下的精确校正与误差校准。

在完成约束平差流程后,确保各项精度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并对关键精度参数进行详尽的统计与深入分析。

控制网最弱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一级GNSS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20000。

 GNSS相邻点之间的弦长大致精度需符合(当边长D小于1公里时,按照1公里计算),同步环、异步环以及重复边的闭合差应当严格遵循《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四级精度标准。

对于不具备GSP观测条件的区域,需采用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进行施工,确保其符合《城市测量规范》的所有规定条款。

4、精确的高程管理

4.1专业水准线路布局设计

水准线路布设方法为,沿一级GNSS控制点布设四等水准网,四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大于

水准测量一级GNSS控制点的高程,采用四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L为水准路线长,以km计),且沿线路附近布设成附和线路、闭合线路或结点网。

4.2精确测量水平面

以下是四等水准网测量所需的主要技术规格要求一览:

表4.2 四等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等级

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mm)

附合水准线路平均长度(km)

水准仪等级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偶然中误M△

全中误差MW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四等

≤±

≤±

15

DS1

铟瓦

往返测

往测一

≤±

 

5

10

 

 

各一次

25

注: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以km计);

(1)在四等水准测量任务中,我们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铟钢条码水准尺进行单次测量。关于数字水准仪的运用技术规格与观测操作流程,须遵循以下标准规定:

(2)在四等水准测量中,观测站点的顺序规定为:先实施后视观测,接着后视再观测,然后转换为前视观测,最后完成前视观测。

(3)在执行自动观测时,务必预先设定相关参数及限差,同时确保水准路线远离可能产生强电磁场干扰的区域,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测量。

(4)视线长度、视距差以及视线高度在四等水准测量中的要求,应遵照如下标准表所示。

对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其视线长度、视距差及视线高度的要求如下(单位:米)

水准测量等级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差

视线高度

重复测量次数

仪器等级

视距

四等

Ds1

≤100

≤5

≤10

0.35

2

4.3水准测量方法详解

采用武汉科技大学研发的水准网平差计算程序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校正,完成计算后,对各项关键精度指标进行了详尽的统计与评估。确保所有精度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

四等水准的高程成果取位1.0mm。

5、精密图根测量技术

5.1高质量图根点测量规范

(1)在图根控制点的建立过程中,依托原有的导线点作为起始基准。在投入使用前,必须对边长、角度以及高程数据进行严格校验,同时可借助HBCORS技术进行点位精度核实;经过上述检验并确保其准确性后,方可将其定级为一级控制点,随后进一步加密一、二级图根导线网。

(2)一、二级图根控制点的测量工作将采用HBCORS技术进行实施。

(3)运用高精度GNSS-RTK图根控制测量技术,在一级GNSS控制点基础上精细设置图根控制点。

(4)在一级GNSS控制点的精确定位下,我们运用全站仪技术实施图根导线的布设工作。

(5)图根点的坐标精度需保证其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误差不超过图示规格的0.1毫米标准。

5.2图根控制点密度

图根点的配置密度需依据测绘的比例尺及地势特性来决定。在地势平坦且视野开阔的区域,其图根控制点的数量应符合如下的规定。对于地势复杂、隐蔽地带以及建筑密集的乡镇区域,图根点的密度应能满足测绘的需求,并可根据具体环境酌情增加密度。

地形平坦开阔地区的图根控制点分布密度(点/平方公里):表5.2

测图比例尺

1:500

1:1000

数字测图法图根点密度

≥32

≥12

5.3图根控制选点

选择图根控制点应遵循易存、通透且稳固的原则,倾向于设置在水泥地面或路边的不锈钢大帽钉,以便于长期保存。若路面已铺设沥青的水泥道路,建议安置在路边非车流频繁区域,无需额外采用水泥加固,以确保其稳固性。

一、在实地作业中,采用坚固的大钢钉作为二级RTK图根控制点的物理标志。控制点周围应施以明显的红色油漆标记以示区别,并强调图根控制点无需提交详细的位置记录。其编号规则为:前缀T后接三位阿拉伯数字,如T001作为唯一标识。

5.4高精度RTK定位图根控制

5.4.1HBCORSRTK图根级精度控制测量

利用河北HBCORS网站,在观测点上摆设三脚架、安装基座、对中整平后严格量测仪器高度,仪器高度量取从三个方向分别量取至天线项圈中心,不超限的取平均值。在观测时记录天线高、点名等。RTK控制点测量采用20个历元平均的控制点模式,记录多次重新初始化后的固定解值,两次观测值较差平面,高程较差,超出较差的点需要重新观测检核,取多次测量控制点平均值作为结果。

HBCORS RTK技术要求

接收机精度(平面)

10mm+1ppm

接收机精度(高程)

20mm+1ppm

观测平面精度HRMS

≤2cm

观测高程精度VRMS

≤3cm

观测量

双频载波相位

卫星截止高度角

≥10°

有效观测卫星数

≥5颗

有效观测历元数

≥20历元(1历元为1秒)

数据采样率

1秒

同时间段有效观测次数

RTK图根控制点:≥2次

相邻点间距离

一级RTK图根控制点:≥120米

观测时段数

≥2个

点位可用图形强度(PDOP)

≤6

注:个别困难条件下,相邻点间距离可以缩短至规定值的2/3,边长与全站仪检测较差应

HBCORSRTK控制点须进行不少于总数10%数量的重复测量,重复测量时间间隔2个小时以上,采集不少于20个历元固定解,重复测量与上个时段测量的平面较差,高程较差

图根控制点高程可在河北HBCORSRTK测量过程中平面和高程同时获得。CORS-RTK测量得到WGS-84坐标系下的大地经纬度和大地高,经由河北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格网模型和计算软件,计算得到RTK点到正常高的高程异常,并将大地高转换成85国家高程基准。为检核高程观测、转换精度,RTK对点间进行高差检核。RTK点高差与全站仪观测三角高程较差(S为检测点间距,单位为Km)。

5.4.2高精度GNSS实时差分定位图根控制

在空旷视野区域采用GNSS-RTK技术实施图根控制点测量,而在GNSS信号受干扰的地段则采取导线测量法。图根点的设置密度遵循每200米道路间隔设置一组的原则。在现场,图根点通过实地处打固定钢钉或木桩,并用红色油漆标注点号以便识别。

实施图根控制点测量,采用GNSS-RTK技术,以一级GNSS基准站为依托。具体的技术要求如下:

(1)根据已有的六个一级WGS-84控制点坐标和相应的地方坐标数据,计算并确保转换参数的误差绝对值不超过2厘米。采用一级GNSS点的水准高程测量值与WGS84坐标,通过二次曲面拟合模型精确推算图根点的海拔高度。

(2)图根点相邻间距,点位中误差,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

(3)观测前设置的平面收敛阈值,垂直收敛阈值,每测回采集10个历元,测回内平面坐标较差,高程较差≤3cm,取平均值为一测回观测值。观测不少于2测回,测回间重新进行初始化,时间间隔应大于60秒。

(4)图根控制点应进行外业10%实地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GNSS RTK或全站仪实地设站法。采用GNSS RTK方法同精度检测时平面位置较差不得大于7cm,高程较差不得大于7cm;采用全站仪检测相邻点边长相对误差,角度较差秒,高差较差m,(L以km为单位)。

5.4.3强化质量管理策略

质量检验对于采用HBCORS-RTK或GNSS-rtk测量的控制点至关重要,需提交包括重复测量数据、边长精度核查、高程误差评估以及方位角校核的相关资料。

表5.4.3 精度检核技术要求

等级

边长较差相对中误差

角度校核较差限差(”)

导线串测角度闭合差(”)

导线串测边长相对闭合差

三角高程检测

图根

≤1/5000

≤±60

≤±40√

≤1/4000

≤±0.4XS

特别说明:对于检测点间距S(单位为公里,S值若小于0.1公里,则采用四舍五入至最接近的0.1公里计算,n则依据实际测站数量进行统计。

HBCORS-RTK控制点须进行不少于总数10%数量的重复测量,重复测量时间间隔2个小时以上,采集不少于20个历元固定解,重复测量与上个时段测量的平面较差,高程较差

5.5高效全站仪图根导线作业方法

(1)图根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和高程中误差相对于图根起算点

(2)图根点密度应根据测图地形条件而定,地形图每幅图图根导线点或控制点数量不少于7个;1:2000地形图每幅图图根导线点或控制点数量不少于15个。图根控制的密度要确保地形图的精度要求,采集地形要素的设站点(控制点)应提供相关资料。

(3)图根平面控制点的设置策略采用导线测量与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图根导线,建议不超过两次连接复测。图根控制线路的设计应当紧密衔接至临近的高级控制点,确保导线路径之间相互平行,且禁止形成自闭导线网络。当以HBCORS-RTK图根控制点作为起始基准时,图根导线的发展仅限于单次符合要求。

(4)图根导线测量的技术参数须符合如下的标准要求。

5.5-1图根电磁波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参数表

比例尺

附合长度(m)

平均边长(m)

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DJ6

方位角闭合差(”)

仪器类型

方法与测回数

1:500

900

80

≤1/4000

1

≤±40n

单程观测1

1:1000

1800

150

注:1)n为测站点数

2)当导线长度不超出初次附合测量的400米标准的1/3,以及后续附合不超过300米时,其绝对闭合差须控制在图示1:500地形图上的0.3毫米范围内(对应实地尺寸为0.15米)

(5)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表4.4.4-1中规定长度的1/2、最大边长不超过表中平均边长2倍的支导线。支导线边长采用电磁波测距仪测距,可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首站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光学经纬仪观测一测回,其他站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

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采用全站仪,其他站水平角可观测一测回。

(6)在局部地区图根点分布不充分的情况下,可通过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实施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进行点位加密。对平面位置的测量技术要求需符合相关表中的标准,规定边长不得超出定向边长的三倍。在双极坐标测量中,每个测站仅需测定一个已知方位,并确保测角、测距均完成一次循环,当两组坐标精度满足限值时,应取平均值。在条件允许时,优先选用双极坐标测量,同时对各点间距进行适当校验。在同步测量坐标和高程时,可调整棱镜高度进行两次测量,以增强准确性。对于一幅图内的加密点,无论是通过支导线还是极坐标法设置,总数不得超过该幅图根点总数的40%。

5.5-2节 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的测量技术参数

项目

仪器类别

方法

测回数

最大边长(m)

固定角不符值(”)

1:500

1:1000

测距

II级

单程观测

1

200

400

 

测角

DJ

方向法、联测二个已知方向

1

 

 

≤±40

(7)在处理图根导线平差时,可采取近似的算法。在计算过程中,角度精确到秒级,边长和坐标均采用厘米作为单位。

(8)测定图根点的高程,可选用图根水准测量、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法,或是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实现。

(9)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不低于四等水准的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应先行检测该点高程的正确性。高级点间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应大于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应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应大于4km。使用DS1级的水准仪(i角应小于,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估读至毫米。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不宜超过100m,前后视距离不得大于10m;路线闭合差不应超过(L为路线长度,km)。图根水准计算可简单配赋,高程应取至厘米。

(10)图根三角高程导线的设计应确保起止于高等级的基准点,并沿平面导线路径布局,目标是形成一个节点网络。在测量过程中,图根三角高程导线的垂直角需采用对向观测方式:对于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的图根点,允许单次观测并重复一次棱镜高度校正;而对于独立交会点,至少需从三个方向(其中两个是对向观测)进行三角高程的推算,其测距标准与图根导线一致。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规定如下表所示。仪器高度和棱镜高度需精确到毫米级别,当高差或高程误差在容许范围内,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当边长超过400米时,地球曲率和折射效应不容忽视。在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需精确到秒,高差则需精确到厘米单位。

表5.5-3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

术要求

中丝法测回数

指标差较差和垂直角较差(”)

对向观测高差的较差(m)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mm)

1

≤25

≤0.4×S

≤±40

以下是测量参数的说明:D表示测距边的长度(公里),S象征着斜距(公里)。

(11)在进行图根导线测量时,需确保前后视观测过程中安置稳固的三脚架,并在棱镜基座作业前严格实施对中及整平校准操作。

6、验收流程

6.1自检流程

作业流程遵循组长责任制,组长需严格依据技术设计书,严谨规划和管理作业计划与实施过程。各作业小组全面掌控测量各环节,实施持续自我检验,确保实时监控。作业开始前,小组会组织成员研习相关规范,细致检查并预校仪器设备。作业过程中,团队内部进行交叉检验,布设控制点需在图纸设计阶段就进行严谨规划,通过复核计算方法进行误差校验。所有错误修正完毕后,方能提交至队级进行进一步核查。作业组长对区域资料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资料完整,所有签字齐备,一旦发现任何问题,立即进行纠正和处理。

6.2部门审查

为了确保资料的100%准确性和完整性,作业组需接受部门专职检查员的专业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员的职责要求对所有控制资料实施100%的严谨核查。

6.3专业验收流程

完成的控制点成果资料需通过部门级的质量审核后,递交给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管理部随后会协调院测绘产品质量检查,由质量部对控制点成果的文档、图件以及地形图的精度进行内外兼修的详尽核查。如发现任何问题,会立即反馈并建议相关部门进行修正;最终,项目管理部将主持本项目的院级验收环节。

7、资料提交要求

(1)技术设计书;

(2)技术报告书;

(3)GNSS计算手簿;

(4)水准计算手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