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1)相关政策、法规与条例、规定,出自国家层面以及铁道部和xx省政府的权威制定。
(2)参照当前国家及铁道部颁布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验收标准、施工手册和技术规程等相关规定。
(3)当前铁路工程的施工定额、材料消耗标准以及各类机械设备配备规定
(4)发包合同、招投标文件;
(5)设计咨询图及相关设计文件,针对新建铁路xx至xx段(xxxx)的xx客运专线小坳坡隧道施工方案
(6)本项目部已收集并整理了详尽的现场踏勘调查资料与水文地质勘查资料。
(7)以下是关于我单位在铁路工程项目上所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和详细的技术总结,以及我们当前具备的施工团队实力与先进的机械设备配置情况。
(8)xx公司指导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9)概述: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的资源配备状况,以及其在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高水平表现。
(10)其它相关依据。
新建的xx铁路客运专线xx段小坳坡隧道,自DK561+569起延伸至DK564+855,总长度达到3286米。隧道工程主要包括正洞的开挖作业、初期支护构建、出渣处理、二次衬砌安装、仰拱构筑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的施工。
在小坳坡隧道的地表勘查与测绘工作中,我们已完成了详细的地形调查,并通过访谈当地居民获取了关于地表水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行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集成策略,坚持以'典型引路,试验先行'的科学理念指导施工进程。
(1)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并达到既定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同时兼顾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规定。
(2)展现严谨的科学依据,设定合理的管理愿景,目标明确且可量度,措施详尽并具有高度针对性。
(3)致力于引进和应用前沿技术、新型材料、创新工艺及高效设备,以此确保施工品质与安全,同时推动施工进度的提升,并致力于成本的有效控制。
(4)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节约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极力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注重农田的保护。
(5)确保站前设施与站后工程的无缝对接,并协同各关联专业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6)确保内容核心凸显,行文适宜,表达明晰,措辞精炼,充分涵盖保障措施,杜绝空泛陈词。
(7)基于现有的初步设计图纸与咨询资料,我们着手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
小坳坡隧道位于xx市北东部,行政区划属xx市大十字街道管辖。隧道进口里程DK561+569,与S308相邻,出口里程DK564+855,邻接新建xx大道。隧道全长3286m,为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其中级围岩686m,占41.75%;V级围岩645m,占39.26%;V级围岩312m,占18.99%。隧道洞身于段下穿xx高速,隧区构造上覆第四系红黏土,下伏白云,岩层单斜,局部产状凌乱,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特殊岩土为红黏土。指导性施组计划工期为20个月。
小坳坡隧道主要技术标准如表1.1所示。
表1.1小坳坡隧道主要技术标准表
序号 |
主要技术标准 |
|
|
铁路等级 |
客运专线 |
2 |
正线数目 |
双线 |
3 |
速度目标值 |
250km/h,基础设施预留进一步提速条件 |
4 |
正线线间距 |
5.0m |
5 |
最小曲线半径 |
4000m |
6 |
最大坡度 |
20%%,特殊地段30% |
7 |
列车类型 |
动车组 |
8 |
到发线有效长度 |
650m |
9 |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
自动控制 |
10 |
运输调度方式 |
综合调度集中 |
隧道的永久性征地工作已顺利完毕,充分保障了施工需求。关于临时施工用地,我们已签署租赁协议并已启用。在本隧道的施工区域,无需进行房屋拆迁操作,确保了项目的平稳进行。
隧道名称:小坳坡隧道,全长3286米,堪称项目的关键与挑战性隧道工程。其地质条件相对单一,主要面临岩溶地质问题,且存在特殊的红黏土岩土特性。
根据围岩的分级,从级别较低到较高,对于III级围岩,我们采用全断面法和台阶法进行施工;而对于V级及V级围岩,则选用微台阶法和台阶法作为主要施工手段。
初期支护主要有C25或C30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采用湿喷,级围岩拱部设置钢筋网片喷砼、边墙采用素砼,IV级、V级围岩拱墙采用喷纤维砼和钢筋网片、仰拱采用喷素砼。全线V级围岩段采用全环钢架,V级围岩段除Va型采用拱墙钢架外其余均采用全环型钢钢架,b型拱部设格栅钢架。V级围岩均设小导管超前支护、V级围岩设小导管或大管棚超前支护。
拱部选用25毫米直径的中空注浆锚杆,而边墙及临时支撑部分则采用22毫米砂浆锚杆作为加固措施。
施工策略:拱墙与衬砌台车(尺寸12米)采用一体化一次性浇筑工艺,确保衬砌台车全环完成。仰拱混凝土需运用整体模板成型技术。根据不同岩层等级,围岩拱部、边墙及仰拱或地板的混凝土等级如下: - Ⅲ级围岩:拱部、边墙采用C30混凝土,仰拱采用C20混凝土填充。 - IV、V级围岩:拱部、边墙采用C35钢筋混凝土,仰拱同样采用C20混凝土填充。 请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以保证工程质量。
防水与排水策略:遵循"预防、排放、堵塞、分割相结合,依据具体环境实施综合管理"的原则。针对地下水活跃且隧道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或工程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区域,我们将执行"以堵塞为核心,适度排放"的方针,目标在于实现有效的堵水、可靠的防水,并兼顾经济效益的合理性。
穿越小坳坡隧道地区的地表水资源匮乏,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水流。该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包括第四纪松散土层中的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以及岩溶水。在隧道防水策略上,遵循'以阻隔为主,适度排放'的原则,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小对地表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泉眼的潜在干扰。为此,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强化监测并实施工程技术防排水措施显得至关重要,以保障施工进程的顺畅进行。
区域广泛分布着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隧道全程贯穿白云岩围岩,且局部存在岩溶活动。因此,施工过程中应着重强化超前地质预测的实施与监控。
洞身于段下穿凯麻高速,此段属于浅埋段,施工中加强监控测量,地表沉降观测,本段属于施工的重点控制地段。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采用'湿喷混凝土工艺',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显著降低回弹率,减少粉尘产生,从而优化了劳动者的作业环境,确保了喷射混凝土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因此,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湿喷工艺的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实施全程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测工作,并委任具备相应资格的第三方专业团队执行此项任务。
小坳坡隧道主要位于xx高原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地带,区内地形总体为西高东低,隧道最大埋深120m。地面高程,相对高差约120m,自然坡度
,局部陡峻,植被发育。测区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隧道洞身穿越区域以碳酸盐岩广泛分布为主要特征,具构造剥蚀~溶蚀槽谷地貌特点。本区地表水以山间沟水为主,水量较小,雨季时沟内水量增加明显,普遍在
。故隧道穿越区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以季节性水流为主。
(1)地层岩性
隧道区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坡残积
,下伏基岩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
地层。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粉质黏土
:黄褐色,均匀,硬塑,厚
,属Ⅱ级普通土。
粉质黏土
:红褐、黄褐色,地址均匀,硬塑状,厚
,属Ⅱ级普通土。
寒武系中统高台组
:灰黄、灰白色白云岩,强风化带
节理发育,厚
,属IV级软石;弱风化带
节理较发育,厚层至块状,细晶结构,属V级次坚石。
(2)工程地质构造
隧区构造简单,岩层单斜,局部产状凌乱。
(3)水文地质特征
a.地表水
地表水资源主要源自山间沟壑,流量相对有限,雨季期间沟水显著增多,一般达到每秒2至3升。因此,穿越区域的地表水发育不充分,水流性质以季节性为主。
b.地下水特征
该区域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包括第四纪松散土层中的孔隙水、基岩的裂隙水以及岩溶水。
①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坡面及槽谷中的第四系坡洪积、残破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受第四系分布面积及厚度控制,此岩土层分布面积小且厚度小,一般为,局部厚达5~8。该层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受大气降雨补给。
②基岩裂隙水
白云岩基岩的孔隙水主要集中在贯穿整个隧区的裂隙中,鉴于岩体的结构为白云岩且已破碎,这使得区内岩体具备了优良的地下水储存条件。总体评估,孔隙裂隙中的水资源相对丰沛。
③岩溶水
隧道区域的岩石主体为白云岩,砖探资料显示出部分岩芯存在溶洞迹象。岩溶发育状况总体较弱,局部地区则表现为中等程度,其岩溶形态主要包括溶隙和溶孔。可溶岩的岩溶水发育不显著,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资源补给,倾向于向地势较低的区域排放。
c.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①基岩裂隙水
白云岩基岩的孔隙裂隙为主要分布区域,其水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径流运动受地形地貌影响显著,表现为自高处向低地流动,最终在斜坡和切层坎等地势较低处,通过渗透和小型泉眼形式排泄至地表。
②岩溶裂隙水
岩溶裂隙水的主要补给途径是地表的溶蚀洼地、漏斗、竖井和落水洞,这些通道接受大气降水。在深层,岩溶水沿着网络化的裂隙、岩溶管道以及庞大的溶蚀-侵蚀洞穴系统迁移,其宏观运动趋向于区域内的最低侵蚀基准面,而局部流动则可能不局限于这一基准面的控制。岩溶大泉和暗河最终会通过地表显现。然而,隧道挖掘如遇到断层、隔水岩层等边界条件,可能会揭露暗河或岩溶排水管道,从而引发突水、突泥等潜在地质灾害。
d.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质类型为HCO3-SO42--Ca2+Mg2+型,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及氯盐环境时,水中SO42-、侵蚀性CO2、PH值、Mg2+、Cl-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
e.隧道涌水量预测
隧道正常涌水量为,雨洪期最大涌水量
。
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特殊岩土为红黏土。
(1)岩溶
隧区分布有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白云岩,由于受区域构造影响,白云岩岩层中网状裂隙较发育,多呈微张~张开状,地表调查见溶沟、溶槽、溶孔等岩溶现象发育。
(2)红黏土
隧道开挖面临一定的挑战,沟槽中的地质条件包括发育的软土和红黏土,其中部分区域具备膨胀特性,导致力学性能较低,不适合作为支撑层。值得注意的是,进口处的明暗分界面特征显著,隧道上部覆盖着红黏土,而下部则是白云岩层。
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无水运。
主干铁路概述:本项目依托于与主线大致平行的xx铁路,该铁路作为核心纽带,串联起xx、xx及xx等重要铁路动脉。主要服务于货运的既有铁路设施包括凯里火车站,其铁路网络覆盖范围和客货运服务能力已充分满足既定标准。
大部分沿线区域已构建起稳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凯里至贵阳间的公路交通尤为发达。核心路段包括国家高速G065号公路、贯穿的G320国道、S308省道以及新建的凯雷大道,作为主干道支撑着区域内的公路体系,县级公路和乡村道路作为支线,共同营造出沿线便捷的交通环境。临时施工便道的建设确保了通往施工现场的通畅,公路运输条件便利。
在小坳隧道的进出口,由于缺乏地表河流和地表水资源,施工所需的水源需通过开凿深井获取。为此,我们计划在出口位置,即DK564+000右侧300米处设置一口日供100吨水的地下井;而在进口处,即DK561+430左侧100米处,亦将设置类似的深井以满足施工供水需求。
电源供应策略采用独立的10千伏专线体系直联接入方式,确保全线施工需求。隧道工程的电力配置具体如下:小坳坡隧道入口处的电力负荷为1200千瓦(kW),出口端电力需求为1260千瓦。施工现场的电气管理遵循三级配电原则,所有施工区域的用电均通过三相五线制系统接入相应的位置。
沿线地区主要分布于产煤区域,煤炭资源丰富。燃油供应的主要来源是三棵树加油站。
根据沿线地层岩性揭示,本线由西向东主要分布有碳酸盐岩、变质岩、碎屑岩和岩浆岩。以碳酸岩地层为主,局部有玄武岩渗透;凯里至玉屏段为变质岩、碳酸岩和碎屑岩相间地层。本线总体上看不缺石料,但符合高性能砼质量的既有砂、石料场不多,大部分需二次加工,高标号砼用河砂严重缺乏。前期采用地方采石场合格的材料,后期自建采石场。
区域内粉煤灰资源相对匮乏:尽管大龙、凯里、盘县等地拥有若干火力发电设施,但其产生的粉煤灰存量与品质往往无法充分满足本地需求,部分情况下需要对外采购以补足资源缺口。
业主指定的范围内购买。
所有施工环节严格遵循国家和铁道部制定的相关标准、规程以及设计文件,各检验批、分项与分部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达标率为百分之百,且单位工程的整体一次性验收合格率为百分之百,实现了工程质量的零缺陷目标。
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承担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施工过程中无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有效控制一般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本项目隧道预计于2010年11月1日启动施工,计划在2012年6月30日完成全部工程,历时总计20个月。
确保全面贯彻执行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原则,严格遵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水土保持报告书》及其批复以及《环水保、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依据设计文件和经审批的施工组织方案实施工程,将环保、水保及土地复垦措施贯穿施工全程:主动接受并全力配合国家及地方环保、水保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核查。
针对xx客专xx段的工程特性,其地质条件多变且沿线环境敏感,生态脆弱,土地与地材资源有限,我们坚持以建设'优质、平安、绿色、和谐'铁路为核心目标。积极借鉴并消化客专建设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着重于长隧道施工与高性能混凝土等关键施工与检验技术的创新研究。致力于构建一个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百年工程——沪昆客运专线,同时确保其安全与质量的卓越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严谨的施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强化卫生环境监控,确保施工现场无重大疫情隐患,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项目施工采用项目管理法,成立"xx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xx客专xx段工程项目指挥部一工区",该工区对本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环境保护与成本控制承担直接责任。经理部构建于核心管理层与专业部门之上,配置如下:设项目经理1名,副经理2位,总工程师1名。职能单元包括工程部、质量管理与安全监督部、物资设备部、财务部、综合行政办公室、地方协调办公室、计划与合同部、测量团队以及中心试验室。
项目管理体系中,出口处由第七架子队承担施工任务,而进口部分则由第八架子队执行建设职责。各架子队遵循xx公司的九位一体管理模式,直接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施工管理。
架子队组织架构包括掘进班、支护班、出碴班和衬砌班四个专业班组。主要成员构成由架子队队长、技术负责人、技术人员、质检员、安全员、试验员、材料员及领工员、测量员等单位职工组成。劳务作业层则挑选具有专业技能和施工实践经验的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根据专业分工设立工班,各工班由相应专业的技师担任班长。组织结构详情请参阅图4.1。
图4.1小坳坡隧道施工组织机构图
表4.1详细列出了项目经理部及其各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4.1 项目经理部及其关键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及其对应职责明细表
序号 |
岗位部门 |
管理职责 |
1 |
项目经理 |
执行与有关本工程的实施、完成与缺陷修复等方面的有关事务。对本工程安全保证、质量保证、工期保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劳动卫生等工作负责。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有关科学发展观和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做好本工程的建设。 |
2 |
项目副经理 |
协助管理施工生产。在施工中严把安全质量生产关,抓好施工中安全质量工作,把安全质量责任落实到位。抓好施工生产计划的落实,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负责处理现场的一些日常工作。分管现场日常工作:分管施工生产、施工安全;分管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分管征地拆迁、对外协调。 |
3 |
总工程师 |
对本工程质量、施工技术、计量测试等负直接技术责任,带领并指导所有技术人员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管理工作。提出并贯彻改进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负责组织图纸会审,组织重大技术方案的审查,组织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及批准,负责质量计划的编制,检测标准方案的制定。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具体负责组织对本工程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及质量计划进行编制及批准后的实施。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及其纠正、预防措施进行审核。组织科研攻关项目,解决工程施工中的关键施工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对本工程的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技术工作负责,结合本工程的作业环境和施工特点,科学周密地制定并下达安全生产的技术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 |
4 |
综合办 |
1、负责处理经理部一切日常工作,负责党政、文秘、接待及对外关系协调等工作。下设治安室配合当地公安部门做好本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卫生所负责工地的消毒、员工医疗、事故救治及流行病的预防。2、负责项目信息管理、视频电话会议和工程视频监控网络等系统的建立和维护,负责处理经理部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记录的数据管理工作,包括施工记录、各种项目管理信息、图片和录象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提供。按业主要求对需要的所有数据以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介质传送给业主。3.民族关系协调。 |
5 |
工程部 |
1、负责本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及协助业主办理征地拆迁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依据国家及当地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针对本工程环境特点,制定具体详细的环保、水保规划与措施,并督促各作业工区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施工不对当地环境造成任何损害。完成本工程临时用地,配合业主完成永久征地拆迁工作,确保本工程顺利进行和如期完成。2、负责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3、负责本工程的施工技术工作。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对施工测量队进行指导并检查工作。负责对设计图纸进行核对、技术交底、过程监控,解决施工技术疑难问题。负责编制竣工资料和 |
序号 |
岗位部门 |
管理职责 |
|
|
进行技术总结,组织实施工程竣工后保修和后期服务。组织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开发新成果。按照合同规定,与业主协作配合,协调各作业工区做好与其他各承包单位、前后专业工序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施工测量室负责控制测量、放线定位测量和对工程进行复核、检查及其它抽查性测量工作,负责测量桩橛的交接,根据建设单位和设计部门给定的控制点,布置施工阶段的测量控制网,负责实施竣工测量,并按规定做好相关的测量记录,参与验工计价。 |
6 |
财务部 |
1、办理与业主间工程款的收取、支付。2、根据合同要求,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确定、分解成本控制目标。3、办理工程施工中各项资金的收支手续和财务报表, |
7 |
计划合同部 |
1、负责本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承包合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工作。参与合同评审,组织开展成本预算、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工作:按照会计法负责本工程的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和专款专用。2、负责向业主办理验工计价和合同管理,按时向业主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负责内部承包合同的制定、签定和管理,指导各作业工区开展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负责本工程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并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工期要求,适时提出计划修正意见报项目经理批准执行。对本工程各工序进行定额测定及分析,适时算出各工序定额并分析各项目定额单价。 |
8 |
安质部 |
1、依据安全目标制定本工程的安全管理规划,负责安全综合管理,编制和呈报安全计划、安全技术方案等具体的安全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安全抽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监督整改。负责安全检查督促,对危险源提出预防措施,制定抢险预案。定期组织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安全教育。2、依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质量管理规划,负责质量综合管理,行使质量监察职能。按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本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指导。负责全面质量管理,指导工程项目的QC小组活动,对试验技术工作进行指导。 |
9 |
中心试验室 |
1、负责本项目的检验、试验,按检验评定标准对施工过程实施监督并对检验结果负责。指导工地试验室做好现场各种原材料试件和混凝土试件的样品采集。审批各种混和料的施工配合比等试验数据。负责现场各种原材料试件和混凝土试件的测试、检验及质量记录。根据现场试验资料,提出各种混和料的施工配合比等试验数据,并在施工过程中提出修正意见报批准执行。配合各科研项目完成试验工作,作好资料整理及分析。 |
10 |
物资设备部 |
1、根据工程特点及工程量完成设备物资采购和管理,并制定本标段的设备物资管理办法。联系厂家完成重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与维修保养培训工作,检查指导和考核各作业工区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工作。负 |
序号 |
岗位部门 |
管理职责 |
|
|
责本工程全部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2、根据业主的物资供应方案,积极配合做好“统一采购、集中配送”的物资采购工作,按时上报主要物资申请计划,按招标结果和配送中心的分配数量与中标厂商签订供货合同,在现场进行物资的验收、现场物资信息的反馈,确保施工生产需要。 |
11 |
架子队 |
1、架子队为直接生产单位,贯彻执行项目部综合管理方针和目标,制定具体的分解措施并实施;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操作规程,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贯彻实施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环保、工期满足合同要求,达到业主满意;2、组织开展全员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接受各种检查和三位一体内审,提供体系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提供充分必要的资源,确保综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
依据工程特性、进度要求与工程规模,综合考虑我公司的施工实力,遵循统筹规划与专业分工的策略,我们将对施工进行部署,细化施工任务分配。
项目计划配置两个建制完整的施工队伍进行隧道建设。隧道八架子队驻扎在小坳坡隧道入口,现场设立临时生产和生活环境;与此同时,隧道七架子队位于小坳坡隧道出口,同样实施就地搭建临时设施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各分队的具体施工职责明细见表4.2。
表4.2小坳坡隧道施工任务划分表
施工队伍 |
工程内容 |
里程范围 |
长度 |
隧道第八架子队 |
小坳坡隧道进口端 |
DK561+569~DK563+212 |
1643m |
隧道第七架子队 |
小坳坡隧道出口端 |
DK563+212 DK564+855 |
1643m |
本项目隧道预计于2010年11月1日启动施工,计划在2012年6月30日竣工,总工期为20个月。
以下是项目的施工步骤序列: 1. 施工复测与准备 2. 土地征收与拆迁 3. 场地平整与清理 4. 测量标定并设置放线基准 5. 现场条件核实 6. 开工报告审批 7. 工程实体施工阶段 8. 施工过程自我检查 9. 申请检验与签证 10. 进行试验与检测 11. 质量评估与确认 12. 工程竣工验收 13. 土地恢复与复耕 14. 工程售后服务保障
施工阶段严格遵循间距规定:仰拱与掌子面及周边岩层之间的距离为IV级围岩35米,V级围岩35米,均保持在90米以内;二次衬砌与掌子面的距离,对于II级围岩为120米,IV级围岩为90米,V级围岩则为70米。
(1)施工准备:2010年9月20日~2010年12月10日
(2)进口正洞总工期:2010年12月10日年5月31日;
开挖阶段:自2010年12月10日至2012年3月31日,隧道施工进行中
初期支护:2010年12月10日~2012年3月31日;
施工阶段:仰拱与填充工程的实施时间为2010年12月15日至2012年4月30日
施工阶段:二次衬砌工程实施时间为2011年1月10日至2012年6月30日
(3)出口正洞总工期:2010年12月10日年5月31日;
开挖阶段:自2010年12月10日至2012年3月31日,隧道施工进行中
初期支护:2010年12月10日~2012年3月31日;
施工阶段:仰拱与填充工程的实施时间为2010年12月15日至2012年4月30日
施工阶段:二次衬砌工程的实施时间为自2011年1月10日起至2012年5月31日止。
施工阶段:附属工程自2011年3月1日起延续至2012年6月15日止。
4.3.4.1施工进度安排依据
(1)指导性施组对本隧道的工期要求。
(2)隧道特性概述:包括工程规模的详细阐述、施工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性,以及不良地质条件对施工进度产生的潜在影响程度。此外,我们还将重点介绍隧道超前地质探测的重要性与预期需要实施的前置处理时间安排。
(3)以下是关于隧道施工的相关内容: 1. 施工便道设施概述与现场作业环境 2. 材料供应保障策略 3. 整体施工设计思路 4. 技术实施方案与详细施工组织规划
(4)人力资源配置详情,包括投入的人数及其专业技能等级;以及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预计的劳动力、材料和设备消耗标准。
4.3.4.2施工进度安排原则
(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审慎评估并有效管理各类潜在难题,主动采取措施来预防施工风险。
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充分评估并应对各类潜在不利因素,特别是针对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针对不同地质特点设定相应的进度标准。强化隧道施工的综合超前地质探测与预警,将其作为挖掘作业流程的核心环节。以此实时掌握前方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围岩稳定性及出水情况,进而实施迅速而可靠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有效防范施工风险,从而保障施工生产的顺畅进行。
(2)加强资源配置、加快施工进度
强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优化设备配置,以此提升施工生产效率,加速工程实施进度。同步建立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储备,以应对可能的设备故障,确保施工生产的连续性。
4.3.5.1开挖进度指标分析
(1)时间序列分析: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融入施工工序流程
在本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全面的地质预测手段,包括实时开挖断面地质描绘、对断层破碎带及其潜在影响区域实施地震波前瞻性探测、以及利用红外探水技术TSP。将这些地质预测方法所需的时间巧妙地融入到各级围岩的挖掘循环计划中,具体的占用时间已在表4.3中详细列出。
4.3 开挖循环时间统计表(分钟)
围岩级别 |
地震波用时 |
超前水平钻探用时 |
地质素描用时 |
合计 |
III |
6 |
14 |
15 |
45 |
IV |
6 |
14 |
15 |
45 |
V |
6 |
14 |
15 |
45 |
断层破碎带(级) |
6 |
14 |
15 |
45 |
(2)各类围岩开挖进尺指标分析
依据我司过往在同类工程项目中的丰富施工阅历,并综合考虑本隧道所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测技术、施工技术和机械化配套方案,我们制定了各级围岩开挖的循环周期及进度基准,具体明细见表4.4。
4.4节:各级围岩挖掘周期与进度指标详细分析表
项目 |
围岩类别 |
循环时间(min) |
循环进尺(m) |
日进尺(m) |
月进尺(m) |
取1.2保证系数后(m) |
||||||||
地质预报 |
测量 |
钻孔 |
装药爆破 |
通风排烟 |
清理危石
|